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海门乡村振兴战略16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1-15 17:30:13

海门乡村振兴战略16篇海门乡村振兴战略  南通市海门区海永镇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行动方案试行一总体要求坚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按照党建引领镇村融合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门乡村振兴战略16篇,供大家参考。

海门乡村振兴战略16篇

篇一:海门乡村振兴战略

  南通市海门区海永镇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行动方案试行一总体要求坚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按照党建引领镇村融合全面振兴改革赋能的思路以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行动为重点和抓手补短板强弱项聚焦绿色发展协同发展特色发展做强精致农业高端文旅创意会展和康体养生四大产业大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积极探索具有海永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打造海门高质量对接上海第一窗口长三角中央公园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全力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生态文旅小镇提供动能

  南通市海门区海永镇乡村振兴示范建设

  行动方案(试行)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按照“党建引领、镇村融合、全面振兴、改革赋能”的思路,以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行动为重点和抓手,补短板、强弱项,聚焦“绿色发展、协同发展、特色发展”,做强“精致农业、高端文旅、创意会展和康体养生”四大产业,大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积极探索具有海永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打造海门高质量对接上海“第一窗口”,长三角中央公园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全力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生态文旅小镇提供动能。

  二、目标任务

  紧密结合国家级生态文旅小镇创建和沿江风光带建设,按照“一轴两带”(永隆路沿线产业轴,一河两岸旅游带、一湖两岸风光带)的整体布局,深入挖掘垦拓文化内涵,突出营造母亲人文元素和海岛特色田园风光,坚持“一村一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经过3-5年努力,把海永打造成南通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

  2021年滚动培育示范村、先进村,全面推动永北村“南通市级乡村振兴先进村”、沙南村“海门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按照南通市《关于培育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的意见(试行)》、《南通市海门区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行动方案》文件精神,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强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培育,涉农项目资金集中倾斜,确保建一个、成一个。到2023年底,永北村、沙南村全面创成南通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三、工作举措

  按照海永发展定位要求,发挥生态+优势,聚力办好乡村振兴急事、难事、实事,推动乡村的空间形态、产业业态、环境生态、民生质态全面优化升级。

  (一)推进镇村规划布局提优充分利用“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契机,优化镇村发展布局,着力破解乡村振兴空间资源不足、规划不符的问题。坚持试点先行,强化片区开发建设,统筹镇区发展和农村新型社区打造,挖掘占补平衡、增减挂钩潜力,加快推进整镇、整村土地“双整治”,推动零散资源向建设区域集中。加快“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根据不同类型的村庄,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考虑乡村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生活居住、农业空

  间等功能布局、资源潜力和要素保障,充分彰显产业融合、文化底蕴、海岛田园风光等特色。到2021年3月底前,完成规划“多规合一”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报海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审批。(责任单位:建设规划条线,永北村、沙南村)

  (二)推进党群服务阵地提档聚焦做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全面振兴的“第一阵地”,按照“环境美、功能全、服务优”的要求,巩固清理规范村(社区)办公场所“牌子乱象”等基层减负成果,完善优化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党群服务阵地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按照“1+10”功能清单,合理配置功能要素,并与普惠金融、品牌商超、电商物流进村居相结合,让村民享受全要素、集成化的便捷服务。(责任单位:党务组织条线、各村〈居〉)(三)推进现代农业转型提效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核心,突出发展兼具花园、菜园、游园等多种功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提升农业经营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重点做强做精“永隆沙”生态胚芽米、“永隆沙”花露酒、“奇异莓”特色果蔬、树状月季、萱草、香氛植物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积极争创国家级生态农业公

  园,加快形成“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精致农业产业格局。(责任单位:农业农村条线,永北村、沙南村)

  (四)推进公共基础设施提标持续加大农村路桥、水电气、数字乡村、环卫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强日间照料中心、文化体育设施、慈善工作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百姓舞台等公共服务配套,有效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积极畅通“四好农村路”内外循环,通过亮化提升、生态治理、文化提炼、艺术改造等途径,加快建设兼具通勤出行、休闲观光等功能的产业农路、景观农路、幸福农路。大力实施花瓣路绿化工程,沙南南路和悦来路绿化提档工程。(责任单位:建设交通条线、社会事业条线,各村〈居〉)(五)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质在巩固农村人居环境“四大整治提升行动”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五大改善提升行动”,同步建立健全专业化市场化的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综合长效管理机制。1.加快主干道路沿线环境改善提升。对城乡等级公路两旁50米范围内,镇村道路沿线10米范围内,影响规划建设和镇村形象的重点突出问题进行整治,扎实推进以路边净化美化、路域洁化优化、沿线绿化亮化为重点的道路环境改善

  提升,完善机制、落实长效。(责任单位:建设交通条线、综合执法条线,各村〈居〉)

  2.加快农村水环境改善提升。大力推进分散农户生活污水治理,按照“系统谋划、全域治理、分片推进、示范先行”的思路,结合巩固“改厕”成果,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治理路径、最优的治理方案,不断提高治理覆盖面。到2021年底,每个村建成1个农户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零直排”的示范片。全面落实乡村“河长制”,突出系统治理,着力实施疏浚活水、畅通引排、岸坡整治、生态修复、长效管护等措施,全面推动沙南村、永北村、通江街道水系连通综合整治全覆盖,动态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快打造一批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河道。(责任单位:农业农村水利条线、建设住建条线,综合执法环保条线,各村〈居〉)

  3.加快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建设管理改善提升。规范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建设管理,加快推进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积极推动村庄有序建设、农户适度集中居住、农村建设用地稳步减量。(责任单位:建设住建规划条线,农业农村条线,各村〈居〉)

  4.加快村庄品质改善提升。按照“镇村联动、属地主导、疏堵结合、分类整治、长效管理”的原则,广泛开展“生态田园、整齐菜园、美丽花园、清洁家园”等“四园”建设,统筹抓好农村“三拆”“三棚”整治和“两治”(治理面源

  污染、治理道路环境)、“两优”(优化农田布局、优化种植结构),全力打造生态环境整洁、农业设施整齐、生产过程清洁、整体效果美观的乡村面貌。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完善“户分类投放、组分拣保洁、村分类收集、镇集中转运、跨区处置”五位一体的垃圾处置体系,形成农村生活垃圾前端分类、中端收运、末端处置全链条、机械化闭环处置体系。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做好秸秆禁烧禁抛工作,积极推动农村有机易腐垃圾就地处理。鼓励在村口等重要节点和场所建设村域特色标识、人文小品,加强传统村落、建筑、古树名木等保护。(责任单位:农业农村条线、综合执法环保条线,各村〈居〉)

  四、支撑保障

  以富农强农惠农为导向,广泛配置资源要素,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持续增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活力与合力。

  (一)高位统筹推进镇党委、政府建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见附件1),统筹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行动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在镇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设立办公室,抽调全区精兵强将成立工作专班,负责全镇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行动的日常工作;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行动;各村建立相应的组织推进机制,形成镇级统筹、条线指导、部门落实、村级主体的组织领导体系。完善周通报、月调度、季点评、年考核的

  工作推进机制,把示范建设行动推进情况作为乡村振兴考核的重点,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并将结果纳入年终评优评先考核评价体系。(责任单位:党务条线,农业农村条线,其他成员单位,永北村、沙南村)

  (二)壮大集体经济全面贯彻落实《南通市海门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方案》,细化“六大路径、十项保障”措施,进一步激励和扶持村集体发展多元化、多业态的集体经济,拓展增收渠道、稳定增收来源、优化增收结构,全面夯实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到2021年底,沙南村村营收入超100万元,永北村村营收入超150万元;到2022年,村营收入实现150万元全覆盖。(责任单位:农业农村条线、镇财政局,永北村、沙南村)(三)深化村企联建加快实施“百企联百村、共走振兴路”行动,因地制宜、创新实践,有效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融合发展。永北村与福美农场、奥伦达部落项目,沙南村与忘忧花园、东洲玫瑰园项目积极开展信息、资源、产业等对接,吸引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形成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集聚、多种功能价值共同实现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不断完善村企联建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村企党建联盟结对共建,实现村企

  长期稳定联建共赢。(责任单位:党务条线、旅游经济条线、农业农村条线,永北村、沙南村)

  (四)强化资金保障围绕做好乡村振兴“人、地、钱”三篇文章,推动农业农村改革突破,盘活土地、搞活产权、激活金融、用活人才。统筹减少农民和集聚人才,完善有利于农业人口市民化、新生代人口回农村的户籍管理制度。统筹乡村振兴用地指标比例,优先保障乡村建设行动,鼓励村企产业合作布局。结合村集体新型合作农场建设,稳步推进“政经分离”改革,继续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下半篇文章”。完善“财政优先保障、涉农项目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对通过南通市级考核验收的示范村、先进村,在市级财政300万元、100万元标准予以奖补和区级财政按照300万元、100万元标准予以奖补的基础上,镇级财政200万元、100万元标准予以奖补,村级自筹资金原则上不少于100万。(责任单位:农业农村条线、建设规划条线、镇财政局,永北村、沙南村)(五)引导全员参与广泛开展乡村振兴宣传发动,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各行各业的建设力量,形成社会各方参与、合力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充分利用海永公众号、广播、视频、简报、横幅、宣传栏以及会议、宣讲、座谈等多

  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的重要意义,开展讲好“乡村振兴我的故事”活动,集中组织村民组长、村民代表、乡贤能人参观学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全面动员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五老”对象、乡贤能人、志愿者等群体和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头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把党建惠民、网格服务、文明实践、环境整治、村民自治等工作有机结合,全面推行智慧海永平台“诚信积分制”管理体制,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当好乡村振兴的“主人翁”。(责任单位:党务组织、宣传条线,社会事业条线、政法条线,各村〈居〉)

  

篇二:海门乡村振兴战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作者:沈莉莉来源:《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年第11期

  摘要:在城市化建设体系的不断完善下,国家也将发展重心向农村方向转移,以加快社会主体现代化发展的脚步。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农村为出发点,在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的集成利用下,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文章从“三农”思想、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农村机制改革等方面,对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途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现代化建设

  十九大会议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调整,也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主体战略。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应对传统思想进行改进,结合农村政策体制与经济结构来指明农村未来发展方向,进而缩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以此来实现城乡同步发展。

  一、“三农”思想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理念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下,民生问题作为主要研究目标,为实现同步发展,国家以三农问题为出发点,对农村进行战略性改革,以提升农村经济水平,进而缩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在十九大召开以来,总书记对三农问题做出深度调研,并提出发展理念。为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应结合农村现有资源、运营体制,将其与当地政府政策相结合,以保证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农村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持,其也是作为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实现“中国美”目标的前提是“农村美”实现“中国富”目标的前提是“农村富”,在对三农问题进行探讨时,主要以“三个不能”“三个必须”“三个坚定目标”为主。國家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忽略农业、农民以及农村,其也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体现形式,同时通过定性需求也可展现出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深化“三农”工作的开展。“三个必须”则是以富、强、美为主,其也可映射到国家的主体发展目标中,将其作为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标杆。“三个坚定不移”是农村体系建设的主体思想,其从改革、提速、维护方面对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二、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结合农村现有体制来制定的预期型发展战略。我国在发展初期,是以农村资源的转移为主,进而来满足城市化建设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已令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受到农村思想以及经济体制的限制,造成农村现代化发展脚步放缓的现象。为此,在农村整体建设过程中,应从问题本质为主,结合农村特性,在政府的主观引导下,正确规划农村发展路径,以此来解决农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高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效率。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乡村振兴战略为城市与乡村、工人与农民的关系进行优化调整,在正确的定位下,以新时期社会发展为主体方向,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方针来替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以农支城、以农养工”的主体政策,进而实现社会主体职能的转变。十九大会议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精准定位,也是我国对城乡同步发展的新定义,其工作主旨是以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变化趋势为主,在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宏观引导下完成优化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发展模式下,应对城市与乡村的经济框架结构进行深度调整,完善城市与农村的融合机制,并通过政府政策来规范乡村的发展路径,以加快农村经济模式的转型,进而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脚步。

  三、农村体制改革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战略

  首先,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工作开展时,应对农村现有的政策制度、经济体制进行研究,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应从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来实行具体政策,以此来提升农民的参与度,以推动后续工作的开展。十九大会议中对“三权”制度进行优化调整,重新定位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通过规章制度来对承包行为、所属关系等进行重新定位,并对部分地区开启试点运行模式,以加快体制改革的效率。

  其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应符合国家农业产业的供给机制。粮食供给是一种世界型问题,农村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也以量产、优产为主,在种植技术以及资源配置的优化下,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但问题的主体方向也由产量问题转变为供给结构问题。为此,农村产业化调整方向应结合农村现有资源,建立生产与经营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并引进技术、设备、经营理念等,来大力开展农村旅游产业、产销一体化产业、电商产业等,以确保农村产业链的稳态发展。

  最后,农村体制改革应以整体化发展为主,对传统的分化型发展模式进行改进,政府充分发挥主体调控职能,将城市化发展的理念映射到农村发展体系中,以逐步完善农村发展机制,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中心思想、战略目标、政策机制进行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下,也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主体方向,总书记在实地考察与走访过程中,也反复强调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将农村作为发展主体,通过科学性、合理性的规划农村现有资源,以现代化发展为框架来规范发展路径,可有效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何伟良.认真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N].益阳日报,2018-12-28(005).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J].农村工作通讯,2018,(18):8-35.

  [3]许经勇.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安排:乡村振兴战略[J].北方经济,2018,(08):8-11.

  作者简介:

  沈莉莉(1976-),江苏省海门人,中共海门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篇三:海门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作者:谭永生潘华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33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展及成效

  2018年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地各部门围绕组织领导体系、产业发展、生态环保、人才支撑、民生保障等领域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完善的组织体系和领导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关键因素。2018年以来,各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意见和阶段性规划,成立党政一把手牵头的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之后,全国各地各级乡村振兴局相继成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体系和领导体系全面形成。

  (二)乡村产业发展动能不断培育释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坚持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线,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释放乡村產业发展动能。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针对乡村产业发展提出了全面系统的引导和扶持意见。

  (三)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各地正确处理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对农村地区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的资金支持力度,实施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行动,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启动重点生态区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四)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得到进一步强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支撑进行了系统部署,着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等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技能人才,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各类

  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推动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同时不断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引导农技人员下乡村基层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

  (五)乡村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必须以保障和增进农民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来,各地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高行政村自来水通达率、普惠幼儿园覆盖率和宽带互联网覆盖率;增加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普及率;加快推进乡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标准等政策举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二、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短板

  (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最大短板

  现阶段,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最大短板。主要体现在:一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虽呈现不断缩小态势,但仍处较高水平。二是农村地区发展普遍滞后。主要表现为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投入不足与重复建设问题并存,其中乡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是突出短板。三是基本公共服务难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其中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水平不高尤为突出。

  (二)乡村振兴主体的内生动力有待提升

  农村和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然而现阶段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目前,一些地区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要项目、等资金、靠上级的思想,“政府干、农民看”等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够。一些地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的方式方法陈旧,干部拍板多、农民发声少,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和主战作用不够。三是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有能力的带头人。乡村本土实用技能人才缺乏,农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能力弱,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够紧密,辐射带动农户能力有待提升。

  (三)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

  近年来,各地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结构不优。农业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产业的问题依然存在,加之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认证滞后,产业链条短、附加

  值不高。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我国农村地区的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较为缺乏,农村地区物流经营成本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迟缓,基层农技服务人员普遍数量不足,服务针对性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对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统筹规划不足。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统筹规划明显不足,个别地方一哄而上、同质化问题突出。

  (四)农村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有待加强

  夯实农村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根基,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乡村社会治理仍然是农村工作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一是乡村“空心化”加大乡村社会治理难度。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空心化”现象较为普遍,客观上造成乡村社会治理难度加大。二是农村资源资产整合难增大了乡村社会治理的难度。农村集体资产属于自然村所有,而自然村有资产却无自治组织,个别自然村尚未建立基层党组织,有的行政村有自治组织却没有集体资产,这都带来了社会治理难题。三是乡镇一级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乡镇一级机构仍然存在事权和财力不匹配的问题,对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构成严重制约。

  (五)农业农村实现绿色发展仍任重道远

  绿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生态功能恢复和建设任务艰巨。一些地方发展农业生产仍是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方式,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二是农村生态存在诸多隐患。废水灌溉、废气排放、固体废物倾倒、堆放和填埋、地膜残留、设施农业发展不规范等多因素叠加,造成不少地方的耕地和地下水污染,对农村生态安全造成隐患。三是生态补偿机制尚需完善。一些村庄处于生态保护禁止或限制开发区,付出的发展机会成本较多,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偿。

  三、国外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在世界范圍内,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城乡结构失衡、农村贫困、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等发展困境。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乡村发展。

