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国内知识生态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及建议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18 10:40:06

程淑芳,陈朔阳

(1.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1;
2.云南省科学技术院,云南 昆明 650228)

从学术发展规律来看,作为科学研究中用以揭示事物规律的工具和手段,研究方法乃是学术研究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研究成果的质量。因此,任何研究都必须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自1975年加拿大哲学家T.Wojciechowski首倡知识生态概念以来,知识生态研究首先在欧美国家兴起,并于1988年传入我国。[1]其后,在谢守美、张向先等众多学者的推动下,国内学界掀起了知识管理研究的生态学热潮,推动了知识生态研究的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知识生态研究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和规律,更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但观乎文献,目前国内知识生态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内容上,尚未有人对其研究方法问题给予关注。为了弥补这个缺憾,更好地推动知识生态研究的发展,本文拟通过文献检索和分析,总结国内知识生态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及其存在问题,并就其如何改进和完善提出相应建议,希望能为该领域的学术进步提供参鉴。

1.1 数据来源

为获悉我国知识生态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笔者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三大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选择“主题”检索项,以“知识生态”作为检索词(检索时间:2022年2月5-10日)。由于我国知识生态研究始于1988年,故将文献发表时间设置为“1988-2021年”,然后进行“模糊”匹配检索,并通过人工识别方式,剔除与主题相关性不强的通讯、简报、会议综述、文献综述等,最后得到261篇文献作为分析样本——其中学位论文37篇,期刊论文224篇。各年度论文产出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1988-2020年论文发表走势

1.2 研究方法界定

通览文献发现,国内发表的261篇知识生态研究文献运用了逻辑分析、模型分析、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统计分析和其他类(主要为网络分析和仿真研究)等6种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丰富,类别多样,按照常规的思路,可以分为定量、定性和混合研究三大类型。其中,定量研究法基于实证主义范式,遵循的是演绎逻辑;
定性研究法基于建构主义等范式,遵循的是归纳逻辑;
混合研究法则混合了定量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的技术、手段、概念或语言。[2]鉴于知识生态的复杂性、多元性,在知识生态研究中既有定量研究法,也有定性研究法,此外还有综合了二者功能和属性的混合研究法。根据定性、定量和混合方法三者的内涵以及各方法在文献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将逻辑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归为定性研究法,将模型分析法中的数学模型及统计分析法归为定量研究法,其余研究方法由于兼具定性与定量特点,则被纳入混合研究法的范畴(见表1)。

表1 研究方法的分类与界定

2.1 整体情况分析

2.1.1 研究方法的类型分布

为掌握不同类型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对定性、定量和混合研究三类方法的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具体方法为:先计算各种研究方法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某种研究方法在某篇文献中出现即算作1次,如某篇文献使用了逻辑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另一篇文献采用了逻辑分析法与统计分析法,则研究方法出现的总频次为4次,其中逻辑分析法计2次,调查研究法计1次,统计分析法计1次;
再根据研究方法的性质和不同类型研究方法出现的次数,分别计算出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和混合研究法运用的总频次。相关结果见表2。

表2 3种类型研究方法使用频次

由表2数据来看,各类研究方法在国内知识生态研究文献中共出现了659次,平均每篇文献出现的频次约为2.52次。其中定性研究法为218次,定量研究法35次,混合研究法为406次,三者的均值分别为0.84次、0.27次和1.42次。这说明:①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知识生态研究具有很强的方法意识,不仅高频率地采用了相关研究方法,而且研究方法还涵盖了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法三大范畴。②从三类不同性质的研究方法出现的情况来看,国内知识生态研究更倾向于选用混合研究法,意味着知识生态与其他领域的生态一样,兼具定性和定量两种属性,[3]在注重价值判断、逻辑推理等特性的同时,还注重定量研究中的数字和实证等细节。

2.1.2 各研究方法的频次分布

由图2数据可知,国内知识生态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二者分别占所有方法出现总频次的36%和24%,其次是采用率为17%的模型分析法,而案例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其他方法的使用频次最低,三者的采用率相差不大,分别为9%、7%和7%。其中,逻辑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这两种纯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频次总和占到了研究方法总频次的31%,而以调查研究法为代表的混合研究方法占69%,构成了知识生态研究方法的主体。

