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13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1-15 16:45:03

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13篇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  论述题1固定资产投资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前提保证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构建和购臵固定资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13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13篇

篇一: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

  论述题1固定资产投资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前提保证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构建和购臵固定资产的活动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增强经济实力对加快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投资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会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投资又是增加社会总供给的重要途径通过增加投资能扩大社会生产力

  统计热点问题解读

  一、单项选择题1.工业总产值中的成品价值是按照成品实物量乘以报告期内的(A产品零售单价B产品含税单价BC成本单价)。D)计算得到。

  D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

  2.关于最终消费支出说法错误的是(

  A最终消费支出特指本国或本地区常住居民的消费支出BCD最终消费支出不包括服务消费最终消费支出包括自给性消费和虚拟服务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2013

  3.以下关于影响房屋平均销售价格波动的因素的描述,错误的是(A

  A.所有房屋销售市场不可避免地受到供求规律影响,其价格必然随着市场供求的波动而发生变化。B.房屋类型结构或地域分布结构的不同均可使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上下波动。C.为解决动拆迁安置以及低收入居民家庭住房困难的问题,近年来政府推出了经济适用房、动迁配套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中低价位房。此类政策性商品房的比例上升,就会使商品住宅平均售价得到平抑或上升幅度受到遏制。D.房地产市场开发成本的提高,必将直接传导到销售环节,那么即使供求关系不变,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也一样会上升。4.以下关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描述,错误的是(D)2013

  A.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的简称,是反映居民家庭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B.CPI是度量一组代表居民家庭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C.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内容包括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日常生活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D.消费品和服务项目按用途划分为8个大类,162个基本分类,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

  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5.工资总额统计的是(A)。A税前工资B税后工资C应发工资D实发工资)2013

  6.以下关于企业景气调查中常用景气指数的说法,错误的是(B

  A.在企业景气调查中,常用的景气指数有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单项景气指数等。B.企业家信心指数也称为企业生产经营综合景气指数,它是根据企业家对当前本企业所在国民经济行业经济运行态势所作出的定性判断和对未来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定性预期(通常是指对“乐观”、“一般”、“不乐观”的选择)而编制的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感受与信心。C.企业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所作出的综合定性判断和对未来发展变化所作出的综合定性预期(通常是指对“良好”、“一般”、“不佳”的选择)而编制的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综合景气状况和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D.常用单项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当前企业生产经营流程中的各个方面状况(如生产、订货、销售、利润等)所作出的定性判断和对未来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定性预期(通常是指对“增加/上升”、“持平/不变”、“减少/下降”的选择)而编制的景气指数,用以反映当前企业生产经营流程中各个方面的景气状况和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7.编制房地产价格指数的时候关于调查样本的选取应采用(A重点调查B典型调查CC)的方式。D全面调查8.我A)。

  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国目前采用以正数表示景气指数的数值表现形式,当景气指数=150时,表示(A企业家判断经济运行在景气区间BC企业家判断经济运行在不景气区间

  企业家判断经济运行在景气区间和不景气区间的结合部D无法判断C)指数?

  9.PMI指标体系中,不包括下列哪一个(A新订单B生产C生产经营人员

  D主要原材料库存)

  10.以下关于统计人员职责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不得有其他违反《统计法》规定的行为。

  B.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对其负责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一致性负责。C.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D.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11.以下关于判别单位行业性质的原则,错误的是(都对)

  A.纵向一体化原则B.自上而下原则C.外包活动处理原则D.改变单位行业性质的原则12.以下关于统计人员职责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不得有其他违反《统计法》规定的行为。B.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对其负责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一致性负责。C.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D.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GDP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2013A.GDP遵循“在地口径”,即不论生产者隶属哪个国家(地区),只要在本国(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成果都应该计入本国(地区)生产总值。B.GDP核算中的常住单位是指:(1)拥有一定的经济活动场所,如住房、厂房等;(2)具有一定的经济活动规模;(3)具有一定的经济活动时间,一般在一年以上。C.GDP核算的是“最终成果”,即当期新增的产出总量,如棉纺厂生产出纱、织布厂用纱织布,服装厂用布来生产服装,计算全社会的最终产出时需要扣除消耗的纱和布匹。D.GDP核算的最终成果包括诸如粮食、电器和服装等有形货物,不包括理发、美容、教育卫生等无形服务。

  E.GDP是存量指标而不是流量指标,只能反映核算期末的财富存量。2.GDP和财政收入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ABCDA构成项目不同B覆盖范围不同C核算周期不同)?D计算方法不同

  3、增加值,也称追加价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其计算方法(BCD)。A.消费法B.生产法C.收入法D.支出法E.投入法4.以下哪些项目计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ABC)

  A.售给城乡居民作为生活消费用的商品和修建房屋用的建筑材料的金额B.售给来华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消费品金额C.售给社会集团用作非生产、非经营使用与公共消费的商品金D.城市居民间或居民委托信托商店卖出的商品E.售给农业、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用于生产的商品3.社会发展水平是反映社会发展状况、衡量社会进步的综合尺度。一般采用综合指数的形式进行定量评估。综合来看,我们大致可以将社会发展状况分为(ABDE)四个主要的领域A.人口发展B.生活水平C.经济发展D.社会和谐E.公共服务4.关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解释正确的是(ABCDE)2013

  A.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面反映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B.所谓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在调查期内获得并且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是当年全社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中,居民家庭所获得的部分。C.对农村居民家庭来说,可支配收入除现金收入外还包括实物收入,即农村居民自己种植、消费的粮食、蔬菜等自产自给的农产品,以及单位发放或他人赠送的实物。D.实物部分需按同类实物购买或出售的价格作价后计算收入,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E.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家庭可支配收入除以家庭常住人口数。5.R&D指标的作用有哪些(ABA反映投入总量总量指标)?C反映R&D投入强度指标D影响资产投入

  B反映投入强度指标

  强度指标6.以下关于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国民经济各行业(包括各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总额。B.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是指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开支,包括购买商品支出和文化生活、服务等非商品性支出。C.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消费者在本地市场所有的产品消费,其“消费者”既包括个人消费者也包括集团消费者,既包括本地消费者也包括外地消费者;而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消费者”仅为本地个人消费者。D.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居民家庭消费支出都是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服务。E.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居民家庭消费支出都是既包括本地消费者在本地发生的消费支出,也包括本地消费者在外地甚至境外发生的消费支出。7.在企业景气调查中,常用的景气指数有(ABCA企业家信心指数E消费者信心指数)E实有人口B企业景气指数)D采购经理指数

  C单项景气指数

  8.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量统计指标有(ABDEA户籍人口B外来流动人口C暂住人口

  D常住人口

  9.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作用包括(ABC)。A判断宏观经济的发展变化提供依据10.我国统计行政处罚的类型包括(AB)。A警告BDE)罚款C追究刑事责任D记过B影响消费者对消费-储蓄的决策C预测市场变化D为政府部门决策

  11.以下哪些项目计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A.售给城乡居民作为生活消费用的商品和修建房屋用的建筑材料的金额B.售给来华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消费品金额C.售给社会集团用作非生产、非经营使用与公共消费的商品金

  D.城市居民间或居民委托信托商店卖出的商品E.售给农业、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用于生产的商品12.社会发展水平是反映社会发展状况、衡量社会进步的综合尺度。一般采用综合指数的形式进行定量评估。综合来看,我们大致可以将社会发展状况分为(ABCDA.人口发展B.生活水平C.公共服务D.社会和谐E.经济发展三、名词解释1.工业总产值201电子商务32.常住人口2013方法3.电子商务20134.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20135.最终消费支出6.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7.景气指数四、简答题1.计算工业总产值必须遵循哪几个原则?工业生产的原则,最终产品的原则,工厂法原则2.简述R&D所包含的三类活动2013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3.影响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波动的因素有哪些?市场因素,非市场因素(结构差异因素、政策性因素、价格传导因素)4.CPI与普通百姓感受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个体与总体的不同。权数对不同消费结构的差异。特定商品服务项目与一篮子商品服务项目的综合平均价格的不同。对比基数的不同。个人承受能力的不同。绝对价格与价格指数的不同。及时与滞后的不同。5.简述法人单位必须满足的条件.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定合同常住人口指实际上经常居住在一个地方(住所)的人口)四个主要的领域

  工业总产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的重要指标,他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已货比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6.最终消费支出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区别。消费者不同、消费对象不同、消费区域不同7.简述工业品价格“剪刀差”扩大的影响后果五、论述题1.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试论述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电子商务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一种开放性、交互性交易活动。他包括询价、订货、支付、送货四个环节,涉及商品提供者、购物服务提供者、消费者多种角色。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是一种混合平均价格,根据报告期内各类商品房屋的销售总额除以销售总面积计算得出,用以反映当期商品房市场平均销售价格水平。最终消费支出是指居民家庭用于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需要的全部支出,包括购买商品支出和各种服务性支出,但不包括存入储蓄存款、购买投资型保险等非支出性现金流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就是指在支出法核算中的最终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产品和服务出口。最终消费支出反映消费需求,资本形成总额反映投资需求,净流出等于货物和服务的流出减去流入后的净额,反映外部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外部需求被并称为“三大需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景气指数是有企业景气调查的结果汇总编制而成。又称为景气度,他是对企业景气调查所得到的企业家关于经济运行景气状况的定性判断和预期结果的定量描述,用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景气状况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论述题2,构成内容不同,覆盖范围不同,核算周期不同,增长不同步,计算方法不同。论述题1固定资产投资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前提保证,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构建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增强经济实力对加快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投资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会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投资又是增加社会总供给的重要途径,通过增加投资能扩大社会生产力。

  

篇二: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

  学习好资料

  2012年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总论

  一、名词解释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3、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4、统计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统计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答:“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见,统计工作是基础,若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谈起,统计学也就不能形成和发展。2、简述统计的作用。答:因为统计具有认识事物数量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大量的现象中发现其存在的规律性,所以,统计不论是从宏观管理上还是微观分析决策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第三,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3、简述统计总体的特点。答: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确定的;第二,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统计总体中的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4、简述统计指标的分类。答:统计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土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第二,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第三,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第四,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5、简述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答:为了对统计指标体系有进一步和全面的了解,有必要按指标体系包括的范围、内容及作用不同加以分类:第一,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第二,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第三,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

  欢迎下载

  三、论述题1、简述流量与存量的概念及其联系。答: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有些经济现象,流量和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有存量;第二,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第三,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二者是相互影响的;第四,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之比,或一个存量与一个流量之比,其结果既不是存量,也不是流量。2、如何区别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

  答: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区别,其一是其所反映的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而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其二是数值表现不同,数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而质量指标则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一、名词解释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2、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之一。3、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也是一种观察调查法。也称卫星遥感统汁调查,它是现代高科技用于统计调查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4、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5、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6、频率和变量分布: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单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为频率,也称比重。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或用各组组中值代表)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称统计分布。7、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二、简答题

  1、简述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答: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主要

  有两

  种渠道:一种是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

  数据的直接来源,一般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另一种

  是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

  通常称之为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一切间接的统计数据都是

  从直接的、第一手数据过渡而来的。

  2、简述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答: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主要来自于国内外公开出版的

  或公开报道的各种出版物。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是由国家和地

  方的统计部门以及各种报刊媒介加以报道。例如,公开的出版物

  有《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和各种专业统计年鉴,

  以及各省、市、地区的统计年鉴等。提供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数

  据的出版物也有许多,如《世界经济年鉴》、《国外经济统计资

  料》、世界银行各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等。除了上述公开出

  版的统计数据外,还可以获取广泛分布在各种报刊、图书、广播、

  电视传媒中的各种数据资料,同时也可以在网上获取所需的各种

  数据资料。

  利用第二手数据对使用者来说既经济又方便,但使用时应注

  意统计数据的涵义、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以避免误用或滥用。

  

篇三: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

  第一章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绪论

  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规模、结构与素质统计、劳动时间配置与利用统计、劳动效

  率与劳动效益统计;劳动定额统计;劳动报酬统计;人工成本统计;劳动技能开发与鉴定统

  计;劳动关系统计;劳动者社会保障统计.相对指标两种表现形式有:有名数和无名数(系数或倍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相对指标的种类:计划完成相对数、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强度相对数又

  称密度相对数、动态相对数。

  试述简单总体总量指数多因素分析原理:答:简单总体的指标均分解为两个因素的乘积,其中一个为质量指标,另一个为数量指标.如果简单总体的某个指标可分解为多个因素的乘积,

  其基本原理与两因素的情形相同,同样是质量指标做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数量指标做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所不同的是对多个因素的排序有严格的要求。以三因素为例,三个

  因素分别为a,b,c.这三个指标的排序规则是a相对于b和c为质量指标。b相对于a为数量指标但相对于c为质量指标:c相对于a和b均为数量指标。则此总量指标因素分析的指数体系为a1b1c1/a0b0c0=a1b1c1/a0b1c1*a0b1c1/a0b0c1*a0b0c1/a0b0c0。相应的绝对数等式为a1b1c1—a0b0c0=(a1b1c1—a0b1c1)+(a0b1c1—a0b0c1)+(a0b0c1-a0b0c0)多因素分析的对象既可以是总量指标,也可以是平均指标。

  综合指数编制的思路:是将不能直接相加的不同类事物的指标统一一座“桥梁”过度为可以

  相加的指标.通过相加得到一个综合性的总量指标,将这一得到的两个不同时期的总量指标进

  行对比,前一时期为对比期,成为基期,后一时期欲研究分析时期,成为报告期,最后得到的动态相对数就是综合指数。

  第二章

  企业人力资源的自然属性结构:性别、年龄、学历、民族

  企业人力资源的社会属性结构:职业、等级、岗位、工期。

  (以上答题的时候要写企业人力资源的性别结构)试述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综合评价:(特点、原则、程序、方法)综合评价的特点:数量化、综合性、模糊性、动态性;

  综合评价的原则:数量分析原则、整体分析原则、模糊灰色原则、最优分析原则

  综合评价的程序(按顺序):选择综合评价的对象和范围,选择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指标体

  系,选择指标体系的权重关系,评估和评价企业人力资源素质.

  素质综合评价的方法:由上述综合评价的四个阶段可知,在明确评估对象、选择指标体系和

  权重关系之后,我们还需要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普遍采用的方法有简单加权方法和层次分

  析方法。

  第三章

  时间配置包含劳动时间(制度劳动时间、加班加点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必须支付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非劳动时间配置分为:必须支付的时间(个人生活必须的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和自由支配

  的时间(从事社会活动的时间和闲暇时间)

  日历时间

  制度公休时间

  制度工作时间

  实际公休加班加点

  出勤时间

  缺勤时间

  时间

  时间

  制度内实

  停工时间

  非生产时

  际劳动时停工被利停工损失

  间

  间

  用时间

  时间

  全部实际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平衡表的功能:1通过劳动时间平衡表就可以反映出利用和未利用劳动时间的整个构成,兵为进步进行统计分析和调查研究提供线索;2利用劳动时间平衡表,可以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分析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3综合分析各个时期的劳动时间平衡表可以找出影响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长期稳定因素及不同时期影响劳动时间利用的主要原因的变化;4对比同一时期本企业与同类企业的劳动时间平衡表,可以发现本企业在劳动时间利用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时间配置与利用统计的具体任务为:1为企业编制各种计划和检查执行情况、加强成本核算提供基础资料2为企业合理设置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参考资料3为企业合理分配劳动成果提供工作量依据4研究非劳动时间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提供依据5研究一些特定的群体的时间配置与利用情况,为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要提供资料。非劳动时间分配统计的目的:1了解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2合理引导人们配置和利用非劳动时间3解决家务劳动负担过重的问题4不断增加闲暇时间的配置5为经济与文化建设提供各种信息。非劳动时间分配的统计指标有:上下班路途时间,个人生活必须的时间;家务劳动时间;从事社会活动时间;闲暇时间时间配置的制约因素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关系的制约,社会生活习惯;传统风俗;道德信仰。非劳动时间配置与利用统计分析的意义:1、非劳动时间越长表明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2自由支配的时间越长,表明社会发展层次越高3分析必须支付的时间的配置与利用情况,提出减少非劳动时间中必须支付的时间的社会措施4分析自由支配时间的配置与利用情况,促进员工努力学习知识和专业节能5合理配置必须支付的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第四章企业劳动效率统计的基本任务:1计算各企业劳动效率水平2计算劳动效率的增长速度3对各企业劳动效率水平和变动情况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及制约因素4研究决定劳动效率变化的各种因素及影响程度,揭示其发展变化趋势5研究和分析劳动效率的变化对社会总产量及劳动力变动的影响,推广提高劳动效率的最佳途径。提高劳动效益的意义:1提高劳动效益是市场经济的要求2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劳动消耗3有利于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4有利于认识企业劳动活动的规律5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建立企业劳动效益指标体系遵循的基本原则:1要全面放映企业的劳动效益2选取的统计指标要突出重点内容3选择的指标应具有普遍性、可比性和相对稳定性。企业劳动效益评价体系与原则:1企业劳动效益与社会整体劳动效益相一致的原则2直接劳动效益与间接劳动效益相统一的原则;3内部劳动效益与外部劳动效益相统一的原则;4长远劳动效益与短期劳动效益相统一的原则5使用价值与价值统一的原则按不同产量指标计算劳动生产率的指标及内容:1按产品产量指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2按产品价值量计算的劳动生产率、3按生产工作量指标(产品劳动量)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按不同时间单位计算劳动生产率的指标及内容小时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月劳动生产率,年劳动生产率按不同人员范围计算劳动生产率的指标及内容:基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指标.

  第五章劳动定额统计的任务:1统计和计算实耗工时与完成定额工时2统计检查分析与评定劳动定额的完成情况及各项指标3统计与分析现行劳动定额水平4统计与分析劳动定额管理工作情况.

  以现场测定为基础的产品实耗工时统计方法的分类:工作日写实、测时以工序为对象进行观测,瞬间观察法企业劳动条件失常对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的影响分析:1生产工人劳动定额完成程度2企业劳动定额完成情况3企业劳动条件失常下的增耗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4以企业全部工时消耗为基础的劳动定额综合完成程度指标。

  第六章劳动报酬统计的意义:劳动报酬不仅是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的主要来源,也是社会对其劳动的成人和评价’在企业的劳动报酬中,工资支付是主要形式,所以劳动报酬统计研究的重点放在从业人员的工资方面。首先,职工工资收入总额统计在宏观上反映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宏观分配关系和分配政策.七次职工工资收入总额统计对企业管理有重要作用。企业工资总额的含义是企业一定时期内以货币或事物形式支付给全体员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企业工资总额反应了一定时期内员工从企业得到的全部收入,也反映了企业总产出中有多大比例分配给了劳动者。企业工资总额的统计应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职工工资属于劳动报酬性质2职工工资应按实发数核算3注意工资支付形式和经费来源。工资总额的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其他工资平均工资指数体系:1平均工资可变组成指数2平均工资固定组成指数3平均工资人员结构影响指数4平均工资指标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1=2*3

  第七章人工成本的构成: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费用、保险福利费用、住房补贴、员工培训费用、劳动保护费用、离退休和退职人员费用及其他相关费用等.企业住房费用包括: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企业住房的维修和管理费用;归还的住房借款本息与住房租凭保证金;员工住房的其他支出企业福利费用主要包括:取暖补贴费、医疗卫生费、计划生育补贴、生活困难补助、文体宣传费、集体福利设施和计费福利事业补贴;丧葬抚恤救济费等.企业教育费用包括:企业为其开办技校所支付的费用;员工职业技术训练、进修所支付的费用、员工到各类专业学校学习支付的费用;聘请企业外教员的各种费用等。

  第八章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情况统计的基本指标:培训机构数量统计、培训能力规模统计、专业设置种类统计、培训师资员工人数统计、培训用房建筑面积统计职业培训分为哪几类:就业前培训、转业培训、技术工种上岗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其他职业培训企业职业技能开发经费支出总额统计指标主要体现在:培训经费支出、培训设施投资完成额、人才引进费用、基建投资支出企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情况统计内容:1基本描述统计(包括基本指标……)2发展规模及趋势统计分析包括培训机构的发展速度指标和增长速度指标3培训能力负担分析指标包括机构的负担系数、教员任课负担程度统计;培训用房建筑面积负担系数4职业技能培训的普及分析指标包括办学面、在职职工培训率。企业职业技能开发培训的结构统计内容:一是按企业职业技能开发分类:1按职业培训状态的机构统计:就业前参培人数、专业参培人数、在职参培人数2按培训场所分组:现场培训和业余培训3是培训方式分组:脱产学习、半脱产学习、不脱产学习4培训程度分组: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初等教育.二是企业职业技术开发的结构分析,包括1某类职业培训机构的比重指标2企业培训学历程度统计3职业技能培训的专业构成指标4现场培训的集中趋势统计5业余学习趋势分析6企业脱产学习比例分析7企业短线工种的培训统计。

  第九章劳动关系统计的主要任务有:研究劳动争议的发生发展情况;观察劳动争议的处理及其结果;研究员工参与企业活动的组织形式;分析和评价工会活动的成效.职工技术协作活动主要有以下方式:1技术协作积极分子运用自己的绝技特技为企业解决技术关键2在成产中推广应用技术成熟、经济效益显著的现金技术和科研成果3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创新并加以推广.反映职工技术协作活动的统计指标有:职工技术协作人员情况、职工技术协作活动的条件情况、职工技术协作活动的成果指标统计研究企业劳动争议的原则有:1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发生的争议,主要是指企业行政和职工之间的争议2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双方的有关劳动权利与义务问题的纠纷。3劳动争议必须提出申诉.劳动争议一般分为:1按劳动争议的原因分类(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工资、培训和考核、劳动报货或安全事故、员工违纪和惩罚问题)2劳动争议方身份分类(企业行政和企业员工)3按劳动争议的严重程度分类(集体争议和个人争议)4按劳动争议处理层次分类(调解、仲裁和接受司法处理)劳动争议处理情况的分析指标:处理结案率、企业调解处理比重、调解结案率、一次调解结案率、法院判决仲裁和调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十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保障统计的任务:1研究设计一套完整科学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2手机和整理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数据和资料3研究如何进行社会保障统计分析4为社会保障管理与其理论研究提供资料。企业社会保障统计的内容:养老保险统计、医疗保险统计、失业保险统计、工伤保险统计、生育保险统计等,企业职工福利统计包括集体福利与个人福利统计.我国企业社会保障统计的主要内容:1企业退休养老保险统计主要有退休养老人员统计和退休养老人员生活水平分析2企业工伤保险统计有工伤保险待遇的享有者统计和企业工商保险费用水平3企业医疗保险统计主要企业医疗保险参与人员统计、企业人员医疗保险费用支付额和企业医疗保险的分析4企业生育保险统计主要企业生育保险参与人员的核算和企业声誉保险费用的支付5企业失业保险统计主要有失业人数的计算和失业保险费用分析6切社会保险基金的上缴统计主要社会保险基金缴纳情况和社会保险基金统计分析。社会保险统计的内容包括:退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统计、失业保险统计、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企业福利费用与工资的区别在于:1企业福利费用是企业按规定提取的鼓励基金,是用以满足集体和员工个人的共同需要或个人需要的公益性费用。2企业福利费用和工资的分配性质和方式不同,前者是按需要分配,后者是按劳动成果分配3企业福利费用是以满足集体的共同需要或个人的特殊需求的而工资是满足员工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