  (一)完善乡村发展法律法规体系

  乡村发展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无法完成,政府必须介入,并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为乡村发展保驾护航。在推进乡村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如美国出台有《农业法案》《土地法》《国家环境政策法》等,法国出台有《国土整治令》《领土整治与发展指导法》《领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指导法》等,日本出台有《农地法》《土地改良

  法》《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农业基本法》《山村振兴法》等,韩国出台有《农业农村及食品产业基本法》《治愈农业研究开发及培育相关法案》等,这些法律法规基本确定了其一段时期内乡村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

  (二)适时调整乡村发展战略重点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在城乡差距显著阶段(一般是城市化率为30%—50%),各国乡村发展均聚焦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在城乡差距逐渐缩小阶段(城市化率为50%—70%),各国乡村发展战略强调乡村产业发展以及就业机会提升、保护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加快乡村社会服务水平建设。如日本通过造村运动,重点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韩国的新村运动也重在整顿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当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阶段,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综合的乡村发展战略,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多功能性,重在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三)构建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

  发达国家普遍构筑了与“三农”发展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业补贴、农业产业、农业金融、农业税收政策等,与农村发展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乡村教育、农村公共服务、农村治理政策等,与农民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民教育和培训、农民收入分配政策等,与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村垃圾处理、乡村文化传承和保护、乡村环境治理政策等。如法国政府针对农业领域的补贴政策主要包括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给予赔偿和生活补贴、协助建立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和互助组织补贴、对购买农业机器设备等采取补贴或免税;日本政府对“振兴八法”规定区域内满足一定条件的项目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

  (四)提升乡村长期发展内生动力

  农民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体系完整、运行有效和制度规范的农业研究推广及教育体系,确保农民具备较高的从业素质。自19世纪开始,美国便以立法形式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进行规定,针对新晋农场主、农业雇工或者农业组织等不同的人群,设立不同的补贴计划或基金项目。法国农业教育培训制度层次分明,教育机构与科研院所、农商会等分工明确、相互补充,能够很好地满足农业工人、农业技师、高级农业技师等不同层次的培养需求。日本建立了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分层次、有重点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专门的农业大学是日本农民教育培训主体,主要培养具有技术、管理、经营和组织能力的农业现代化人才。

  (五)规避形成乡村先污染后治理

  环境整治是发达国家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耕地污染治理、垃圾污染治理、废水污染治理以及生态农业推进等方面。如美国为解决畜禽养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推行了综合养分管理计划(CNMP),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法国鼓励乡村居民深入参与乡村发展规划设计,发挥当地居民保护环境的主体作用,同时鼓励支持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在点源污染治理方面,日本颁布施行了《水质保护法》等法规,制定了严格的水质监测标准,对违规企业给予严厉处罚;在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日本针对乡村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产使用、垃圾分类处理等不同问题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四、对策建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乡村振兴法》等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我国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政策体系已经形成,下一步关键是强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地见效。

  (一)以要素下乡为抓手扎实推进产业兴旺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路径,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多元经营主体培育,关键在于人才、技术、资金等农村产业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一是促进人才下乡。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综合管理型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政府要搭建农村创新创业绿色通道,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务工返乡人员带项目、带技术到农村创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二是促进科技下乡。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引导农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到农村建立试验示范基地,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深耕乡村,推动“科技下乡”向“常下乡”“下长乡”转变。三是促进资金下乡。把农业农村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财政投入要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形成财政优先保障、政策性金融重点倾斜、商业性金融积极参与的大金融支持格局。积极开展农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大型农机具等多种产权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拓宽抵押和质押物范围,为乡村产业发展破除资金障碍。

  (五)农业农村实现绿色发展仍任重道远

  绿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生态功能恢复和建设任务艰巨。一些地方发展农业生产仍是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方式,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二是农村生态存在诸多隐患。废水灌溉、废气排放、固体废物倾倒、堆放和填埋、地膜残留、设施农业发展不规范等多因素叠加,造成不少地方的耕地和地下水污染,对农村生态安全造成隐患。三是生态补偿机制尚需完善。一些村庄处于生态保护禁止或限制开发区,付出的发展机会成本较多,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偿。

  三、国外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城乡结构失衡、农村贫困、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等发展困境。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乡村发展。

  (一)完善乡村发展法律法规体系

  乡村发展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无法完成,政府必须介入,并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为乡村发展保驾护航。在推进乡村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如美国出台有《农业法案》《土地法》《国家环境政策法》等,法国出台有《国土整治令》《领土整治与发展指导法》《领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指导法》等,日本出台有《农地法》《土地改良法》《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农业基本法》《山村振兴法》等,韩国出台有《农业农村及食品产业基本法》《治愈农业研究开发及培育相关法案》等,这些法律法规基本确定了其一段时期内乡村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

  (二)适时调整乡村发展战略重点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在城乡差距显著阶段(一般是城市化率为30%—50%),各国乡村发展均聚焦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在城乡差距逐渐缩小阶段(城市化率为50%—70%),各国乡村发展战略强调乡村产业发展以及就业机会提升、保护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加快乡村社会服务水平建设。如日本通过造村运动,重点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韩国的新村运动也重在整顿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当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阶段,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综合的乡村发展战略,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多功能性,重在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三)构建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

  发达国家普遍构筑了与“三农”发展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业补贴、农业产业、农业金融、农业税收政策等,与农村发展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乡村教育、农村公共服务、农村治理政策等,与农民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民教育和培训、农民收入分配政策等,与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村垃圾处理、乡村文化传承和保护、乡村环境治理政策等。如法国政府针对农业领域的补贴政策主要包括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给予赔偿和生活补贴、协助建立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和互助组织补贴、对购买农业机器设备等采取补贴或免税;日本政府对“振兴八法”规定区域内满足一定条件的项目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

  (四)提升鄉村长期发展内生动力

  农民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体系完整、运行有效和制度规范的农业研究推广及教育体系,确保农民具备较高的从业素质。自19世纪开始,

  美国便以立法形式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进行规定,针对新晋农场主、农业雇工或者农业组织等不同的人群,设立不同的补贴计划或基金项目。法国农业教育培训制度层次分明,教育机构与科研院所、农商会等分工明确、相互补充,能够很好地满足农业工人、农业技师、高级农业技师等不同层次的培养需求。日本建立了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分层次、有重点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专门的农业大学是日本农民教育培训主体,主要培养具有技术、管理、经营和组织能力的农业现代化人才。

  (五)规避形成乡村先污染后治理

  环境整治是发达国家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耕地污染治理、垃圾污染治理、废水污染治理以及生态农业推进等方面。如美国为解决畜禽养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推行了综合养分管理计划(CNMP),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法国鼓励乡村居民深入参与乡村发展规划设计,发挥当地居民保护环境的主体作用,同时鼓励支持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在点源污染治理方面,日本颁布施行了《水质保护法》等法规,制定了严格的水质监测标准,对违规企业给予严厉处罚;在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日本针对乡村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产使用、垃圾分类处理等不同问题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四、对策建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乡村振兴法》等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我国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政策体系已经形成,下一步关键是强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地见效。

  (一)以要素下乡为抓手扎实推进产业兴旺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路径,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多元经营主体培育,关键在于人才、技术、资金等农村产业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一是促进人才下乡。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综合管理型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政府要搭建农村创新创业绿色通道,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务工返乡人员带项目、带技术到农村创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二是促进科技下乡。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引导农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到农村建立试验示范基地,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深耕乡村,推动“科技下乡”向“常下乡”“下长乡”转变。三是促进资金下乡。把农业农村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财政投入要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形成财政优先保障、政策性金融重点倾斜、商业性金融积极参与的大金融支持格局。积极开展农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大型农机具等多种产权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拓宽抵押和质押物范围,为乡村产业发展破除资金障碍。

  

篇四:海门乡村振兴战略

  这些特色小镇包括未来网络小镇高淳国瓷小镇鸿山物联网小镇太湖影视小镇新桥时裳小镇沙集电商小镇石墨烯小镇殷村职教小镇智能传感小镇苏绣小镇东沙湖基金小镇昆山智谷小镇吕四仙渔小镇海门足球小镇东海水晶盱眙龙虾小镇数梦小镇汽车小镇头桥医械小镇大路通航小镇丹阳眼镜风尚小镇句容绿色新能源小镇医药双创小镇黄桥琴韵小镇电商筑梦小镇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经验交流发言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就是补齐乡村这块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那么,在当前供给侧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城镇化建设和脱贫攻坚的形势下,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呢?

  (一)村居小区化

  新农村建设要实现村居小区化。

  为什么要小区化?因为实现小区化有大大的好处,主要是能够节约土地。

  以前的民居缺少规划,道路和院落占地过多,并且村民盖房子习惯向外扩,导致村中产生很多荒芜的老宅,我们重新规划、集中居住能够节约出大量土地,就像高党村新村建成后,腾出了土地1000余亩,这些土地均为黄河滩面上的优质二合土壤,具有较高的土地产出价值,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永久性资源。另外,小区化还能改善人居环境,便于水电网气的管理,便于亮化、绿化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减少污染、增加舒适度。

  前些年新农村建设来自村民的阻力很大,于是产生了一些强拆事件,也经常有人诟病逼迫农民上楼,其实那是短视的表现。

  大家都知道圈地运动,它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地主使用暴力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农民与土地分离,土地与资本结合,用暴力消灭小农经济,建立资本主义农场,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大约在13-14世纪时,就有一些领主开始强制围圈农民的公有土地为私有的牧羊场。从15世纪最后30多年开始,掀起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再到18-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

  在这场运动中,农民失去了土地。于是我们站出来批判,资本家多可恶啊,万恶的资本阶级迫害农民。但是我们来看它导致的结果,那就是圈起来的地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一开始食不果腹,后来实现了温饱,再后来也有了八小时工作制、保险和养老金,再后来他们成了中产阶级,也有了自己的房子和汽车。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市民化实现了,城市文明发展了,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开展起来了。

  从当时看是残暴的行为,从历史长河来看却是一种发展进步。并且,随着产业工人的产生,无产阶级发展壮大了,进而催生了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政党,推进了无产阶级革命。

  我们再举个近处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的时代楷模王传喜同志,他所在的代村社区,以前是个贫穷的小村庄。当年拆迁建社区,很多人反对,很多人阻挠,主要是大家习惯了既定的生活模式,对住楼没什么概念,以致于产生了“上楼后我的农具放哪里”“我家的鸡鸭鹅怎么办”“柴火放哪里,怎么烧火”和“上楼还要自己交一部分钱,我们没有”等等顾虑。可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看到,大家都过得很好,特色农业大发展实现了机械化,还要什么农具,超级市场开在门前也没人去养鸡鸭鹅了,通了天然气也不需要烧柴火了,建了农业公园和代村商城,大家也都找到了工作挣了钱,生活环境和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再回头去看看那些因为有阻力而放弃作为的村庄,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面貌基本没有改变,这就叫没有当担、错失机遇,简称“缺当失机”。

  工作中肯定会遇到问题,会有阵痛;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存在矛盾,会有阻力。但是问题是临时的,长痛不如短痛;矛盾是在发展中解决的,可以化阻力为动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学习那些只看到前方三五米距离的人。

  由此本人还联想到了两个事情,一个是自然村合并成行政村,另一个是社区实体化。

  前些年,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把很多自然村合并成了行政村。其实,这种合并并没有发挥作用,不同的村有不同的生产生活空间,合并后仍然没有多少交集,管理时仍然需要一村一个班子。真正的合并应该将两个村拆迁、新建一个居住区,将居民打乱、融合,拉近空间和情感上的距离。

  当前,各地正在推进社区实体化,一般是由原来的工作区或者管理区改名挂牌,包含五六个村。但是,社区服务中心建起来后,各个村还是很分散,办理业务很不方便,缺少社区的氛围,本人认为应该将各个村进行统一拆迁,集中建设一个大的居民区,村民集中居住、集中管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实体化。

  (二)三产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要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

  以江苏省睢宁县高党村为例,该村位于姚集镇东北黄河南岸滩面上,该村传统木业与编织等手工业为远近闻名的特色产业,其新农村建设于2015年8月拆迁动工,新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在原址周庄及以北区域。新村建成后,我们看到,该村居民都住上了楼房,主要沿街有很多商铺,村内还有服装加工厂,村外是葵花种植基地,村民既可以从事特色农业种植也可以从事服装加工还可以从事服务业,呈现出一幅祥和、生动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景象。

  高党村实现了典型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如果没有产业的融合发展,光有楼房和宽阔的马路,不能算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应该是生活兴、生产兴。本人认为,一二三产业有个先行问题,即先发展哪个产业。事实证明,应该优先发展工业。

  首先,工业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条件。以前我们提“农村支持城市,工业反哺农业”,今天乡村的工业发展也是存在“反哺”农业的行为。一方面,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土地种植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而工业发展消化了大量农村的劳动力,让群众在自己家门口转化成了产业工人。比如高党村的这个服装加工厂,让大家既不离故土,又能获得更多收入,减少了人口的迁徙和留守老人、儿童问题。另一方面,农人脱离土地,有利于土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特色化经营。据统计,中国的农业的生产效率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问题就出在我们的规模化和机械化不够,每个人种二三亩,成本肯定高。其实大跃进时期的公社化思路是对的,把所有的土地合并来一起耕种能够实现规模化,但是当时的环境不允许,我们还没有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市场经济没有建立起来,产供销体系也不通畅,所以说人民公社是超前了。后来分田到户,调动了农人的积极性,大家开始吃饱肚子,然后到今天,我们又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就必须再把土地合并起来,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前提就是我们的科学技术和市场制度已经允许这样做了。

  其次,工业发展能够推动服务业发展。村里的工业发展了,集体收入增加了,大家的收入也多了,消费能力就提高了,就会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需求和动力。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企业建立起来后,如果的它的职工能够达到几百甚至上千人,那么它的周边就会开始出现餐馆、理发店、小卖部甚至宾馆和娱乐场所;如果这个地方有很多企业入驻,那么水电管网、环卫、快递、医疗、教育等服务都要跟上,间接又促进很多人就业。高党村的商业一条街建起来了,乡村旅游也发展起来了,这跟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促进了第一产业的转变不无关系。

  (三)打造特色小镇

  去年,江苏省确定25个创建特色小镇名单,经过共同努力,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高端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宜游、富有创新活力的特色小镇初步涌现。这些特色小镇包括未来网络小镇、高淳国瓷小镇、鸿山物联网小镇、太湖影视小镇、新桥时裳小镇、沙集电商小镇、石墨烯小镇、殷村职教小镇、智能传感小镇、苏绣小镇、东沙湖基金小镇、昆山智谷小镇、吕四仙渔小镇、海门足球小镇、东海水晶、盱眙龙虾小镇、数梦小镇、汽车小镇、头桥医械小镇、大路通航小镇、丹阳眼镜风尚小镇、句容绿色新能源小镇、医药双创小镇、黄桥琴韵小镇、电商筑梦小镇等。

  在产业集聚方面,首批25个特色小镇共吸引2589家企业,完成投资347.2亿元(不含房地产),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共171个,镇均达到6.8个。在创新平台方面,共集聚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基地、众创空间123个,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405家,设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创新)中心70个。在创新人才方面,吸纳从业人员达17.9万人,其中,中高级以上职称2.3万人,吸引国家及省级“千人计划”人才63名,省级以上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乡土人才100名。

  《中国特色小(城)镇2018发展指数报告》前段时间在北京发布,公布了特色小镇50强。其中江苏省的东海县水晶小镇、昆山市智谷小镇、泰州医药高新区医药双创小镇、南京市江宁区未来网络小镇、江阴市新桥时裳小镇、宿迁市宿豫区电商筑梦小镇6个小镇上榜特色小镇50强。

  近年来,我们临沂市坚持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梯次推进、共同发展的思路,聚焦支撑我市长远发展的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兼顾名优酒水、柳编、奇石、石雕、中医药、蔬菜、罐头等传统经典产业,打造了“木业小镇”、“静脉小镇”、“罐头小镇”、“美酒小镇”等一批镇园合一、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并扶优扶强,推荐列入国家、省创建计划。目前,我市共有30个镇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中国特色小镇、省级示范镇、省级特色小镇、省级宜居小镇等省级以上称号,义堂、探沂、马站等12个镇列入全国、全省示范试点,褚墩、地方、兰陵等5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培育全面启动,省级示范镇、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的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发挥,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步入正轨。

  去年,临沂5个入选山东省特色小镇的,就有兰陵美酒小镇。其实,除了美酒小镇,兰陵县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打造特色小镇。例如,铁矿比较多的乡镇可以打造成矿产小镇,蔬菜种植比较多的可以打造成菜园小镇,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可以打造成休闲小镇,冷库比较多的乡镇可以打造成仓储小镇,而像我们矿坑这种板材企业比较多的乡镇可以打造成木作小镇。另外我们镇靠近临沂城区,特色种植业正在蓬勃发展,下一步完全可以打造成采摘小镇或者农游观光小镇。