图2 具体研究方法频次分布情况

总体来看,国内知识生态领域的研究方法在时间上呈现出了阶段性演绎和变化的特征,依照方法的整体应用情况可将其大致分为萌芽期、探索期和发展期3个阶段。萌芽期(1988-2006年)以逻辑分析法(12次)和调查研究法(12次)为主,也出现了少量的模型分析法(4次)和案例研究法(7次),形成了定性研究法使用频次略多于混合研究法的局面。这种状况反映了知识生态研究发展的一般规律:萌芽期由于理论和人才积累薄弱,主要是通过文献调查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或借鉴,继而演绎出“新说”或者补充“旧说”,达到推进研究的目的。在探索期(2007-2015年),随着知识生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方法的探索与应用迈入新的阶段,不仅实现了研究方法使用频次的迅猛增长——研究方法出现的总频次达到了311次,尤其是调查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在使用频次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分别为115次和74次;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新方法也受到了学者们的热切关注,统计分析和以仿真法、网络分析法为代表的其他研究方法逐渐获得了应用,表明国内学者对知识生态研究方法的重视进一步提高。进入发展期(2016年至今)后,各种具体研究方法的应用趋向于稳定,六种研究方法几乎都得到了应用。在频次方面,逻辑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模型分析法波动起伏较大,但其频次总数仍然远高于其他研究方法,基本形成了以这三者为主的研究方法分布格局,并且如网络分析法之类的“新”研究方法使用的频次也在平缓上升,总体上保持稳步发展的趋势。

3.1 国内知识生态研究方法的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我国知识生态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由少到多,逐步丰富。由前文分析来看,国内知识生态研究早期应用的研究方法较少且相对简单。随着研究群体增多和研究范围扩展,研究方法日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因而不断有新的方法被引入,使得整个领域的研究方法总体上呈现出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态势。二是综合性突出。就方法性质来看,并不单纯使用某类特定性质的研究方法,而是针对实际需要,在相关文献中交叉运用定性、定量或混合研究方法,形成了三类方法并举的格局。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涉及了逻辑思维、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等6种方法,并且绝大多数文献采用了复合式的研究路径,即运用了2种或2种以上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来自逻辑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多种不同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从不同侧面揭示出知识生态的内容、特征与规律,对知识生态研究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方法的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的应用频次方面。尽管样本文献中涵盖了定性、定量及混合研究三类不同性质的方法,但其中定性(218次)和混合研究法(370次)的采用频次远远超过定量研究法的采用频次(71次)。具体到各种研究方法上,应用的次数差别也比较大(如调查研究法有237次,统计分析法则只有46次)。反映出国内知识生态研究一开始就具有较高起点,但整体上仍处于发展阶段。

3.2 国内知识生态研究方法的不足

综合观之,经过广大学者持之以恒的努力,我国知识生态研究发展迅速,在研究方法的拓展上成绩显著,但其中也存在规范化和本土化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知识生态研究的进展。

3.2.1 研究方法的规范化程度偏低

目前,国内知识生态研究方法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主要表现:一是研究方法种类繁多,但鲜有学者对知识生态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缺乏明确的分类体系等理论支撑,致使方法体系杂乱无序,缺乏科学管理,无法在宏观上把握研究方法的总体情况。故而,当前的知识生态研究在研究方法的角度、种类及功能等方面主要采取借鉴信息生态等较为成熟领域的做法,无法体现自身领域研究方法体系的个性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生态研究方法的规范化,阻碍了研究方法的发展。二是研究方法名称缺乏统一。不同作者在知识生态研究中对同一种研究方法有不同的理解和称谓,常见的如将“模拟法”称为“仿真法”,将“案例研究”等同于“实证研究”。有的学者则将逻辑上有重叠的方法并列使用(如网络调查法与文献调查法)。这种研究方法称谓不一甚至相互混淆的情况,具有“有方法之名,无实用之实”的嫌疑,造成了知识生态研究方法的混乱和无序,在研究过程中加大了规范研究方法的难度。