  

篇四: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

  国统资料第一章总论

  1.统计的三种含义统计的三种含义:1指统计活动也是指统计工作。2指统计资料3指统计科学。。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提供的,是统计活动的成果,统计学是从统计活动中提炼出来的关于正确进行统计活动,更好的发挥统计作用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从而对统计活动起指导作用。。2统计的特点统计的特点:数量性(基本特点),总体性,3.统计的作用统计的作用: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第二,从微观上讲,统计统计的作用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第三,在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4.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国民经济5.统计总体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统计总体结合。。6统计总体的特点统计总体的特点:a根据任务的要求来确定,b是客观存在的,c统计总体的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7,标志:指总体单位的特性或属性的名称。按其表现形式有数量标志也有品质标志。,标志。8变量变量:统计中可变化的数量标志。9统计指标:表明总体的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10.统计指标的分类统计指标的分类:按反映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不同分为数量指统计指标的分类标和质量指标,,按其数据指标可分成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分成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11如何区别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如何区别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1其反反映的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数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莫伊特征的绝对数量,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而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效果和工作质量等,2数值表现不同,数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质量指标一般用平均值,相对数表示。12,流量: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指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流量存量: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照一定的时点核算出来的。(流动资金,储备金等,。)13流量与存量的关系流量与存量的关系:a有些经济现象流量与存量是想应存在的,有流量必将有存量。B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对应的存量。在流量与存量共存的经济现象中两者是相互影响的。D两个流量或两个。c存量或者其中之一对比计算得到的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14.统计体系指标的分类统计体系指标的分类:a按指标反映的内容的不同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b按指标体系的统计体系指标的分类内容不同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和科学技术指标体系;c按照指标体系的作用不同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

  第二章

  数据统计资料数据统计资料

  1统计资料的来源:直接来源主要是通过统计调查得来。间接来源是通过国内外刊物或公开报道的各种刊物。2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数据资料的过程。意义直接影响到以后各个阶段能否顺利进行。3普查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4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调查,他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某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5统计报表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上而下提供统计的一种调查方式。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调去资料的方法之一。

  6重点调查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有两种:一种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另一种是利用定期的统计报表经常性的对一些重点单位调查。7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专门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者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或者具有代表性单位进行调查。8、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法:询问法、报告法、观察实验、1询问法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直接或间接接触以获、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法得数据的一种方法。2报告法是基层单位根据上级要求,一各种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为基础,搜集各种资料,逐级上报给有关部门。3实验观察是通过调查者zhij9ie的观察或实验获得数据的方法。。9统计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统计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的任务和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3确定调查的项目与调查表;确定调查时间10、调查组织计划的内容:调查工作完成的期限及工作进度,确定调查的方式与汇总的方法;组织领导,、调查组织计划的内容在组织实施计划中要明白什么机关领导此项调查工作,以及调查人员的组织;调查前的其他准备工作。11统计资料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是统计分析的前提,承前启后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占有重大作用。内容:主要从完整性与准确性两方面进行;对各项原始资料进行汇总,将汇总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分析报表以备分析之用;对统计资料的系统积累。12、统计分组:进行统计分组可以发现其特点与规律也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统计分组1计分组的原则:应根据研究的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要根据现象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来选择分组标志。2统计分组的方法:;按品质指标分组和按数量指标分组;按标志的多少分组。13、品质数列:是按照品质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的不同属性的单位分布情况。、品质数列14、数量数列:是指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不同数量的单位分布状况。标志的变量有、数量数列两类:离散变量又叫不连续变量,只能用整数表示,另一类是连续变量,可以用任意值表示。15、统计的标准化的内容:指标体系标准化、分类标准化、基本术语标准化,编码标准化。、统计的标准化的内容16、国民统计常用的几种分组:经济类;三次产业分类;基本单位分类,机构部门分类。、国民统计常用的几种分组17、机构单位:指拥有产权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机构单位第三章综合指标1绝对数指标绝对数指标: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加总,就可以得到说明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就是绝对值指标。2、总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它既是人们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又是计算其他统计、总量指标分析指标的基础。分类: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3时期特点:a不同时期的指标具有可加性相加后表示较长时期现象的总发展。B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特点特点时期的长短有直接关系。C时期指标数值是连续登记、累积的结果。4、时点指标的特点:a不同的时点不具有可加性,b数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C时点指标、时点指标的特点是间接计数的。5/实物指标实物指标指表明现象整体使用价值的总量,价值指标是表明现象总体的价值总额,以货币单位计量。实物指标6、相对指标: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求得反映实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以相对数形、相对指标式表示。7、相对指标按其作用和计算方法不同分为多种,常用的有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8、结构相对指标:指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然后将各组指标数值与总体指标值对比求的的结果。通常称为、结构相对指标比重,计算公式为: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指标数值×100%9、比例相对指标:指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计算公式:总体中一部分的指标数、比例相对指标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10、比较相对指标是某一时期的不同总体的同一指标对比的结果,可以说明现象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公式:、比较相对指标某总体的某项指标数值除以另一总体该项指标数值。

  11、强度相对指标:两个不同性质而又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普遍程度。、强度相对指标公式: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总量指标的数值。12、动态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指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对比的结果。公式: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实际提高或降低百分比÷1±计划提高或降低百分比。13、平均指标13、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作用:1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总和特征。2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3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对比分析,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14、算术平均数14、算术平均数:是某一数量标志之和除以总体单位数,计算公式: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总体单位数。。有两种计算方法: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法。15、调和平均数: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分简单调和平均法是先计算总体单位标志值、调和平均数倒数的简单算平均数,然后再求其倒数。公式:H=

  加权调和平均法是先计算总体单位标志值的倒数的加权算术数然后再求其倒数。公式是:

  16、计算相对平均数16、计算相对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可以表示为:以知相对指标的分母资料,可以将其作为权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已知相对标志的分子资料可将其作为权数,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法。。17,几何平均数17,几何平均数是N变量乘积的N次方根。几何平均法适用于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简单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公式G=加权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公式G=18.众数确定众数的方法①单项式数列确定众数②组距数列确定数列,18.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量值。确定众数的方法确定众数的方法其计算公式是:3、众数也可以根据占总体的比重来确定。。中位数:将总体个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就是中位数。一般用Me19中位数表示。。19、位数的确定方法的确定方法:1由未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公式:19、2中位数的确定方法用公式:表示。3组距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表示方法是:2、单项式分组确定中位数:直接

  应运平均指标赢注意的问题:1必须注意总体的同质性,2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平均数,3计算是应注意20应运平均指标赢注意的问题极端数值的影响,除此之外用平均数进行分析还应该注意用分配数列补充说明平均数,把平均数与典型事例结合起来。21、标志变异指标21、标志变异指标:又称为标志变动指标,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的指标。常用的有:全距,平均差,标准差,标志变异系数。22、全距22、全距:是总体单位标志值中最大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即:23、平均差23、平均差:是指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同算术平均值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计算方法:a简单平均法。公式:b加权平均法。

  24、标准差24、标准差:也称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雨算术平均数离差算术平均值的正平方根。方法:1简单平均法:步骤:第一步,计算总体平均数,第二步,求出各单位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第三步,求出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第四步,计算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第五步,将第四步的值开平方得到标准差,,公式:

  2加权平均法:在分组的情况下,就是各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乘以各组次数,然后除以总次数,再开平方。。公式:3交替标志的标准差。(1)成数:具有某种表现或者不具有某种表现的单位数占总体的比重。。(2)交替标志的平均数。(3)交替标志的标准差。

  25、总方差、组内方差与组间方差25、总方差、组内方差与组间方差:用组距分组列数计算标准差时,可以按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来计算,也可以按组距分组的组平均数代表各组平均水平来计算,其结果是不同的,前者是整个总体的总离差,它是个单位标志值与总平方数计算的标准差,后者是各组平均数与总平均数计算的标准差,前者是总方差,后者组间方差。另外反应各组内标志值的离散程度的是组内方差。。三者之间的关系:总方差=组内方差+组间方差26、平均差与标准差之间的异同点(1)相同点:平均差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26、平均差与标准差之间的异同点:的算术平均数。标准差也是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方根。二者涵义基本相同,表示各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2)不同点:在数学处理上。平均差是用绝对值消除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正负问题,标准差是用平方的方法消除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正负值。计算结果标准值稍大于平均差这对于进行抽样估计、提高保证程度具有一定意义,且在数学上,标准差的计算过程比平均差简便,具有优良的数学性质。两者都可以测定总体差异程度是因为二者反映个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所以可以测定。。论述: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的重要作用:27论述: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的重要作用(1)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是必然因素起决定作用有些是偶然因素,通过平均可以消除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差异,显示出由于必然影响因素达到的一般水平。(2)平均数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社会经济现象总体中各单位某一标志表现不同,但有一定的规律,一般靠近平均数的多,中心也是平均数,因此可以用来表示集中趋势。(3)平均指标经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对比分析,从而反映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时间数列1.时间数列:又被称动态数列,是指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由另部分构成,一是反映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一部分是反映各个标志值变化的数列。2、研究时间数列的作用:(1)反映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和特点,(2)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3)不同地区,国家发展状况的比较平价和预测。3、时间数列的种类:按其指标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和平均指标时间数列。4、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绝对数时间数列):是将总量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数列。是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达到的水平及增减变化情况,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的值是以绝对值形式表示,总量时间数列又可以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5、时期数列是指由时期指标构成的数列,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特点:(1)数列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2)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3)数列中各指标值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6、时点数列:是由时点指标构成的数列,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刻的总量特点。特点与时期数列完全相反,不连续统计,不可相加,没有直接关系。7、相对指标数列:将一系列同类相对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数列。其数值是用绝对值表示,各个指标值不具有可加性。8、平均指标时间数列:将一系列平均指标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数列,数值为平均值表示,不具有相加性。9、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1)注意时间单位的选择、时间长短应该一致。(2)指标的经济内容应该统一(3)注意空间范围的变化,(4)计量单位有统一(5)计算方法要相同(6)缺失的资料要尽可能吗弥补。第二节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10、发展水平: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规模和水平。既可以是总量指标又可以是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实际上就是动态数列中各项具有的数列指标数值。一般用

  表示。11、平均发展水平:是对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求平均数,故又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12、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序时平均数平均的是现象总体在不同时期上的数量表现,是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时期发展的一般水平;而一般平均数所平均数所平均的是研究对象在同一时期上的数量表现,是从静态上将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抽象化,用来反映总体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共同点:都是讲各个变量值的差异抽象化。13、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的计算方法:(1)时期数列平均发展水平。方法是简单算术平均法,公式:(2)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a连续时点数列:用简单的算术平均法。公式:

  B资料不是逐日登记的只有数值在变化时才登记,需要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公式:

  (3)不连续时点数列:第一种时点数列间隔想等。计算公式:

  第二种:时间间隔不相等,先对每两个现象的数量变化求出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然后再用间隔时间为权数,计算加权序时平均数。计算公式:

  13、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

  注意其基本公式表达为:先计算出分子、分母两个总量指标指标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然后对比求出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14、相对指标:利润率=利润额÷销售额平均利润额=利润额的平均发展水平÷销售额的平均发展水平

  15、平均指标:劳动生产率=产品实物量÷平均人工数平均劳动生产率=产品实物量的发展水平÷人工数平均发展水平16、增长量: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标又称增长水平。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减的差额,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值。计算公式: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由于对比的基期不同,增长量分为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累计增长量=报告期–固定期水平17、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的关系:(1)前者之和等于相对应的累计增长量,(2)相邻两期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18、平均增长量:是各个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用以说明所研究的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绝对数量。其计算公式: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数学公式:

  第三节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19、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的形式表现的动态分析指标,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指标对比的结果。计算公式: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计算发展速度时由于基期不同分为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20、环比发展速度是各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的对比。定基发展水平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期水平的对比。两者的关系: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的定基发展的速度,21、增长速度:也称增长率。是根据增长量与基期水平对比求得,用来说明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增长了若干倍。用公式表示: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定基增长速度不等于环比增长速度,之间的换算是: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环比增长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1,,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

  22、平均发展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速度的平均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平均发展速度表示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则反映了现象逐期递增的平均速度。23、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1)水平法。就是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求平均发展速度一般用几何方法,将一段时期的各期环比发展观速度连乘积开n次方,公式:(2)累积法也称方程法。24、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选择合适的基期。第二、要联系研究时期的中间资料,注意中间各期发展水平波动过大或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方向,以避免影响平均发展速度的代表性,第三、当研究现象发展时期过长时应注意结合分段平均发展水平速度,以补充总平均发展速度。第四、结合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研究发展速度,防治高速度低效益现象的发生。作用:平均发展速度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可以反映国民经济建筑的成就,说明各个阶段中发展状况或增长程度,可用于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现象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利用平均发展速度可以编制长期计划和分析器完成情况,并且以此作为编制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还可以用此预测未来发展水平。第四节时间数列的变动分析25、长期趋势:L是指社会经济现象由于受到某些决定因素的作用在一段长的时间内持续向上或向下运动的趋势,记为T、26、季节变动:指客观现象受自然条件、社会风俗习惯等原因的影响,在一个日历年内完成的周期性波动,记为S。27、循环变动:又称周期性变动,指现象在一年以上时间内出现涨落相间的波动。记为C。28、不规则变动:指经济现象由于受到临时的偶然的因素或不明原因引起的不规则,无周期变动,记为I.29.研究长期趋势的重要意义:(1)长期趋势是现象运动和发展的基本态势,这种态势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有可能延伸到未来。(2)时间树数列之所以存在长期趋势,是因为现象受到某些基本的决定性因素的影响。(3)测定长期趋势,它把从时间数列分离出来有助于更好的研究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及不规则变动。30.几种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1)时距扩大法,把原来的时间数列中所包括的各个时间上的观察值加以合并,得到的长期时期上的观察值。作用:可以消除因短时而产生的季节、循环变动而引起的波动,突出长期趋势的发展。(2)移动平均法,通过移动平均形成的派生时间数列,把原数列中偶然因素引起的变动削弱或消除,从而更清楚的反映现象的发展趋势,而且派生的数列与原数列基本保留相对应的项目,使之更与实际水平接近。基本做法:先确定一个时间长度,然后以该长度为固定的时间间隔,递次地计算逐期移动平均数,最后以一系列扩大的时距的序时平均数列作为对应期的趋势值。(3)方程法,分段平均法和最小平均法。31、时距扩大法操作应注意的事项:a时距扩大的选择,若原数列有周期,则扩大的时距与周期相同,如果没有明显的则按经验逐步扩大。B只适用于时期数列也是其缺点,c时距的选择不能过长也不能太短。D时距前后要一致。32、运用移动平均法求长期趋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时间间隔的选取,第二时间数列的完整性,第三,移动平均法采用的算术平均数属于等差平均适用于现象发展趋势是直线的时间数列,不适应曲线趋势发展的数列。33、季节变动分析:指现象在一年内随着季节变化更换而形成的有规律的变动,测定的目的是确定现象过去的季节变化规律,消除时间数列中的季节因素,方法:按月(季)平均法。

  第五章指数第一节;指数概念及种类1指数:广义指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狭义的指数:是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所谓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是指那些由于各个部分的不同性质而在研究其数量特征时不能直接进行加总或直接对比的总体。

  2指数的种类:(1)个体指数与总指数: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与总指数。表示单一要素构成的现象变动的相对数时成为个体指数,表示多要素构成的现象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总指数。(2)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指数:指数按其所标明的经济性质不同,分为数量与质量指标指数。(3)动态指数与静态指数。按编制指数时的对比场合不同。3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1)分析复杂的经济现象总体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在经济管理与研究中,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都常常需要了解某些复杂经济现象的变动情况,分析其变动的方向和程度。(2)分析经济现象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经济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些现象的变化发展是其他一些现象变化影响的结果。第二节综合指数

  4、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综合形式,反映复杂总体的综合变动情况。,编制综合指数的特点是先综合后对比,应注意的两个问题:(1)引进同度量因素对复杂总体进行综合,对复杂总体进行综合。(2)将同度因素固定,消除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5、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原则:一般原则是采用基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因素。这一原则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应以质量指标作为同度因素,第二是将同度量因素定在基期。其计算公式是:

  其中

  表示数量指标的综合指数,

  表示数量指标,

  表示质量指标。

  6、编制质量指标指数的原则:采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因素,两层含义:一是要以数量指标作为同度因素,第二,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7、拉式指数:是德国经济学家拉斯贝尔于1964年首先提出来的,成为拉斯贝尔公式。他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都采用基期同度因素的指数。8、派氏指数:是德国经济经济学家派许于1874年首创的,他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报告期同度量因素。第三节平均指数9、平均指数是计算总指数的一种形式,它是先计算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计算的总指数。10.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1)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公式(2)加权调和平均数:公式: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应用的一般法则:计算数量指标指数,应采用以基期的总量指标为权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的形式;计算质量指标指数应采用以报告期的总量质量为权数的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的形式。11、固定权数:就是用某一时期经过整理后的资料,以比重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权数,通常用w表示。公式:12、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区别和联系:从区别看:(1)是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时的思路不同,综合指数是通过引进同度因素,先计算出总体的总量,然后进行对比,即先综合后对比,而平均指数实在个体指数的基础上计算总指数,先对比后综合。(2)在运用资料的条件上不同,综合指数需要研究总体的全面资料,应有一一对应的全面实际资料,平均指数既适用于全面的资料也适用于非全面的资料。总指数除了可表明复杂总体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外,可以从指标变动的绝对效果上进行因素分析。平均指数一般只能通过总指数表明复杂总体变动的方向和程度,不可以对现象进行因素分析。第四节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13因素分析法:在综合指数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产生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指数因素分析法。该方法的基础是指数体系。14、指数体系:从广义上来讲:是指由若干个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的指数所构成的整体;从狭义来讲,是指不仅经济上有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15、指数因素法分析的步骤:第一步,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分析的对象及影响因素。第二步:根据指标间数量对等关系的基本要求,确定分析所采用的对象指标和因素指标,并列出其关系式。第三步:根据指标关系式建立分析指标体系及相应的绝对增减量关系式,第四步:应用实际资料,根据指数体

  系及绝对量关系式,依次分析每个因素变动对对象变动影响的相对程度及绝对数量,每一个因素的影响是根据相应因素指数公式及对应的绝对量关系式计算的。16、指数因素分析法的应用:(1)简单现象的两因素分析,在简单现象的条件下,总量指标的变动从总体单位数和总平均水平两个因素进行分析,因素指数可以直接计算。(2)复杂现象的两因素分析,如果是复杂的则不能直接计算总体的单位数和总平均水平两种指标,此时因素指数必须用综合指数形式编制。17、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意义: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是一种重要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对经济管理与研究有重要意义,总体各部分水平,只要决定于各种分内部的状况,反映了各部分内部各种因素的作用,而整体结构则是一种与总体全局有关的因素,总体结构状况决定着总体的一些基本特征,经济管理与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优化结构,是结构合理化,平均指数的因素分析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18、平均指数因素分析的几种方法:(1)可变指数:可变构成指数简称可变指数,他是根据报告期和基期总体平均指标的实际水平对比计算,包含了总体各部分水平与总体结构两个因素变动的综合影响,它全面地反映了总体平均水平的实际变动状况,(2)固定构成指数:将总体构成固定在报告期计算的总平均指标指数。(3)结构影响指数:是蒋各部分水平固定在基期条件下计算的总平均指标指数,用以反映总体结构变动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19、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就是针对零售商品的价格而编制的指数,以反映其价格水平的变动程度。20、居民消费指数:是就居民购买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变化编制物价指数,反映其对应的价格水平变动程度。作用:反映通货膨胀状况,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21、股票价格指数:是反映某一种股票市场上多钟股票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相对数,简称股价指数。常见的股价指数:第一道氏指数,它是采用不加权平均法计算,第二种,标准普尔指数;第三种是恒生指数,第四种是日经指数,第五种是上证股价指数,第六种是深圳股价指数。

  第六章抽样推断1、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以推断样本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2、总体:是指调查对象所有单位的全体。它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组成的,一般用大写字母N表示。3、样本:就是按照随机的原则从整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所组成的整体,组成样本的每个单位称样本单位,一般用n表示,也就是样本容量。4、总体参数:又称总体指标,它是反映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5、统计量(抽样指标):又称样本指标,它是反映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6、重置抽样:是从总体抽取样本时,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单位,记录该单位的有关标志以后再把它重新放回总体去,再从整体中抽取第二个样本,记录相关的有关标志后再放回去,以此类推直到选出n个。7、不重置抽样:是从总体中抽取第一个样本单位,记录该范围的样本标志后,不再放回总体中参加下一轮抽取,然后从总体n-1个单位中抽取下一个样本单位,记录该单位标志后也不放回总体去,下次从整体n-2个单位去选,照此下去直到选出n个单位样本。与重置抽样的区别:(1)抽取样本的数目不同,重置的要多。(2)计算公式不同。(3)抽样误差的大小不同,在相同条件下,重置抽样误差大于不重置抽样。8、抽样推断的特点:第一,抽样推断是由部分推断整体的一种研究方法,既省时。省力又经济,并能准确认识总体的数量特征这一目的。第二,抽样推断建立在随机抽取样本的基础上,遵循随机抽取的原则是对总体进行科学估计和推断的前提。第三,抽样推断是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第四,抽样推断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篇五: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

  浅论统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杨宏明

  【期刊名称】《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05)003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的性质、地位及其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是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交换等活动的经济实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被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企业在产、供、销等方面需要更多地来自市场的信息.统计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论述统计在新时期企业管理中的具体作用,进一步阐明了为实现这些作用,企业统计应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总页数】3页(P34-35,40)

  【作者】杨宏明

  【作者单位】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安徽,铜陵,2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02.4

  【相关文献】

  1.浅论发挥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徐江2.试析统计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J],张霄3.基于对生产经营统计数据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作用[J],张倩4.浅论财务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魏强5.统计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林辉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六: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

  企业社会保障统计的内养老保险统计医疗保险统计失业保险统计工伤保险统计生育保险统计等企业职工福利统计包括集体福利与个人福利统企业退休养老保险统计主要有退休养老人员统计和退休养老人员生活水平分析险费用水平3企业医疗保险统计主要企业医疗保险参与人员统企业人员医疗保险费用支付额和企业医疗保险的分企业生育保险统计主要企业生育保险参与人员的核算和企业声誉保险费用的支付5企业失业保险统计主要有失业人数的计算和失业保险费用分保险

  ...