  (四)借助互联网力量

  现在有个很热的词叫“互联网+”,理论上互联网什么都可以“+”,就看能不能做好结合文章。对于我们乡村来说,就是要借助互联网多好电子商务这一块。

  这些年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改变了产品链条上的利益分配关系,缩减了价值链中间环节,增加末端节点价值分配,给消费者和商家都带来便利和好处:网购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权,消费时省时、省力和省钱;对商家来说,网售不仅拓展了市场范围,还节省了开店和市场拓展成本,同时由于交易是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不容易出现欠帐和坏帐。

  笔者曾到江苏省沙集镇考察,该镇位于徐州市睢宁县东部,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宿迁,西靠徐州,南接安徽,北望山东。是徐州市"国家级重点中心镇","徐连经济带"的中心地区。近年以沙集镇东风村为代表,兴起了一种被称为“淘宝村”的新型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在东风村,约有80%的农户在网上开店,整个沙集镇网店的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并且带动了上下游多个产业的新产业链的诞生和成长,2016年底,睢宁县还取得了2018年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的主办权。

  2006年,沙集镇东风村孙寒等3位青年农民在淘宝上注册、生产销售简约家具,在这个原本贫穷的地方点燃了电商产业的星星之火,因此他们被当地人尊称为“三剑客”。在孙寒等“三剑客”的示范带动下,沙集网销家具呈现出裂变式增长态势。为了支持这一产业的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内,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通过基础设施投入、技能培训、土地、资金、考核激励机制等各种优惠政策,使沙集镇电商产业逐步走上专业化、市场化、集群化发展道路。2010年,沙集镇获得阿里巴巴集团颁发的“全球最佳网商沃土奖”。也就在这一年,全国农村电子商务暨“沙集模式”高层研讨会在睢宁举行,中国社科院、工信部、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等十余家部委领导与电商专家出席,“沙集模式”1.0版应运而生。迄今,睢宁电商直接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2万人。沙集镇从传统的空心化农村,逐渐转变成一个具有巨大就业吸引力的新兴城镇,并进入“沙集模式”2.0时代,创成了“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江苏省服务业集聚区”等,探索出贫困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径。

  网商的发展也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拓展。目前,沙集镇建起了电子商务物流园,圆通等多家快递公司来到这里加盟。圆通睢宁加盟公司负责人王刚,向马云等介绍了睢宁网商依托圆通配送网络的资源优势,更好地解决了电子商务在仓储和物流环节的瓶颈的做法。

  据了解,截至今年9月底,沙集镇有物流快递公司(分公司、子公司)73家,物流快递总收入达7.1亿元;拥有网商11696户,网店15869个,实体企业1693家,皇冠、双皇冠网店超100个。同时,相关配套产业还有摄影企业24家,电商运营服务机构3家,原材料供应商70家,五金配件36家,床垫加工厂42家,纸箱厂12家,会计服务公司14家等。睢宁全县的“淘宝镇”“淘宝村”数量更是位居全省第一,共有3个“淘宝镇”、22个“淘宝村”。截至9月底,全县共有网商25276家、网店36289家,实现网络零售额113亿元。并且,全县2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全部开展电子商务应用,近200家农民合作社等开展了电子商务服务。

  当前沙集的农民不仅利用阿里巴巴集团的电商平台(淘宝、淘宝商城、天猫等)开网店,还倚重其它商务平台,如亚马逊、京东商城、1号店、国美、易趣、拍拍、天天欢乐购(当地的平台)等电商平台,将家具和互联网搭上了线,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而且打造了中国淘宝第一村的品牌。

  不光是沙集镇,其实我们能看到很多通过互联网运营实现鸟枪换炮的例子,比如浙江“遂昌模式”,即以本地化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作为驱动,带动县域电子商务生态发展,促进地方传统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网商+传统产业”相互作用,形成信息时代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浙江临安立足自己的优势产品坚果炒货,开展城乡村企联动,其中农产品电商示范村7个,500万以上的38家电商企业销售总额达到5.65亿元;在河北清河,“电商”成了清河县最具特色的商业群体,清河也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羊绒制品网络销售基地,全县淘宝天猫店铺超过2万家,年销售15亿元,羊绒纱线销售占淘宝7成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淘宝县;山东博兴县将传统艺术与实体经营和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对接,让草柳编、老粗布等特色富民产业插上互联网翅膀,实现了农民淘宝网上二次创业;甘肃成县在县委书记李祥的带动下,全县干部开微博卖核桃,成立电商协会卖核桃,夏季卖的是鲜核桃,冬季卖的是干核桃,以核桃为单品突破,打通整条电商产业链,再逐次推动其他农产品电商;还有陕西武功,县政府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探索“买西北、卖全国”的模式,立足武功,联动陕西,辐射西北,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武功打造成为陕西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地、农村电子商务企业聚集地、农产品物流集散地,目前已经成为陕西省电商示范县,先后吸引西域美农、赶集网等20多家电商企业入驻发展,300多个网店相继上线,全县电商日成交量超万单,日交易额达100多万元。

  这一块对我们的启示很大,我想随着移动互联的普及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不走电子商务这条路,必然将错失发展机遇。电子商务这一课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马云说,中国的改革核心在农村,农村每一次进步都是整个社会的进步。此言不虚,历史上哪次改朝换代不是始自乡村,我们建立新中国也是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改革开放也是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开始的。我们下一步的改革重心还应该是农村,要通过改革让农村释放巨大的劳动力,让土地释放巨大的生产力。

  (五)乡村也需要产业集聚

  很多人没有到过沭阳,但是可能对它有印象,笔者以前在淘宝上搜花卉苗木时发现大多数卖家都是沭阳,也就是说沭阳这个地方花卉苗木的种植呈现了规模化。

  其实沭阳做好的最好的不是花卉的产业集聚,而是板材加工方面,尤其是该县的贤官镇。

  贤官镇是沭阳县重要的工业、经济重点城镇,也是宿迁市十大重点乡镇之一。素有"文化名镇、板材之乡"的美誉,陆续建成了赵集、贤官、蒋园、沙河寺等4个工业园区。该镇共有工业企业378家,其中木材加工企业282家,市级以上名牌企业20家,省级以上名牌企业5家,通过ISO9000认证企业46家,工人20585人,技术人员1586人,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多家。年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利税7.8亿元。

  什么是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19世纪末,马歇尔在1890年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

  在马歇尔之后,产业集聚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比较有影响的有: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E·M·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等。这些理论我们自不必管,但是贤官镇的产业集聚经验我们可以学习,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工业发展一定要要实现产业集聚,只有集聚才能才生规模效益和连锁反应。

  (四)积极发展一村一品

  临沂市郯城县庙山镇有个乐泉村,该村是个“二胡村”,全村120户人家中有96户常年从事二胡、京胡等民族乐器制作,每年有近8万把乐器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占全国销售份额的一半以上。当地还筹集了8000万元的资金建设二胡产业园和发掘二胡文化旅游。

  当然,乐泉村的二胡当前发展也有电商的影子,不过这主要还是得益于他们的“一村一品”。

  所谓"一村一品",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今年,我省将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使贫困村集中要素投入,实行整村推进、整体开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做强做大地方特色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强化脱贫攻坚的产业支撑。

  当然这个一村一品,要因地制宜,也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庙山这个村为啥能把二胡发展起来,首先就是因地制宜了,他们村本来就有这个传统,很多人从事这个。其次就是顺应了发展的趋势,那就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二胡作为一种乐器,即是音乐文化也是手工艺制作文化。

  我市费县的刘庄镇有个村叫寺口村,出产金星石,能做金星砚,但是村里从事这门手艺的人只有十几个人(而且他们都是第一代从事这门手艺的人),加上当地板材业发达,大多数人从事板材加工,所以做砚台就形不成一个规模,也就不能发展成“一村一品”。本人的老家有个村,该村有很多手艺人,大部分是木匠,他们做的是什么呢?主要是棺材。有个省派第一书记去买大蒜,遇到一个妇女,妇女说我家有,我带你去,结果一进村,大街上都是棺材,这个省派第一书记吓得掉头就跑。要说棺材这种产品也很有特色,以前还有人找我打听要批发,但是它与移风易俗是相违背的,与“减少耕地占用和减轻丧葬负担”精神是抵触的,也不能搞成“一村一品”。

  笔者所在的镇虽然没有丰厚的自然资源,也没有传统的技艺和文化遗产,但是我们的种植业很发达,很多的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搞“一村一品”。比如我镇的南坡村的西瓜种植,单庄的火龙果种植,郭家沟的木耳种植,灰泉村的金针菇种植,湖子峪的地瓜种子,兴龙村的烟叶种植,朱柳屯的水果藕种植,后立庄的瓜蒌种植,等等,都可以推行规模化种植,然后包装宣传,打造成品牌

  

篇五:海门乡村振兴战略

  县域智慧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海门市为例

  成青青

  【期刊名称】《新西部:下旬·理论》

  【年(卷),期】2016(000)010

  【摘要】文章指出,当前,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县域经济必须抓住契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智慧人才建设,形成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通过发展智慧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催生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解决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以此引领经济发展形态转向“智慧经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重塑经济发展新动力、构建长远发展新优势。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成青青

  【作者单位】中共海门市委党校,江苏海门22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县域智慧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海门市为例[J],成青青2.县域经济发展中精准招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以海门市为例[J],王书芬3.县域智慧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海门市为例[J],成青青4.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河南省鲁山县职业教育发展为例[J],杨红艳

  5.新发展阶段背景下县域夜间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永康市为例[J],陈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六:海门乡村振兴战略

  这些特色小镇包括未来网络小镇高淳国瓷小镇鸿山物联网小镇太湖影视小镇新桥时裳小镇沙集电商小镇石墨烯小镇殷村职教小镇智能传感小镇苏绣小镇东沙湖基金小镇昆山智谷小镇吕四仙渔小镇海门足球小镇东海水晶吁跆龙虾小镇数梦小镇汽车小镇头桥医械小镇大路通航小镇丹阳眼镜风尚小镇句容绿色新能源小镇医药双创小镇黄桥琴韵小在产业集聚方面首批25个特色小镇共吸引2589家企业完成投资3472亿元不含房地产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共171在创新帄台方面共集聚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基地众创空间123个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405家设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创新中心70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经验交流发言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就是补齐乡村这块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那么,在当前供给侧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城镇化建设和脱贫攻坚的形势下,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呢?

  (一)村居小区化新农村建设要实现村居小区化。为什么要小区化?因为实现小区化有大大的好处,主要是能够节约土地。以前的民居缺少规划,道路和院落占地过多,并且村民盖房子习惯向外扩,导致村中产生很多荒芜的老宅,我们重新规划、集中居住能够节约出大量土地,就像高党村新村建成后,腾出了土地1000余亩,这些土地均为黄河滩面上的优质二合土壤,具有较高的土地产出价值,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永久性资源。另外,小区化还能改善人居环境,便于水电网气的管理,便于亮化、绿化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减

  少污染、增加舒适度。前些年新农村建设来自村民的阻力很大,于是产生了一些强拆

  事件,也经常有人诟病逼迫农民上楼,其实那是短视的表现。大家都知道圈地运动,它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地主使

  用暴力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农民与土地分离,土地与资本结合,用暴力消灭小农经济,建立资本主义农场,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大约在13-14世纪时,就有一些领主开始强制围圈农民的公有土地为私有的牧羊场。从15世纪最后30多年开始,掀起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再到18-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

  在这场运动中,农民失去了土地。于是我们站出来批判,资本家多可恶啊,万恶的资本阶级迫害农民。但是我们来看它导致的结果,那就是圈起来的地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一开始食不果腹,后来实现了温饱,再后来也有了八小时工作制、保险和养老金,再后来他们成了中产阶级,也有了自己的房子和汽车。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市民化实现了,城市文明发展了,

  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开展起来了。从当时看是残暴的行为,从历史长河来看却是一种发展进步。

  并且,随着产业工人的产生,无产阶级发展壮大了,进而催生了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政党,推进了无产阶级革命。

  我们再举个近处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的时代楷模王传喜同志,他所在的代村社区,以前是个贫穷的小村庄。当年拆迁建社区,很多人反对,很多人阻挠,主要是大家习惯了既定的生活模式,对住楼没什么概念,以致于产生了“上楼后我的农具放哪里”“我家的鸡鸭鹅怎么办”“柴火放哪里,怎么烧火”和“上楼还要自己交一部分钱,我们没有”等等顾虑。可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看到,大家都过得很好,特色农业大发展实现了机械化,还要什么农具,超级市场开在门前也没人去养鸡鸭鹅了,通了天然气也不需要烧柴火了,建了农业公园和代村商城,大家也都找到了工作挣了钱,生活环境和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再回头去看看那些因为有阻力而放弃作为的村庄,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面貌基本没有改变,这就叫没有当担、错失机遇,简称“缺当失机”。

  工作中肯定会遇到问题,会有阵痛;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存在矛盾,会有阻力。但是问题是临时的,长痛不如短痛;矛盾是在发展中解决的,可以化阻力为动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学习那些只看到前方三五米距离的人。

  由此本人还联想到了两个事情,一个是自然村合并成行政村,

  另一个是社区实体化。前些年,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把很多自然村合并成了行政村。

  其实,这种合并并没有发挥作用,不同的村有不同的生产生活空间,合并后仍然没有多少交集,管理时仍然需要一村一个班子。真正的合并应该将两个村拆迁、新建一个居住区,将居民打乱、融合,拉近空间和情感上的距离。

  当前,各地正在推进社区实体化,一般是由原来的工作区或者管理区改名挂牌,包含五六个村。但是,社区服务中心建起来后,各个村还是很分散,办理业务很不方便,缺少社区的氛围,本人认为应该将各个村进行统一拆迁,集中建设一个大的居民区,村民集中居住、集中管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实体化。

  (二)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要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以江苏省睢宁县高党村为例,该村位于姚集镇东北黄河南岸滩面上,该村传统木业与编织等手工业为远近闻名的特色产业,其新农村建设于2015年8月拆迁动工,新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在原址周庄及以北区域。新村建成后,我们看到,该村居民都住上了楼房,主要沿街有很多商铺,村内还有服装加工厂,村外是葵花种植基地,村民既可以从事特色农业种植也可以从事服装加工还可以从事服务业,呈现出一幅祥和、生动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景象。高党村实现了典型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如果没有产业的融合发展,光有楼房和宽阔的马路,不能算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应该是生活

  兴、生产兴。本人认为,一二三产业有个先行问题,即先发展哪个产业。事实证明,应该优先发展工业。

  首先,工业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条件。以前我们提“农村支持城市,工业反哺农业”,今天乡村的工业发展也是存在“反哺”农业的行为。一方面,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土地种植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而工业发展消化了大量农村的劳动力,让群众在自己家门口转化成了产业工人。比如高党村的这个服装加工厂,让大家既不离故土,又能获得更多收入,减少了人口的迁徙和留守老人、儿童问题。另一方面,农人脱离土地,有利于土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特色化经营。据统计,中国的农业的生产效率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问题就出在我们的规模化和机械化不够,每个人种二三亩,成本肯定高。其实大跃进时期的公社化思路是对的,把所有的土地合并来一起耕种能够实现规模化,但是当时的环境不允许,我们还没有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市场经济没有建立起来,产供销体系也不通畅,所以说人民公社是超前了。后来分田到户,调动了农人的积极性,大家开始吃饱肚子,然后到今天,我们又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就必须再把土地合并起来,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前提就是我们的科学技术和市场制度已经允许这样做了。

  其次,工业发展能够推动服务业发展。村里的工业发展了,集体收入增加了,大家的收入也多了,消费能力就提高了,就会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需求和动力。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企业建立起来后,如果的它的职工能够达到几百甚至上千人,那么它的周边就会开始出

  现餐馆、理发店、小卖部甚至宾馆和娱乐场所;如果这个地方有很多企业入驻,那么水电管网、环卫、快递、医疗、教育等服务都要跟上,间接又促进很多人就业。高党村的商业一条街建起来了,乡村旅游也发展起来了,这跟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促进了第一产业的转变不无关系。

