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违规挂靠问题整治\
整治违规挂靠,冒牌企业违规挂靠清理方案
一、规范字号使用
《通知》第9条称,不得将字号、经营资质和特许经营权等提供给参股企业使用。实践中,一些参股企业就是利用央企的字号和光环,被金融机构误认为是央企实际控制的子公司,从而获得巨额授信。典型案例是中国青旅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债务违约事件。此外,建筑企业将自己的资质出借给不具备资质的施工单位,以达到投标条件,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采取参股公司的形式“挂靠”央企,是他们常用手段。
二、加强领导人员兼职管理
中央企业及各级子企业领导人员在参股企业兼职,应根据工作需要从严掌握,一般不越级兼职,不兼“挂名”职务。中央企业各级领导在参股企业“挂名”,这类参股企业最容易被社会上误认为是央子的控股子公司。在中青旅实业案中,银行和信托相关人员称,正是中青旅实业的法定代表人同时兼任中青旅集团副总经理,才让他们深信:中青旅实业是央企实际控制的公司,即使将来出现还款困难,中青旅集团会对它的债务提供流动性支持。
三、积极清理股权
对满5年未分红、长期亏损或非持续经营的参股企业股权,要进行价值评估,属于低效无效的要尽快处置。这是铲除“挂钩央企”温床的一条重要措施。实践中,一些央企层级太多,子企业达五级甚至更多。很多子企业长期亏损,属于“僵
死企业”,目前处于清理但还没有关闭的状态。一些人觉得央企的字号和品牌放在那里不利用太可惜,于是动起了歪脑筋,为了个人利益,借“盘活资产”之名拉来挂靠的民营企业,然后包装成央企子公司四处招摇撞骗。
四、严守主业
中央企业要坚持聚焦主业,不得为规避主业监管要求,通过参股等方式开展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规定的商业性房地产等禁止类业务。实践中,“挂靠央企”大都是为了赚快钱,而国资委旗下的央企大多数是从事实业生产与经营,资本投入大、行业利润率并不高,“挂靠央企”对这类并无兴趣。相反,投资负责清单上的一些行业,例如房地产、P2P等业务,它们却趋之若鹜。《通知》要求央企对参股企业进行投资的时候,要严把主业投资方向,可以从源头上防控各种不良“挂靠央企”的产生。
长期以来,在“管企业”模式下,国资委只注重管理国有独资、国有全资以及国有控股企业。对于参股公司,由于持股比例低,无法直接“管企业”,管控不严,甚至不纳入监管体系,造成一定的风险与隐患。随着混改的不断深入以及国有资本在某些领域的退出,一些国有控制公司将变成国有参股公司(例如格力电器)。在这种背景下,参股企业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如何加强对国有参股企业的管理成为新时期一个重要课题。
篇二:违规挂靠问题整治\
公职人员违规挂靠下一步工作计划
公职人员违规挂靠是一种违法违纪行为,严重影响了公职人员的形象和公信力,也损害了公共利益。针对这种情况,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违规挂靠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2.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公职人员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公职人员不得在企业或其他单位违规挂靠,严格限制公职人员兼职行为,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3.加大查处力度:加强对公职人员违规挂靠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同时要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震慑。
4.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日常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挂靠行为。
5.推进信息公开:加强政务信息公开,让公众了解公职人员的工作情况和收入状况,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6.强化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于遵守规定、表现优秀的公职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励他们遵守纪律、勤勉工作。
总之,治理公职人员违规挂靠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篇三:违规挂靠问题整治\
挂证取酬问题整改措施
“挂证取酬”问题是指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将自己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靠在其他单位或企业,从而获取报酬或奖励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还可能对个人和组织带来严重的后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整改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如媒体、宣传栏、微信群等,向社会公众普及“挂证取酬”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2.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明确职业资格证书挂靠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标准,使相关部门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有法可依。
3.加强行业监管。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发现的“挂证取酬”问题严肃处理并及时公布,形成高压态势。
4.强化激励机制。鼓励组织或企业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励员工提升自身技能和素质,而不是通过“挂证取酬”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
5.推动行业自律。鼓励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发挥自律作用,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引导专业技术人员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法规,避免参与“挂证取酬”等不正当行为。
6.开展专项整治。针对“挂证取酬”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清除一批违法违规的“挂证”人员,教育一批存在违规行为的持证人员,并公开曝光一批典型案例,以形成有效震慑。
7.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使其自觉遵守相关规定,不参与“挂证取酬”等违规行为。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4/0930/124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