  第一章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绪论

  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规模、构造与素质统计、劳动时间配置与利用统计、劳动效率与劳动效益统计;劳动定额统计;劳动报酬统计;人工本钱统计;劳动技能开发与鉴定统

  计;劳动关系统计;劳动者社会保障统计。

  相对指标两种表现形式有:有名数和无名数〔系数或倍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

  a

  相对指标的种类:方案完成相对数、构造相对数、比例相对数、比拟相对数、强度相对数又

  称密度相对数、动态相对数。

  试述简单总体总量指数多因素分析原理:答:简单总体的指标均分解为两个因素的乘积,其中一个为质量指标,另一个为数量指标。如果简单总体的某个指标可分解为多个因素的乘积,其根本原理与两因素的情形一样,同样是质量指标做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数量指标

  做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所不同的是对多个因素的排序有严格的要求。以三因素为例,三个因素分别为a,b,c。这三个指标的排序规那么是a相对于b和c为质量指标。b相对于

  为数量指标但相对于c为质量指标:c相对于a和b均为数量指标。那么此总量指标因素分析

  的指数体系为a1b1c1/a0b0c0=a1b1c1/a0b1c1*a0b1c1/a0b0c1*a0b0c1/a0b0c0。相应的绝对数等式为a1b1c1-a0b0c0=〔a1b1c1-a0b1c1〕+〔a0b1c1-a0b0c1〕+〔a0b0c1-a0b0c0〕多因素分析的对象既可以是总量指标,也可以是平均指标。

  综合指数编制的思路:是将不能直接相加的不同类事物的指标统一一座“桥梁〞过度为可以相加的指标。通过相加得到一个综合性的总量指标,将这一得到的两个不同时期的总量指标进展比照,前一时期为比照期,成为基期,后一时期欲研究分析时期,成为报告期,最后得到的动态相对数就是综合指数。

  第二章企业人力资源的自然属性构造:性别、年龄、学历、民族企业人力资源的社会属性构造:职业、等级、岗位、工期。〔以上答题的时候要写企业人力资源的性别构造〕试述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综合评价:〔特点、原那么、程序、方法〕综合评价的特点:数量化、综合性、模糊性、动态性;综合评价的原那么:数量分析原那么、整体分析原那么、模糊灰色原那么、最优分析原那么综合评价的程序〔按顺序〕:选择综合评价的对象和X围,选择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指标体系,选择指标体系的权重关系,评估和评价企业人力资源素质。

  素质综合评价的方法:由上述综合评价的四个阶段可知,在明确评估对象、选择指标体系和权重关系之后,我们还需要采用适宜的分析方法。普遍采用的方法有简单加权方法和层次分析方法。

  第三章

  时间配置包含劳动时间〔制度劳动时间、加班加点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必须支付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

  非劳动时间配置分为:必须支付的时间〔个人生活必须的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从事社会活动的时间和闲暇时间〕

  制度公休时间

  日历时间

  实际公休加班加点

  制度工作时间

  ...

  出勤时间

  制度内实际劳动时

  时间时间

  ...

  缺勤时间

  间停工

  时间停工被利停工损失

  用时间时间

  全部实际劳动时间

  非生产时间

  ...

  ...

  劳动时间平衡表的功能:1通过劳动时间平衡表就可以反映出利用和未利用劳动时间的整个

  构成,兵为进步进展统计分析和调查研究提供线索;

  2利用劳动时间平衡表,可以进一步全

  面系统地分析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3综合分析各个时期的劳动时间平衡表可以找出影响劳

  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长期稳定因素及不同时期影响劳动时间利用的主要原因的变化;

  4对

  比同一时期本企业与同类企业的劳动时间平衡表,

  可以发现本企业在劳动时间利用上存在的

  薄弱环节和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良。

  时间配置与利用统计的具体任务为:1为企业编制各种方案和检查执行情况、加强本钱核算

  提供根底资料2为企业合理设置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参考资料3为企业合理分配劳动成果提供工作量依据4研究非劳动时间的变化,反映社会开展程度提供依据5研究一些特定的群体的时间配置与利用情况,为不同时期社会开展需要提供资料。

  非劳动时间分配统计的目的:1了解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2合理引导人们配置和利用非劳动时间3解决家务劳动负担过重的问题4不断增加闲暇时间的配置5为经济与文化建立提供各

  种信息。

  非劳动时间分配的统计指标有:上下班路途时间,个人生活必须的时间;家务劳动时间;

  从事社会活动时间;闲暇时间

  时间配置的制约因素有:生产力开展水平的制约,生产关系的制约,社会生活习惯;传统风

  俗;道德信仰。

  非劳动时间配置与利用统计分析的意义:

  1、非劳动时间越长说明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

  由支配的时间越长,说明社会开展层次越高3分析必须支付的时间的配置与利用情况,

  减少非劳动时间中必须支付的时间的社会措施

  4分析自由支配时间的配置与利用情况,

  2自提出促进

  员工努力学习知识和专业节能和全面开展。

  5合理配置必须支付的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促进人的自由

  第四章

  企业劳动效率统计的根本任务:1计算各企业劳动效率水平2计算劳动效率的增长速度3对

  各企业劳动效率水平和变动情况进展横向比拟,

  找出其中的差距及制约因素4研究决定劳动

  效率变化的各种因素及影响程度,

  提醒其开展变化趋势5研究和分析劳动效率的变化对社会

  总产量及劳动力变动的影响,推广提高劳动效率的最正确途

  径。

  提高劳动效益的意义:1提高劳动效益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2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劳动消耗3有

  利于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4有利于认识企业劳动活动的规律

  5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

  建立企业劳动效益指标体系遵循的根本原那么:1要全面放映企业的劳动效益2选取的统计指

  标要突出重点内容3选择的指标应具有普遍性、可比性和相对稳定性。

  企业劳动效益评价体系与原那么:1企业劳动效益与社会整体劳动效益相一致的原那么

  3内部劳动效益与外部劳动效益相统一的原那

  动效益与间接劳动效益相统一的原那么;么;

  远劳动效益与短期劳动效益相统一的原那

  么

  5使用价值与价值统一的原那么

  2直接劳4长

  按不同产量指标计算劳动生产率的指标及内容:

  1按产品产量指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2按

  产品价值量计算的劳动生产率、3按生产工作量指标〔产品劳动量〕计算的劳动生产率

  按不同时间单位计算劳动生产率的指标及内容

  小时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月劳动生

  产率,年劳动生产率

  按不同人员X围计算劳动生产率的指标及内容:

  根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生产工人劳动

  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指标。

  第五章

  劳动定额统计的任务:1统计和计算实耗工时与完成定额工时

  2统计检查分析与评定劳动定

  额的完成情况及各项指标3统计与分析现行劳动定额水平4统计与分析劳动定额管理工作情

  ...

  ...

  况。以现场测定为根底的产品实耗工时统计方法的分类:工作日写实、测时以工序为对象进展观测,瞬间观察法企业劳动条件失常对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的影响分析:1生产工人劳动定额完成程度2企业劳动定额完成情况3企业劳动条件失常下的增耗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4以企业全部工时消耗为根底的劳动定额综合完成程度指标。

  第六章

  劳动报酬统计的意义:劳动报酬不仅是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的主要来源,也是社会对其劳动的成人和评价’在企业的劳动报酬中,工资支付是主要形式,所以劳动报酬统计研究的重点放在从业人员的工资方面。首先,职工工资收入总额统计在宏观上反映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宏观分配关系和分配政策。七次职工工资收入总额统计对企业管理有重要作用。企业工资总额的含义是企业一定时期内以货币或事物形式支付给全体员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企业工资总额反响了一定时期内员工从企业得到的全部收入,也反映了企业总产出中有多大比例分配给了劳动者。企业工资总额的统计应遵循以下原那么〔要求〕:1职工工资属于劳动报酬性质2职工工资应按实发数核算3注意工资支付形式和经费来源。工资总额的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其他工资平均工资指数体系:1平均工资可变组成指数2平均工资固定组成指数3平均工资人员构造影响指数4平均工资指标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1=2*3

  第七章

  人工本钱的构成: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费用、保险福利费用、住房补贴、员工培训费用、劳动保护费用、离退休和退职人员费用及其他相关费用等。

  企业住房费用包括: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企业住房的维修和管理费用;归还的住房借款本息与住房租凭保证金;员工住房的其他支出

  企业福利费用主要包括:取暖补贴费、医疗卫生费、方案生育补贴、生活困难补助、文体宣传费、集体福利设施和计费福利事业补贴;丧葬抚恤救济费等。

  企业教育费用包括:企业为其开办技校所支付的费用;员工职业技术训练、进修所支付的费用、员工到各类专业学校学习支付的费用;聘请企业外教员的各种费用等。

  第八章

  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情况统计的根本指标:

  培训机构数量统计、培训能力规模统计、专业设

  置种类统计、培训师资员工人数统计、培训用房建筑面积统计

  职业培训分为哪几类:就业前培训、转业培训、技术工种上岗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

  其他职业培训

  企业职业技能开发经费支出总额统计指标主要表达在:

  培训经费支出、培训设施投资完成

  额、人才引进费用、基建投资支出

  企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情况统计内容:1根本描述统计〔包括根本指标,,〕

  2开展规模及

  趋势统计分析包括培训机构的开展速度指标和增长速度指标

  3培训能力负担分析指标包括

  机构的负担系数、教员任课负担程度统计;培训用房建筑面积负担系数4职业技能培训的普

  及分析指标包括办学面、在职职工培训率。

  企业职业技能开发培训的构造统计内容:一是按企业职业技能开发分类:1按职业培训状态

  的机构统计:就业前参培人数、专业参培人数、在职参培人数2按培训场所分组:现场培训和业余培训3是培训方式分组:脱产学习、半脱产学习、不脱产学习4培训程度分组:高等

  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初等教育。二是企业职业技术开发的构造分析,

  包括1某类职业培训

  机构的比重指标2企业培训学历程度统计3职业技能培训的专业构成指标4现场培训的集中

  ...

  ...

  趋势统计5业余学习趋势分析6企业脱产学习比例分析7企业短线工种的培训统计。第九章

  劳动关系统计的主要任务有:研究劳动争议的发生开展情况;观察劳动争议的处理及其结果;研究员工参与企业活动的组织形式;分析和评价工会活动的成效。职工技术协作活动主要有以下方式:1技术协作积极分子运用自己的绝技特技为企业解决技术关键2在成产中推广应用技术成熟、经济效益显著的现金技术和科研成果3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创新并加以推广。反映职工技术协作活动的统计指标有:职工技术协作人员情况、职工技术协作活动的条件情况、职工技术协作活动的成果指标统计研究企业劳动争议的原那么有:1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发生的争议,主要是指企业行政和职工之间的争议2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双方的有关劳动权利与义务问题的纠纷。

  3劳动争议必须提出申诉。劳动争议一般分为:1按劳动争议的原因分类〔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工资、培训和考核、劳动报货或平安事故、员工违纪和惩罚问题〕2劳动争议方身份分类〔企业行政和企业员工〕3按劳动争议的严重程度分类〔集体争议和个人争议〕4按劳动争议处理层次分类〔调解、仲裁和承受司法处理〕

  劳动争议处理情况的分析指标:处理结案率、企业调解处理比重、调解结案率、一次调解结案率、法院判决仲裁和调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十章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社会保障统计的任务:1研究设计一套完整科学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

  2手机和整理社会

  保障方面的实际数据和资料3研究如何进展社会保障统计分析4为社会保障管理与其理论研

  究提供资料。

  企业社会保障统计的内容:养老保险统计、医疗保险统计、失业保险统计、工伤保险统计、

  生育保险统计等,企业职工福利统计包括集体福利与个人福利统计。

  我国企业社会保障统计的主要内容:1企业退休养老保险统计主要有退休养老人员统计和退

  休养老人员生活水平分析2企业工伤保险统计有工伤保险待遇的享有者统计和企业工商保

  险费用水平3企业医疗保险统计主要企业医疗保险参与人员统计、

  企业人员医疗保险费用支

  付额和企业医疗保险的分析4企业生育保险统计主要企业生育保险参与人员的核算和企业

  声誉保险费用的支付5企业失业保险统计主要有失业人数的计算和失业保险费用分析

  6切社

  会保险基金的上缴统计主要社会保险基金缴纳情况和社会保险基金统计分析。

  社会保险统计的内容包括:退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统计、失业保险统计、工伤保险、生育

  保险。

  企业福利费用与工资的区别在于:1企业福利费用是企业按规定提取的鼓励基金,是用以满

  足集体和员工个人的共同需要或个人需要的公益性费用。

  2企业福利费用和工资的分配性质

  和方式不同,前者是按需要分配,后者是按劳动成果分配3企业福利费用是以满足集体的共

  同需要或个人的特殊需求的而工资是满足员工个人的根本生活需求的

  ...

  

篇七: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

  统计分析方法从根本上说有两大类,一是逻辑思维方法,二是数量关系分析方法。在统计分析中二者密不可分,应结合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是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方法。统计分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唯物辩证法对于事物的认识要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偶然到必然,从现象到本质。坚持辨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观察问题,从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来分析问题,对统计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数量关系分析方法是运用统计学中论述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包括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结构比例、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的方法。如对比分析法、平均和变异分析法、综合评价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

  排列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控制图控制图的重要性控制图原理控制图种类及选用统计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执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CAQ系统的基础,这里简要介绍制造企业应用最广的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常用统计分析方法与控制图获得有效的质量数据之后,就可以利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和控制图对质量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成分。常用统计分析方法此处介绍的方法是生产现场经常使用,易于掌握的统计方法,包括排列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等。排列图排列图是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图表工具.它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巴洛特(Pareto)提出的.巴洛特发现人类经济领域中"少数人占有社会上的大部分财富,而绝大多数人处于贫困状况"的现象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即所谓"关键的少数与次要的多数"原理.朱兰(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把这个原理应用到质量管理中来,成为在质量管理中发现主要质量问题和确定质量改进方向的有力工具.1.排列图的画法排列图制作可分为5步:(1)确定分析的对象排列图一般用来分析产品或零件的废品件数、吨数、损失金额、消耗工时及不合格项数等.(2)确定问题分类的项目可按废品项目、缺陷项目、零件项目、不同操作者等进行分类。

  (3)收集与整理数据列表汇总每个项目发生的数量,即频数fi、项目按发生的数量大小,由大到小排列。最后一项是无法进一步细分或明确划分的项目统一称为“其它”。(4)计算频数fi、频率Pi和累计频率Fi首先统计频数fi,然后按(1)、(2)式分别计算频率Pi和累计频率Fi(1)式中,f为各项目发生频数之和。(2)(5)画排列图排列图由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顺序排列的矩形和一条累计频率折线组成。如图1所示为一排列图实例。2.排列图用途(1)确定主要因素、有影响因素和次要因素根据排列图可以确定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累计频率Fi在0-80%左右的若干因素。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图中焊缝气孔和夹渣。主要因素个数一般为1-2个,最多不超过3个。根据排列图可以确定质量问题的有影响因素:累计频率Fi在80-95%左右的若干因素。它们对产品质量有一定影响,称为有影响因素。根据排列图可以确定质量问题的次要因素:累计频率Fi在95-100%左右的若干因素,其对产品质量仅有轻徽影响,称为次要因素。(2)抓主要因素解决质量问题将质量影响因素分类之后,重点针对1-2项主要因素进行改进提高,以解决质量问题。实践证明,集中精力将主要因素的影响减少比消灭次要因素更加有效。(3)检查质量改进措施的效果采取改进措施后,为了检验其效果,可用排列图来检查。若改进后的排列图中横坐标上因素频数矩形高度有明显降低,则说明确有效果。因果图在找出质量问题以后,为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以确定因果关系的图表称为因果图。它由质量问题和影响因素两部分组成。图中主干箭头所指的为质量问题,主干上的大枝表示主要原因。中枝、小枝、细枝表示原因的依次展开。1.因果图的画法(1)确定待分析的质量问题,将其写在图右侧的方框内,画出主干,箭头指向右端,见图2(a)(2)确定该问题中影响质量原因的分类方法。一般对于工序质量问题,常按其影响因素:人(Man)、设备(Machine)、原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环境(Environment)等进行分类,简称为4M1E。对应每一类原因画出大枝、箭头方向从左到右斜指向主干,并在箭头尾端写上原因分类项目,见图2(b)。(3)将各分类项目分别展开,每个大枝上分出若干中枝表示各项目中造成质量问题的一个原因。中枝平行于主干箭头指向大枝。见图2(c)(4)将中枝进一步展开成小枝。小枝是造成中枝的原因,依次展开,直至细到能采取措施为止。(5)找出主要原因,画上方框作为质量改进的重点。2.因果图的用途(1)根据质量问题逆向追溯产生原因,由粗到细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各个层次、各种各

  样的原因。以及各原因的传递关系。(2)因果图可明确原因的影响大小和主次。从而可以作为制定质量改进措施的指导依据。散布图在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中,常会接触到各个质量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往往不能进行解析描述,不能由一个(成几个)变量的数值精确地求出另一个变量的值,我们称之为非确定性关系。散布图就是将两个非确定性关系变量的数据对应列出,标记在坐标图上,来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图表。1.散布图的画法(1)收集数据所要研究的两个变量如果一个为原因,另一个为结果时,则一般取原因变量为自变量,取结果变量为因变量。通过抽样检测得到两个变量的一组数据序列。(2)在坐标上画点在直角坐标系中,把上述对应的数据组序列以点的形式一一描出。注意,横轴与纵轴的长度单位选取原则是使两个变量的散布范围大致相等,以便分析两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2.散布图的用途(1)确定两变量(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两变量之间的散布图大致可分下列六种情形,如图3所示。1)强正相关。x增大,y也随之线性增大。x与y之间可用直线y=a+bx(b为正数)表示。此时,只要控制住x,y也随之被控制住了,图3(a)就属这种情况。2)弱正相关。图3(b)所示,点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且x增大,y基本上随之线性增大,此时除了因素x外可能还有其它因素影响y。3)无关。图3(c)所示,x和y两变量之间没有任何一种明确的趋势关系。说明两因素互不相关。4)弱负相关。图3(d)所示,x增大,y基本上随之线性减小。此时除x之外,可能还有其它因素影响y。5)强负相关。图3(e)所示,x与y之间可用直线y=a+bx(b为负数)表示。y随x的增大而减小。此时,可以通过控制x而控制y的变化。6)非线性相关。图3(f)所示,x、y之间可用曲线方程进行拟合,根据两变量之间的曲线关系,可以利用x的控制调整实现对y的控制。(2)变量控制。通过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出各变量之间的关联性类型及其强弱。当两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很强时,可以通过对容易控制(操作简单、成本低)的变量的控制达到对难控制(操作复杂、成本高)的变量的间接控制。(3)可以把质量问题作为因变量,确定各种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当同时分析各种因素对某一质量指标的作用关系时,或某一质量现状的引发因素包含多种因素时,应尽可能将质量数据按照各种可能因素类型进行分层,如:按操作人员分层、按使用设备分层、按工作时间分层、按使用原材料分层、按工艺方法分层或按工作环境分层等等。图4所示为将因素分层之后使原来无关的数据得以进一步细分。从而提示出更准确的内在联系。

  直方图

  直方图是适用于对大量计量值数据进行整理加工、找出其统计规律。即分析数据分布的形态,以便对其总体分布特征进行推断的方法。主要图形为直角坐标系中若干顺序排列的矩形。各矩形底边相等,为数据区间。矩形的高为数据落入各相应区间的频数。1.直方图画法(1)收集数据。数据个数一般在100个左右,至少不少于50个。理论上讲数据越多越好,但因收集数据需要耗费时间和人力、费用,所以收集的数据有限。(2)找出最大值L,最小值S和极差R。找出全体数据的最大值L和最小值S,计算出极差R=L-S。(3)确定数据分组数k及组矩h。通常分组数k取4-20。设数据个数为n,可近似取。通常取等组距,h=R/k。(4)确定各组上、下界.只需确定第一组下界值即可根据组距h确定出各组的上、下界取值。注意一个原则:应使数据的全体落在第一组的下界值与最后一组(第k组)的上界值所组成的开区间之内。(5)累计频率画直方图。累计各组中数据频数fi,并以组距为底边,fi为高,画出一系列矩形,得到直方图。见图5所示。图5直方图2.直方图用途(1)计算均值和标准差S均值表示样本数据的“质量中心”,可以按下式计算,(3)式中,n为数据个数。样本数据的分散或变异程度可用下列样本标准差进行度量:(4)(2)从直方图可以直观地看出产品质量特性的分布形态,便于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以决定是否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至此为止,我们介绍了质量控制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这些方法都是现场中经常用到的,实现方便、简单有效的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各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如何结合生产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仍需要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总结经验。控制图现在将介绍过程控制中常用的控制图方法。包括控制图的重要性,控制图原理,控制图种类及选用。控制图的重要性控制图是对生产过程或服务过程质量加以测定、记录从而进行控制管理的一种图形方法。图9-6所示为一控制图图例。图上有中心线CL、上控制界限UCL和下控制界限LCL,并有按时间顺序抽取的样本统计量数值的描点序列。统计过程控制(SPC)作为统计质量控制(SQC)的核心技术受到普遍的重视。目前,工业发达国家都将统计过程控制列为高技术项目,认为SPC是实现以预测为主的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控制图所以能获得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它能起到下列作用:1.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应用控制图有助于保持过程处于控制状态,从而起到保证质量防患于未然的作用。2.改进生产率。应用控制图可以减少废品和返工,从而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和增加生产能力。