  (三)打造特色小镇去年,江苏省确定25个创建特色小镇名单,经过共同努力,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高端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宜游、富有创新活力的特色小镇初步涌现。这些特色小镇包括未来网络小镇、高淳国瓷小镇、鸿山物联网小镇、太湖影视小镇、新桥时裳小镇、沙集电商小镇、石墨烯小镇、殷村职教小镇、智能传感小镇、苏绣小镇、东沙湖基金小镇、昆山智谷小镇、吕四仙渔小镇、海门足球小镇、东海水晶、盱眙龙虾小镇、数梦小镇、汽车小镇、头桥医械小镇、大路通航小镇、丹阳眼镜风尚小镇、句容绿色新能源小镇、医药双创小镇、黄桥琴韵小镇、电商筑梦小镇等。在产业集聚方面,首批25个特色小镇共吸引2589家企业,完成投资347.2亿元(不含房地产),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共171个,镇均达到6.8个。在创新平台方面,共集聚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基地、众创空间123个,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405家,设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创新)中心70个。在创新人才方面,吸纳从业人员达17.9万人,其中,中高级以上职称2.3万人,吸引国家及省级“千人计划”人才63名,省级以上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乡土人才

  100名。《中国特色小(城)镇2018发展指数报告》前段时间在北京发

  布,公布了特色小镇50强。其中江苏省的东海县水晶小镇、昆山市智谷小镇、泰州医药高新区医药双创小镇、南京市江宁区未来网络小镇、江阴市新桥时裳小镇、宿迁市宿豫区电商筑梦小镇6个小镇上榜特色小镇50强。

  近年来,我们临沂市坚持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梯次推进、共同发展的思路,聚焦支撑我市长远发展的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兼顾名优酒水、柳编、奇石、石雕、中医药、蔬菜、罐头等传统经典产业,打造了“木业小镇”、“静脉小镇”、“罐头小镇”、“美酒小镇”等一批镇园合一、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并扶优扶强,推荐列入国家、省创建计划。目前,我市共有30个镇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中国特色小镇、省级示范镇、省级特色小镇、省级宜居小镇等省级以上称号,义堂、探沂、马站等12个镇列入全国、全省示范试点,褚墩、地方、兰陵等5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培育全面启动,省级示范镇、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的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发挥,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步入正轨。

  去年,临沂5个入选山东省特色小镇的,就有兰陵美酒小镇。其实,除了美酒小镇,兰陵县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打造特色小镇。例如,铁矿比较多的乡镇可以打造成矿产小镇,蔬菜种植比较多的可以打造成菜园小镇,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可以打造成休闲小镇,冷库比较多的乡镇可以打造成仓储小镇,而像我们矿坑这种板材企业比较多的乡

  镇可以打造成木作小镇。另外我们镇靠近临沂城区,特色种植业正在蓬勃发展,下一步完全可以打造成采摘小镇或者农游观光小镇。

  (四)借助互联网力量现在有个很热的词叫“互联网+”,理论上互联网什么都可以“+”,就看能不能做好结合文章。对于我们乡村来说,就是要借助互联网多好电子商务这一块。这些年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改变了产品链条上的利益分配关系,缩减了价值链中间环节,增加末端节点价值分配,给消费者和商家都带来便利和好处:网购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权,消费时省时、省力和省钱;对商家来说,网售不仅拓展了市场范围,还节省了开店和市场拓展成本,同时由于交易是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不容易出现欠帐和坏帐。笔者曾到江苏省沙集镇考察,该镇位于徐州市睢宁县东部,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宿迁,西靠徐州,南接安徽,北望山东。是徐州市"国家级重点中心镇","徐连经济带"的中心地区。近年以沙集镇东风村为代表,兴起了一种被称为“淘宝村”的新型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在东风村,约有80%的农户在网上开店,整个沙集镇网店的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并且带动了上下游多个产业的新产业链的诞生和成长,2016年底,睢宁县还取得了2018年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的主办权。2006年,沙集镇东风村孙寒等3位青年农民在淘宝上注册、生产销售简约家具,在这个原本贫穷的地方点燃了电商产业的星星之

  火,因此他们被当地人尊称为“三剑客”。在孙寒等“三剑客”的示范带动下,沙集网销家具呈现出裂变式增长态势。为了支持这一产业的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内,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通过基础设施投入、技能培训、土地、资金、考核激励机制等各种优惠政策,使沙集镇电商产业逐步走上专业化、市场化、集群化发展道路。2010年,沙集镇获得阿里巴巴集团颁发的“全球最佳网商沃土奖”。也就在这一年,全国农村电子商务暨“沙集模式”高层研讨会在睢宁举行,中国社科院、工信部、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等十余家部委领导与电商专家出席,“沙集模式”1.0版应运而生。迄今,睢宁电商直接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2万人。沙集镇从传统的空心化农村,逐渐转变成一个具有巨大就业吸引力的新兴城镇,并进入“沙集模式”2.0时代,创成了“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江苏省服务业集聚区”等,探索出贫困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径。

  网商的发展也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拓展。目前,沙集镇建起了电子商务物流园,圆通等多家快递公司来到这里加盟。圆通睢宁加盟公司负责人王刚,向马云等介绍了睢宁网商依托圆通配送网络的资源优势,更好地解决了电子商务在仓储和物流环节的瓶颈的做法。

  据了解,截至今年9月底,沙集镇有物流快递公司(分公司、子公司)73家,物流快递总收入达7.1亿元;拥有网商11696户,网店15869个,实体企业1693家,皇冠、双皇冠网店超100个。同

  时,相关配套产业还有摄影企业24家,电商运营服务机构3家,原材料供应商70家,五金配件36家,床垫加工厂42家,纸箱厂12家,会计服务公司14家等。睢宁全县的“淘宝镇”“淘宝村”数量更是位居全省第一,共有3个“淘宝镇”、22个“淘宝村”。截至9月底,全县共有网商25276家、网店36289家,实现网络零售额113亿元。并且,全县2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全部开展电子商务应用,近200家农民合作社等开展了电子商务服务。

  当前沙集的农民不仅利用阿里巴巴集团的电商平台(淘宝、淘宝商城、天猫等)开网店,还倚重其它商务平台,如亚马逊、京东商城、1号店、国美、易趣、拍拍、天天欢乐购(当地的平台)等电商平台,将家具和互联网搭上了线,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而且打造了中国淘宝第一村的品牌。

  不光是沙集镇,其实我们能看到很多通过互联网运营实现鸟枪换炮的例子,比如浙江“遂昌模式”,即以本地化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作为驱动,带动县域电子商务生态发展,促进地方传统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网商+传统产业”相互作用,形成信息时代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浙江临安立足自己的优势产品坚果炒货,开展城乡村企联动,其中农产品电商示范村7个,500万以上的38家电商企业销售总额达到5.65亿元;在河北清河,“电商”成了清河县最具特色的商业群体,清河也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羊绒制品网络销售基地,全县淘宝天猫店铺超过2万家,年销售15亿元,羊绒纱线销售占淘宝7成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淘宝县;山东博兴县将

  传统艺术与实体经营和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对接,让草柳编、老粗布等特色富民产业插上互联网翅膀,实现了农民淘宝网上二次创业;甘肃成县在县委书记李祥的带动下,全县干部开微博卖核桃,成立电商协会卖核桃,夏季卖的是鲜核桃,冬季卖的是干核桃,以核桃为单品突破,打通整条电商产业链,再逐次推动其他农产品电商;还有陕西武功,县政府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探索“买西北、卖全国”的模式,立足武功,联动陕西,辐射西北,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武功打造成为陕西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地、农村电子商务企业聚集地、农产品物流集散地,目前已经成为陕西省电商示范县,先后吸引西域美农、赶集网等20多家电商企业入驻发展,300多个网店相继上线,全县电商日成交量超万单,日交易额达100多万元。

  这一块对我们的启示很大,我想随着移动互联的普及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不走电子商务这条路,必然将错失发展机遇。电子商务这一课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马云说,中国的改革核心在农村,农村每一次进步都是整个社会的进步。此言不虚,历史上哪次改朝换代不是始自乡村,我们建立新中国也是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改革开放也是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开始的。我们下一步的改革重心还应该是农村,要通过改革让农村释放巨大的劳动力,让土地释放巨大的生产力。

  (五)乡村也需要产业集聚很多人没有到过沭阳,但是可能对它有印象,笔者以前在淘宝上搜花卉苗木时发现大多数卖家都是沭阳,也就是说沭阳这个地方花

  卉苗木的种植呈现了规模化。其实沭阳做好的最好的不是花卉的产业集聚,而是板材加工方

  面,尤其是该县的贤官镇。贤官镇是沭阳县重要的工业、经济重点城镇,也是宿迁市十大

  重点乡镇之一。素有"文化名镇、板材之乡"的美誉,陆续建成了赵集、贤官、蒋园、沙河寺等4个工业园区。该镇共有工业企业378家,其中木材加工企业282家,市级以上名牌企业20家,省级以上名牌企业5家,通过ISO9000认证企业46家,工人20585人,技术人员1586人,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多家。年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利税7.8亿元。

  什么是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19世纪末,马歇尔在1890年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

  在马歇尔之后,产业集聚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比较有影响的有: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E·M·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等。这些理论我们自不必管,但是贤官镇的产业集聚经验我们可以学习,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工业发展一定要要实现产业集聚,只有集聚才能才生规模效益和连锁反应。

  (四)积极发展一村一品

  临沂市郯城县庙山镇有个乐泉村,该村是个“二胡村”,全村120户人家中有96户常年从事二胡、京胡等民族乐器制作,每年有近8万把乐器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占全国销售份额的一半以上。当地还筹集了8000万元的资金建设二胡产业园和发掘二胡文化旅游。

  当然,乐泉村的二胡当前发展也有电商的影子,不过这主要还是得益于他们的“一村一品”。

  所谓"一村一品",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今年,我省将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使贫困村集中要素投入,实行整村推进、整体开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做强做大地方特色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强化脱贫攻坚的产业支撑。

  当然这个一村一品,要因地制宜,也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庙山这个村为啥能把二胡发展起来,首先就是因地制宜了,他们村本来就有这个传统,很多人从事这个。其次就是顺应了发展的趋势,那就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二胡作为一种乐器,即是音乐文化也是手工艺制作文化。我市费县的刘庄镇有个村叫寺口村,出产金星石,能做金星砚,但是村里从事这门手艺的人只有十几个人(而且他们都是第一代从事这门手艺的人),加上当地板材业发达,大多数人从事板材加工,所

  以做砚台就形不成一个规模,也就不能发展成“一村一品”。本人的老家有个村,该村有很多手艺人,大部分是木匠,他们做的是什么呢?主要是棺材。有个省派第一书记去买大蒜,遇到一个妇女,妇女说我家有,我带你去,结果一进村,大街上都是棺材,这个省派第一书记吓得掉头就跑。要说棺材这种产品也很有特色,以前还有人找我打听要批发,但是它与移风易俗是相违背的,与“减少耕地占用和减轻丧葬负担”精神是抵触的,也不能搞成“一村一品”。

  笔者所在的镇虽然没有丰厚的自然资源,也没有传统的技艺和文化遗产,但是我们的种植业很发达,很多的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搞“一村一品”。比如我镇的南坡村的西瓜种植,单庄的火龙果种植,郭家沟的木耳种植,灰泉村的金针菇种植,湖子峪的地瓜种子,兴龙村的烟叶种植,朱柳屯的水果藕种植,后立庄的瓜蒌种植,等等,都可以推行规模化种植,然后包装宣传,打造成品牌

  

篇七:海门乡村振兴战略

  守与破:为振兴乡村教育赋能

  作者:祝祖岗来源:《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20年第05期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分析当下乡村师资队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振兴乡村的客观需求,结合江苏省海門市一所乡村学校的教育现状,针对乡村教育人才匮乏与老百姓对高质量乡村教育期望之间的矛盾,尝试转变固有观念,进行搭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度保障、变革岗位设置等乡村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教师;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8-0061-03

  【作者简介】祝祖岗,江苏省海门市海门港新区实验学校(江苏海门,226100)小学部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乡村教育的未来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笔者作为在乡村支教的小学校长,在推进学校发展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一所基层乡村学校发展的痛点、难点。在江苏省海门市教育体育局一系列振兴乡村教育专项政策的不断推进下,江苏省海门市海门港新区实验学校守望乡村教育热土,努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困境中寻求发展,推动海门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提升。

  振兴乡村教育,破除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关键在教师。我校(江苏省海门市海门港新区实验学校)地处江苏省海门市的偏远农村,教师队伍状况有如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其一是教师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学校近3年引进青年教师19名,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26%;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但是人数偏少;50岁以上的教师约占据学校教师总数的43%,教师老龄化趋势相对比较突出,不利于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其二是学科结构不平衡,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严重短缺。我校有1400多名学生,30个教学班,语数外教师配备基本到位,但存在着学科结构不合理的情况,音体美、信息技术等专业学科教师的短缺,严重影响着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其三是教师普遍有职业倦怠,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亟须加强。学校绝大多数教师长期在乡村学校工作,安于现状,没有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想法。

  我校师资队伍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发展和专业成长等方面动力不足、能力不足,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成长“立交桥”尚未有效建立。要想让全体乡村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与城区学校学生一样优质的教育,必须不断锻造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我们认为,振兴乡村教育应该有所守、有所破。

  (一)乡村教育要有所“守”

  1.守住师德底线。我校在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中,既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更落实了师德负面清单制度。我校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开展师德公开承诺、新教师宣誓、师德模范宣讲等活动,通过立体化的师德培育网络,让教师讲述自己的“师德故事”,唱响师德“好声音”。

  2.守住师资队伍。我校注重对教师的正向激励,努力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推进办公室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的三重建设,让校园之美与教师心灵之美相得益彰、相互滋养。学校以教师沙龙、生命庆典等为契机,帮助教师找寻职业价值,不断提升教师的归属感和从业幸福感。

  3.守住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乡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蕴藏在乡土文化中,乡村则是保留传统和乡土文化的天然场域,而乡土文化教育能够将乡村与学校联系起来。我们学校致力于开发乡土教材,陆续开发了《东灶习俗》《东灶堤闸》《东灶传说》等12种乡土教材。当下,我校教师坚持乡土文化教育,已经探索出一条独有路径,让教师在乡村学校中看见了另一种希望。

  4.守住乡土亲情。对于他人的情感依恋、安全感以及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需要在有亲密联系的社群中才能培养出来,乡村学校的师生往往都与本土有着亲密的关系。这种乡土亲情关系有利于学生亲近学校、社区和社群,有利于师生建设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更有利于将学校教育延伸到社区教育和乡村建设,形成学校、家庭和乡村社区互相支撑、互相滋养的良好的教育磁场。

  (二)乡村教育要有所“破”

  1.打破教师专业发展瓶颈,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我们坚持“让每一位教师都发展”的理念。既整体规划全体教师的成长体系,又精准帮助每一名中青年教师私人定制“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阶梯式专业成长方案。我们结合海门市教体局制定的《乡村教师种子计划》《青年教师成长计划》《中年教师素养再提升计划》《优秀教育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等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措施,不断完善教师个性化培训网络和成长方案,推动教师勇于打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促进教师自觉成长,鼓励教师从“双师型”走向“全科型”。

  我们依托海门市名师工作室、学科工作室、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等平台,有针对性地寻求名师的领衔、示范、激励、凝聚和辐射作用,通过双向意愿、精准对接,先后选送我校的许秋阳老师、薛晓杨老师、崔树堂老师、周晓锋老师、许建荣老师等多位中青年教师,到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敏名师工作室、杨惠娟“智慧数学”名师工作室、祝祖岗“儿童德育”名师工作室等名师工作室学习。通过名师的传、帮、带,有效缩短了我校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教师快速成长,不断扩大我校优秀教育人才队伍。

  我们积极组织校本培训,不断邀约名师来校“问诊”中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以“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导师制”为载体,为我校青年教师配备“成长导师”。学校每学期为教师量身定制短期的“成长清单”,在青年教师和班主任快速成长上取得了突破。

  我校还积极参加全国新教育实验活动,通过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三专”(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模式以及新教育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以赛促练等方式,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我校加大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力度,开展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平台下的技能大赛,提升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2.突破教师编制管理方式,变“专职一校”为“跨校走教”。

  为了应对我校学科教师结构失衡严重、教师年龄结构严重偏大的现实问题,我们借着海门市教育体育局大力推行的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改革的东风,积极寻求学校所在的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帮助。我校与集团总校、集团成员校商议、协调、统筹教师资源,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优势,积极探索教师跨学校交流,逐渐形成合理的教师校际流动模式。自从开展实施音体美教师“走教制”,有效缓解了我校音体美等学科师资短缺的状况。

  

篇八:海门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三篇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

  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

  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1、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

  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4、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

  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

  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作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分别从乡村的产业生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农民精神面貌、科学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状态这五个角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着人才匮乏、农民增收难、绿色发展任务艰巨、等诸多困难,如何解决难题实现振兴成为待解之题。