3.2.2 尚未形成专门的研究方法

就科学发展规律而言,设计研究方法是完成一项研究工作的必要步骤之一,而研究方法可分为各学科兼具的一般方法和专门学科的特定研究方法。[4]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需要以拥有专门的研究方法为基础。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和学科的不断分化,国内知识生态研究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的同时,更应结合知识生态发展的现状及其特有属性,形成专门的研究方法,以保持研究方法乃至本领域(学科)的专门化和独立性。只有具备专门的研究方法,才能形成以专门研究方法为主,其他通用研究方法为辅的知识生态研究方法体系,为知识生态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然而,由于我国知识生态研究还不成熟,对研究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关于专门研究方法的探讨还很少见,更遑论就某种研究方法达成共识了。因而离形成具有知识生态特色的专门研究方法体系还有较长的一段距离,这是国内知识生态研究方法的缺憾,也是知识生态研究今后需进一步努力的目标。

4.1 制定知识生态研究方法规则

国内知识生态学研究方法尚未形成系统体系,没有实现研究方法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因此,今后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制定合理的研究方法规范,形成针对知识生态的专门研究方法体系。规范知识生态研究方法,需要梳理清楚其领域内研究方法的分类,按照不同角度划分不同研究方法类型,厘清和明确研究方法种类,如基于通用研究方法和知识生态专门研究方法,细分出具体的研究方法类别,为知识生态研究方法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理论指导。其次,要对各种研究方法做出明确规定,统一定义各类研究方法的含义、适用范围、功能及使用情况,避免“一法多名”(即多种称谓),杜绝研究方法误用、滥用现象发生,不断完善知识生态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此外,以体现知识生态研究领域的特质作为主要目标,注重研究方法理论的独特性和专业化,结合知识生态研究领域内的特点,遵循研究方法规定内容与使用规则,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成功经验,形成具有特色的知识生态研究专门方法规范,让研究方法有章可依,最大程度实现知识生态研究方法的标准化和专业化。

4.2 科学选用知识生态研究方法

具体说来,科学选用研究方法就是要在知识生态研究方法规范的基础上,不拘泥于知识生态学固有的研究方法,根据研究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通过学科贯通的方式,综合借鉴、利用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知识及成果,合理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以达到预期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国外知识生态研究较多结合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更关注模型建构、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在研究视角和内容上更突出微观关照和应用特征,而国内研究则主要从社会科学的立场看待知识生态,因此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更倾向于逻辑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更具宏观分析和理论阐释色彩。为补足当前研究存在的缺憾,有必要适当借鉴国外知识生态研究的做法,进一步加强对案例研究法、模型法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力度,着力提高知识生态研究方法的应用性和适用性。同时,还需适当引进和吸收心理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扎根理论、社会网络分析等,进行研究方法的创新与融合,补充和完善知识生态研究方法体系,推动该领域研究成果的进步与发展。[5]另一方面,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快速更迭,研究方法和工具也要与时俱进,应当积极突破传统手段的局限,跟随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研究工具如大数据、数字人文、人工智能等引入知识生态研究领域,及时实现研究方法的升级与更新,为该领域研究的顺利推进提供有效途径[5]。

猜你喜欢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防爆电机(2022年4期)2022-08-17分裂平衡问题的Levitin-Polyak适定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21年5期)2021-12-30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中成药(2018年12期)2018-12-292007—2016年我国图书馆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应用分析*新世纪图书馆(2018年2期)2018-03-18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中国交通信息化(2017年9期)2017-06-06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应用项目管理技术(2016年8期)2016-05-17“研究法”教学模式在《功能性食品》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考试周刊(2016年15期)2016-03-25AHP和SWOT分析法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中国交通信息化(2015年3期)2015-06-05前瞻性研究法和经验治疗法在改善妊娠贫血和分娩结果中的效果比较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31期)2015-03-01共同认识不明确的“碰瓷”行为的定性中国检察官(2015年14期)2015-02-27

推荐访问:生态 建议 调查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diaochabaogao/2023/0818/9821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