  3.防止不必要的过程调整。控制图可用以区分质量的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从而使操作者减少不必要的过程调整。4.提供有关工序能力的信息。控制图可以提供重要的过程参数数据以及它们的时间稳定性,这些对于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都是十分重要的。控制图原理1.统计控制状态任何一个生产过程,不论它是如何精确设计和精心维护,总存在着一定量的固有的或自然的变化。它是由许多偶然因素形成的偶然波动的累积效果。由于这种波动比较小,所以我们认为这时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或称为稳态。此外,在生产过程中有时也发生由异常因素造成的异常波动。如:由于设备调整不当、人为差错或原材料的缺陷而导致的质量波动。与偶然波动相比这种异常变化要大得多,而且往往表现一定的趋势和规律,此时,我们认为生产过程处于失控状态。受控状态是生产过程追求的目标,此时,对产品的质量是有把握的。控制图即是用来监测生产过程状态的一种有效工具。2.控制图的统计学原理令W为度量某个质量特性的统计样本。假定W的均值为,而W的标准差为。于是,中心线、上控制限和下控制限分别为(5)(6)(7)式中,K为中心线与控制界限之间的用标准差为单位所表示的间隔宽度。图7说明了控制图的控制原理。对于每一个控制点来讲,只要点子是在控制界限之间,我们就认为过程处于控制状态,不需要任何措施;但如果点子落在控制界限之外,就认为过程失控,必须找出异常因素。采取措施加以消除。正常情况下点子分布是正态的,落在控制界限之内的概率远大于落在控制界限之外的概率。反之,若点子落在控制界限之外,可能是属于正常情况下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也可能是过程异常发生,相对来讲,后者发生的概率要大得多。因此,我们宁可以为后者情况发生,这正是控制图的统计学原理。点子落在控制界限之内是否一定处于稳态?点子落在控制界线之外是否一定出现异常?这两个问题的因答都是否定的。更为科学的判断应根据概率统计方法对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精确计算出状态的概率值之后再进行过程状态判断。以K取3为例(上、下界限距中心线距离为3倍的标准差)可计算出各种模式控制图的概率值,如表1所示。模式实例情况概率水平有点出界连续35点中出界点数小于等于10.0041连续100点中出界点数小于等于20.0026集中分层连续3点中在区间()中的点数大于等于2

  0.0053连续7点中在区间()中的点数大于等于30.0024连续10点中在区间()中的点数大于等于40.0006连续10点集中在区间()中0.022连续11点集中在区间()中0.015连续12点集中在区间()中0.0102链模式连续出现在中心线一侧的点数大于等于70.0153连续11点中出现在中心线一侧的点数大于等于100.0114连续14点中出现在中心线一侧的点数大于等于120.0125趋势分布连续上升或下降的点数大于等于70.00039连续上升或下降的点数大于等于50.0164连续上升或下降的点数大于等于40.0824表1各种模式控制图的概率值可见,根据不同的控制严格性要求应选用概率水平相应的控制图判断模式,如:当控制严格性要求为1%时,可选用概率水平接近或略低于1%的模式实例作为判断过程异常的准则。各种模式都应选择确定出一个恰当的实例情况作为判稳准则,所谓“恰当的”是指其概率水平在同类模式中最接近控制严格性要求。否则,概率水平过大不能满足质量控制要求;概率水平过小会造成误判次数增多从而降低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控制图种类及选用控制图根据质量数据的类型可分为:计量值控制图、计件值控制图和计点值控制图。这些控制图各有各的用途,应根据所控制质量指标的情况和数据性质分别加以选择。数据类型分布形态控制图名称简记计量值正态分布均值-极差控制图R控制图均值-标准差控制图S控制图

  中位数-极差控制图-R控制图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RS控制图计件值二项分布不合格品率控制图P控制图不合格品数控制图Pn控制图计点值泊松分布缺陷数控制图C控制图单位缺陷数控制图u控制图表2常用控制图各控制图用途:1.-R控制图。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控制图,它用于控制对象为长度、重量、强度、纯度、时间和生产量等计量值的场合。2.-S控制图。此图与-R图相似,只是用标准差图(S图)代替极差图(R图)而已。极差计算简便,故R图得到广泛应用,但当样本大小n>10或12时,应用极差估计总体标准差的效率减低,最好应用S图代替R图。3.-R控制图.此图与-R图也很相似,只是用中位数图(图)代替均值图(图)。由于中位数的计算比均值简单,所以多用于现场需要把测定数据直接记入控制图进行管理的场合。4.RS控制图。多用于下列场合:(1)采用自动化检查和测量对每一个产品都进行检验的场合;(2)取样费时、昂贵的场合;(3)如化工等过程,样品均匀,多抽样也无太大意义的场合。由于它不像前三种控制图那样能取得较多的信息,所以它判断过程变化的灵敏度也要差一些。5.P控制图。用于控制对象为不合格品率或合格品率等计数值质量指标的场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根据多种检查项目总起来确定不合格品率的场合,当控制图显示异常后难于找出异常的原因。因此,使用P图时应选择重要的检查项目作为判断不合格品的依据。6.Pn控制图。用于控制对象为不合格品数的场合。设n为样本大小,P为不合格品率,则Pn为不合格品个数,所以取Pn为不合格品数控制图的简记记号。由于计算不合格品率需要进行除法,比较麻烦。所以在样本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用此图比较方便。7.c控制图。用于控制一部机器、一个部件、一定的长度、一定的面积或任何一定的单位中所出现的缺陷数目。例如,铸件上的砂眼数,机器设备的故障数等等。8.u控制图。当样品的大小变化时应换算成每单位的缺陷数并用u控制图。

  

篇八: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

  农业统计工作总结【五篇】

  正规一名合格的员工需要将自己的工作写出总结。下面是为同学们收集整理的“农业统计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希望需要帮助到大家!

  农业统计是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国际化宏观决策、微观指导等都离不开他,他的指导性和预警性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历来是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特别是农业部门的决策参考。

  一、本年度完成的其他工作

  1、20XX年,我们完成了XX年年报,XX年意向调查、春播、夏粮、秋收等各项调查,完成常规农业生产进度和月度农村及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2、我们有一队较为合格能干的农业统计队伍,全国第三次第八次农业普查工作量大些,任务多,时间紧,我区的普查小组既有连续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还有更多较高学历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的年轻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的已经完成了繁重而复杂的普查任务。

  二、工作中存在的难处

  1、由于乡镇统计员变更频繁,新老统计员的交接工作党务工作不是很到位,统计员同时担负着多项其他其他工作,对大面积农业生产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细致,时有报表质量差劲的现象出现,影响弗内留斯了统计工作进度和质量。在调查的深度、广度和效果上有待纵深进一步提高,止步于就表格汇总资料,就数据分析情况。

  2、蔬菜报表指标分的过细,不便于统计。

  三、工作计划

  1、加强培训,从源头上抓好统计工作。农业统计工作一线人员时有更换且大多是半路出家,缺少必要和正规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指

  导,因此要加强农村统计基础工作建设和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业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2、加强审核,保障基层农村统计工作统计数据质量。农业报表存在着表多、指标多、表间逻辑关系多、全部需要人工审核录入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报表上交过程中,严把数据质量,对不合逻辑、变化过大的数据,及时查找原因,做好数据评估此项工作,把难题消灭在基层,风险保障上报数据质量;加强农业台帐审核其他工作,结合年报报表数据库,对统计台帐进行核对、检查,夯实农村统计基础工作。

  3、加强沟通,及时衡量农业数据显示各项数据。各项数据上报前,及时向镇畜牧局、农委、水产局等相关单位公司负债询问农业会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横向比对,衡量区级上报农业统计数据监测数据与其他单位数据的关联性。

  通过几年的农业人口统计工作,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工作方法。特别统计数据显示是针对农业统计人工审核、手工录入等特点,通过设计EXCEL等审核报表数据,降低增氧审核工作强度,并要继续加强专业知识读书,仔细研究指标,提高统计分析能力,更好的搞好农业统计工作。

  年省农业厅对全省农业信息统计基点区进行了调整,重新安排我区承担农业基本信息二区统计工作。为切实做好我区农业信息统计调查工作,确保及时、准确地上报数据,现将工作总结如下表所示。

  一、组织领导

  农业信息统计工作由农业局分管领导亲自抓,具体工作由综合业务科负责。接到省农业厅通知后,我们专门就农业信息统计工作下发通知,并召开了由各镇(街道)农业综合咨询中心主任(农技站长)参加统计数字的农业信息统计工作会议。在会议上确定了全区农业信息统计基点镇,由基点镇农业综合咨询中心主任(农技站长)具体负责基点村和基点户的选取和信息的统计上报工作。

  二、工作内容

  (一)基点设置

  根据我区贫困地区作物布局和农业农村实际情况,我区共选取了个镇(街道)承担农业信息统计调查工作。我们综合运用等距抽样和类型抽样选取基点镇,首先将我区主要小麦和经济作物按分布划分镇(街道),将全区排长队某种作物主产区按近三年的平均亩产高低进行排队编号,以全区该种作物三年平均播种面积累计数据此计算抽样距离(累计播种面积总数除以应抽的基点镇(街道)个数,若抽样距离不在范围内,可多次除以应抽的基点镇(街道)个数,直至抽样距离丢掉范围内),以抽样半距所对应的单位作为第一个基点镇(街道),以后每加一个组距为一个调查点,直到最后一个调查镇(街道)选出。全区共设置个基点村、个基点户。

  (二)统计作物

  各基点镇(街道、库区)在农业局的指导下选取基点村、基点户,重点考虑各镇(街道、库区)的优势作物,同时全面兼顾全区统计年鉴中的其它作物。力求每个基点村(个基点户)尽量涵盖全区统计专刊中的所有作物。统计作物如下表:

  粮食作物

  小麦

  谷物

  玉米、谷子、高粱、其它谷物

  豆类

  大豆、绿豆、其它豆类

  薯类

  地瓜

  经济作物

  花生、棉花、烤烟、蔬菜、瓜类、果品

  汇总统计时芋头、草莓分别按蔬菜、果品统计。要求基点户在填报玉米统计资料作物时,具体到作物种类,不细分品种。

  (三)基础信息

  一是基点村名称,村统计员姓名、联系电话;二是基点户户主姓名、联系电话;三是基点户年的作物面积和产量。

  三、基本要求

  1.代表性检验。基点村和基点户选好后,我们进行了代表性检验,每一个基点村、基点户的余户平均亩产与所在区域镇(街道)、全村的总和亩产比较,其差数在±%以内,则选取该点,超过±%,则重新选点。

  2.调查员选聘

  选取的个镇(街道)聘用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农技站长)为调查员。每个基点村选聘熟悉农业和农村经济情况的村文书做为村级调查员。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农业局由分管领导亲自铲,综合业务科具体实施。抽取的个镇(街道)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全权负责,基点村由村文书负责,做到政治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个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农委在区农业局的统一指导、镇(街道)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积极开展下开展工作。

  2.强化培训指导。基点调查工作技术性较强,为保证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对各基点村的村级调查员进行了培训,准确性确保上交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司-法-部《关于联合开展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贯彻执行情况大检查的通知》精神,按照省农业厅67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局于20XX年7月中旬对各县(市、区)开展自查工作,并在7月下旬接受省厅检查组的抽查。现将有关自查和抽查的情况论述如下:

  一、领导重视、任务明确

  我局历来重视农业统计工作,同时根据农业统计执法大检查的要求,首先,我们成立了以张新波副局长任组长的统计执法上大检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成立XX市现代农业地市统计执法大检查领导小组的通知》。其次,根据《统计法》和《处分规定》的要求,率先全面梳理农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各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明确提出这次统计执法检查工作的要求和任务。

  二、检查和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此番统计执法大检查的要求,主要检查对象是调查报告各县(市、区)农业部门和基层县市农业站。检查的内容检查主要包括两个各方面:一是重点检查20XX年以来各县(市、区)各级农业主管机关主管部门或者有关区县,有没有发生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和打击报复统计人员等统计违法行为,各职能部门处长的负责人是否存在对本地方、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严重统计违法行为失察等问题,是否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组织实施统计调查或者变更统计调查制度内容,以及违法公布历史记录、违法泄露统计调查对象资料等问题。二是检查统计调查对象,是否隐含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拒绝提供农业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等问题。

  本次检查主要是以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各县(市、区)和有关处室自查的基础上,再接受市级和省级的抽查。

  三、农业统计存在环境问题

  1、农业统计数据收集困难,一级市县一级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由于我市各县(市、区)乡镇站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的块状管理模式,原有的林技员大部分都兼职乡镇的其他工作,农业统计工作转成了林技员的“兼职工作”,造成了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了统计数据的来源和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二、三产业的数据漏报现象不断。

  2、部门横向联系少,数据来源渠道单一。由于现代农业产业统计涉及现代科技到统计、经贸、工商、工业园区、农业、旅游等部门,横向联系非常重要,而农业统计人员由于工作类型性质关系,对外联系较少,造成了数据来源渠道单一,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面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特别是对木材加工、家具业等企业都是私人企业的小企业,财务和统计制度建设不健全,所以统计数据采集比较难于。

  3、统计人员不稳定,业务不熟悉。不仅是乡镇一级,就是各县(市、区)也没有专职的统计人员,我市11个县(市、区)农业部门的统计工作人员都身兼多种工作,有办公室的、林技站的、营林的、林政的、森防的等,他们本身业务已经相当繁忙,对统计组织工作又不是很熟,也不可能投入经费很大的精力。同时,由于没有极细固定的农业统计人员,所以每年都有人员变动,对统计业务都需要给统计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

  4、统计台账不健全,原始数据采集不规范。由于对企业的统计基本上是由林科员去完成和统计人员变动比较大,造成了统计的原始数据采集不规范,而县(市、区)一级也大多是为了完成报表而工作,基层统计基础此项工作较薄弱,统计资料移交、归档等方面管理较为混乱,加上对统计资料的整理和外加建档不重视,造成了统计台账不健全,这也是这次检查中发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四、整改措施

  通过这次农业产业农业统计执法大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

  1、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大幅提升农业统计的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营造学习《统计法》、遵守《统计法》的社会氛围,增强各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领导、农业统计人员、农业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法制观念,严格执行《统计法》和《处分规定》,以提升统计地位,可以保证农业统计的相对独立性,支持统计人员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职权,为统计工作提供必要保障。

  2、健全统计监管政策制度。为使各级统计工作步入正轨,全面提高统计组织工作的质量,要求各级统计单位准许的统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杜绝统计违法行为。

  3、提升统计数据密度,健全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要按照统计法的其要求,统一相关机构指标统计口径,做到资料完整、来有源、查有据,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较薄弱,统计资料移交、归档等方面管理较为混乱保证年数据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提高农业统计数据质量。要加强与统计局、农业局等部门的横向沟通,争取多方位、多渠道搜集数据,确保统计数据准确无误,提供部门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同时必须依据制度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的建档和归档工作,做到有据可查。

  4、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我们XX市局已经明确了在产业处三处设统计岗位,并要求各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也要相对稳定的统计岗位,要明确分管的领导和统计人员,就是兼职的统计人员今后也要做到相对稳定,以便熟悉统计业务和积累经验。同时要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快速提高统计工作的业务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统计工作队伍。另外阿尔罗县还要争取解决统计人员的补贴待遇,以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

  5、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加大工作思路力度。要求各县(市区)都要配备统计农业统计专用电脑,加强努力加强统计基建建设,要在管理统计站和信息化建设上要给予更大的扶持。要增大对统计工作的指导,

  要经常下基层成功进行调研,了解基层的困难,及时和解决问题。同时要加大检查和督促的处罚力度,保证《统计法》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总之,我市的统计工作在省厅和市统计局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局领导和各职能处室以及统计人员努力,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但是,我市的统计工与上级要求和先进地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今后我们将不懈努力、不断探索、不断改进,进一步做好XX的农业统计工作。

  一年来,乡统计站以“十七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乡的工作轴心,以强化统计教育工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以人口统计确保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以深化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重点,以完善统计基础工作为目的,乡统计站的统计人员求真务实,与时惧进,狠抓各项其他工作的落实,为促进全乡经济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一、xx年年顺利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认真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学习教育工作活动,提高各统计小组成员的思想素质,认同感增强乡综合统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通过学习,使广大统计党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体会。针对检查出更的问题,太平乡统计站认真组织人员认真总结分析,形成一套处理意见,进一步增强了统计逐步站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提高统计数据低质量为中心,综合治理统计数据

  1、加强统计基础工作。提高数据质量,基础在源头,关键在各村委公统计小组,各站所。为加强基层统计工作,督促各村委、各站所进一步夯实基础,确保各项改革统计任务的完成。6月份,乡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充实乡统计站和村委会统计小组人员,根据《xx县第二次农村统计网络建设方案》加强了对基层农村统计网

  络建设的督促检查和指导,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统计基础工作。到目前为止,全乡xx个村民委、乡级的统计制度、图表、资料“三上墙”基本建立健全。

  2、加快统计方法制度深化改革。统计调查算法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和影响着统计数据的质量。为此,乡统计站严格首要目标按照国家统计方法制度的既定目标要求,积极探索方式符合我乡的调查方法制度,严格地执行《xx县大小春农产量抽样调查方案》、《xx县畜牧业摸底方案》、《劳动工资报告制度》和三七产业行业统计白苞管理等制度,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制度来规范统计工作,并对各种调查方案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

  3、加强业务培训组织工作。在统计中除了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外,还应学会创造性地开展统计埃唐佩县工作,要建立起一支素质较高的统计调查队伍。一年以来,乡统计站采取了以会代训及专项培训课程村级统计小组成员共10期,参会人员达50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村级统计工作组的降低业务能力,增强了统计站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为我乡统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制度建设工作

  二、上半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统计基础科研工作,使统计站的组织工作制度逐步规范化。全旗专职统计人员一名,均取得从业资格,持证上岗。测算原始记录完善,统计台账健全,统计资料管理归档规范、齐全。日臻完善各项制度建设。

  (二)按上级的要求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准备。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前提下让,镇统计站按市统计局的要求于xx年4月30日前完成了人口普查的机构建设和普查员的确定工作,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全面铺开作好了准备工作。

  (三)严格按照地市统计局下发xx年定期统计分析保送时间的要求,全面、准确、及时地完成上级布置的统计报表和专项调查任务,统一收集、整理、审核、上报统计数据、信息。上报数据领导严格核查、把关签字并加盖政府公章方可报出,无越级汇总和胡乱捏造的现象,做到报表规范,内容完整。没有发生虚报、瞒报、迟报、拒报统计数字的现象。

  (四)做好全镇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报送工作,使我镇并使的固定资产投资基金情况得到真实反应。到六月为止,我镇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美盈森已完成22616万,其中房地产完成6291万

  元,项目投资完成12725万元,农村住房投资基金完成3600万元。

  (五)认真做好了农村统计调查数据质量自检自查工作,对基层村委会上报的各类报表进行认真审查核实,人口统计并对统计资料按规定立卷归档。做到了统计组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

  (六)积极做好与积极村委会书状的业务联系和指导,使干部队伍统计数据及时、准确、真实得到上报。二、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及改进措施

  回顾半年来的组织工作,按照工作的要求,尚有很多的不足有待改进。

  统计业务培训抓得不够,统计新知识、即新业务的培训学习不够,村委会文书业务不熟、工作效率和精确度不高。

  (二)个别村委会文书由于文化水平及业务素质居委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在业务技术太少上和工作的信心尚有不足,还需要加强辅导做好工作。

  (三)充分发挥统计服务功能有待增强,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等,与领导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对经济社会推进的调查分析经济社会尚有欠缺,亟需加强。

  (六)由于我镇投资大、规模大的项目较少,中小型项目居多,省外投资企业少并且在仅有的两个省外企业中所占比重较小,比如泰逸一般而言金地有限公司省外所占部份只有33%,鸿琛公司省外所占比重62%。目前完成省外进行投资任务近8000万元,所以今年市投促局给我圩下达的2亿外资目标任务,任务艰巨。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

  通过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对下半年的在工作中要求,有一个新的认识和不断提高。在业务技术上,工作效率上和职能管理上有一个新的打算,促使今后的教育工作做得更好。针对本职工作的其要求:首先保持年度工作机制要求,继续发挥半年来的工作优势,推进今后科研工作运行工作机制的效率优势;其次加强五项做好以下几项其他工作:

  (一)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高效地完成xx年的定期报表。

  (二)加强统计服务,全面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加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调查,加大统计分析处罚力度,实现分析形势、内容和质量文句三个方面的突破。提供领导参考。

  (三)加强业务技术的提高和针对村委会文书的业务辅导,减低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率加强工作职责。特别是抓住组织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确保统计资料质量,搞好经济分析。

  (四)加强村委会文书统计业务、统计法培训。

  (五)排除困难,全力以赴,做好上报固定资产项目投资上报工作。

  (六)认真做好今年的重点工作: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这项工作是下半年统计工作的重点。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希望得到政府各部门的全力支持相配合。以全面保质保量抽样调查的完成普查工作。

  一、强化经济调查环境监测,全力提高统计调查水平

  始终坚持“独立调查,独立上报”的原则,充分发挥统计调查在经济监测预警方面的优势,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和有关部门带给了高质量的统计调查服务。

  (一)圆满完成了各项制度性调查工作

  按照国家调查建言方法制度的明确要求,从新余实际出发,用心部署,周密安排,确保了各项制度性调查工作有序扎实推进,做到了工作进度与时光完美对接。

  1。脚踏实地住户开展城镇住户调查工作。

  上半年,在圆满完成城镇居民生活状况和收支调查工作的同时,按照国家局和总队的巡视统一部署,全面启动新一轮全市城乡抽样调查样本工作。抽取19个社区居委会577户居民家庭为抽样点;编制完成了一、二级样本抽样表,汇制完成小区图,对辅调员的培训工作和入户前的宣传工作已全面展开。

  2。房客规范做好农村住户调查取证工作。

  一是按要求完成了一季度全市140户农村住户四季度的审核、汇总、上报工作。二是用心、稳妥、有序地和指导辖区内县级调查队开展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样本轮换工作。督促在严格执行总队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联结新余实际状况,制定区级实施方案,明确了职责和工作战略目标,落实了人员,细化工作任务,优化工作程序。目前样本框资料已经上报总队农村住户。

  3。全面加强价格统计调查工作。

  集中精力做好居民消费、商品零售价格市场指数、城镇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编制工作。认真执行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调查、固定资产投资基金价格、房地产投资价格三个专业调查方案,不断完善进行调查样本,进一步有效保证了样本代表性,对由于各种原因失去代表性或非主导产品进行适时调整。新增1家固定资产投资基金价格调查样本企业,新增1家开发量大的的公司

  作为“其它费用”填报单位,剔除10家无项目、无地、无交易的房地产价格核查样本企业,新增15家经营稳定、项目投资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和2家市场影响大、经营网店多的房产中介公司。工业品价格调查前年企业由去年的51家增至78家。

  4。用心推进规模以下工业统计调查工作。

  利用一个月时光完成了新一轮资产规模以下样本新的及轮换辅助调查员培训工作,详细情况详细解读了定期报表中的变动指标;加强对县区的检查、指导,及时、高效、准确地完成了XX年报、XX年一季度和上半年报表收集、数据汇总、进度分析、报表说明等任务;绘制适合我市的《规模以下抽样调查管理工作流程图》,编印、使用《业务规模以下工业调查回访(查询)记录》和《资产规模实地调查以下工业调查报表核查清单》,靠谱确保了推算数据分析的真实可靠。