  面临的困难一是农村劳动力流失,青年人才严重匮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呈单向趋势不断流入城市,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导致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出现中空现象,留守农村的只剩下老弱病残,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有限的劳动力无法推动产业发展,农田无人耕种、农村房屋无人居住.等问题比比皆是。加之农村的基础条件很难留住人才,导致农村青年人才缺乏,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紧缺。现下许多农村的村干部呈现年龄老化、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创新不够等突出问题,导致基层管理后继无人,青黄不接,长久以往只会导致恶性循环。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小合理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绝大部分是由第一产业组成。但在由于农村农业集约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无法形成产业链,造成整体效益较低,增收渠道,小农民增收缺乏后劲。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被局限在“一亩三分田”上,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们观念陈旧等原因,很难吸引龙头企业。仅有的少数龙头企业也存在着规模小、特色产业不突出等问题,农村的客观条件对于企业生存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如此往复,产业发展根

  源问题得不到改善,农民无法提高增收,乡村振兴战略便很难得以实施。

  三是生搬硬套其他地区发展模式,缺乏创新意识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乡村的发展普遍存在着差异性,每个农村的情况、发展基础都是不一样的,如只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则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但往往一个地方的发展模式获得成功之后,便会出现无数人争相模仿,无视本地的实际情况与地方特点,名曰借鉴经验实则生搬硬套,缺乏根据本地特色制定发展战略的创新意识,最终只会出现“昙花一现”短暂效应,无法实现长远目标。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让年轻人留得住通过党建引领,创新基层选人用人机制,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好乡村基层管理队伍。通过“量身定制”的选人用人方法,打造一支专业化素质过硬、数量充足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鼓励更多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培养乡村专业技术人才。根据所学专业不同,有的放矢的将专业人才用在“刀刃上”,打造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要解决如何引进人才的问题,还要确保能留住人才。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模式,挖掘地方特色“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自古以来,地域差异造成文化、

  习俗、生活习惯等巨大的差异,推动乡村振兴,还需因地制宜以本村资源禀赋为基础,大力挖掘与发扬地方特色,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挖掘人文历史,以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深挖不同乡村的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品牌活动如生态游、农家乐等,丰富创收形式,提高当地村民生活水平,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提好农民幸福感与满足感。

  三是扩大农民增收渠道,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要转变农村固守发展传统农业的观念,引导农民在勤劳致富、精耕细作上下功夫,紧跟市场需求,引导各村社发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的高效农业,持续壮大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建立健全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推进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吸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和目标。然而,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凝聚共识、集中力量和努力。

  一、存在的问题。(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乌海市以工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比较低,自1976年建市以来,除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外,第一产业的比例不超过5%。其中2010年至2016年,第一产业比例均不足1%。从第一产业增长情况来看,乌海市第一产业增长值增长平稳,2012年至2016年平均为4.76亿元,2016年达到4.88亿元(2017年数据暂未公布)。从投资完成情况来看,乌海市2017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比上年增长73.52%,但总量仅完成2.1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小。(二)农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设计划相对落后。一是水、电、暖、路等基础设施按照自然村标准建设,造成天然气、排污管网、采暖、供水、公共厕所、垃圾清运等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二是农区交通、医疗卫生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三是农区在房屋建设、乡村企业选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体规划不足。(3)三农工作队伍建设需要加强。乌海市农业产业工人、科技人才队伍和农业部门工作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科技力量弱等问题。与此同时,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和法律服务还存在不足之处。二、对策建议。(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牧区道路网络,加强农

  村牧区道路建设和管理维护。围绕蓄水、保水、节水的目标,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根据地下水资源条件,逐步开发地下水资源,完善现有灌水区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农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农区垃圾污水管理和村容村貌提高为主要攻击方向,重点开展清污、治乱、增绿三项行动。

  (二)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手段。积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努力在农区建设功能齐全、便民实用的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积极支持农牧科技家的发展。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服务和创业。加大统筹协调,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提高天气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能力。

  (3)培养新型农民。结合农业生产季节特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培训,重视提高农牧民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推进高等学校、研究院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头企业、农民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市场研究,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技术研究开发鲜明,努力直接利用农业生产取得的技术成果。

  (四)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提高农业生产、经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全权复盖。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为农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致力于发展智能农业产业。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体系和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5)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地区优势,完善规划体系,切实

  落实各项政策,推动特色葡萄(酒)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供应水平,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协调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农牧业合作社实现集约化生产。

  

篇九:海门乡村振兴战略

  关于乡村振兴与乡村规划的理论及策略

  探析

  【摘要】如今,社会经济结构有了一定的变化,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大战略之一,随着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视不断加大,成为我国乡建实践的全面升级和超越的重要举措,村庄规划对重建村庄有着较大的影响,乡村振兴工作较为复杂,需要对相关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本文首先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分析,然后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规划的理论研究进行讨论,针对规划设计环节进行探索,研究如何进行乡村振兴与乡村规划的策略构建,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给乡村的改革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村镇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落实乡村规划政策,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规划;理论研究;新战略

  近些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情况下,国内各地区的香薰开始了改革创新工作,新农村建筑发展有了一定的成绩,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影响较大的工作,需要对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给乡村规划的工作带来了许多压力和挑战,而传统村落规划设计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本文针对乡村振兴与乡村规划的理论及策略展开详细论述,提出有效利用乡村规划的策略,在整体开发过程中提升规划水平,积极发展规划和创意规划,进一步促进村镇的综合化和现代化发展。

  1.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分析

  (1)促进乡镇规划的合理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在经济发展不断向前推进、乡村地区物质水平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需要不断完善的同时,城市规划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包括人居环境等方面。在进行乡村规划设计时,能够更充分的实现与城市功能结合的要求,在我国高速城镇化的新时期,能够促

  进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加以解决,这具有较好的创造性,改善居住环境和自然生态,使得乡村规划更加合理;

  (2)满足现实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增加乡村规划的价值。大力推进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实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景观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能够增加乡村文化的价值,以进一步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政策,促进人们精神文化的进步,从而更好的推动乡村建设品质,可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其实际应用具有深刻意义,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乡村振兴与乡村规划的策略构建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传统乡村规划设计观念已逐渐无法满足现阶段的需求,还存在观点落后和管理力度有待提升等情况,人们希望能有更高水平的乡村规划。在进行相关工作时,要注意进行策略构建,改善资源不足和空心情况严重等情况,从而有效调配引导后期的建设工作,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及意义。

  2.1优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需要采取适宜的、针对性强的策略,现阶段,面对乡村产业发展新形势,应该不断进行深入分析并加以探索和改进,发挥规划的科学引领作用,优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

  (1)应该以农为本,注重乡村农业生产,通过对市场需求和当地环境的分析,对于乡村经济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应加大重视,综合开发特有资源,遴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另外,应注意区域协调和统筹规划的原则,采用先进技术和营销理念,进行产业化和运营化策略研究,强调村村之间的差异化发展,使得乡村特色资源可以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业延伸,激发乡村活力,保证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

  (2)应该优化产业体系,实现融合发展。首先,实现农业内部产业重组型融合,探索本地产业和其他类产业实现耦合发展,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互补,开展农业产业集约化布局,创造丰富化的乡村产业链,实现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使得乡村资源达到最优效益;其次,将传统农林种植扩展到现代产业链条,在进行

  特色农产业品定位后,在研发优化特色产品品种、实现市场指导和资源供应的同时,完成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也可以作为旅游业发展的特色田园资源,可以进行乡村旅游服务,进行乡村产业升级,

  2.2构建自然生态,落实生态宜居

  构建自然生态环境能够奠定稳定的生态基础,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乡村自然生态的重点是保育和修复生态,在提升自然环境品质的同时,重视人居环境品质。

  (1)充分保护利用乡村原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保护植被、水系等区域,遵循景观生态学原理,合理运用生态设计理念,规划绿色生态网络,保证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构建蓝绿格局,重视乡土特色的根植性,保证生态系统结构的健康稳定和提高抵抗力。也可以因地制宜,融合自然栖息地和生产基地,达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另外,尽量减少或避免过度的人工建设破坏景观,营造乡土地域景观;

  (2)乡村建设规划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村民生产生活的功能需求,首先,对于既有建筑,主要以保护为主,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现代化生活方式,进行改造和再利用,根据乡村整体风貌,加以策略引导,充分利用闲置的住宅建筑和工业厂房,更新建筑空间,开展功能置换工作,从而丰富村民的集体生活;其次,对于新建建筑,应该关注建筑功能和美观性,在适应村民生活习惯的同时,应该采用简约设计理念,利用乡村建筑特色元素,充分展现乡村景观特色,使乡村景观充满当地特色,另外,也应该关注建筑质量和使用需求,使乡村的建筑与功能相匹配,满足村民现代生活品质提高的需求,对于基本居住功能和附加的生产功能加以实现。

  2.3弘扬文化传承,促进乡风文明

  文化传承是乡村规划的内生需求,是人文景观的充分体现,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现存较多的古村落,现阶段对乡村设计规划观念在逐渐发展,应该弘扬乡村特色文化,在形式和深层次中实现文化的表现和传承,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营造乡土氛围。

  (1)突出乡土特色。乡村较城市而言,更加亲近自然,具有突出的生态性特点。应该尊重地方特色和文化属性,根据当地的文化习俗,把握乡村本质特征,加强对于古村落的保护,降低城市化的冲击,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乡村,包括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等,并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开展民间艺术展演,彰显乡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从而更好地促进人文景观的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同时达到农民素质和精神文明全面提升的要求。

  (2)注意整体的协调性。乡村建设规划应该坚持综合发展,通常需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在其原有景观的基础上适当加入现代元素,统筹考虑基础设施等的发展和规划情况,组建层次丰富的文化网络体系,结合地域文化进行设计理念的确定,反映乡村历史风貌,也要注意风格的统一和完整,结合村民生产生活方式,运用文化元素,减少不合理和不协调的景观设计,减少单一化和整齐化的设计,在空间上实现科学规划以及合理布局。

  3.结语

  综上所示,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城乡规划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在不断推进与深化的情况下,会进一步推动村镇的和谐发展。在当下的发展格局中,本文针对相关理论及策略展开详细论述,进行合理分析的同时,对其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提出建议,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实现农业全面建设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广龙,陈雅南,史艳琨.基于设计驱动型创新理论的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策略[J].工业工程设计,2020,2(04):95-98+103.

  [2]王介勇,周墨竹,王祥峰.乡村振兴规划的性质及其体系构建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09):1361-1369.

  [3]范凌云,徐昕,刘雅洁.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南乡村生态营建规划策略[J].规划师,2019,35(11):24-31.

  [4]尹仕美,廖丽萍,李奎.乡村振兴规划共生策略构建及广西实践[J].规划师,2018,34(08):68-73.

  [5]罗怡.“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村庄发展评价及建设规划分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篇十:海门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研究

  摘要:随着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推广,主推品种的覆盖率、新技术普及率不断提高。近年来,南通市海门区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围绕主要农作物、园艺蔬菜等产业,强化农业良种良法科技创新,应用农技推广创新模式,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培育新动力。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江苏南通;海门区

  近年来,海门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以农作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三新";技术引进、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应用为措施,坚持粮食稳定增产与资源持续节约相结合,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1],切实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1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海门地处北亚热带,境内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壤深厚肥沃,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区域内总耕地面积5.32万hm2,农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兼有油料、蔬菜、瓜果等,畜牧、水产业协调发展,先后荣获"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市";等称号。随着我国现代技术的突飞猛进,催生了农业领域一系列现代农业技术,但农业技术能否实现顺利转化,还需关注技术推广[2],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坚持政府为主导,多元推广形式并存;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目标是促进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3]。2019年海门区进一步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农作物主推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8.5%,新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达89%以上,稻麦植保专业化防治覆盖率达62.8%,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46%,粮食总产达2462.4万kg。

  1.1推广农作物良种,农业品种结构进一步调优。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调优品种结构。全区推广优质食味水稻新品种(南粳9108、南粳5055等)0.5万hm2;推广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扬麦16、扬麦23、宁麦13、镇麦10号等)0.67万hm2;推广油菜品种(沣油737、德核杂油8号、荣华油6号等)0.67万hm2;推广高产抗倒饲用玉米品种(苏玉22、苏玉30、中江玉1号、中江玉6号等)1万hm2;推广鲜食玉米品种(中糯2号、苏玉糯14等)0.2万hm2;推广鲜食大豆品种(小寒王、通豆5号、辽鲜、沈鲜等)0.33万hm2等。在蔬菜园艺品种方面,瓜类推广"津春4号";"津卒12";黄瓜1066.7hm2,"东方蜜一、二号";和海蜜甜瓜系列533.3hm2,"早佳8424";西瓜0.17万hm2;甜瓜200hm2;草莓推广"红颊";草莓0.1万hm2;茄果类推广"苏椒5号";辣椒400hm2,"金棚一号";番茄600hm2,"中薯3号";马铃薯733.3hm2;甘蓝类推广"中甘2号";甘蓝333.33hm2,"二岸";松花菜333.33hm2;叶菜类推广"87-114";大白菜600hm2,"杂交苏州青";400hm2;推广"苏脆一号";

  梨品种、"突围金秋红蜜";桃品种、"阳光玫瑰";葡萄等。

  1.2配套适新技术,推进农作物绿色安全、优质高效。1.2.1主要农作物新技术。包括水稻钵苗移栽技术、鲜食玉米增密高产栽培技术、鲜食大豆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花生高畦栽培技术、赤豆高产栽培技术等。其中:水稻毯苗机插秧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是利用流水线硬盘育苗,增强机插秧水稻苗的秧苗素质,利用先进的毯苗机、插秧机进行插秧,省时省工,保证秧苗的活棵率。注重搁田质量,适时适量施用水稻拔节肥,节省化肥用量,增产效益达1500元/hm2,节约农药、化肥、人工等成本750元/hm2以上,节本增效2250元/hm2以上。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高质高效栽培技术重点围绕小麦在适期内(10月25日-11月10日)及时播种,播种量8~9kg,利用稻草粉碎、深埋、一犁一耕一平整的稻草处理技术,把秸秆还田影响降到最低,促进冬前壮苗,增加有效分蘖数,适时适量施用拔节孕穗肥,切实减少化肥用量,在拔节前结合纹枯病兼治白粉病、锈病,重视扬花期赤霉病防治,增产900kg/hm2以上,增产效益达1500元/hm2,节约农药、化肥、种子等成本逾450元/hm2,增加一次农机投入750元/hm2,节本增效1200元/hm2以上。油菜大小行栽培技术提倡油菜适时育苗,在9月25-30日之间育苗,防止育苗过早出现冬前早花,大小行增密移栽,大行距80cm,小行距60cm,株距不大于17cm,密度不小于5600株,以密度减少化肥投入;大小行栽培可以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减少病虫害发生,利用大行距在开花时作为油菜菌核病防治的作业通道,克服了等行距油菜菌核病无法进田喷药的弊端,控制菌核病发生,显著增加油菜千粒重,达到高产增效目的。油菜籽增产效益达600元/hm2以上,减少化肥用量300元/hm2以上,增加菌核病防治成本150元/hm2,节本增效750元/hm2以上。1.2.2园艺蔬菜新技术。主要有集约化育苗、无土栽培、农机农艺融合、长季栽培、立体栽培、山药定向槽栽培、脱毒草莓避雨繁苗、全生物降解膜覆盖、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化肥减量使用、果园地布覆盖、修枝留果等15项实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了园艺产业科技含量。其中:甜瓜吊蔓落蔓立体栽培提高了种植密度,吊蔓栽培2.7万株/hm2,是地爬栽培的3倍,增产48.6%。该项技术示范带动全区213.3hm2厚皮甜瓜生产。水肥一体化技术中微喷滴管技术在全区应用面积达0.55万hm2,较常规漫灌节水60%左右、节肥40%左右,同时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年节支3900元/hm2左右。1.2.3绿色防控技术。本地区农作物绿色防控平均覆盖率达到了55.8%,集成的绿色防控技术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效达到85%,危害损失率在8%以下。近3年,对全区4万多农户进行了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农户接受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的比例达到了35.73%。10个蔬菜品种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已发展地理标志产品6个;培育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7个,区域公用品牌2个;打造"淘米记";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淘米记";大米先后荣获江苏省粳米类特等奖、南通市好大米金奖等荣誉,带动农产品品牌发展15个。

  

篇十一:海门乡村振兴战略

 2021年有关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问题研究调研报告

  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20__年5月6日海门市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全面推行组织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期五天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农村党组织书记要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中流砥柱”“专群结合扫黑除恶、共建共享平安海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与管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的历史逻辑”“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等主题业务培训、党性教育和廉政教育。特别是积极探索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模式,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农村新图景。

  悦来镇射阳村党总支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狠抓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党建引领模式,延伸党建工作触角,探索出以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绿色发展、加快转型步伐的乡村振兴之路。

  经过调查研究,目前射阳村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现状

  一、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大部分青年涌向城市,党员队伍老龄化明显。从全村党员统计的情况来