  5。不断强化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

  一是进一步增强样本维护。为确保有效样本,对被纳入调查计算结果的54家企业的基本信息进行全面核对,确保跨国企业有效样本的上报率;二是增强数据评估、审核。加强现场登记数据与历史数据的比较,保证数据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对上报数据采取“三审”措施,做到“企业调查员初审、专业负责人二审、分管领导三审”,确保源头数据真实可信。三是强化现场调查。6月初,对部分已上报报表企业进行极少量了实地调查,重点核实企业人均月工资状况,利润总额小于营业利润状况,固定资产原价减少状况。经核查,更正了部分数据,保证了上报数据循序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时序运行状况;

  (二)充分发挥监测网统计调查的监测预警职能

  1。加强了对零售价价格变化情形的调查监测。

  为掌握新余市商品产品价格变动状况,每5日对价格调整农贸市场定价进行一次“定点、定时、定人”直接调查,每月10、20日对商店(场)的商品价格进行采集,分析价格变动趋势,妥善报送价格热点

  问题,如食品价格变动、旅游生产成本节日变动状况、教育收费等,为当地政府挪威政府及有关部门稳定物价带给了决策依据。同时,坚持按时、保质呈送居民消费价格、商品零售价格、房地产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调查月报。

  2。加强了对三农状况的监测警戒。

  一是加强对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跟踪反映工作,开展了洪涝灾害对农产品生产的影响专项调查,构成了灾情报告;二是组织开展了“新余市企业用工企业需求经济状况调查”,对农民工劳动力转移状况实施监测,撰写了《当前新余部分企业出现“用工荒”其原因分析及对策推荐》调查报告。处理意见报告获总队邓祖龙副总队长批示:“这篇跨国企业调查报告反映的企业用工荒问题很及时,分析的比较到位,对党政有参考价值。请综合处在《江西调查》中转载”;三是加强对农民收入构成过程的包含跟踪反映。

  3。加强了对民计民生改善状况的监测预警。

  围绕中央关于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紧跟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重点,及时反映民计民民生,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公共政策带给服务。组织开展了“建材下乡”对新余农民建房推动试点工作作用的专项调查,构成了调查报告《加大“建材下乡”宣传力度,让“惠农政策”走进千家万户》,该报告受到了地方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萍高批示着重强调强调:“此调查对我市建材下乡政策在农村的落实状况进行了较全面地了解,为全区进一步贯彻落实建材下乡这一惠农政策提出了很好的推荐。”

  

篇九: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

  ---------------------------------精选公文范文--------------------------

  学习“三个代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学习“三个代表”开创统计工作新局面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性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三个代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党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体现和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要坚持把“在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坚定正确的执行党的路线方针中去,落实到党的各项工作中去,落实到从严治党中去。联系工作实际,更加深刻地体现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理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精选公文范文----------------1

  ---------------------------------精选公文范文--------------------------

  一、学习“三个代表”论述,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统计工作要为决策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

  “三个代表”中,如何做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一个首要的问题。我们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任务。党章也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统计是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的。统计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号灯”和“晴雨表”,必须为经济建设搞好服务,及时反映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功能。统计工作虽然在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大力开拓服务领域,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为地方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但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形势的要求,为此,必须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理论,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内涵,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为经济----------------精选公文范文----------------2

  ---------------------------------精选公文范文--------------------------

  发展提供更好、更优质高效的服务。二、学习“三个代表”,弘扬先进文

  化,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统计干部队伍。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要做到“三个代表”,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先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反映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党中央也一再强调,一定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建立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的统计干部队伍,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统计工作要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需要在一大批既懂统计,又懂计算机、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很难完成复杂繁重而艰巨的统计工作任务。改革和发展使统计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适应形势要求,培养一批政治素质、业----------------精选公文范文----------------3

  ---------------------------------精选公文范文--------------------------

  务素质俱佳的统计干部队伍。三、学习“三个代表”,以人民群众

  利益为重,坚决反对和抵制在统计上的弄虚作假行为。

  人民群众是人类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历史上一切的社会变革和政权更迭,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起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统计数据不准确,统计信息失真,将会给经济工作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统计上的弄虚作假行为,造成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在思想上,它严重背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败坏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脱离了群众;在组织上,严重侵蚀了党员干部队伍,挫伤了真抓实干的积极性;在经济上,严重的影响了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精选公文范文----------------4

  ---------------------------------精选公文范文--------------------------

  性,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三个代表”的具体要求。我们相信,有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三个代表”的不断深入,统计上的弄虚作假行为一定会得到制止和纠正。

  “三个代表”的论述,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之间是一个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统计工作者必须要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统计优质服务,加强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脚踏实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坚决反对和抵制在统计上的弄虚作假行为,提高搞干扰能力。要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体现“三个代表”思想,落实“三个代----------------精选公文范文----------------5

  ---------------------------------精选公文范文--------------------------

  表”理论,把统计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精选公文范文----------------6

  

篇十: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

  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它不但包含了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进行分析研究能进行预测能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能提出有益于今后工作的措施和建议从而直接满足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在了解形势制定政策编制计划经营管理检查监督总结评比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实际需

  怎样撰写统计分析报告

  怎样撰写统计分析报告

  众所周知,统计分析写作是为了制作统计分析文章。在统计部门,统计分析文章则称为统计分析报告。那么,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是什么呢?

  1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和特点1.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统计分析报告是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大量统计数据来反映、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的现状、成因、本质和规律,并做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统计应用文体。对统计分析报告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四点:(一)统计分析是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写好统计分析报告,必须首先做好统计分析。(二)统计分析报告要遵循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是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等。(三)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特色是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无论是通过研究去认识事物,或通过反映去表现事物,都是要运用统计数据。统计部门这一巨大的"数据库"为统计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写统计分析报告就应充分运用这个资料源,而且要用好、用活。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这是统计分析报告与其他文体最明显的区别。可以说,没有统计数字的运用,就不成其为统计分析报告。(四)作为一种文体,统计分析报告既要遵循一般文章写作的普遍规律和要求,同时,在写作格式、写作方法、数据运用等方面也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2.统计分析报告的特点(一)运用一整套统计特有的科学分析方法(如对比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统计推断等),结合统计指标体系,全面、深刻地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二)运用数字语言(包括运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情况,让统计数字来说话,通过确凿、详实的数字和简练、生动的文字进行说明和分析。(三)注重定量分析。利用统计部门的优势,从数量方面来表现事物的规模、水平、构成、速度、质量、效益等情况,并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五)注重准确性和时效性。准确是统计分析报告乃至整个统计工作的生命。统计分析报告的准确性除了数字准确,不能有丝毫差错,情况真实,不能有虚假之外,还要求论述有理,不能违反逻辑;观点正确,不能出现谬误;建议可行,不能脱离实际。统计分析报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失去了时效性,也就失去了实用性,统计分析报告写得再好,也成了无效劳动。要保证统计分析报告的时效性,统计人员要有"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敏感,要有争分夺秒的时间观念,要有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争取"雪中送炭",避免"雨后送伞",把统计分析报告提供在领导决策之前和社会各界需要之时。(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它不但包含了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进行分析研究,能进行预测,能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能提出有益于今后工作的措施和建议,从而直接满足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在了解形势、制定政策、编制计划,经营管理、检查监督、总结评比、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实际需要。

  二、统计分析报告的作用(一)衡量统计工作水平的综合标准前面我们讲过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与统计分析写作全部工作水平的综合。前面几个环节是统计的基础工作,统计分析才是出成果的阶段。一般来说,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来自高质量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统计分析写作。但是,如果仅有较好的写作水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都是低质量的,也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因此,统计分析报告写不好,当然是统计工作水平不高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应该看到,还要具备方方面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统计专业知识。需要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需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所以,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如何,也就反映了统计工作水平如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标准。另外,统计分析的结果虽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如表格式、图形式、文章式等),但只有文章式一一统计分析报告为最好,也最为常用。因此,统计分析报告也是表现统计成果的好形式。(二)传播统计信息的有效工具现代社会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资源。统计信息又是社会信息的主体,而且是最全面、最稳定、较准确的信息。统计信息要通过载体传播,而统计分析报告是主要载体之一,适合于报刊杂志上发表,传播条件比较简便,具有较大的信息覆盖面,是传播统计信息的有效工具。(三)党政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现代社会经济管理必须科学决策,而科学的决策又必须依据、准确、真实的统计数据。统计分析报告把原始资料信息加工成决策信息,它比一般的统计资料,更能深入地反映客观实现实际,更便于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接受利用。因而,统计分析报告是党政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四)统计服务与统计监督的主要手段统计分析报告把数据,情况、问题、建议等融为一体,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比一般的统计数据更集中;更系统、更鲜明、更生动地反映了客观实际,又便于人们阅读、理解和利用,是表现统计成果的好形式与传播统计信息的有效工具,自然也就成了统计服务与统计监督的主要手段。(五)增进社会了解,提高统计社会地位的主要窗口

  由于历史的原因、体制的原因等,一般人缺乏统计知识,对统计不够了解,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认为"统计是三分统计,七分估计",统计工作只是加加减减,填个表而己,把统计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加强统计宣传工作,扩大统计的影响,提高人们的认识;另一方面,则要提高统计工作水平,写好统计分析报告,做好统计服务和统计监督工作。提高统计工作的社会地位。

  (六)有利于促进统计工作自身的发展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反映了统计工作的水平。在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过程中,能有效地检验统计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使统计工作得到改善、加强和提高。另外,经常撰写统计分析报告,能综合锻炼提高写作人员的素质,全面增长统计人员的才干。总之,写好统计分析报告十分重要,那种认为"统计报表是硬任务,统计分析是软任务"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是万万要不得的。

  三、统计分析报告的分类统计分析报告的应用是很广泛的。由于它主要是报告社会经济情况的一种文体,因而属于应用文范畴。统计分析报告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种类,有许多种。(一)按统计领域分,可分为工业、农业、商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财政、金融、政法、人民生活、国民经济综合、核算等统计分析报告。(二)按写作对象的层次划分,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统计分析报告。对于微观、中观、宏观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一般来讲,基层企事业单位、村、家庭及个人,属于社会经济的"细胞",可视为"微观";乡镇、县一级可视为"中观";而地(市)及地(市)以上的地区和部门,由于地域较广,社会经济门类比较复杂,需要较多地注意平衡关系,可视为"宏观"。

  (三)按内容范围分,可分为综合与专题统计分析报告。综合统计分析报告,是研究和反映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的全面情况的分析报告。这种分析报告,一般是定期的。所谓综合;既包括各方面的意思,也包含着综合方法的意思。专题统计分析报告,是研究和反映某一方面或某个专门问题的分析报告。专题统计分析报告有定期的,也有不定期的,而以不定期的较多。

  (四)按照时间长度分,可分为定期与不定期的统计分析报告。定期统计分析报告,一般是利用当年的定期统计报表制度的统计资料来定期研究和反映社会经济情况。根据期限不同,定期统计分析报告又可分为日、周、旬、半月、月度、季度、上半年、年度等统计分析报告。不定期的统计分析报告,主要是用于研究和反映不需要经常性定期调查的社会经济情况。

  (五)按写作类型分,可分为说明型、快报型、计划型、总结型、公报型、调查型、分析型、研究型、预测型、资料型、信息型、微型、综合型、文学型、系列型等十五种类型的统计分析报告。

  四、统计分析报告的类型1.说明型这是对统计报表进行说明的统计分析报告,亦称为"文字说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报表说明。这种说明,主要是对报表的数据作文字的补充叙述,配合报表进一步反映社会经济情况。这种补充叙述主要是针对报表中某些变化较大的统计数字,这也可以帮助本单位领导审查报表,以保证数字的质量。这是说明型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作用。严格地说,这种说明型统计分析报告。因为它只是附属统计报表,而不能独立成篇,也无完整的文章形式。但由于它也具备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统计分析报告的雏形。写这种说明型统计分析报告,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但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1)文字说明的情况要与统计报表的情况有关,与报表元关的内容不应写进文字中。(2)写文字说明时,既可以对整个报表做综合说明,也可以只对报表中的某些统计数字加以说明。(3)在写文字说明时,可作出简要的分析,但不宜论述过多。如需要深入研究,应另写专题分析。(4)说明型统计分析报告没有标题,也一般没有开头和结尾。文中的各个段落,各有其独立的内容,结构呈并列式。最好用"一、二、三、四……"来分段叙述,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晰。(5)文字要简明,直截了当。全篇文字一般为五六百字,多者为一千字左右。2.快报型这是一种期限短、反映快的统计分析报告。一般按日、周、旬、半月写作的定期统计分析报告。快报型统计分析报告的突出特点,是一个快字。按日写作的统计分析报告,常在第二天上午上班不久就要递交主管领导。以此类推。由于这种快的特点,快报型统计分析报告,常用于反映生产进度、工程进度等,便于领导了解情况,对生产和工作进行及时指导,所以快报型统计分析报告在企业用的比较普遍。快报型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特点:(l)统计指标要少而精。因为它是一种简要的统计分析报告,指标项目要少,但要有代表性,能反映各个主要方面的数量情况。(2)要有连续性。为了观察进度的连续变化和便于对比,分析报告中的指标项目要相对稳定。(3)标题要基本固定。例如:《我厂一月上旬生产情况简析》、《我厂一月中旬生产情况简析》。(4)结构多是简要式。通常全文分两部分:前面列出反映情况的主要数字,接着写文字情况。(5)在文字上,要简明扼要,全篇文字在一千字以下,日分析报告,二三百字亦可。3.计划型这是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按月、季、半年和年度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的定期统计分析报告,都属于这种计划型。计划型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要点:(1)检查计划是文章的中心。不但有实际数、计划数,而且要有计划完成相对数。(2)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的进行数字对比,而是通过分析,找出计划执行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3)统计指标要相对稳定。在同一个计划期内,统计指标与计划指标的项目要一致,并相对稳定,以

  便进行对比检查。(4)标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比较固定,例如:《我厂四月份计划执行情况》、《我厂五月份计划执

  行情况》。另一种是可以变化,以突出某些特点。例如:战高温夺高生产完成一千台:--我厂八月份计划执行情况分析这是运用了双标题,有正题和副题。(5)正文的结构多是总分式。开头总说计划完成情况,然后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建议等。4.总结型这是对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的统计分析报告。通过分析总结,可以全面认识一

  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的社会经济形势,或某个方面的情况,以便发扬成绩,总结经验教训,制订新的措施,为今后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总结型统计分析报告,大多是半年、一年或三五年的统计分析报告。从内容上看,有综合总结、部门总结及专题总结。综合总结,是对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或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的总结;部门总结,是对部门经济(农业、工业、商业)或某个车间的总结;专题总结,是对某些方面进行的专题总结。

  总结型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要点:(1)总结型的对象应是本地区、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并不是工作情况。(2)一般有三个写作重点:一是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二是总结经验教训,三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3)要注意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分析方法。主要采用统计数字与文字论述相结合的方法,从数量上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从定量认识发展到定性认识。(4)正文结构大都采用总分式。开头是简要总说,接着写情况、形势(包括成绩与问题)再写经验体会与教训,然后写今后的方向和目标,最后写几点建议,每个部分应设小标题,使层次更分明。(5)标题可以适当变化,形式不拘一格。文字可以稍长→点,但语句要简洁精练,全篇文字宜在二、三千字左右,地区与部门的也不应超过四、五千字。

  4.公报型这是政府统计机关向社会公告重大社会经济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公报是政府的一种文件,一般应由级别较高的统计机关发布。级别较低的统计机关不宜发表公报,但是可以采用统计公报的写作形式公布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也应列人公报型。公报型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要点:(1)统计公报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权威性。(2)统计公报要充分反映本地区社会经济全面情况,主要由反映事实的统计资料来直接阐述,不作过多的分析。(3)统计公报的标题是一种公文式的标题。正文的结构是总分式。(4)公报型的统计分析报告,要求行文严肃,用语郑重,文字简练明确,情况高度概括。地区性的公报,文字在三、五千字左右为宜。6.调查型这是通过非全面的专门调查来反映部分单位社会经济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其基本特点是:(1)只反映部分单位的社会经济情况,一般不直接反映和推论总体情况。(2)它的资料和情况来源于非全面调查〈即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等),并不主要来自全面统计。调查型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要点:(1)文章要有明显的针对性。要具有卡分具体、明确的调查目的仆(2)要大量占有第一手材料,用实事说话,要有一定的深度,要解剖"麻雀",以发现其实质和典型意

  义。(3)统计资料和生动情况相结合,对于调查方法和过程应该少写或不写。(4)调查型统计分析报告的标题应灵活多样。结构形式也可以不拘一格。一般的安排是序事式:

  先概述调查目的、调查形式和调查单位之后,就要较大篇幅阐述调查情况,然后是概况的分析研究,并做出结论,最后可提出一些建议。全篇文字以一千字至三千字为宜。

  7.分析型这是通过分析着重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具体状态的统计分析报告。它同调查型的主要区别是:A.它既反映部分单位的情况,也反映总体的情况,并以总体情况为主。B.它的资料和情况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部分单位的调查资料,也可以是全面统计报表资料、历史资料的横向对比资料等,其中又以全面统计中的报表资料较多。目前,统计人员写作的统计分析报告,大多属于这种分析型。分析型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要点:(1)它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重点是反映某个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状态,一般不涉及规律性问题,要做到具体事情具体分析。(2)具体分析的主要方法:A.从总体的各个方面来分解和比较。比如一个企业有产、供、销,居民家庭有收、支、存,地区有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B.从结构上分解和比较。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产品结构,轻重工业结构,农民收入构成等。C.从因素上分解和比较。比如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影响工业增加值的各种因素等。D.从联系上分解和比较。比如GDP与发电量的联系,农民收入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联系等。E.从心理、思想上的分解和比较。比如问卷调查对改革的看法,对物价的看法,对婚姻的各种心理等看法。F.从时间上分解和比较。如报告期与基期、"九五"时期与"八五"时期的比较等。I.从地域上分解和比较。比如与别的地区之间的比较,与外省的对比等。(3)标题应该灵活多样,结构也要有多种形式。整篇文章以三千字左右为宜。

  8.研究型这是着重研究解决问题办法和进行理论探讨的统计分析报告。它同分析型的统计分析报告的主要区别是:分析型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具体状态,而研究型则是对具体的状态上升理论的高度,提出理论性的见解或新的观点。所以,研究性比分析型的意义又进一步,是一种高层次的统计分析报告。

  研究型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要点:(1)在研究的题目确定之后可以拟定一个研究提纲,主要内容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内容有哪些,需要哪些资料,如何收集,需要哪些参考书籍和文章等。(2)要进行抽象与概括。所谓抽象,就是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抛在一边,而抽出其本质属性来认识事物的方法。所谓概括,就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一般事物的本质属性。有了正确的概括,就能认识社会经济现象中的共性,普遍性和规律性。(3)要多方论证。要做到论述严密、说理充分,没有漏洞。从多方面、多角度、多种资料、多件事实及多种逻辑方法来论证。(4)标题有适当变化,但要做到题文一致,用词准确、郑重。文字容量可以大一些,全篇文字二、三千字,以不超过五千字为宜。9.预测型这是估量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的统计分析报告。它与研究型统计分析报告的主要区别:研究性着重对趋势性规律性进行定型研究,而预测性是在认识趋势及规律的基础上,着重对前景进行具体的定向和定量的研究。通过预测,人们可以超前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前景,对制定方针、发展策略、编制计划、搞好管理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预测型分析报告的作用很大,也属于高层次的统计分析报告.预测性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要点:(1)全文要以统计预测为中心,其他内容都要为预测服务。(2)写推算过程要注意读者对象。如果是写给统计同行或统计专家看的,可以写数学模型的计算过

  程。如果读者是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数字模型和计算过程可以略写出或不写。(3)应注意预测期的长短。一般来说中、长期及未来的预测,要体现战略性和规划性,不可能写得那

  么具体,文字可以概略一些。对近、短期预测(亦称预计),主要是具体地分析和估量一些实际问题,所提的措施和建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不可写得太笼统,文字应详细、具体一些。

  (4)可用课题或论点做标题,也可用预测的结果做标题。10.资料型这是着重提供统计资料的统计分析报告。主要有两种:一是数字式(也就是数字文字化)。数字式虽以数字资料为主,但它有文章的形式,也有观点和简要的分析。历史资料、年报资料、横向对比资料等,都可以写成这种统计分析报告。二是概况式。例如地方概况、部门概况、行业概况、企业概况等。这种概况式资料,是通过数字和文字提供简要而全面的基本情况,以使读者对某个地方、某个部门、某个行业或某个企业单位的概貌有所了解。资料型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要点:(1)要述而不论。主要是将客观事实提供给读者,并不主要依靠作者的议论去影响读者。不可妄加分析、议论和评价,更不能有人为的宣传。(2)要明确中心,全面、系统。不可能将所有的数字都写进去,要写主要的数字,但要全面、系统。(3)适当运用图表,标题可以多样化,结构形式也可多样,但要服从内容的需要。11.信息型这是以信息方式反映社会经济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它有内容简要,篇幅短小,传递快速,读者面广等特点。信息型统计分析报告不只在报刊上发表,也可以写成党政领导的内部参阅材料,自治区统计局编发的"新疆经济要情"和自治区农调队编发的"重大信息"就属于信息型的统计分析报告。信息型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要点:(1)文字要高度概括,内容要高度浓缩。(2)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在丰富材料的基础上浓缩。(3)标题可以灵活多样,文字要求精练,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做到言简意贼。全篇文字以四、五百字至一千字为宜,并要做到快写快发,争取时效。12.节微型这是以微型结构反映社会经济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亦称为"小调查"和"小分析"。微型同信息型统计分析报告的主要区别是:A.微型一般只适用于反映具体的范围比较小的社会经济现象,而信息型对于宏观、中观、微观的社会经济现象都可以反映。B.微型的内容不需要浓缩,而信息型在反映大而广的社会经济现象时,内容要浓缩。C.微型的文字表达要详细,丰满一些;信息型的文字则是提纲擎领,简明扼要。微型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要点:(1)写作的课题要具体、范围小、要尽量选择某个侧面或某个重点来写,不能牵扯太大,面面俱到。(2)篇幅虽小,但内容要完整,情况、分析、论理,甚至建议也都要有。(3)标题要多样化。开头结尾亦应齐全。全篇文字以五、六百字左右为宜,最多不跑过一千字。13.综合型这是综合多项内容的统计分析报告。有情况、有分析、有预测、有建议等多项内容。(1)综合型又分为两种:重点式和并列式,重点式是在多项内容中有重点内容与一般内容之别,并列式元明显的重点内容。但要详略得当,结构均衡。重点内容虽详,也不可太繁太厚;一般内容虽略,也不要太简太薄。(2)结构形式多为总分式与序事式。每项内容为一个大的层次,均设小标题。全文的文字以三千字左右,不超过五千字为宜。14.文学型这是运用某些文学技巧来写作的统计分析报告。在论事说理中,运用了描写、抒情等文学手法,使统计分析报告增加了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这种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学色彩太浓,有时会改变