  看,本村50岁以下的党员占比仅有22%,60周岁以上的党员占比达到64%,支部党员老龄化、综合素质不高,故步自封,导致党组织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对发挥模范作用欠缺有效的引导,难于深层次开展。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通过这次调研发现,农村整体创建水平不太高、活动不深入、载体不丰富、机制不健全、方法较单一,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有待提高。一些村民的不良生活习惯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特色和创新。

  三、抓基层党建受困于“面子工程”。从调研和平时掌握的情况来看,少数党组织书记抓党建的主业意识仍未完全形成,依然认为党建工作务虚,是“潜绩”,抓经济工作和项目建设很容易出成绩,是“显绩”,导致了部分党组织把更多心思放在抓大头上,抓党建工作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文件上,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四、抓班子队伍受困于“重数量、轻质量”,导致想当干部的人多,真正能干事的人少。现在村主职干部和副职干部待遇提高了,村干部岗位吸引力增强了。想当干部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有有能力、有水平,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不多。农村干部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优、“青黄不接”问题尤为明显,有一定文化、技能的年轻党员大多外出务工经商,村干部岗位的吸

  引力对这部分人来说还不够强,很多村班子配备只能是“矮子堆里选将军”。

  五、抓集体经济受困于无资、资产、资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困难重重。农村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造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人才储备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其次规模流转难度大。农村中有一定文化技能的年轻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剩下老龄化的劳动力仍从事农业生产,依靠承包地收入维持基本生活。大包户租赁土地都希望集中连片,但不同农民利益目标不一致,往往导致大规模土地流转难以成功,影响农业项目实施。村内绝大部分土地没有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地块小且不平整,水、电、路建设滞后,不适于连片种植和机械耕作,无法实现旱涝保收导致规模流转难度加大。

  在以上情况下,落实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虽然困难重重,但势在必行。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想办法、出实招、见成效,力争让乡村振兴战略走在全镇前列

  一、党建+务实班子打造乡村振兴“战斗堡垒”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首先要做好“当家人”。“当家人”必须有能力、懂科学,有现代化市场化思维,起到“领头雁”作用,能团结“两委”班子,带领村民执行政策、发家致富。其次要配好“两委”班子。“两委”班子成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思想统一、团结齐心,共同为农村发展和村民对美好生

  活的需求而不懈努力。同时采取党员群众带头、鼓励能人巧匠回村、重点培养年轻干部,对现有人才进行政策倾斜,对后备力量进行储备,打造一支给力的骨干队伍。在此基础上加大全村党员教育培训力度。定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如观看视频、现场参观等方式加强党性教育、廉洁教育和政策法律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社会治理培训,开拓党员干部的视野,提高全村党员素质。

  二、党建+谋划管理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应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绘制发展蓝图,合理稳步推进。针对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强农村土地资管理;合理规划建设新农村;结合今年挂钩复垦任务,对闲置土地、空置老宅进行复垦。通过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有利于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城乡用地的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新农村建设,实现土地资的节约、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同时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本村建设发展进行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提出发展思路、科学制定方案、指明前进方向,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三、党建+精神文明坚持乡村振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凝聚农民群众精气神,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努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致富

  本领。要发挥好农村党组织核心作用、家庭基础作用、新乡贤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焕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四、党建+生态环境守住乡村振兴“美丽家园”生态文明,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家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己的生存家园。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所依赖的就是中华大地持久的绿水青山蓝天的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新时代,治理农村农业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和环境垃圾污染,建设绿色美丽文化乡村,推进党建引领生态振兴,逐步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五、党建+推动经济积极推动土地流转,持续完善我村土地流转经营,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土地整治,规范集体资利用,对村级集体土地资进行认真排查,严格使用行为,充分利用“四荒四边”空闲地,发展林业、种植业,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是写好这篇“大文章”的关键。射阳村将以此为根本遵循,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为统领,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真正

  

篇十二:海门乡村振兴战略

 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精选7篇),欢迎大家分享。

  20xx年3月28日至4月18日,对石堆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石堆镇位于安丘市东部,面积67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1.06万户,人口3.9万,耕地面积6.4万亩。今年以来,石堆镇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为主线,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基本情况(一)全面摸排,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面摸清每个村底数,包括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村规民约制定、在外能人、矛盾纠纷、村霸村痞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四个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二)突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一是产业兴旺方面。开展“带富增收富民”活动。1、培育一项致富产业。各村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确定一项或多村确定一项能够有带动性的增收产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2、培训一套致富技能。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举办种养业、务工知识等培训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培训达到90%以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各村帮助留守人员联系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粗加工等项目,最大可能的增加家庭收入。3、探索一条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金融信贷单位,对有意向发展项目缺少资金的家庭,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回乡创业大学生创办项目,帮助落实贷款方案,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服务。二是生态宜居方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活动。1、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通过落实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确保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坚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2、加快美丽村庄建设,全镇打造西莲池、前留晃、阿洛、西河洼、董家下坡、马家亭子、梯门、娄戈8个示范村。3、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镇驻地村、社区中心村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向镇区、社区集中居住。三是乡风文明方面。开展“倡树新风正气”活动。1、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每月确定一个评选主题,在“阳光议事日”活动中开展“移风易俗标兵”“石堆好青年”“种养殖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等形式,对先进典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激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已评选巾帼标兵117名、移风易俗标兵121名、石堆好青年92名。2、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增强群众简办婚丧嫁娶事宜、远离不良习俗的自觉性。

  3、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消夏晚会、农民趣味运动会、书画展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4、每村打造1条文化长廊,重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知识,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引导观念,让大家感受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

  四是治理有效方面。1、开展“街头巷尾平安”活动。每村配备1名警务助理,每村建立一支治安巡逻队伍,警务助理牵头开展治安巡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工作。每村建成一套“天网”监视系统,连接派出所治安监控平台。每村组建一个警民微信交流的群,提供警务服务、典型案件和安全防范等信息,随时随地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2、开展“全民参与调解”活动。每社区聘请1名法律顾问,在阳光议事日组织法律咨询和宣传,让法律咨询服务形成常态化。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由支部书记任主任,由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优秀村民和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组成,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力求“小事不出村”。每村建立一处“听证室”,对家长里短、邻里争吵等简单矛盾纠纷实行村级听证。五是开展“干部能力提升”活动,强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制定了《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村干部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每月召开一次“阳光议事”会议,组织学习农业技术、法律常识、健康保健等知识,充实阳光议事内容,增加阳光议事日的吸引力。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确定一个净增收不低于3万元的致富项目。发展村庄集体经济,在盘活资源、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上下功夫,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确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低于5万元。(三)打造示范点,进行典型带动。重点打造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四个示范点。其中,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规划面积3500亩,已建成1500多亩,是集观光旅游、户外运动、休闲采摘、餐饮娱乐、农事体验、延伸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体。目前,已发展阡陌人间、步云山庄、云岭人家、环秀山庄等11家休闲农庄和1处步云赛鸽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发展大樱桃、草莓、蔬菜等高效种植大棚80个,发展西瓜、大桃、黄金梨等1500亩。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规划面积2200亩,已建成1100亩,已发展百汇紫苏庄园、东顺蒜黄种植基地、华仔蔬菜种植基地、田硕洋葱种植基地、孟戈有机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等5家。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占地150亩,已建成高效种植大棚45个。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占地面积358亩,以生产生活生态、健康文化旅游为主题,建设木本粮油博物馆、文冠果加工和旅游综合体、文冠果健康体验展示中心,打造文冠果种植、选育、高产示范、集散、加工、营销一体化的全国木本粮油谷。目前,已经栽植文冠果210亩。全部建成后,带动就业人数300余人,年可实现利润2900万元,利税700余万元。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对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教育引导不够。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尤其在发展产业方面,目前大部分产业项目主要以工商资本下乡的方式建设,通过引导群众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难度很大。(二)缺乏政策、资金扶持。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镇级财政不足,单凭县、镇、村三级财力,很难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人才匮乏。目前,广大农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及高层次人才不愿到农村创业。回来的也只有在外能人到村担任村干部。三、意见建议(一)建议加大对群众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培训力度,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建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医疗、教育、文体等设施,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三)建议加大政策扶持、项目扶持、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建设田园综合体、郊野公园和休闲农庄,打造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区。

  (四)建议上级职能部门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各类支持,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曾经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潜能,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老化和减少,农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产出低效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并逐步滞后于现代农业的要求,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坎。近年来围绕落实农业农村改革部署,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体制的方式,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现状及难题街道村地处街道北面,距离城区2.5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19户,农业人口1781人,现有耕地面积1947亩,人均耕地约1.09亩。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将耕地分级搭配,整田整土划割为若干小块分到农户,导致每家每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零散分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的“留守农户”接手耕种承包地,使地块分布更加零散。如村5组其中一户农民3.5亩旱地被划分成10余块,最小的一块地只密植了3株柑桔。分散的土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一是难以进行机械作业,耕作效率低;二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相互掣肘;四是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难以有效运行;五是对外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难以协商一致;六是地块分割产生了较多不能耕作的边界,浪费了耕地资源。围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通过承包权入股、土地预流转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耕地的“团聚”和适度规模经营,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也相应提升。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构想在村调研发现,虽然群众意识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种弊端,也有将土地“集零为整”的愿望,但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具体路径,缺乏组织者。如农户间相互可以进行土地调换,但各怀心思,效果有限;外部业主整体流转集约经营因农户意见不一难以达成。鉴于此,我们在广泛调研、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试点的构想:以生产社为单位,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农户的耕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对农田进行集中整理,引进专合社、龙头企业进行成片经营。在具体探索过程中,我们分别制定了《村耕地成片经营试点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流转协议》等,组织街道及村干部成立了工作小组,通过宣传动员并与村民们达成一致意见,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情况下,以书面协议形式,每户农民将所有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所在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和村集体资产公司完善入股相关手续,实现土地标准化整理和规模化经营。三、土地股份制的实践和成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街道以村为试点村,通过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吸引民间投资,以村集体资产公司为主要载体,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民”的互利共赢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血橙基地,切实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一)落实三权分置。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后,推进土地股份制改革,要坚持推进“三权”分置并行,落实好集体所有权,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这是开展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在实践中,稳定农户承包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等用益物权权能;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推行由农民一次性出租让渡土地经营权向入股经营、合作经营等共享土地经营权方式转变,形成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

  (二)规范资源管理。街道村20xx年注册成立市区社区集体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现有山坪塘、渠道、提灌站、村道、村级公益性房屋等集体资源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通过回收分散的集体资产,对村级“三资”开展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村集体经济共有人进行确认,为下一步村集体收益分配提供依据。按照“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思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公司,集体公司聘请专合社和农村经纪人负责生产经营,通过把村集体资源资产折股量化组建村集体公司,并整合上级财政扶持资金和吸收民间资金,实现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三方合作和互利共赢。(三)培育主导产业。一是以区大规模绿化行动项目(混交林)为支撑,通过新栽苗、嫁接等方式,规范化种植塔罗科血橙1000亩。注入社会化资本,完成“伙儿山牌”血橙商标注册,通过电商平台开展前期市场拓展、销售。二是林下种植蔬菜、芽菜等,并与公司签订蔬菜订单收购合同,培育近郊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三是发展特色水产和肉牛生态养殖,利用嘉隆竹木专业合作社竹笋加工废料为牛饲料,牛的粪便作为种植血橙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种养循环。四是培育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结合血橙、蔬菜种植、有机草莓等产业,融合新村发展和七洞湖休闲体验,打造村田园综合体品牌,建立1-2家星级农家乐、农业公园,形成轻纺园区和南观路农业旅游示范点。(四)优化利益机制。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对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村集体公司争取区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90万元投入血橙种植项目,专合社吸收民间资金和技术,通过采取“村集体资产公司+专合社+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农户、村集体公司和参与“三变”改革的新型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联结和合作机制,确定村集体与合作社共占4成、入股农户占6成的初次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拟实施经营收益二次返利,切实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股东权益。同时,聘请本村种植大户、贫困户进行长期或临时性工作,以工资收入的形式回馈种植大户和农户。(五)开展新村建设。加快“四好村”创建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着力实施农村房屋改造、风貌改造、环境整治、洁净亮化工程;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示范区内农房、道路及沿线人居环境改善逐步提升,适度统一,彰显特色;推进乡风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完善“一约三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反黑会),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文明院落等评比,开展法律明白人、法律进乡村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十年前,四都乡作为松阳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年后,四都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一些贤才能人返乡创业,乡村重新焕发新活力。调研组针对四都乡基层党组织如何利用民宿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课题,展开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四都乡是松阳典型的山区乡镇。20xx年以来,该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和乡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截止目前,全乡共有中高端民宿、农家乐27家,床位283张,餐位1500余个,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四都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一、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成效与启示(一)品质引领,政府主动作为。一是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规划建设,先后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团队开展紧密合作。如平田村26幢民居由多个知名学院的团队联合设计施工。在政策处理之初,村两委干部主动参与难题破解,村民思想不通,实行党员联系户包干制度落实;村庄建设进度延缓,村两委干部齐上阵,确保按时完工。又如,20xx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过云山居”试营业,三年多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业主与村集体良好互动,多次参与“主题党日”志愿者服务,为村民送上寒冬里的暖阳;20xx年以来,南京先锋书店、云夕酒店、榔树民宿综合体等先后入驻四都,期间,村主要干部全程参与,营商环境和谐。二是强整合,建设基础设施。四都乡统筹整合,全域谋划,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整合资金,在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自来水提升、污水治理等方面优先考虑民宿发展村的配套建设,加大政府投资力度。20xx年以来,共投入政府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村庄和民宿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三是优保障,提供高效服务。如何利用民宿发展助推村集体增收,四都乡陈家铺村、西坑村、庄河村走出了一条盘活存量资源的道路,将村闲置房产、土地、山林等统一租赁到村集体,为客商提供优质资源。做好政策处理和要素保障工作,主动对接民宿项目建设各阶段存在的难题破解,形成乡、村、民宿三方联动模式,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二)内涵发展,民宿共建共享。一是立足当地,深挖特色。坚持高品质的规划设计,现已营业的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除了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元素,乡村特色,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显品质。二是发挥优势,融入乡村。一方面通过举办萝卜节、乡村音乐节、乡村论坛、艺术沙龙等风格各异的活动以及与村民共过传统节庆等形式,进一步融入农村、农民。另一方面村两委邀请设计师、专家等参与村庄建设,为村庄发展把脉,聘请了王维仁、张雷、叶胜海等7人为乡村振兴顾问。三是注重长效,打造品牌。重视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积极研发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礼等,开展员工服务、礼仪等培训,组织参加管家、厨师比赛等。(三)强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一是民宿带动“双增”。四都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苏、温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主的客源市场,民宿经济进一步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0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二是民宿促进产业。通过民宿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级合作社4家,全乡生态循环农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三是民宿改善乡风。随着优秀人才的乡村回归和深入参与,“乡村振兴”讲习所孕育而生,社会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文化修复、人心修复于无声处改变着乡风民风。调研组也发现四都民宿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深度挖掘不够,功能比较单一,缺乏与生活习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观类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故事分享”不多。二、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建议根据四都乡民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发展策略。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应始终放在“乡村振兴”和“三农”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否则就丧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树立与村集体、村民共融共生的发展意识,最终

  于村集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二是深化一二三产融合。要鼓励民宿业主树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

  化的深度融合意识;要加强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做好“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文章。

  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发展,四都乡在民宿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以党建引领村庄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四都模式”,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迈出了新步伐。

  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3.4亿元,其中设备投资1.64亿元,建设一条年产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余热发电系统、配套建设自备矿山开采工程。

  项目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型干法工艺技术,实行计算机网络集散控制,装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环保投入达总投资的26%左右,能源消耗指标最先进,粉尘排放量控制在30毫克/立方米以内的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建设不破坏原有水系和植被,按照花园式工厂布置,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2154万元,税收1605万元。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和谐发展。

  一、政策优势明显水泥行业为高污染行业,近年来,国家为治理水泥行业的小、散、乱及污染严重的问题,采取了严格的行业准入政策。四川省相应采取了淘汰落后产能,以大换小,产能等量置换的行业政策,基本不新批、新增水泥产能。坚决杜绝重复建设及严格的行业准入政策,为资中县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日产2500吨水泥项目竣工投产后的正常生产经营奠定了政策基础。四川省资中县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上大压小”的战略方针和提高旋窑水泥比重的产业政策,实现水泥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决定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资源,在位于距资中县约13km处的兴隆街镇三皇庙村11社,紧邻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老厂区建设一条2500t/d熟料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同时,为了充分利用25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废气余热,还建设一座额定功率为4.5mw的纯低温余热电站。这项目得到了资中县委政府、内江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将项目列为市重点项目,推荐为四川省重点项目,将项目的建设写入了两会的工作报告。二、市场优势突出(一)内江水泥行业现状与趋势现状:水泥的供求基本平衡。从市场需求与设计产能看:截止20xx年,内江市全部水泥企业总设计生产能力1154万吨,其中旋窑生产能力760万吨,立窑生产能力394万吨,水泥的供求基本平衡。从市场价格与库存情况看:价格走势平稳,水泥企业基本没有库存。目前,资中几家水泥公司所有水泥现款现货,无滞销,无欠款。趋势:将出现供小于求的现状。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供给不足。到20xx年,内江地区将要淘汰的立窑设计产能达394万吨/年,而实际产能在600万吨以上。四川省要淘汰的落后产能为4500万吨/年。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需求增加。gdp的增长与水泥需求具有正相关性。如20XX年,四川省1万元投资需要消费水泥1.2吨。十二五期间,我们周边的几个地方的gdp仍将是两位数的增长,其增长仍将是靠投资拉动。内江、资中等加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投资,尤以是城乡住房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的大量动工,带来巨大的水泥需求。(二)优质水泥供小于求从川南地区水泥供给的现状来看,一是优质水泥产量低。大型水泥厂和新型干法生产线生产的水泥不能满足本地区对优质水泥的需求量。二是销售价格上优质水泥、品牌水泥价格每吨要高出几十元。三

  是东方红公司生产的干法水泥质量很好,只是生产时间短,还没有形成品牌优势。(三)东方红水泥公司的主要用户及用量东方红公司有二十多年的水泥经营历史,具有成熟的销售市场,生产的水泥主要销往成都、资阳、

  内江、泸州、宜宾、永川、遂宁等地。所有销售现款现货,主要用户为各地房地产开发商和道路桥梁建筑公司,东方红公司一直以来库存无积压。

  (四)全省的干法水泥亟待大力发展四川省新型干法所占的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体上看,四川省水泥工业总量基本平衡,但旋窑水泥所占比例不大,新型干法水泥的比例更小,水泥工业结构很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优质旋窑水泥,特别是新型干法水泥亟待大力发展。东方红公司投建的'生产线,在内江以至周边城市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三、矿山资源充足(一)资中石灰石资源优势突出资中具有丰富的水泥资源优势。县委政府依托资源优势,把资中水泥行业的建设融入四川全省的产业大格局中,发挥优势,振兴资中的水泥产业。县委政府提出了建“年产1000万吨的水泥生产大县”的奋斗目标。据地质勘查成果和估算,资中的石灰石资源总储量在30亿吨以上,可利用资源储量约10亿吨,正常情况下,能满足年产1000万吨水泥的原料供应30年以上。资中的石灰石资源开发利用,始于上世纪60年代(烧石灰),到目前已形成年400—500万吨的生产能力,支撑县内形成了近3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直接创税约XX万元。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众劳务收入超过XX万元。加之,以资中为中心的有效运输半径内,仅资中拥有相对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周边有的市、县甚至根本没有这种资源,这是资中提出在四川盆地中心区域打造年产1000万吨水泥生产基地的重要依据。(二)自备矿山资源充足白石为水泥的主要原料,资中县拥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储量398亿吨。资中县人民政府将兴隆街镇红庙子、金星、三皇庙、高峰、华光五个村6个矿山的石灰岩矿产资源挂牌拍卖给予项目业主做自备矿山,用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正式采矿权按照法定程序已办理三个,另外三个正在办理之中。为新项目的建设提供给了充足的资源,可供该项目建成后使用1XX年以上。四川省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备矿山,周边城市大多缺乏石灰石矿山资源,东方红公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三)自备矿山勘察结果项目拥有自备矿区,经四川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二0二地质队地质勘察,普查面积5.4平方公里。在现探矿权内获得内石灰岩矿资源量(333+334)类为24932万吨,其中推断的(333)为15781万吨,(334)为9151万吨。平均剥采比为0.9:1。其中0.5:1以上的为底下开采,0.5:1以下的为露天开采。露天开采中可利用的砂岩、页岩有8-10米,年用石灰石200万吨,可满足年产100万吨水泥的企业开采石灰岩矿资源1XX年。矿区矿石质量很高。含钙达50%以上,比其他矿石高出3-5个白分点。含硅在20%以上。充分保证了水泥生产的高质量、高品质。为产品赢得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自备矿区距离生产车间平均为2.8公里,运输成本极低。生产车间距离兴隆街镇约1公里,距离资中县城约12公里,距离内江市区约40公里,矿区内有三级公路和乡村简易公路穿叉,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一、进一步端正指导思想:学校一班人要进一步端正指导思想,提高思想认识。xxx中学作为完全中学,初中部与高中是一个有机地、紧密相连的整体,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要平衡投入,平衡管理,一样的重视,

  一样的支持,综合协调,全面发展,整体提高。尽管该校是教育局直管的副科级事业单位,但是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初中的管理事宜当地政府管理为主,直接接受乡镇中心学校的管理与指导,这是一种特殊的管理体制,大家要理解,要清楚。初中的考核结账算在xxx镇中心学校,但成绩首先是xxx中学的,如果考核算账成绩不理想,对xxx中学、对xxx镇中心学校都不利,教育局、镇党委政府、xxx的老百姓也有想法,这一点大家心中要明确要有数的。

  二、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要按照县教育局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划分来,xxx中学和镇中心学校要相互理解、支持、配合,形成合力,为了振兴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作出共同的努力。一是形成有初中管理特色的管理模式。初中与高中的教育规律不尽相同,教育教学管理也不一样,各有各的特殊性和规律,所以,初中不能完全照搬、套用高中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要根据全县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和中考的要求形成适合初中的管理模式。二是加强初中部的管理力量,要让有事业心、有能力、公道正派的人担任管理岗位的工作,要明确岗位目标任务与工作职责,平衡分配管理岗位任务,加强履职考核,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三是完善初中部内部的管理机制,对初中要明确责任和工作目标,要适当授权和放权,要加大必要的经费投入。四是制定明确的管理考核方案。镇中心学校对x初的要有一个明确的考核方案,明确目标任务。x中要在学校层面对初中部明确目标任务,初中部对个班级、教师也要制定明确的考核评比方案,把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的班级和教师身上。三、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考核奖惩政策,建立一套适合初中实际情况的以教育教学奖惩为主的激励机制,健全各种管理与奖惩激励制度,完善各种考核考评方案和操作落实的办法。二是学校指定的各种政策、方案、制度、办法、机制要公正公开公平,要以调动学校干部、教师、职工、学生等不同层面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主要目的。三是要树立他们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四是通过制度管人、管事,通过狠抓过程的管理来抓落实。五是学校干部要期带头示范作用。要做到吃苦、吃亏在前,享受在后,在经济待遇的分配、各种荣誉的评选、教学任务的落实上要先顾一线的业绩突出的教师,不能是先顾领导自己,不能在一些小事的不当处理上对教师产生挫伤感,影响教师的积极性。总目标总任务、阶段性的目标任务要具体,要落实。考核激励要公正要严格,要体现出干的多与干的少、干的好与干的差、干的效率高与低,干的成本的高与低的差别来,只要起点一致、程序公正、考核评价科学、多沟通多交流多联系。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由于是完全中学,管理体制、分配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不同,这是事实,也就产生了教师待遇上的客观的不平衡,初中教师在思想上有时不平衡,工作积极性、工作责任心势必受到了影响,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初中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力度,认真做好初中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初中教师的认识,转变初中教师的思想,调动初中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性、敬业奉献精神,提高队伍的活力与创造力,保证队伍内部的和谐,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要通过教育引导教师端正思想认识,从实际出发,从国家的政策,从全县同类初中相比较来看待待遇问题,不能形成一种偏离教育价值观的导向。待遇问题很重要,但是待遇首先受国家的分配政策指导,还要受当地的财力与消费水平的制约,三是与工作量的多少、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的复杂程度、投入的工作成本的多少等因素密切相关的,收入与付出总是程正比的。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加大学校的德育工作力度,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树立明确的理想和学习目的,养

  成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和吃苦精神,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依靠长期的坚持养成的,所以要迫切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力度,树立学生的理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的的管理,不在于防和堵,关键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关键在于班主任的工作,及其他科任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形成教育合力。

  六、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明确教学中心地位,规范教学过称管理,教学管理要务实,要有针对性,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的引导作用,要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教学过程管理要从针对上面的要求出发,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改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该单科备考为全科备考。在教学管理上,要摸索出一套性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激励制度,特别强调要注重教学管理过程的落实,不能水面一棍,光搞形式不注重实效。七、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制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阶段目标。具体来说:一是要完成中考的目标任务,以县录取重点高中的平均比率为标准,即2%的人数为重点高中录取目标。重点高中的指标分配一般参考当年的中考成绩、办学规模人数、历年办学效益、日常教学管理水平、三年前升重点高中学生今年的升造率等因素,从这里可以看出,每年分配重点高中人数的既要参考当年中考的直接结果,还要参考平时的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二是要完成普高上线率,普高上线越多,就相应的减轻了当年的中职招生任务,这是一举两得的事。三是提高各学科中考的人均分、降低低分率。四是巩固直升率,对于各种转出的学生要及时办理学籍异动证明,避免流失,保证直升率,不能摊空头人数。五是要完成好中职春招任务,完成春招任务的人数在最后算中考成绩时,将这部分人数从应考人数中剔除的,这样,既完成了中职招生任务,又提高了直升率,相应的提高了人均分、降低了低分率,这样做对于提高中考的综合成绩有较多的好处。所以初中要掌握这计算成绩积分的要领。六是要提高各种学生竞赛的获奖人数与级别,各种竞赛获奖的人数与级别将作为提前预录分配指标数的重要参考依据。七是要对平时的各种检查视导要高度重视,平时的检查视导情况的好坏将作为办学效率。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将作为重点高中录取分配指标的重要参考依据。八、进一步改善学校社会形象xxx中学这几年发展变化进步较大,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较好,需要继续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加强与各方的沟通与联系,积极改善初中外部发展环境,改善社会对初中的舆论影响,让当地群众满意。九、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一是加强教育与引导,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重点是要抓好责任心、责任意识、增强教师的集团荣誉感、危机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二是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素质。要以校本研训作为教师学习的主要活动载体与形式,鼓励教师自觉的学习提高,要学习最新的教育科学理论、学习理论、学科新知识、学生管理理论等,转变观念,更新思想,提高认识,扩展视野。三是加强能力锻炼,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特别是要加强新理念下的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辅导、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学生心理辅导等基本的教师业务能力建设。十、进一步端正领导工作作风。学校领导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要带头示范,处事要公正公平、要提倡多吃苦,要淡泊名利,要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

  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发展现状近五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扩大,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大亮点。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并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养、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当前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休闲光观、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且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是我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新时期旅游扶贫工作重点之一,充分体现了“造血式”扶贫方式。乡村千亩基地的打造更大程度也是为了响应当前脱贫攻坚的号召,以农旅融合发展的方式,带领群众持续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幅员面积2.3373平方公里,全村10个社,总户数459户,总人口1296人,人均纯收入1500元左右,村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以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目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数有41户112人,以疾病、缺乏劳动力、缺乏资金为主要致贫原因。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贫困人口旅游参与意愿强,希望通过旅游改变现状。在旅游开发扶贫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这部分有意愿、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扶贫。村千亩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中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二、基地打造存在的问题(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基地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旅游可进入性较差。村基地距离县城区车程约1个小时,公共交通工具班次少,如遇梅花观赏旺季日均上千人无法满足游客需求。而基地现有停车位规划有限,自驾游的游客有时候无法找到停车位而导致小汽车占用公路停车,从而进一步导致出入基地交通不畅通、摩托车横冲直撞乱停乱放等交通秩序混乱现象。二是基础设施与游客需求不配套。基地内公共厕所、饭店等基础配套几乎没有,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利于及时解决。三是休闲设施尚未配套规划。旅游是一项耗体力的活动。游客在长时间的步行观赏美景或参加活动后需要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而在基地环线暂未规划适合歇脚的长椅、长凳或休息区。这对于老年人、孕妇和小孩等弱势群体来说十分不方便。(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乡村旅游开发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农村金融滞后城市金融的非均衡局面出现,缺少投融资渠道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基地主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业主参与土地流转、提供梅花苗木,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可使用的资金量较少,后续的配套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融资力度和吸收社会资本较难,申请项目支持资金力度也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基地的打造。(三)品牌效应不显著。目前基地的目标客源主要是县本地居民或者相邻县居民及部分学生,均以散客居多。基地还不具备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并没有做过多的宣传。游客出游的目的以消遣性旅游为主而且购买旅游消费品的意愿并不强烈,梅花本身经济效益也未凸显,除了季节性观赏外,没有打造系列梅花产品供游客购买。三、千亩基地打造的有效措施(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功能要尽快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要配套,并且提高周边村的可进入性,改善村现状交通条件,通过加宽提高现有道路等级、修建景观大道等,从交通上贯穿周边村,提高村庄可进入性,达到“进的来、散得开、出的去”的效果,加大旅游景观交通的规划力度,实现“行路亦观景,观景亦行路”。从而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越性,依靠德遂高速建设契机带来的游客促进村旅游业发展。(二)加大融资投入力度。尽快制定整体规划,可行性方案,按照“多渠汇流”的原则,多渠道解决乡村旅游融资难问题。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根据政府投资走向,明确重点,做好配套工作,积极筹划符合上级投资方向,又能体现地方特色项目规划。二是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投资,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动员当地群众参与投入。三是积极招商引资,与实力雄厚的业主合作,吸收社会资本参加项目开发。

  (三)打造品牌形象。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必须要认清并解决现存的问题。对内积极加强旅游配套建设,提升旅游档次,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可制作宣传手册从源头上保护环境,拒绝乱折枝、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为基地打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态环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媒体集中宣传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新鲜的客源市场,打造品牌生态旅游村,同时政府部门加强指导力度和管理作用,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发展生态旅游,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提高并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四)统一规范管理模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基地作为村乡村旅游打造的重点对象,在统一规划上,既要体现梅花元素,又要融合当地特色文化“巴蜀养生太极”,在环线配套设施建设风貌上应保持一致,避免建设风貌多样化,做到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旅游创收等方面能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同时要注重多样性和特色性相结合,如可围绕文化开发景观、太极表演、太极创意体验等,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梁子湖区梁子镇沙湾村和沼山镇湖瓢村。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类,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一)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裕”,占41.1%。(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4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人、35人、37人,分别占75.0%、62.5%、66.1%。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沙湾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四)期盼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分别有32人、20人,分别占57.1%、35.7%。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声。二、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近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0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长10.77%。同时,全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昌鱼、蓝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2017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308个,示范点45个。全市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品牌88个,总数达204个,同比增加40个,增长24.39%。(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2017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0万吨,综合使用量达57.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2%,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污水处理设施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90%以上。

  (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鄂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途径,整合面向农村的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建立全域覆盖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有配备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网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而且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现阶段,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户农民种植0.8亩地的小麦,产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种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农药20元),人工未计,亏本5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平均,平均涨幅22.8%。同时,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二)乡村特色产业不强。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企业规模小、生产链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省梁子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为例,基地负责人表示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技术要求高,其中从鲜品烘焙成干品这一环节目前依赖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这一环节技术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训工人,由于是临时作业,难以留住工人,所以宁愿将鲜品运往浙江同行那里进行烘焙处理。(三)技术人才支撑不足。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50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政府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艰苦奋斗、积极的精神。四、几点建议1.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共治共享。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行合理引导,让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生活富裕。2.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三是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做响“武昌鱼”、“梁子湖”两大品牌。

  用“一条鱼”、“一个湖”带响“梁道”、“梁心”等一批产品品牌。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增加民生投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

  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打造生态宜居的好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新业态的投入,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使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业态。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篇十三:海门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论文摘要开头

  1.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农民主体性的有效激活。而激活农民主体性的核心议题,是以体制机制变革达致还权赋能。为深入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发展激活农民主体性的作用机理,研究以利益牵引为视角,以还权赋能为主线,着眼产业发展与农民参与的双向互动,建构了基于“契合度—参与性”的牵引式治理分析框架。以xx村为个案,以产业发展激活农民的主体性,关键在于构建牵引式治理的衔接机制、参与机制、共赢机制和培育机制。而理想型牵引式治理的迁移扩散,需要实现乡土逻辑、利益逻辑和制度逻辑的有效契合,实现产业的嵌入与融合,强化农民的组织和参与,落实多方的合作与共赢。

  2.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农业,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设备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互对接,二者之间不可分割,具有互联互通、互相促进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只有农业农村发展实现现代化,才能真正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只有城乡实现真正的有机互动,才能实现整个乡村社会的持久振兴。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精准对标农

  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现代化也对应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其他维度的发展。因此,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两者间的关系是相融与共,同存同生的。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更好坚持绿色发展,需切实发挥以下几方面作用。

  