  统计分析报告的性质,变成文学性的作品。这种形式尚不宜广泛采用。15.系列型这是运用系列形式而写作的一组统计分析报告。常用于反映和研究范围较广、层次较多、情况较复

  杂,事情又很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系列型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要点:(1)写作内容是同一总体有联系的事情。不能一篇说全县的总体,另一篇又把企业当成总体,一篇

  是说对外开放,另一篇又写离婚调查。(2)既要有连续性和关联性,又要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同一总体中的连续性和关联性,就不能成为

  系列,没有独立性,就不能单独成篇。(3)写作的形式及风格要统一。不能一篇是调查型或分析型的写法,另一篇又是资料型、信息型或

  文字型的写法。(4)要采用双层标题。每篇的正题可以多样化,但副题要一致,并写明"之一"、"之二"、……,以

  表明系列型。(5)每个系列及每篇文字都不能过长。每个系列,一般以三、四篇至五、六篇统计分析报告为宜,

  每篇文字应控制在二千字左右。在时间上要快,不能今天出了第一篇,过了十天半月才出第二篇,这就失去了时效性。

  五、统计分析报告的选题1.选题的意义和原则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首先要解决写什么题目的问题,确定题目对统计分析报告写作很重要,第一,它关系到统计分析报告是否具有实用性,是否"产品对路"。如果没有实用性.写得再好,也是不会有人需要的。第二,关系到写作过程是否能顺利进行。如果选的题目难度超过了作者本身的能力和条件,写作也不会成功,不但不能实现写作目的,而且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人们常说,"选好了题目就成功了一半气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统计分析报告的题目有三种:一是任务题,这是领导交办或上级布置的题目;二是固定题,这是结合定期报表制度进行分析的题目,这种题目,一般不变化;三是自选题,这是作者自己选择的题目。所以,我们所说的选题就是针对自选题而言的。统计分析报告的选题,应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实用价值;二是有新颖性,必须有新的内容或新的见解。选择题目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选题。二是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来选题;三是要根据本身的工作条件来选题。一般情况下,最好是结合自己的专业工作,选择自己熟悉的,适合自己业务水平的、各项资料也比较齐全的课题来写。这样,成功的把握较大。切不可好高莺远,选题过大过难,以至力不从心,半途而废,既使勉强写出来了,也不会有较好的质量。2.选题的方法统计分析报告的课题虽然很多,但不等于随便什么都可以写。而是抓住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需要知道了解他们尚未认识或充分认识的社会经济情况。这是主观与客观应该结合之点。常常表现为"注意点"、"矛盾点"和"发生点"。统计分析报告的选题应该抓住这"三点"。所谓"注意点",就是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前几年的通货膨胀到近年来的通货紧缩和需求不足,农民收入等都是人们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所谓"矛盾点气就是问题比较集中,影响比较大,争议比较多,但长期得不到很好解决的社会难点问题。比如国有企业改革、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等。所谓"发生点",就是我们常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联系和新趋势。比如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居民消费启而不动等。抓住"发生点"来写作统计分析报告,意义是很大的。那么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才能发现"注意点"、"矛盾点"和"发生点"呢?这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1)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产第一线。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经常下到基层去,下到实际中去,才能掌握丰富、生动、真实、具体的第一手材料,就可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样,脑子里积累的问题多了,材料多了,写起文章来就会深刻得多,不致于枯燥贫乏,空洞元力。

  (2)经常了解党政领导的意图和工作动向。主要是向领导多请示、多汇报以及经常参加领导召开的有关会议,参看必要的文件。另外,同领导的秘书保持经常的联系,也是了解领导意图及工作动向的有效办法。

  (3)经常走访有关主管部门。各主管部门由于分管具体业务工作,对其分管的某个领域的情况是比较熟悉的,经常走访这些主管部门,了解他们的业务活动,参加他们的有关会议,搜集他们的有关资料、既可以帮助我们熟悉情况,又能使我们了解这些部门所关心的"注意点"和"矛盾点",并从中得到启示,进一步发现"发生点"。

  (4)经常研究统计资料。统计报表、统计台帐、统计历史资料等,包含了丰富的社会经济信息,比较全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并能暴露一些问题,因此细心地研究这些资料,并有意识的进行一些纵向、横向比较,并注意剖析其中的内部结构以及各种联系的变化,这些统计数据也往往能提示社会经济活动的"注意点"、"矛盾点"和"发生点"。

  (5)加强理论学习,经常阅读报刊。3.选题的内容在实际写作统计分析报告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来选题:A.围绕方针政策选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题目:(l)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苗头、新动向和新情况,为制订新的政策提供依据;(2)研究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反映新成就、新经验;(3)研究政策执行中的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为检验和校正政策提供依据;B.围绕中心工作选题。所谓中心工作,就是党政领导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力宣开展的某项工作。应该看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单位,其中心工作是不同的,比如西部开发是当前比较大的中心工作;C.围绕重点选题,所谓重点,就是在全局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某些部位或某项工作;D.围绕经济效益选题。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应当做为写作统计分析报告的经常课题;E.围绕人民生活选题。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不断满足社会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人民生活状况如何?城乡居民收入与外省的差距有多大;F.围绕民意选题。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出台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和意见,真实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意向和要求;I.围绕横向比较选题;H.围绕较大变化选题;G.围绕薄弱环节选题;H.围绕形势宣传选题;J.围绕重要会议选题;K.围绕发展战略选题;L.围绕理论研究选题;M.围绕空白来选题。六、统计分析报告的取材统计分析报告的材料有多种分类,我们仅按材料的形式分类做如下说明:1.统计资料。这是写作统计分析报告用得最多,也是最主要的材料,可分为以下几种材料:A.定期报表资料:这主要指当年的定期报表数字资料,也包括定期的原始记录资料;.B.一次性调查资料:这里指统计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的数字资料;C.统计整理资料:这里主要指历史统计资料和统计台帐资料。仍是数字资料;D.统计分析资料:这是指已经印发的各种统计分析素材及统计分析报告;E.统计图表资料:这是指各种形式的统计图;F.统计书刊:这是指统计部门编印的有统计资料内容的书刊,如《统计年鉴》、《统计》杂志、《中国国情国力》杂志、《统计月报》、《中国信息》等。2.调查资料。这是在特定的统计调查中所取得的情况或资料。是指在统计报表之外的,尚未写成统计分析资料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主要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座谈法等。3.业务材料。这是反映社会经济有关业务活动情况的文字材料。这些材料大多来自各业务部门以及有关的业务会议。比如计划会议、财政会议、经济工作会议等。4.见闻材料。这是通过非统计调查的日常见闻所取得的活情况。这种活情况,一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如报刊发表的一些社会现象;二是指没有文字记载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某些社会现象(如在街上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等)这些并非特意调查的见闻,有时也成为统计分析报告的材料。5.政策法规。这是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条例、规定、决定、决议等文件材料。

  6.有关言论。这是革命导师、领袖、党政领导、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的有关言论。这也是统计分析报告论事说理的重要材料。

  7.书籍材料这是有关的教科书、论著、专著、资料书与参考性的工具书等等。在书籍材料中,主要是理论材料。

  8.报刊材料这是报纸、期刊发表的各类材料,其中包括内部的,不定期的报刊材料。9.横向材料这是指同类地区以及市际、省际、国际之间的材料。有了这种材料,在写作统计分析报告时就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文学材料,如诗歌、成语、典故、谚语等。这些文学材料若在写作中运用得好,必能增加统计分析报告的生动性与可读性。七、材料的采集1.明确采集方向材料的积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们可以把广义的材料积累称之为采集,狭义的材料积累称之为一次性采集。这两种采集,都是有目标的采集。常年采集,是统计人员围绕整个专业工作的需要所进行的常年不断的采集。例如摘工业统计的人围绕工业方面及有关资料的经常采集。一次性采集,为了保证写作的需要,常年采集的资料不能满足的话,还必须进行一次性采集,才能将材料收集齐全。2.确定采集范围这里主要讲一次性采集的范围。一次性采集是围绕课题进行的。那么,采集什么地方的材料、什么时间的材料、什么内容的材料,要根据课题的意图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收集材料:(1)背景材料是指对事情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政治经济环境。(2)主题情况的材料是指写作对象的自身情况,就是主体情况。(3)相关材料是指与主体情况有各种联系的其他材料。(4)理论材料是指作为论述依据的政策法规,有关言论等。3.禾集材料的方法(1)抄录是对现有统计数字进行采集的方法。可以从统计报表、统计台帐、统计年鉴、统计报刊上抄录或复印;(2)搜集这是对现有的业务活动材料进行采集的方法。要同各个有关业务部门建立联系,参加有关业务会议取得。也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的方法向对方索取;(3)调查这是对现有统计资料和现有业务活动材料之外的情况进行采集的方法。其方法前面已讲过;(4)阅读这是对书籍、报刊、文件及已有的统计分析资料进行采集的方法。八、统计分析报告的说理方法统计分析报件是研究和反映社会经济情况的文章。这种文章的目的在于实用性,也就是让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采用你的文章,接受你的观点,采纳你提出的建议。但是统计分析报告中的情况,观点和建议,都不能强加于人,要让别人接受、采纳,唯一的办法就是说理。要说理,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理"。对我们来说,"理"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真理。真理则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说理,则是通过语言或文字,把正确的主观认识表达出来,用以传播和交流。1、统计的方法统计分析报告的说理方法,主要有三大类:一是统计的方法;二是逻辑的方法;三是辩证的方法。在说理中运用的统计计算及统计分析的方法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总量分析法。是指通过计算和分析总量指标(绝对指数)来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方法;(2)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计算和分析比较指标(相对数指标),来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结构,比例、强度、速度及计划完成程度的方法;(3)平均分析法。是指通过计算和分析平均指标来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平均水平,并以此为依据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比较的方法;(4)动态分析法。是指通过计算和分析动态指标反动态相对数(时间数列),来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方法;(5)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计算和分

  析统计指数,来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变动中,各因素影响程度和方向的方法;(6)相关分析法。是指通过计算和分析,来认识有相关关系的社会经济现象所表现的相关形式、密切程度及数量联系的方法;(7)平衡分析法。是指通过计算和分析,来认识有平衡关系的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数量联系及其综合平衡问题的方法;(8)预测分析法。是指通过数学模型或其他统计方法的计算和分析,来认识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及其数量表现的方法;(9)抽样分析法。是指通过抽样调查资料计算分析和推断,来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情况的方法(10)重点分析法。是指通过重点调查资料的计算和分析,来认识重点单位的社会经济情况的方法;(11)典型分析法。是指通过典型调查资料的计算和分析,来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典型情况,进而加深对总体情况认识的方法;(12)分组分析法。是指通过统计分组的计算和分析,来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不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不同特征、不同性质及相互关系的方法。

  2、逻辑的方法统计分析报告的说理,离不开逻辑的方法。现将统计分析报告中常用的推理及论证的方法分述如下:(1)归纳法就是指从若干个具体事实作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2)演绎法这是以一般性道理对具体事实作出结论的方法;(3)类比法这是通过两个或若干同类的具体事实进行比较而的出结论的方法;(4)引证法这是引用某些伟人、经典作家的言论或科学上的公理,尽人皆知的常理来推论观点的方法;(5)反证法这是借否定对立的观点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方法。(6)归谬法这是顺着错误的观点、错误的现象继续延伸,进而引出荒谬的结论,以间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方法。3、辨证的方法这主要是运用马列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来说理的方法。例如物质与意识,认识与实践,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略)。九、统计分析报告的结构所谓结构,就是文章的内部组织、内部构造,是对文章内容进行安排的形式。统计分析报告的结构,在过去有个俗成约定的格式,就是"一情况、二问题、三建议"这种三段式。还有一种就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这是最常见的也是经常用的两种格式。但统计分析报告的格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例如:有的统计分析报告是情况、问题、根源、预测建议五个部分组成。有的是情况、问题、根源、建议四个部分组成。有的虽然也是三段式,但组成部分是情况、问题、根源或者是问题、根源、建议。还有的是两部分:情况、问题,或问题、根源,或问题、建议,或情况、建议。也有的则专门写情况,或专门写问题,或专门写建议。总之统计分析报告的结构应该不局限于三段式,应该是多种形式。1、结构的形式归纳起来,结构的形式有以下五类:序时式、序事式是、总分式、平列式和简要式等。2、标题标题也称为题目。俗话说:"看人是先看脸,看脸先看眼"。人们阅读文章,第一眼是看标题,加之标题常常是文章中心内容、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因而标题也就成了文章的"眼睛",在文章的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I在统计分析报告写作中,有相当作者不重视标题,这方面的通病有以下三点:一是标题元变化,格式老一套。例如:《关于××××的分析》或《关于××××的调查》,这类标题大家可用,年年可用,这种公文式的标题,显得十分呆板;二是题文不一致。往往是题意过宽或题意过窄;三是缺乏吸引力。由于标题无变化、格式陈旧,对读者没有吸引力。制作好标题,一般来说有正题和辅题。正题(也叫主题或大标题),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引题(也叫肩题、眉题或小题),是正题的引子;副题(也叫次题或提要题)是正标题的辅助标题,用于进一步补充和说明正题,使正题的意思更完整。要使标题新颖醒目,扣人心弦,增加吸引力,引起人们的重视,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1)多用"论点题"和"事实题气少用"对象题"。试比较以下两题:乡镇工业大有作为关于乡镇工业的调查;(2)适当采用"设问题",试比较以下两题(商品库存为什么升高,商品库存情况的分析);(3)用具体事实做标题。试比较以下两题(我县夏粮增产四千万斤,我县夏粮获得丰

  收);(4)用突出的事实做标题。试比较以下两题(我区工业总产值突破一千亿大关,我区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5)加重语气。试比较以F两题(我市蔬菜价格猛涨265,我市蔬菜价格上涨26%);(6)运用对比手法。试比较以下两题(改革前长期亏损共达八万七,改革后一年盈利足有十万八,改革后我厂扭亏为盈全年盈利十万八);(7)适当运用比喻。试比较以下两题(××地区大力营造"绿色宝库",××地区开展植树造林情况);(8)适当运用诗词、成语、古语、警句。试比较下面两题(安得广厦千万间黎民百姓尽开颜,我区房地产情况调查);(9)适当运用副题。试比较以下两题(××县葡萄生产情况一一今年全县葡萄产量可达25万吨,比上年增长24%。××县葡萄生产情况);(10)适当运用提示语和有强调作用的语句。试比较以下两对标题(请注意:我区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我区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差距惊人;我县人均收入为×县的二分之一我县人均收入为×县的二分之一)。

  3、开头与结尾人们常说:写文章是"头难起,尾难收"。统计分析报告的开头,一般都是采取开见山的写法。具体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l)起笔点题。一开始就点出基本事实。(2)亮出观点。开门见山,提出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引出文章的主雯内容和基本观点。(3)强调意义。通过议论说明事件的重要性、突出该文章的中心内容、作用和意义。(4)总说全文。这种开头,把全文所要阐述的内容作概括的介绍。使读者在开始即能了解总的情况,也为全文的论述定下基本的格局。统计分析报告的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写法:(l)总结全文深化主题。(2)表明态度,提出建议。(3)展望前景,提出看法。(4)强调问题引起重视。(5)水到渠成得出结论。(6)呼应开头首尾圆合。(7)事物未来做出预测。4、统计数字的运用数字是统计的语言,也是统计分析报告论事说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表达中用好统计数字,对于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极为重要。下面介绍一些常用方法:(1)密度法是指适当控制统计分析报告的数字密度。如果统计数字用得太多,容易使读者产生枯燥感和疲劳感,难以再读下去。一般来讲要控制统计数字的,总用量,以占全篇文字的10-20%为宜,不能超过30%。(2)概略法是指把复杂的统计数字加以简化,使读者易读易记。(3)明晰法是指把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数字变得更清晰、更明确。

  十、统计分析报告的修改所谓修改,就是文章的初稿(草稿)写成后,作者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再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使其不断完善、提高,直至定稿的过程。1、修改应注意的问题为了把统计分析报告修改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修改需要冷处理。写作统计分析报告时要"热气争取"一气呵成",以求文意赁通,语气畅达。但在修改的时候,却不能"趁热打铁",而要冷处理,如果时间允许,可放一段时间,使头脑冷静后再修改,就能发现许多不妥之处。(2)要正确地听取意见。"当事者迷,旁观者清飞一方面昕取领导同志的意见,一方面昕取其他统计人员的意见。(3)抓住重点修改。修改当然要推敲某些字句,但这不是重点,修改的重点主要是核实数字和情况是否准确,观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说理是否透彻,意义是否深刻。十一、统计分析写作的开展1、统计分析写作入门

  前面讲述了有关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一些基本知识,然而,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不等于会写作,正如学习了游泳知识不等于会游泳一样。还要靠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实践。所以,要搞好统计分析报告写作,就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思想修养;二是生活阅历;三是业务工作;四是知识积累;五是写作能力;1、观察能力;2、思维能力;3、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只要平时多写多练,加之多看、多想、、多请教,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水平就一定能逐步提高。

  

篇十一: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

 由于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很多人有时把质量管理与统计质量管理等同对待因为首先在质量管理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和定量方法中绝大部分与统计方法相关其次它也表明了质量管理发展过程中统计方法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可以说现代质量管理主要就是从引进统计方法开始的

  目录

  第十四章统计质量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一节质量与质量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质量与质量波动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二、质量管理与统计质量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质量管理的简要历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节质量管理中的两个常用图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帕累托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二、鱼刺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三节统计过程控制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一、计量值控制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二、计数值控制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三、控制图的观察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第四节工序能力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一、工序能力指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二、工序能力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三、控制用控制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英文摘要与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DOC版本

  第十四章统计质量管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1.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2.帕累托图如何绘制3.鱼刺图如何绘制4.如何绘制图5.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DOC版本

  第一节质量与质量管理

  一、质量与质量波动原因

  质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最初的解释是指产品的可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认识的深化,产生了广义的质量概念,我们把工作质量也列入其中。质量好坏不是孤立的,而是同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紧密相关,产品的设计、原材料、工艺、加工、检验、包装、销售、售后服务等,都是产品质量的畴。我们不仅要在技术环节上精益求精,也要注重产品的质量管理,这样才能最终生产出优质产品。

  现代工业产品的质量一般都是通过规格和标准反映出来的,如灯泡、电池要有一定的使用寿命,钢丝绳、化学纤维要有一定的抗拉强度等等。但是在具体加工制造的过程中,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台机器、同样的原材料和同样的操作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不会完全一样。一批产品的质量水平,总是围绕着某个平均数上下发生变化,这就是产品质量的波动。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主要是:

  1.系统性原因导致生产过程出现失控状态的原因,称为系统性原因,又叫异常原因。系统性原因的特点是:(1)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特别大,可直接造成大面积废品、次品的出现;(2)不是生产过程中始终存在的;(3)一旦发生系统性原因,产品质量整体上会向同一方向变化;(4)容易识别也能消除。例如,原材料不合格,机器设备故障,操作方法不当等,就会产生系统性影响。2.随机性原因由5M1E(人员Man、机器Machine、原材料Material、加工方法Method、测量工具Measure和环境Environment)这类偶然性因素变化所引起的产品质量的变化,称为随机性原因或偶然性原因。随机性原因的特点是:(1)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比较小;(2)在整个生产过程始终存在,具有经常性:(3)不会引起产品质量向同一个方向变化;(4)不易识别,能够加以控制或减少但不能消除。系统性原因和随机性原因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那么高,某些系统性原因不很严重的话,也可以把它当作随机性原因来处理,相反,随着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原来不易识别不易控制的偶然性影响,也可能被识别出来并能够进行控制。

  二、质量管理与统计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容,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涉及组织的各个方面,它要求围绕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建立和实施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从而向市场提供符合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产品。主要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进行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由于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很多人有时把质量管理与统计质量管理等同对待,因为首先在质量管理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和定量方法中,绝大部分与统计方法相关,其次它也表明了质量管理发展过程中统计方法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可以说现代质量管理主要就是从引进统计方法开始的。当代权威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认为,统计质量管理是为了最经济地生产最有用的并且有人购买的产品,而在生产的所有阶段中应用统计手段。

  统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统计质量管理确切地说是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它能帮助我们进行产品质量的定位和设计,并且在加工过程中帮助我们发现质量状态及其变动,以及防止不合格品出厂,从而实现企业赢利的目的。

  DOC版本

  三、质量管理的简要历程

  1.质量检验阶段在20世纪初出现了以Taylor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实际上是工长管理,后来是检验员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严格检验来保证生产的产品或转入下工序零部件的质量。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缺点是事后把关,不能预防不合格,产品不能全部检验。1924年休哈特提出创立“质量控制图”,提出“预防缺陷”的概念。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特点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在生产工序间进行质量控制,从而预防不合格品的大量产生。美国在军需企业生产中采用“抽样检查法”。1946年E·L·Grant出版《统计质量管理》。休哈特理论认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简称QC)的重点应放在制造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事后把关提前到制造阶段。这种方法具有专用性,不是多数人都需要或能够掌握的。主要工具是基于现状的科学检测、可接受的质量水平以及补救措施的质量控制。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1961年,他的著作《全面质量管理》出版。该书强调执行质量职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企业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意识和承担质量的责任。他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60年代以后,菲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并在运用时各有所长。在日本被称为全公司的质量控制(CWQC)或一贯质量管理(新日本制铁公司),在加拿大总结制定为四级质量大纲标准(即CSAZ299),在英国总结制定为三级质量保证体系标准(即BS5750)等等。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简称ISO)又在总结各国全面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第二节质量管理中的两个常用图形

  一、帕累托图

  帕累托图又称主次因素排列图,最早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Pareto)提出来的,原先主要用以分析收入分配的平等性问题,后来人们觉得这个方法简单好用,逐渐被引用到质量管理中。帕累托图是针对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将其按影响大小进行排列而编制成的累积频数分布条形图。它的作用是,帮助人们发现或判断影响产品质量的少数关键性要素。

  绘制帕累托图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明确要研究的问题,比如缺陷入故障、损失等;第二步,搜集数据资料,包括:搜集资料的容即哪些方面的资料,搜集资料的方式,采用的分类原则,具体日期等;第三步,编制数据统计表。按可能出现的原因分组,编制频数分布;第四步,绘制帕累托图。【例14.1】根据下面的资料绘制帕累托图,并指出造成缺陷的主要原因。

  表14.1产品缺陷原因次数分布表

  DOC版本

  缺陷原因

  发生次数

  累计频数

  变形

  104

  104

  刮花

  42

  146

  针眼

  20

  166

  裂缝

  10

  176

  斑点

  6

  182

  有沟

  4

  186

  其他

  14

  200

  合计

  200

  —

  【解】由以上给定的资料,按下面步骤绘制:第一步:画一个直角坐标系;

  第二步:绘制条形图;第三步:描绘出累积频数分布折线图。

  频率(%)5221105327100

  累计频率(%)527383889193100—

  图14.1缺陷原因帕累托图从图14.1中可以看出,虚线右边的折线仍在上升,但总体比较缓慢,而左过的三个原因已占缺陷原因80%以上,所以变形、刮花和针眼是造成缺陷的主要原因。帕累托图实质上是一种频数分布图,绘制和识别都比较简单。应用帕累托图需要注意的是:1.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研究,并绘制相应的帕累托图,以利于寻根问底,直至找出关键原因;2.帕累托图主要是帮助我们找到关键性原因,为了有的放矢,不要把关键性原因列得太多,否则容易分散目标;3.“其他”一栏的频数不宜太大,否则说明分类不当,不利于找出原因;4.采取措施前后的帕累托图要对照使用,以便于证实原因改善的效果。

  二、鱼刺图

  鱼刺图,又称石川图、因果图,这种图绘制出来之后形似鱼的骨骼,它是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蓉教授提出来的。所谓鱼刺图是指,表示质量特征与各种因素关系的图形。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可能非常多,要想把它们列举出来比较难,但鱼刺图却具有这样的功能,它能帮助人们循序渐进而又清晰地寻找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绘制鱼刺图的基本思路是,边找原因边画图。

  边找原因边画图的过程:第一步,选定产品的某一质量特征;第二步,从左往右画一条水平直线并把它描粗,在线段的右端点标出质量特征,用方框框起来以示醒目;第三步,把影响该质量特征的几个主要因素在直线的上方或下方用粗一点的线表示出来,同样在线的上端点标出原因的名称;第四步,再寻找影响主要原因的各次要原因,用细一点的线表示。如此进行下去,就可以

  DOC版本

  绘成鱼刺图。下面是一个鱼刺图的例子:

  图14.2“开档大、弯头小”问题鱼刺图绘制鱼刺图的注意事项:1.质量特征必须明确具体。如果质量特征比较含糊笼统,那只能得到一个一般性的鱼刺图,尽管鱼刺图本身可能没有错,但对解决问题不会有太大的帮助;2.应该集思广益,充分进行讨论,尽量把可能有关的因素全部找到;3.有几个值得关注的质量特征,就应绘制几鱼刺图。因为不同的特亿它的影响因素的结构可能很不相同,把什么都画到一图上,画出来的图就显得特大特繁,从而不利于找出原因;4.质量特征和因素都必须是可以度量的。因为鱼刺图绘好后,进一步地还要用数据来判断因果关系的强弱程度;5.必须要找到可以采取措施的因素。如果找不到这样的因素,则无从下手也就无法解决质量问题;6.应该将帕累托图和鱼刺图结合起来使用。

  第三节统计过程控制图

  控制图于1924年由美国贝尔研究室的休哈特创立,后来由戴明博士在美国和日本广为推行。由于它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便于掌握,因此逐渐成为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

  控制图是画有控制界限的一种图表,其基本形式下图所示。

  图14.3控制图的一般图示假定产品的质量标准为μ,如果只存往随机性原因影响,不发生系统性偏差,则随机抽取一件产品。其质量特征x应该满足:根据正态分布原理≤≤的概率为99.73%,这就是说,如果生产过程是正常进行的,不存在系统性原因影响,那么产品质量的观察值超出[,]围的可能性不到1%,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小

  DOC版本

  概率事件由于发生的可能性较小,通常在少数试验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一旦出现了,我们就有理由认为生产过程有系统性原因在起作用。据此,可以确定出控制图的管理界线,其中,质量标准μ为中心线(CL);为控制上限(UCL);为控制下限(LCL)。

  控制图是用来区分质量波动是由偶然因素还是系统因素引起的,从而判明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的一种工具。使用控制图时,将特征统计量的一系列观察值依次标在图上。若这些点全部落在上、下控制限,而且点的排列没有什么缺陷(如同侧链、周期、靠近控制限等),则判断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否则认为过程异常,须查明原因,加以消除。

  为控制过程处于稳定状态,人们希望能及时掌握并控制总体的分布情况,即控制总体的参数μ和σ。但μ和σ总体的值,只有等到全部零件加工出来以后才能知道,另外,一些产品经过测量就不能用了(如保险丝的熔断时间,零件的抗拉极限,小孔表面的光洁度检查等);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控制总体的μ和σ值往往是不可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根据样本的检查结果,运用统计量来推断总体的分布状态,进而判断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控制图的作用和价值:第一,过程控制:计量值控制图可以用来查明过程中心的变化或过程变异,进而采取纠正措施,以保持或恢复过程的稳定性;第二,过程能力分析:若过程处于稳定状态,可用控制图中的数据估计过程能力;第三,测量系统分析:结合反映测量系统固有变异的控制限,显示测量系统是否有查明过程或产品的变异的能力,用于监控测量过程;第四,因果分析:通过控制图形态与过程事件间的相关性,有助于判断并查明变异的根本性原因,并策划有效的纠正措施;第五,持续改进:可用于监控并识别过程变差,以及可减少变差的原因。

  为有效地使用和解释控制图以及了解过程变差来源,科学地抽取过程样本是重要的关键。一般采用整群抽样的办法,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保证组仅有偶然原因的影响,而不会存在异常原因的影响,而异常原因的影响应体现在组与组之间的差异上。短期过程因不能提供足够的数据,故难以建立适宜的控制限,在这种情况不宜建立和使用控制图。应用控制图能会出现两种错误。第Ⅰ类错误(弃真):将正常判为不正常,即过程末发生变化时判为发生了变化;第Ⅱ类错误(纳伪):将不正常判为正常,即过程已发生变化时而判为末发生变化。孤立地看,哪种错误都可以避免。加宽控制限,可使犯第Ⅰ类错误的可能性减小;紧缩控制限,可使犯第Ⅱ类错误的可能性减小,但同时避免两种错误却是不可能的。

  控制图的种类很多,下面我们按计量值、计数值控制图来说明统计控制图在做法。

  一、计量值控制图

  这些控制图主要用于质量特征是长度、重量、强度、密度、纯度、时间等计量值的情况。各种计量值控制图在应用条件和选择的统计量上有所区别,表14.2列示了各种控制图的适用场合、特点及其各种统计量。

  表14.2计量值控制图

  DOC版本

  其他均是与样本大小有关的系数,可以在控制图系数表中查到(控制图系数表见附录十二)。

  下面我们以数据集04中的数据为例说明图的做法,其他的控制图的做法类似。

  【例14.2】为了研究一条生产流水线上机器加工过程的波动情况,每天在4点、10点、16

  点和22点分别抽取一个产品进行检测。根据2005年1月份31天的资料作控制图。

  【解】

  第一步,搜集资料。搜集绘制控制图的资料要注意:①必须是生产过程比较稳定时的资料;

  ②必须是近期发生的;③在技术上大致和以后生产过程条件相同的;④数据量应尽可能地多,

  最好在100个以上;⑤注意测量、登记过程的准确性。

  第二步,对搜集来的数据进行妥善的分层。一般可按同一天、同一个班次、同一台机器、

  同一个操作人员进行分层,如果没有明显的理由,也可按资料搜集的先后顺序分层。分层时要

  注意,同一组的数据其变化不要太大,每一层的数据量应2-10个之间,并且都相等。本例是按

  资料收集的顺序分层的,每层有4个数据。

  第三步,计算每层的均值和极差。令表示第i个层第j个观察值,i=1,2,……,k,j=1,

  2,……n,则:

  均值:本例的计算结果见表14.3中的G列

  极差:本例的计算结果见表14.3中的H列

  第四步,计算总均值和极差平均数。

  总均值:;极差平均数:本例总均值为53.2976,极差平均数为0.5613

  第五步,确定控制图的管理界线。

  控制图:CL=

  UCL=+

  LCL=—

  本例:

  CL=53.30

  UCL=53.71

  LCL=52.89

  DOC版本

  R控制图:CL=

  UCL=

  LCL=

  本例:

  CL=0.56

  UCL=1.28

  LCL=0

  其中、和为系数,具体数值可以从附表十二中查到。

  第六步,画出管理界线。分别控制图和R控制图,标出管理界线,上下管理界线用虚线表

  示,中心线用实线表示。

  第七步,标出每层的均值点和极差点。在控制图中,用不同的记号将各层的、分别表示出

  来,并用折线顺次将各点连接起来。

  第八步,注明其他事项。比如产品的种类、质量特征、测量单位、负责人、数据采集的时

  间、控制图序号等。至此,控制图就制作完成了。

  表14.3是本例的计算表,图14.4是控制图,图14.5是R控制图。

  DOC版本

  表14.3控制图的计算表

  图14.4控制图

  图14.5R控制图

  二、计数值控制图

  常用的计数值控制图有:不合格品率控制图(p图),不合格品数控制图(pn图)。单位缺

  DOC版本

  陷数控制图(u图)和缺陷数控制图(c图)。这些图不要求质量特征值X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但计数值一般服从二项分布。当质量特征难以计量测定,或者考察质量着眼于不合格品或缺陷时,宜采用计数值控制图。计数值控制图当然不像计量值控制图那么精密,但也有其长处,即比较省事、且可采用现成的统计资料。表14.4列示了各种计数值控制图的适用场合、特点及其各种统计量。

  表14.4各种计数值控制图

  下面我们以数据集04中的数据为例说明p图的做法,其他的控制图的做法类似。p图是通过观察产品的不合格品率的变化来控制过程和产品质量,p图单独使用,不需与别的控制图组合。【例14.3】检验生产流水线上产品的合格率,每天在4点、10点、16点和22点分别抽取一定量的产品进行检测,一天结束后,合计出样本量及不合格品数。根据2005年1月份31天的资料作p控制图。【解】第一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的要求,同控制图的要求一样。第二步,进行分层。层数在20—25围比较好,并且各层的样本数据个数应视不合格品率p的大小来定,如果户较小,每层的样本数据个数要多一些,反之可以少一些,但不管怎样,层的数据不得少于50,以保证统计检验能力。第三步,计算各层不合格品率。

  表示在第i层抽取的产品数;表示第i层不合格品数。第四步,计算k层平均不合格品率。

  第五步,确定管理界线。

  CL=

  UCL=+3

  LCL=—3

  本例:

  CL=1.3009UCL和LCL由于样本的大小不一,故控制界限也不同,上、下

  控制界限不是直线,在计算过程中,LCL出现负数时就置零。

  当各个样本大小相差不大时,可用代替n,计算控制线。

  第六步,画控制图。

  表14.5是本例的计算表,图14.6是p控制图。

  表14.5p控制图的计算表

  DOC版本

  图14.6p控制图

  三、控制图的观察分析

  控制图是按“3σ”原则构造的,其犯第Ⅰ类错误的概率α=0.27%,这就是说当过程处于控制状态时,仍有0.27%的极小可能使测量数字的点跑到控制界限以外。由于α值取得比较小,则犯第Ⅱ类错误的概率β就较大,这就是说当过程稍有变化时,测量数据的相应点也可能不会

  DOC版本

  越出控制界限。为此,对控制图有如下判断原则,判断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的控制状态,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第一,控制图上的点全都在控制界限以,即没有点出界;第二,界限的点排列正常。1.界限外的判断关于第一条,因为用少量数据作控制图容易产生错误判断,所以规定至少在下述情况下才可以认为过程处于控制状态。(1)连续25点以上处于控制界限;(2)连续35点仅有I点超出控制界限;(3)连续100点中不多于2点超出控制界限。2.界限的判断在稳定的控制状态下,点是在界限随机波动的,没有特别明显的规律性和顺序性,且多数点在中心线附近,只有少数点散落在控制界限附近。界限的点如有下列情形,就不能判断过程为控制状态。(1)多数点处于中心线的一侧:一系列点连续出现在中心线一侧时,这种现象称为“链”,链的长度用链所含点的数量来衡量。①出现5点链时,应注意过程的变化;出现6点链时,应开始调查原因;出现7点链时,判断过程为异常,需采取措施。②连续11点中至少有10点位于同侧,或连续l4点至少有12点位于同侧,或连续17点至少有14点位于同侧,或连续20点至少有16点位于同侧,判断过程为异常见图14.7。

  图14.7异常过程示意图(2)上升(或下降)趋势:连续7点上升(或下降)时,应判断过程异常,见图14.8。

  图14.8上升、下降趋势示意图(3)点出现在控制界限附近:在中心线与控制线间作三等分线,若在最外侧的1/3带形区域存在下列情况之一:①连续3点中有2点处于此带;②连续7点至少有3点处于此带;③连续10点至少有4点处于此带。即可判定过程异常,见图14.9。

  DOC版本

  图14.9点出现在控制界限附近示意图(4)点的排列显示周期趋势:当点的排列显示周期性时,如图14.10,有必要调查是否存在异常原因。

  图14.10周期趋势示意图

  第四节工序能力分析

  产品是生产制造出来的,与其质量直接有关的是生产过程即工序。工序稳定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工序是5MIE因素同时起作用的过程,显然随着影响质量因素的变化,工序也经常不断地发生波动。工序波动主要反映出生产过程的稳定与否,但这种波动最终体现在质量波动上,因此需要通过质量变异的分析来刻划。工序能力是指过程在一定时间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过程处于控制状态是指:①原材料或半成品按照标准要求供应;②过程按作业标准实施并应在影响过程质量各主要因素无异常的条件下进行;③过程完成后,产品检测按标准要求进行。

  在稳定的生产状态下,影响工序能力的偶然因素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为便于工序能力的量化,用3σ原理来确定其分布围:由于分布围取μ±3σ时,产品质量合格的概率可达99.73%,因此用6σ为标准来衡量工序的能力是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和良好的经济特性的。实际计算中记工序能力为B,则B=6σ。

  DOC版本

  一、工序能力指数

  (一)工序能力指数的定义由于受到5M1E的影响,要使同一批产品的质量特性完全一样根本做不到,于是人们转而求其次,给产品质量制订一个容许变化的界限,只要质量特性在这个围之波动都是可以接收的,一旦超出才被定性为不合格。人们关注的是有没有不符合规格标准的产品出现,所以,除了考查6σ值的大小外,还要把它与规格容许变化的围即公差进行比较。令T为公差围,又称公差带,为公差上限,为公差下限,T=—工序能力指数又称工程能力指数、工艺能力指数,用表示,定义为:

  显然,工序能力指数是产品质量规定的变化围与产品质量实际变化围相比较的结果。通常,我们就是依据来判断工序实际能力的。

  (二)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1.双向公差如果公差的围既有上限要求也有下限要求,这就是双向公差问题。对于双向公差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要区分质量总体均值μ与公差中心M是否相等两种情况:(1)μ=M如果质量总体均值μ与公差中心M相同,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计算工序能力指数。但有两点需要注意:(1)σ是总体质量离散性指标,事先需要用样本资料进行估计;(2)如何判断μ是否等于M,由于μ是总体质量均值,也是不知道的,故只能根据样本均值与M的比较来确定。【例14.4】某零件径尺寸公差为,从加工这种零件的生产线上抽取了200个做检查,得到=50.010,s=0.008,试计算工序能力指数。【解】由给定的资料,公差中心为:

  由于,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2)μ≠M按道理,当质量特征均值与公差中心要求不相符时应该调整工序,如果是系统性原因造成的,首先应重点加以消除。但有的时候μ与M的差别很小不值得调整,或者调整工序困难较大,这时也可以计算工序能力指数。计算的公式为:

  其中,k和确定的方法是:;

  【例14.5】某零件径尺寸公差为,从加工这种零件的生产线上抽取了200个做检查,得到=50.017,s=0.008,试计算工序能力指数。

  【解】由给定的资料,公差中心为:

  由于,所以先计算k:

  再计算:

  2.单向公差仅仅规定了上限或下限的公差,称为单向公差。如,电子产品要求使用寿命不能低于多少小时,成品的杂质率不能超过一定的百分比等。

  DOC版本

  单向公差的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可由双向公差的工序公式引申而来,具体计算方法是:

  由正态分布的对称性,应有:;并用替代μ,用s替代

  所以,对于只有公差上限的:

  对于只有公差下限的:

  【例14.6】在流水线上抽取样本容量为100的样本20个,测得不合格品有80个,当允许

  样本不合格品数,试计算工序能力指数。

  【解】首先计算:

  ;

  =100×0.04=4

  将下限公式变形为:

  1.021

  【例14.7】某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其规格要求至少要达到3000小时,现从一批产品中随

  机抽取200件,经过实验得到=3310,s=100,试计算工序能力指数。

  【解】这里仅规定了公差下限,所以:

  二、工序能力评价

  工序能力对产品质量而言至关重要,工序能力大,生产过程稳定,产品质量变化就小,反之,工序能力小,过程波动程度大,出现不合格品的机会就多。可以说,工序能力折射着生产合格品的水平。

  由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可知,工序能力的大小同σ的关系十分密切。σ的值大,工序能力小,反之亦然。实践中,人们根据质量保证要求、生产费用等方面的综合考虑,给出了的参考值:

  1.。对于普通产品而言,说明加工能力过剩,为了降低费用,可以适当放宽对产品质量波动的限制。

  2.。这表明工序能力充足,一般不会出现不合格品,对非关键性的质量特性可以放宽波动的要求,日常的质量控制应该用控制图进行。

  3.。就普通产品来说,这时的工序能力尚可,但需要用控制图进行严密观察,以防出现较大的波动,特别是C。接近于1.00时,出现不合格品的可能性非常大,应加强对5MIE因素的检查。

  4.。工序能力不足,应重视分析造成波动较大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另外,要加强产品检查力度。

  5.。小于0.67,说明工序能力较差,经常出现不合格品,这时应该对工序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对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最好进行全检。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给出的评价标准,适用于一般产品的制造过程,不能把它们理解为统一不变的模式。有些高精尖产品,工序能力指数往往要求大于2。

  三、控制用控制图

  按控制图的用途分类,控制图可分为分析用控制图与控制用控制图。1.分析用控制图分析用控制图用于分析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若经分析后,生产过程处于统计

  DOC版本

  控制状态且满足质量要求,即工序能力达到了设定标准,则可以把分析用控制图转为控制用控制图;若经分析后,生产过程处于非统计控制状态,则应查找过程失控的异常原因,并加以消除,去掉异常数据点,重新计算中心线和控制界限线。若异常数据点比例过大,则应改进生产过程,再次收集数据,计算中心线和控制界限线;若经分析后,生产过程虽然处于统汁控制状态,但不满足质量要求,则应调整生产过程的有关因素,直到满足要求方能转为控制用控制图。

  2.控制用控制图控制用控制图由分析用控制图转化而成,它用于对生产过程进行连续监控。按照确定的抽样间隔和样本大小抽取样本,计算统计量数值并在控制图上描点,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异常。控制用控制图在使用一般时间以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心线和控制界限线进行修改。

  DOC版本

  英文摘要与关键词

  Qualitymanagementisamethodforensuringthatalltheactivitiesnecessarytodesign,developandimplementaproductorserviceareeffectiveandefficientwithrespecttothesystemanditsperformance.Qualitymanagementusesqualityassuranceandcontrolofprocesses,andproductstoachievemoreconsistentquality.Qualitycontrol(QC)isaprocessemployedtoensureacertainlevelofqualityinaproductorservice.QChasastrongstatisticalfoundationbasedonathoroughknowledgeofvariability,systemsperspective,andbeliefincontinuousimprovement.SuchstatisticaltoolsasParetodiagrams,Fishbonediagram,andcontrolchartsareanintegralpartofthisapproach.

  Theprincipalfocusofthecontrolchartistoattempttoseparateassignablecausesofvariationfromcommoncausesofvariation.Assignablecausesofvariationrepresentlargefluctuationsorpatternsinthedatathatarenotinherenttoaprocess.Thesefluctuationsareoftencausedbychangesinasystemthatrepresenteitherproblemstobefixedoropportunitiestoexploit.Commoncausesofvariationrepresenttheinherentvariabilitythatexistsinasystem.Theseconsistofthenumeroussmallcausesofvariabilitythatoperaterandomlyorbychance.

  Themosttypicalformofcontrolchartswillsetcontrollimits(UCLandLCL)thatarewithin±3standarddeviationsofthestatisticalmeasureofinterest.

  Thecontrolchartisameansofmonitoringvariationinthe

  DOC版本

  characteristicofaproductorservicebyfocusingonthetimedimensioninwhichthesystemproducesproductsorservicesandstudyingthenatureofthevariabilityinthesystem.Thecontrolchartisusedtostudypastperformanceand/ortoevaluatepresentconditions.Datacollectedfromacontrolchartformthebasisforprocessimprovement.Controlchartsareusedfordifferenttypesofvariables–forcategoricalvariablesandcontinuousvariables.

  Theprocesscapabilityindexisastatisticalmeasureofprocesscapability:Theabilityofaprocesstoproduceoutputwithinspecificationlimits(USLandLSL).Processcapabilityindicesareconstructedtoexpressmoredesirablecapabilitywithincreasinglyhighervalues.Valuesnearorbelowzeroindicateprocessesoperatingofftargetorwithhighvariation.

  KeyWords:Paretodiagram,Fishbonediagram,fluctuation,assignable

  causes,commoncauses,

  capabilityindex

  controlcharts,

  controllimits,

  process

  DOC版本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影响产品质量的随机性原因5M1E中E是指()。

  A.探索(Exploration)B.环境(Environment)C.辩解(Explanation)D.开采(Exploitation)

  2.对大部分产品而言,应该控制在()。A.B.C.D.

  3.下列控制图中上下控制界限不是定值的是()。A.p图B.图C.c图D.图

  4.若某零件径尺寸公差为,则公差中心为()。A.50B.50.03C.49.99D.50.01

  5.()针对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将其按影响大小进行排列而编制成的累积频数分布条形图。

  A.鱼刺图B.帕累托图C.控制图D.直方图

  6.()是表示质量特征与各种因素关系的图形,其作用四帮助人们逐步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

  A.鱼刺图B.帕累托图C.控制图D.直方图

  二、多项选择题1.系统性原因的特点是()()()()()。A.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大,直接造成大量废品、次品C.在整个生产过程始终存在,具有经常性E.不易识别,能够加以控制或减少但不能消除

  B.不是生产过程中始终存在的D.容易识别也能消除。

  2.工序能力指数为()()()()()时,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A.