篇十四:海门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工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工业繁荣是振兴农村的基石。发展现代农业是产业兴旺最重要的内容,其重点是通过产品、技术、制度、组织和管理创新,提高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组织化水平,推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新型职业农民、适度经营规模、作业外包服务和绿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生态宜居是提高农村发展质量的保证。其内容涵盖村容整洁,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以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纠正单纯以人工生态系统替代自然生态系统的错误做法,等等。它要求地方风味保留,乡村景观,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农村人居环境绿起来,美起来。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乡风文明建设既包括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又包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乡村良好习俗,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还包括充分借鉴国内外乡村文明的优秀成果,实现乡风文明与时俱进。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治理越有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就越好。为此,应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美丽乡村。进一步密切党群、干部群众关系,有效协调农民和集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应以农民的富裕程度来评价。为此,我们必须努力保持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继续降低乡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使广大农民和群众全国可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稳步迈向共同富裕的目标。目标任务。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

  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篇十五:海门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范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范文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党

  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就“乡村振兴”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就xx市来看,近几年来围绕建设美丽新xx和全面脱贫奔小康目标,在新农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新时期党中央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且有很长的路要走。x月中旬,xx市统计局民调中心联合xx市统计局,按照xx省“乡村振兴”百村千户民调调查的通知精神,分四个组对部分xx市乡镇进行了入户调查,并采取了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等方式就xx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对xx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了梳理和汇总,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面临的现状xx市总面积xxxx平方公里,辖xx个乡镇、x个街道办事

  处,xxx个行政村(居委会)。其中行政村达xxx个。xxxx年xx市总人口达xxx.xx万人,其中:xxxx年xx乡村人口xxx.xx万人(xxxx年未发布)。从以上数据可知,xx仍是一个农业大市。因此,xx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要抓手。特别是今年脱贫攻坚进行决胜期以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农惠农工作扶持力度,使得xx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了稳定发展的显著成效。xxxx年(xxxx年农业普查数据暂未发布,用xxxx年数据)粮食播种面积xxx.xx万亩,总产量xxxxxx吨;油料播种面积xxxxx万亩,总产量xxxxx吨;生猪出栏xxxxx万头,产量达xxxxxx吨;造林面积达xxxxxx亩……;xxxx年,xx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xxx元,同比增长x.x%。

  (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1.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xx市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建设美丽新xx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差距逐步缩小。至xxxx年底,xx市建成遍乡农村公路共xxxx公里。其中xxxx年建成扶贫公路xx.xx公里,窄路加宽xx公里,本级财政投入新建xx.x公里。目前xx市xxx个行政村道路硬化全部完成,实现了村村通。并且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计划xxxx—xxxx年力争建成xxx公里农村公路,

  推进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延伸。xxxx年,xx市成立了书记任“河长”制的制度。xx境内流径x大河流(中小河流共xx条)x水河及xx河。目前护堤二期治理工程共投入xxxx万元;中小型河流治理中,其中小水河治理投入xxx.xx万元,浔江河治理投入xxxx.x万元;xxxx年止xx市有水库xxx座(大型x座,中型小Ⅰxx座,小Ⅱxxx座)山塘xxxxx处。xxxx年一年中,水库共完成投资xxxx.xx万元,山塘共完成投资xxx.xx万元。

  2.建立健全了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一个地方及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优先发展和人才的拓展引进。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落实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全面改善乡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xx市xxxx年共有乡村中小学xxx所,在校学生达xxxxx人,义务制教育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做到学有所育。xx市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善条件。至xxxx年底止,全市共有乡卫生院xx所,新改建村卫生室xxx所(其中xxxx年新建xx所),聘用乡村医生xxx人。做好农村特别是贫困户的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化、精细化管理工作,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3.各种资源向乡村合理流动,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大力做好农村创业扶持工作,为涉农项目要求金融部门尽量提供

  担保贷款业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工商业主返乡下乡创业。并引导一批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产业成长了一批“公司+农户”模式的龙头企业。如“xx市xx有限公司”及“xx市xx有限公司”等等。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开拓的各种休闲农庄。xx市制定并实施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计划,以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效整合利用为纽带,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x%左右。

  (二)完善和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共同富裕。1.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圆满完成。从xxxx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启动以来,经过三年来艰苦细致工作,至xxxx年底全部完成全市xxx个行政村的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在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积极盘活土地流转经营权,建立健全了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像xx“xx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农民油茶山面积xx.x万亩,涉及农户x.x万户,其中对接贫困户xxxx户。有效地实现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效益,增加了广大农民收入,实现了共同富裕目标。2.开展扶贫决胜攻坚任务。切实夯实扶贫举措,制定并下发了《xxxx—xxxx年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工作计划》,要求推进产业、金融、就业、安居、教育、健康、兜底、设施、党建

  

篇十六:海门乡村振兴战略

 产业融合背景下苏南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

  程苗苗;吴海珍【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9(038)021【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产业融合;"苏南模式";乡村振兴【作者】程苗苗;吴海珍【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盐城224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

  0引言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农村人口数量占比41.48%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决定了我国在走向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近年来,江苏省始终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不仅大幅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使其幸福感和获得感相应提升。苏南地区也凭借着其特有的产业驱动乡村振兴路径,奋力绘制着乡村振兴建设崭新蓝图。早在1992年,江苏省内乡镇企业产值超百亿元县(市)就涌现出9个,且全部集中在苏南地区。包括江苏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在内的苏南地区作为

  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不仅是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域之一。此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突出的经济变化和健全的合作经济体系。苏南乡村凭借其城镇化速度、产业集聚等特色,总结出“苏南模式”这一区域经济体制运行模式,并逐步发展为“新苏南模式”和“后苏南模式”。1苏南路径演变过程1.1村镇主导的乡村发展——“苏南模式”的形成与创新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经过深入研究苏南地区独特的乡村发展道路,首次提出“苏南模式”这一概念。“苏南模式”是一种依托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为基础,依靠乡镇企业、集体经济为载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从而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的一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随着苏南模式的初步形成,苏南政府利用地域优势,吸引和引进上海以及周边大中城市的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苏南农业的生产功能已经从苏南乡村的主要职能中逐步淡化,村镇主导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大力发展不仅是为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和农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注入了不可小觑的力量,也促进了苏南美丽乡村建设。传统的苏南乡村发展模式也由引进发展型转向开放输出型,一方面使得乡镇工业园区快速成长,也推动苏南传统江南水乡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在我国社会转型升级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时代大潮中,苏南模式率先开始了自身变革创新,苏南乡镇企业改制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类型,以“江阴板块”为代表的上市公司是最具代表性的类型之一,但始终顺应城乡关系发展规律,没有完全改变其主动式与内源式的内涵[1]。1.2园区依托的乡村经济——“新苏南模式”的酝酿与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给苏南乡镇企业带来了一次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外向型发展机遇。与此相呼应,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地区也先后建立了国家高新区,使得苏南五市初步形成一种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格局。学界对新格局提出“新苏

  南模式”概念[2],“新苏南模式”下建设的工业园区是转变原苏南模式下粗放、污染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而发展一批高新科技型上市企业。截至2017年末,已有318家苏南高新区孵化的上市企业,而江苏省共有400家上市公司,占比79.5%。(见表1)可以说,工业园区的建立是形成“新苏南模式”的“助燃剂”。表1苏南地区各高新区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注:数据来源于2016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南京”为“南京高新区”的简称,其他同.高新区工商注册企业数(个)入统企业数(个)高新技术企业数(个)年末从业人员(人)营业收入(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南京无锡江阴常州武进苏州昆山常熟75922672140302190759602654524917325410371163204110840311767714505833699636214540433499249453247778930211640261082992254681866317704843953360149721831280281217258893863313912232035100826781696870“新苏南模式”不仅转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还致力全面开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普惠力度,开拓苏南各村在生活水平、乡村建设、乡风文明、生态治理等方面的新征程。对于乡村发展模式也重新进行了规划发展路径和建设目标,逐步形成了以绿色发展为指引,以规模化、集约型的高新工业园区经济为载体,以混合经济模式为支撑,以城乡“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为形态的“新苏南模式”。[3]1.3多元驱动的乡村转型——“后苏南模式”的孵化与成型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显示,盲目且一味地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忽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破坏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可知,苏南五市借助20世纪80年代的“苏南模式”和20世纪90年代的“新苏南模式”为苏南地区建设美丽乡村的

  实现提供强而有力的资金保障,进而逐步形成了旨在以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由单一体制转向多元经济,加强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注重提升国际竞争力,构建起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苏南发展新蓝图的“后苏南模式”。[4]另外,政府管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苏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建设离不开省政府对村庄的有效规划设计,通过科学规划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村民主体有机融合,避免“千村一貌”且突出地域特色,同时注重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维护村容村貌。当前后苏南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建设成果主要体现在蓬勃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方面,具体表现为苏南农民实现充分就业、村域经济日益发达。根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等文件要求,苏南各地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农产品“一条龙”式生产,加大科技创新对农业的贡献率。回顾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如今的苏南乡村农业经济也随着产业的优化得到迅速提升,极大推动了乡村及村民们的跨越式进步。凭借苏南政府一系列科学精准的政策引导,苏南乡村自身的经济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由于苏南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充分重视区位优势下的农业创新,从而探索出适宜产业驱动乡村振兴发展路径。2产业驱动苏南乡村振兴苏南乡村建设坚持走“产业活力强劲、生态环境宜居、文化底蕴深厚、服务功能完备、村民乐业幸福”的道路。苏南乡村振兴道路是清晰且有规律的,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对照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研究苏南地区产业驱动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总结苏南乡村如何实现乡村振兴。2.1“产业兴村”,着力使乡村建设强起来苏南产业路径最亮眼的地方,就在于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发挥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一批乡镇企业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产业路径驱动乡村建设的机制在于,村集体引导一批乡镇企业克服区位劣势,实现从村办厂房到上市公司华丽转变。上市企业将一部分企业利润回馈于村集体,另外还投入大量资金、人才、设施等促使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推动更好的乡村建设,以达到企业—产业—乡村三者良性循环关系[5](见图1)。图1苏南产业发展路径就江阴市长江村而言,能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江阴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便是得益于产业路径驱动作用。40年前的长江村还是全国有名的贫困村,村公办携手长江村全体村民建立起砖窑厂,以改变贫困的面貌。凭着共同的力量,长江村又创办起长江五金厂、长江化工厂等企业,奠定长江村“产业兴村”的总基调。经过一系列的跨越发展,长江村的村镇产业成长为净资产100多亿元、2018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51位国家级乡镇企业的江苏省新长江实业集团[6]。2.2“产业哺农”,致力使乡村生活富起来回顾产业驱动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建设的历程来看,从最初的苏南模式下集体经济分红,后经历土地流转开展多元经营的二次经济报酬,再到现今苏南模式,产业的发展实实在在地让苏南村民们富起来。根据江苏省2017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江阴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532元,全省范围位列第一名;昆山市、常熟市分别凭借30489元、30288元位列全省第二、三名(见表2)。苏南产业驱动乡村建设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就江苏省城乡收入比,从2017年的2.28:1进一步缩小至2018年的2.26:1,使全体村民实实在在得富起来。产业发展不仅惠及苏南原生农民,还吸引了更多回乡创业、外来人口扎根于此。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扎根于乡村,乡村才能不断注入活力、焕发生机。根据2017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显示,苏州县域流动人口数为377.29万人,无锡县域流动人数为162.25万人,常州县域流动人口数为92.89

  万人,镇江县域流动人口数为47.73万人,南京县域流动人口数为152.83万人,促进农村人群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产业驱动乡村建设路径改善了乡村的生活状态。苏南乡村在物质生活方面,实现全面小康水平。伴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生活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高。苏南五市农村常住居民日常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均低于0.4以下[7],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了一剂强心针。苏南村民们在满足自身物质需求情况下,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需要,努力实现自我追求。许多乡村都扩建或新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占地面积在500平方米左右的乡镇文化站有107个,以满足村民们精神食粮,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建设文化活动中心、阅览室等,助推居住在乡村的每个人实现自我追求。表22017年江苏省各县域农村人均额可支配收入注: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17》.位次县(市)名称绝对数(元)12345678910江阴市昆山市常熟市张家港市太仓市扬中市宜兴市溧阳市丹阳市海门市305323048930288301883002625895256532383523603225152.3“产业美村”,奋力使乡村生态美起来乡村地区有别于城市地区“钢筋混凝土”,是构成城乡空间的绿色生态家园。苏南多地乡村都致力于打造“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一家一品”的发展格局,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奋力使乡村生态美起来。对于当下苏南地区全面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来说,已基本完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建设要求,在不懈追求打造“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样本区。苏南各地乡村在2016年江苏省发布的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计划指导下,进一步重视村镇布局的优化,秉持人居环境的改善为目标,科学规划村庄环境布局,奋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以江阴市为例,极大程度上尊重乡村现状,保留村庄自然生态面貌,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打造升级版的现代农村。具体措

  施是江阴在原来产业集聚的状况下,实施村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重点村”在原有基础上,通过优化配置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打造为“康居村庄”;“特色村”进一步突出自身独有风貌,进一步挖掘内在蕴藏的传统文化肌理和自然文化景观,培育为“美丽村庄”。乡村之美不单单是绿水青山、青瓦白墙等外延之美,更要给乡村增添“乡土文明”的内涵之美。苏南乡村区别于其他区域,以其古韵深厚、乡土自然、依山就势,临水而居被冠以江南水乡之名。当前,许多苏南乡村都注重保护乡村历史文化,还原乡村形态格局,进而建设村民心中的乡村。村集体组织通过摄影、踏青等一系列方式,增进村民们对乡土文明的认同感,实现每个人心中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故土情。3建议与讨论通过分析苏南乡村建设发展路径,不难看出乡村建设的利益相关者涉及村民、政府、投资者和消费者等,与乡村振兴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不仅共享利益与成果,更要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基于以上角度,为了保证产业驱动乡村振兴路径可持续发展,乡村建设要大力鼓励村民与村集体保护和传承乡村特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调动村民们主人翁意识,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传统与现代相协调、设计理念新颖、文化元素鲜明、品质高端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推动乡村企业、品牌纵深发展。乡村振兴发展不仅只体现在村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村民的参与程度也直接影响乡村建设成效。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适当减少相关指令性的干预决策同时,加强村民参与决定和选择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的行为意识,充分“放权”于村民,使村民主动承担建设美丽乡村和美好家园的责任,鼓励村民参与到例如村庄选举等与村庄公共事务有关的一切公共问题上。另外,现阶段乡村建设的引导者除了重视塑造村民们主动参与的意识之外,也要注重对村民相关技能的培训,激励村民投资、投劳于自己家园的协调建设是乡村振兴至关重要的环节。

  早在2015年底,国务院关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颁布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乡村地区要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多类型多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多形式联动机制,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服务。村集体要将资金整合集中投入到相关产业与涉及到“生态+”“互联网+”的项目建设上,大力支持现代化产业与传统行业、手工业相结合,降低耗能,提高增效。苏南地区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以保持农民收入提高、村容村貌改善、文化乡愁记忆协调发展的成果;各地农业发展方面要调整农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引导产业集聚,拓展农业功能,实现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要鼓励社会资本的加入,带动乡村先进管理模式与服务理念升级,形成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科学结构;要大力引进人才,充分利用人才科技,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培育乡村多渠道产业融合模式。4结语及展望本文认为苏南五市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工作目前有如此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是得益于其前人探索形成的依靠乡镇集体经济的“苏南模式”、创新乡村经济升级为工业园区的“新苏南模式”以及驱动乡村经济转型高校生态农业的“后苏南模式”,从而针对苏南乡村经济发展现状,总结其在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先进做法,包括产业兴村、产业哺农、产业美村三方面的建设成效,最终提出以多元化资本支撑、多产业融合发展和多主体建设能动性为出发点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意见,整理出对中国其他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参考意义的指导意义。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各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任重而道远,同时各地区有其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和流传至今的风土人情等特定基础,本文仅为与苏南城市经济发展相当的地区在乡村振兴实施路径提出可供借鉴的做法及意义,但由于本文缺乏数据分析,在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及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证明。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武小龙,谭清美.新苏南模式:乡村振兴的一个解释框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8-26,163-164.[2]苏阳中央党校调研组调研组成员李兴山,曹新.“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转型升级[N].学习时报,第004页.[3]程勉中.新苏南模式的演进:统筹、转型与超越[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5):20-26.[4]程萍.基于生态文明的“后苏南模式”思考——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现代化和全球变化”首届世界现代化研究论坛,2013.[5]张艳菲.“苏南模式”变迁下的产业转型探索——以武进区产业发展为例.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8.[6]长江村的幸福经[J].农家之友,2012(05):26.[7]曹建林.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南农民生活变迁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5):73-76.

  

推荐访问:海门乡村振兴战略 海门 振兴 乡村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zhenxingxiangzhen/2022/1115/5697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