  B.

  C.

  D.

  E.

  3.所谓“3σ”原理,是指()()()()()。

  A.分布围取μ±3σB.工序能力为B=6σ

  C.工序能力为B=3σ

  D.产品质量合格的概率可达99.73%

  E.产品质量合格的概率可达97%

  4.控制用控制图一定是()()()()()。

  A.生产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B.可以用于控制

  C.以后不需要再

  进行修改

  D.从分析用图转化而来

  E.工序能力达到了设定标准

  DOC版本

  三、读图题1.看下面的鱼刺图,说明运动员比赛成绩不好的原因。2.对比改进前后的帕累托图,说明改进的效果。

  DOC版本

  四、计算题某厂生产一种零件,其长度要求为49.50±0.10(毫米)生产过程质量要求为过程能力指数不小于1,请设计图对该过程实施监控。

  序号

  1

  49.47

  49.46

  49.52

  49.51

  49.47

  2

  49.48

  49.53

  49.55

  49.49

  49.53

  3

  49.50

  49.53

  49.47

  49.52

  49.48

  4

  49.47

  49.53

  49.50

  49.51

  49.47

  5

  49.47

  49.55

  49.45

  49.53

  49.56

  6

  49.45

  49.49

  49.49

  49.53

  49.57

  7

  49.50

  49.45

  49.49

  49.53

  49.55

  8

  49.50

  49.50

  49.53

  49.51

  49.47

  9

  49.50

  49.45

  49.51

  49.57

  49.50

  10

  49.50

  49.48

  49.57

  49.55

  49.53

  11

  49.47

  49.44

  49.54

  49.55

  49.50

  12

  49.49

  49.50

  49.50

  49.52

  49.55

  13

  49.46

  49.48

  49.53

  49.50

  49.50

  14

  49.53

  49.57

  49.55

  49.51

  49.47

  15

  49.45

  49.47

  49.49

  49.52

  49.54

  16

  49.48

  49.53

  49.50

  49.51

  49.50

  17

  49.50

  49.48

  49.52

  49.55

  49.50

  18

  49.50

  49.51

  49.47

  49.53

  49.52

  19

  49.50

  49.49

  49.52

  49.50

  49.54

  20

  49.50

  49.52

  49.53

  49.45

  49.51

  21

  49.52

  49.47

  49.57

  49.50

  49.52

  22

  49.50

  49.52

  49.49

  49.53

  49.47

  23

  49.50

  49.47

  49.48

  49.56

  49.50

  24

  49.48

  49.50

  49.49

  49.53

  49.50

  25

  49.50

  49.55

  49.57

  49.54

  49.46

  DOC版本

  

篇十二: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

 首先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普及统计法的教育从思想上提高统计人员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认识多的人知晓依法统计的道理扩大统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公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营造诚信守法求真务实的统计工作氛围促使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原则真正做到以法治统其次是加大统计违法的惩处力度开展经常性的统计执法检查坚持把执法检查情况作为考评各单位统计工作的依据对虚报瞒报拒报数据要依法严厉查处

  当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统计工作在上级统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推进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狠抓统计数据质量,着力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统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统计资料数量与质量的需要也与日俱增,当前的统计工作也显得略有薄弱,存在的问题日益显出,为适应新形势对统计工作的要求,本文拟对当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谈几点建议:一、当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1、企业统计队伍中掌握专业统计知识的统计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统计是一个专业性强的工作,统计功能发挥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而接受过统计专业教育和取得统计职称的却寥寥无几。因此,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内容难以很好地把握,利用统计资料进行深层次加工与分析,以及运用现代统计技术和方法的很少,不是不想做,而是没有能力做。2、企业统计队伍不稳定,不利于统计工作的发展。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企业经常调整统计人员的岗位,特别是基层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哪个岗位需要人,就可以随意地把统计岗位的统计人员调出,严重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统计人员工作的不稳定、统计队伍的不稳定和统计队伍素质下降。3、企业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岗位知识和继续教育培训,难以满足对统计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基层统计人员,由于繁忙的统计工作再加上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很少有机会

  参加各种统计工作交流活动,使他们的统计知识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不能了解到统计科技新成果和新方法,影响了统计工作的发展和提高。4、统计法制建设不适应。一些单位、个人对统计法律法规认识不足,对统计工作存在思想不重视,工作不到位,不能按时按量报送报表的行为时有发生,有时还发生瞒报、漏报,迟报、拒报等现象,开展统计执法力度不够,依法统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二、做好当前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1、统计工作是业务性和连贯性较强的工作,统计人员的稳定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统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证。因此,应加强和确保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基层单位要设立专职的统计人员。在选调时要确保人员的素质,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就要求统计人员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更新和丰富知识,提高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为统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2、加强统计法制建设。首先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普及《统计法》的教育,从思想上提高统计人员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认识,让更多的人知晓依法统计的道理,扩大统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公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营造诚信守法,求真务实的统计工作氛围,促使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原则,真正做到以法治统,其次是加大统计违法的惩处力度,开展经常性的统计执法检查,坚持把执法检查情况作为考评各单位统计工作的依据,对虚报、瞒报、拒报

  数据要依法严厉查处。3、完善企业统计人员继续再教育培训体系,提高统计队伍整体素质。严格执行管理局规定的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对不具备统计基础知识和统计法基本知识的统计人员进行培训考试,考试合格才准予领取《统计证》;每隔2-3年,对已取得《统计证》的统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这既有利于不断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统计工作质量与效率,而且对稳定企业统计队伍,扩大统计影响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完善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统计人员培训管理的职能,随着经济发展,统计指标的内涵也不断变化,统计的方法制度也不断更新,统计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因此统计人员要定期认真学习统计业务知识,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4、做好基层统计数据的采集处理工作。统计工作的重心在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保证也在基层,提高数据质量务必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工作抓起,牢固的基层、基础工作是开展统计工作的必要保障条件。数据的采集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做好数据采集处理工作一是要讲时效性,及时采集要上报的数据,给审核评估数据预留一定的时间,才能保证数据质量,二要讲准确性,认真审核基层的报表,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评估基层上报的数据,这就要懂得识别数据的真假,维护数据的真实性,再就是平时没有报表任务的时候统计人员应多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对基层单位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

  数,针对基层的工作实际,找准热点,难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5、加强统计科研,以高新技术装备统计系统。同时,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统计业务量和信息量也随之增长,领导对统计数据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统计数据质量和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需要统计部门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去完成统计任务。在数据的层层上报过程中,不仅重复劳动,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现误差,统计人员整天埋头于繁杂的数字加减、报表填制工作中,工作效率和质量都难以有效提高,传统的统计手段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需要,只有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把数据采集、计算、汇总等工作由“人脑”交给“电脑”去完成,才能有效改善这种状况,从而适应统计业务增长的需要。因此,统计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6、加强统计分析,增强企业统计活力。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统计分析做得好,可以成为统计的重量级项目。在分析过程中,既要重视定性分析也要重视定量分析。现在,大多数企业的统计分析只是单纯的数据说明,没有运用科学的统计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统计人员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生产经营情况,针对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握企业生产运行的规律性,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加大分析力度,进行较高质量的分析论述,提出管理中的新经验和新做法,使统计数字发生质的变化,才能充分发挥统计分析工作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

  各级管理层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统计力量,调整服务对象,建立适合企业经营管理的统计体系,合理运用统计信息网络和现代化办公条件,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切实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统计人员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积极适应现代统计工作的要求,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篇十三: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

 4量化史学在统计制度研究中运用的方法进行量化史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般而言首先是对历史资料的搜集分类和整理接着对历史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如频数分布与次数分配集中趋势的度量偏离态势的度量和统计指数的运用等还有一些对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的深入分析的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模糊数学法等需要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进行选择

  量化史学统计制度史研究

  摘要:我国统计史的研究虽然在20世纪80、90年代经历过成果频出的高潮,但之后二十多年来,统计史的研究一直处在徘徊和几乎停滞状态。同时,量化史学80年代在我国的兴起以及统计制度史研究缺乏整体性的现状,让三者的结合有很大的必要性。文章分析了量化史视角下,统计制度变迁的研究内容及其量化史学的应用范围和方法,明确了量化史学在统计史研究中的定位和相关注意事项,并尝试量化史学在统计制度史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统计史;统计制度史;量化史学统计史是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总结历史经验,探索统计发展规律,对于发展统计理论、指导统计实践意义重大。回顾整个中国统计史,从《禹贡》的国势调查到如今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建立起来的现代统计,政府统计都是统计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出于社会管理、国家战略规划等目的,政府统计帮助国家对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而与此同时,社会的进步和国家职能的扩展也决定了政府统计更深层次的建设。政府统计语境下的统计制度,是指对统计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主体进行管理和规范,以达到国家统计目标的一套行为规则和实施保障。既定的统计制度决定了统计技术结构,也决定了统计技术发展变迁的轨迹,可以说,统计制度从根本上决定了统计在社会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中国统计事业一直以来进步的关键。统计制度史,是统计制度变迁、统计制度理论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更是中国当前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统计制度及其体系需要深入研究的议题。同时,应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的先进手段的量化史学的出现与发展,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研究和揭示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数量表现和数量特征,体现了当代史学发展变化的重要趋势,技术性很强。量化史学先在西方兴起,研究快速发展后又止步不前,而中国量化史学也曾经引发热潮,而后因为成果渐少而归于沉寂。当前,大数据和云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为量化史学提供了新的时代背景和技术基础,量化史学研究迎来了很多新的进展,研究热度也有了一定的上升。在这种态势下,研究量化史学视角下的统计制度史,就不可避免地打上量化史学的烙印。

  1

  1中国统计史及量化史学的研究现状1.1中国统计史研究的停滞不前,亟需突破。国内学者对中国统计史的研究,是在1979年11月中国统计学会成立后,在它的组织、推动下,才逐渐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就专著来说,1980年以后,从整理当代中国统计史开始,掀起了研究中国统计史的热潮,开始出版了一些中国统计史的专著,但80、90年代的统计史著作,大多属于统计通史或断代史,例如王一夫的《新中国统计史稿》,主要描述新中国的具体统计工作;刘叔鹤的《中国统计史略》,全面论述中国统计活动;李惠村、莫曰达合著的《中国统计史》,更为系统地研究了中国从先秦、秦汉一直到当代的统计情况,在论述各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基础上,对统计组织和工作、统计方法和思想等进行了介绍。后来也有更加详实深入的断代史,比如莫曰达的《中国近代统计史》、王德发的《中华民国统计史》等等。但无论是中国统计通史还是断代史,都还是某种意义的概括性研究,虽然这是统计史早期研究的必经阶段,但更深入具体的研究也是迫切需要的。将统计思想史作为一个重要分支议题进行研究,就是之后的一大进展。这方面的著作有莫曰达的《中国古代统计思想史》,主要论述每个时代的相关代表人物,包括统计工作、统计法规、统计组织、代表人物的统计思想等,还有徐国祥的《新中国统计思想史》,主要论述东西方统计思想在我国的发展变化。此外,还有大量发表的论文对中国统计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补充,例如陈支平(1989)介绍中国古代三大统计数字:田赋、户口、田地,论述中国古代官方统计数字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批评了矫枉过正的史学风气。莫曰达(1989)论述了秦代以来的维护措施:做好原始登录工作,保证计量准确无误,严格统计簿籍的交接手续,并且最有效的两点在于实施查验和惩罚。邢莉(2004)指出其理论新探统计范围以土地粮食为基本,重视赋税徭役计算,常涉及货币交易,统计思想有统计分组、线性回归分析、抽样推断、比率等。但是,经历过80、90年代的短暂辉煌后,无论是专著还是发表的论文,统计史的研究热度都在慢慢消退,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少。在内容上,中国统计通史再无专著问世,中国统计思想史也缺乏跟进研究,中国统计史其他领域也很少有深入的单独研究。在方法上,也需要区别于传统史学的新技术手段。1.2量化史学的历史趋势和新热点。历史研究借鉴数据分析由来已久,但直到资本主义在近现代的产生和发展,量化史学才真正作为一门学科兴起。17世纪以后,

  2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人们大量统计与计算各种社会数据,尤其是经济与人口方面。进入20世纪,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史学方法和传统的历史认识论难以应付人们对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反思,法国“年鉴学派”应运而生,历史学开始进入社会科学计量化研究的主流之中。二战后,随着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与电子计算机的技术进步,数学方法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门学科,甚至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完整意义的计量学派开始形成。而现代意义上的量化史学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新经济史”研究,其特点为:在研究方法上,对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融会贯通的使用;在研究对像上,对历史长河中的各种历史现象以及其中的纷繁复杂的数量关系进行统一协调的研究,定性和定量相结合。20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量化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发展,这种发展集中体现在探讨和研究更加有效的方法,以及在众多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量化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悄然融入众多的历史研究领域,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量化史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这股热潮持续时间不长,只在经济史等少数史学领域有较大的发展,但量化史学的方法已经深入人心,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普及,史料开始逐步数字化,历史数据库的建立也变得可能,跨地区、跨国共享访问也可以实现。这是以前的历史研究所不具备的条件,也是催生新一轮量化史学研究的催化剂。从而改变过去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观念,对历史研究的科学化作出进一步贡献。1.3统计制度研究的缺陷。目前,重点研究统计制度本身的,除了在统计史部分对统计制度变迁所涉及的内容,国内对统计制度的研究多集中于目前中国统计制度的现状,指出当前我国统计制度的不足以及提出创新解决的方法,也有一些特别的,比如从古代灾害统计的经验提出对目前统计制度的建议。李国荣(2013)对于中国统计制度的全视角的研究,就从新制度经济学出发,从管理、调查核算、法律三个角度,梳理了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统计制度的变迁,赵胜忠(2012)从政治与权力的角度,将我国统计制度分为混溶范式、技术范式、意识形态范式、治理范式四个阶段,从统计职能、组织机构、活动范围、运行规则四个方面来梳理中国统计制度的变迁。得益于统计,特别是政府统计本身的性质,对统计制度的研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计量方法和实证研究。但目前对统计制度的研究缺乏历史视角,没有阐明中国统计制度长久以来变迁的内在规

  3

  律,缺少用计量史学的方法对一些历史结论进行证明和创新。综上所述,对统计史需要对统计制度变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对统计制度史的研究也需要量化史学的视角。进一步地,在统计史的系统研究中,系统全面地研究统计制度史,若与量化史学结合,更是顺应国际潮流的创新。那么,在量化史学视角下的统计制度史研究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该如何进行量化研究呢?

  2中国统计制度史的研究内容及量化史学的应用领域2.1中国统计制度史的研究内容。首先,作为统计史,统计制度的内容已经见于各种通史、断代史、思想史,但其中对制度内容的研究只是描述每个朝代或历史时期具体实施的统计制度,或者是作为研究其他内容的背景,没有作为单独的、独立的研究内容。其次,作为对中国统计制度变迁本身的研究,从制度主义、经济层面、政治视角,多是片面的、分割的,没有能够深入到从古至今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规律总结,但能够给统计史视角下统计制度的研究带来很多借鉴。综合之前所阐述,我国统计制度史的研究,是统计史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其总体内容是从古至今各个历史时期我国所施行的统计制度。既要包括对统计制度本身的界定和总结,更包括其他各个重要方面。同时,统计制度史研究有如下特点:首先,在我国数千年的统计工作的史料中,绝大多数是政府统计的内容,也就是说,关于统计制度的统计数据十分充足,并且具有很大的延续性,这就为我们进行计量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统计制度是政府统计工作的龙头,是其他统计史研究的基础之一,因此,其研究具有先导性的作用。最后,统计制度史的研究至少有一条主线,就是统计制度对政府需求的满足程度,统计制度是政府对统计工作的要求,是政府对国民控制力的体现,把握这条线索才能更好地理解统计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那么,统计制度史的具体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统计制度本身的基本内容:参考李国荣(2013)的总结,包括管理体制、调查核算制度和对参与方进行约束的法律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指国家统计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统计调查核算制度:指国家管理和组织统计调查核算的一系列行为规则和规则实施的一系列保障。统计法律制度:是统计部门进行统计工作管理、规范统计活动中统计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规定了统计部门与其他组织、民众在统计活动、统计管理中所形成的

  4

  社会关系。除了以上基本内容,为了将统计制度与政府需求更好地联系在一起,统计制度还应该包括各种层级的统计机构以及它们不同的职能、各个时期政府统计的范围变化等等。2.2量化史学在统计制度史中应用范围。量化史学并不是万能的,它有自己的应用范围,只适合历史研究中“求真”的部分,而不适合“历史观”的部分,可以对历史研究中的微观部分进行细致的数量分析,但没办法指出“是什么”、“怎么办”的历史命题。(1)适用于中国统计制度史中关于数量的研究表示统计制度的完善性,统计制度涉及的范围,统计制度下参与政府统计的人数,如果仅仅用文字叙述,或者用很多、较少的词来形容,未免有些缺乏说服力,通过精确的数据会更有说服力。比如赵胜忠(2012)论述晚清到民国部门统计机构的壮大,晚清政府在中央民政、度支、陆军、邮传、农工商及大理院等6个部门设立了统计处,至北京政府时期,中央设立专门统计机构的部委则扩大至内务部、陆军部、海军部、司法部、教育部、农林部、工商部、交通部、蒙藏委员会、大理院、审计院币制局、全国水利局、全国烟酒事务署与航空署共14个。国民政府成立后,深知统计的重要性,立法院、铁道部、内政部等25个部门设立专职统计机构。而后成立主计处,到1941年共计有统计处2处,统计室47处,其他统计机构3处,共设置统计人员140人,其中简任职2人、荐任职23人、委任职82人、雇员33人。这组统计数字就让人对晚清到民国统计机构的完善与壮大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此外,在以往对中国统计制度的研究中,一般只是叙述相关的统计机构,统计组织、统计管理体制、统计调查核算制度,很难让人有具体的概念,不同统计制度对数据的搜集和处理没有明确的印象,如果在特定的统计制度后附上具体的统计数字或者统计表,通过数字的精确程度和统计指标的数目,便能对统计制度的效果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也易于进行比较。(2)适用于统计制度本身或与其他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例如,对统计制度本身的研究内容包括统计管理体制、统计调查核算制度、统计法律法规,我们最关心的就是统计制度对经济增长会造成怎么样的影响。李国荣(2013)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到2009年中国统计管理体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认为其共有两次变迁,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统计管理体制变迁与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共同反映了99%以上的经济增长的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对其他两项内容的分析也有类似的结论。此外,这方面的计量研究,还

  5

  有不同历史时期,统计制度在变迁过程中管理体制、调查核算制度和法律法规之间相关关系,以及统计制度与统计数据准确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等。(3)适用于统计制度关于数量结构的分析数量结构是指历史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结构,这些不同的结构内部各要素或成份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比如统计机构的人员结构、统计管理体制结构、统计对象层次结构等。比如贺晓静(2017)分析酒泉市统计基层基础薄弱时,除了说明酒泉市统计系统下属的七个县(市、区)统计局工作人员均不超过20人的情况,还分析了全市统计系统干部只有7%取得中级职称,3%取得初级职称,其余90%并未取得职称的技能水平结构,统计队伍根基确实不牢。(4)量化史学在统计制度研究中运用的方法进行量化史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般而言,首先是对历史资料的搜集、分类和整理,接着对历史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如频数分布与次数分配、集中趋势的度量、偏离态势的度量和统计指数的运用等,还有一些对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的深入分析的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模糊数学法等,需要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进行选择。此外还有一些计量方法,用来研究中国统计制度史会有更好的适应性。如研究统计制度的实施有没有带来预期效果的双重差分法,利用计算机汇集各个历史时期政府统计工作数据建立政府统计工作数据库,发挥大数据优势,为统计制度的量化史研究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还有,在统计制度史的研究中,统计制度对政府需求的满足程度的线索贯穿始终,而如何描述满足程度,就需要运用量化史学的指标法,构建统计机构、统计职能、统计活动范围和运行规则的指标体系,最后形成可以评判满足程度的总指标。

  3在统计制度史研究中运用量化史学应注意的问题3.1量化史学与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关系。量化史学方法是在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历史问题,它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方法。量化史学所要探索的仅仅是中国统计制度史研究的求真部分,它不能解决价值判断的合理性问题,比如统计制度的阶级性这种问题的研究。即使是在求真部分,它也仅仅是关注几千年来,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统计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的研究,它不可能将整个史学研究科学化和现代化,只是在某些具体环节上使之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在研究过程中不能盲目夸大量化史学的作用。并且要注意到,传统的历史学研究和量化史学都非常重视广泛地阅读历史资料,

  6

  并按需求对其进行梳理和进一步考证,这是严谨历史研究的基础,在这一点上两者是相同的;而不同在于,计量史学会对史料中的数字资料更感兴趣,需要从文字资料中努力提取数字资料,并进行量化工作。3.2量化史学方法要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量化史学方法虽然有很鲜明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但是,它时刻都离不开理论指导,要想得到科学的、合理的结论,不仅要能科学地运用计量方法,对于具体历史问题,更要考量所用理论是否科学。更一般地说,历史学研究者并不是简单的方法运用者,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定量研究为桥梁,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进行科学的理论分析,从而决定了研究的可靠性。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统计制度史的过程中,无论是整个历史,还是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研究侧重点,都要明确所依据的理论框架。同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在应用量化史学方法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定量分析是量化史学研究的有力武器,但更多地是作为数据处理的方法,要想达到研究目的,对以往的历史问题和新时代下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对统计制度历史变迁的内在规律深入分析,还需要以一定的历史学素养为基础,进行定性分析。定性分析决定了研究的性质,解释了研究的结果,在量化史研究的起点和终点都扮演着重要角色。3.3对历史数据本身的重视。首先,原始数据的整理是至关重要的,它一直是量化史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原始数据一般是指第一手的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数字记录。相对而言,原始数据的历史纪录较少,即使在现代统计体系建立以后,同样如此。但这些数据反应了重要的历史信息,我们的任务就是发掘这些数字背后所隐藏的信息。中国统计史的研究虽然沉寂多年,但是统计史学家们先前留下了许多成果,这些成果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史料中搜集整理了中国统计史的发展脉络和相对应的数据内容,对我们沿用量化史学方法研究中国统计制度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数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以前的史学研究毕竟受限于传统史学方法,我们除了利用这些原始数据,还应该从历史上的文字记录中提取数字依据,扩大研究范围。最后,对原始数据和提取数据进一步的统计整理,生成抽象数据,比如离散系数、方差、相关系数、系统相关指数等,这些原始数据以及所提取数据将作为量化统计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7

  

推荐访问: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论述 统计工作 论述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2/1115/5694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