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基督教教育概论8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0-23 11:45:03

篇一:基督教教育概论

  第九讲宗教与道德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九讲5学时宗教与道德在文化系统中的不对称以信仰为中介把握宗教与道德的关系宗教伦理的共通准则发挥宗教道德在现时代的积极作用倡导和平与宽容的伦理原则教学要求具体要求1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宗教学概论 A Survey of the Study of Religion 总学时/总学分:54/3 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54/3 课程编码:Z211206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

  开课单位:政法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 2.课程目的:宗教学是以宗教一般为研究对象,以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的宗教现象 为客体,考察其观念、行为、组织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其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及产生和存在的 基础,并探索其性质、规律和社会作用的一门社会科学。因此,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 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从一般的角 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

  3.具体要求:

  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的, 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 度和政策。

  增进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 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前提 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 人文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 宗教学与宗教的界定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 5学时 ●宗教学的诞生 ●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 ●宗教的界定 ●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在讲述本课的过程中,应指出中国宗教学研究和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渊源、联系以及存在 的重大差距;尤其要引导学生对宗教学定义进行灵活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宗教学起源与发展;宗教学定义;宗教学分支学科;我国宗教学研究 3.难点是宗教学定义 进一步阅读书目 麦克斯·缪勒:

  《宗教学导论》 ,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吕大吉:

  《宗教学通论新编》 ,导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 年。

  陈麟书:

  《宗教学原理》 ,绪论部分,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 1999 年版。

  卓新平:

  《西方宗教学研究导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 年。

  思考题 1.宗教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2.西方宗教学是由谁奠基的?中国宗教学近 20 年来的发展情况如何? 3. “宗教四要素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已有的各种宗教定义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界定宗教的?

  以人为本 诚信务实 勇于创新 乐于奉献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讲

  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二讲 5学时 ●原始宗教的产生 ●宗教与神话 ●宗教与崇拜 ●宗教与巫术 ●原始宗教的特点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通过讲授“宗教”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和外国语境中的不同的来源,加强学生对宗教本 质、宗教特征、宗教定义以及宗教与迷信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正确的理解与把握。

  2.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意灵活把握宗教的定义,不可拘泥于一种固定定义。

  3.区别宗教与迷信 进一步阅读书目 弗雷泽:

  《金叶》 , 《金枝》选译本,汪培基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年。

  马林诺夫斯基:

  《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出版社,1986 年 怕林德:

  《非洲传统宗教》 ,张治强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 马昌仪:

  《中国灵魂信仰》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年 思考题 1.宗教有无起源? 2.灵魂观念对于宗教的产生与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原始宗教产生的经济基础和认识论根源是什么? 4.原始宗教有哪些基本特点? 第三讲 古代民族宗教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三讲 5学时 ●主要民族宗教的形成 ●古代埃及宗教 ●古代巴比伦宗教 ●古代中国宗教 ●民族宗教向世界宗教发展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了解世界性宗教。

  2.把握古埃及语巴比伦宗教的特点。

  3.重点掌握中国宗教的特点。

  进一步阅读书目 牟钟鉴:

  《中国宗教与文化》 ,巴蜀书社,1989 年。

  于殿利、郑殿华:

  《巴比伦古文化探研》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年。

  张荣明:

  《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

  李铁匠:

  《长河落日——巴比伦文明探秘》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思考题:

  以人为本 诚信务实 勇于创新 乐于奉献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1.原始宗教进入古代文明社会以后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2.世界宗教史上最重要的民族宗教有哪些? 3.国家宗教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中国宗教法性传统宗教起着什么样的历史作用? 5.在民族宗教向世界宗教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因素 在起作用? 第四讲 宗教与古代哲学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四讲 5学时 ●宗教与希腊哲学的起源 ●神灵观念的理性化与希腊理性神学 ●希腊化时期的宗教与哲学 ●基督教接纳希腊哲学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了解希腊哲学的起源。

  2.把握希腊化时期的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3.重点掌握基督教 进一步阅读书目 范明生:

  《柏拉图哲学述评》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年。

  范明生:

  《晚期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年。

  王晓朝:

  《希腊宗教概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

  王晓朝:射申秘与理性的交融》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年。

  思考题 1.宗教对于希腊哲学的诞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希腊哲学家对希腊宗教的批判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3.为什么说西方理性神学源于希腊哲学家对神的思考? 4.希腊哲学与基督教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第五讲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五讲 5学时 ●佛教的创立与发展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经典 ●佛教的主要礼仪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了解佛教的起源。

  2.把握佛教的基本教义。

  3.重点掌握主要佛典的内容。

  以人为本 诚信务实 勇于创新 乐于奉献

  佛教基本知识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进一步阅读书目 方立天著: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8 年。

  陈兵、邓子美著: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 ,民族出版社,北京,2001 年。

  思考题 1. “佛”或“佛陀”是什么意思? 2. “四圣谛”指的是什么? 3.如何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 4.佛教传人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第六讲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六讲 5学时 ●基督教的前身 ●基督教的诞生与发展 ●基督教的经典 ●基督教的核心信仰与基本礼仪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了解基督教的发展史。

  2.把握基督教的圣典——《圣经》-主要内容。

  3.重点掌握基督教的核心信仰与基本礼仪。

  进一步阅读书目 【英】罗伯逊:

  《基督教的起源》 ,宋桂煌译,三联书店,北京,1958 年。

  【德】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

  《耶稣转》 ,商务印书馆,北京,1981 年。

  【英】约翰。托兰德:

  《基督教并不神秘》 ,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 年。

  【英】穆尔:

  《基督教简史》 ,商务印书馆,北京,1981 年版。

  【美】沃尔克:

  《基督教会史》 ,孙善玲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北京。

  王晓朝:

  《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北京。

  思考题:

  1.基督教有哪三大主要派别? 2.基督教的主要经典有哪些? 3.基督教的基本信仰是什么? 基督教基本知识

  第七讲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七讲 5学时 ●伊斯兰教的诞生与发展 ●伊斯兰教基本信条 ●伊斯兰教的礼仪 ●伊斯兰教的经典

  以人为本 诚信务实 勇于创新 乐于奉献

  伊斯兰教基本知识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了解伊斯兰教的诞生与发展史。

  2.把握《古兰经》的主要内容。

  3.重点掌握伊斯兰教基本信条与礼仪 进一步阅读书目(略) 第八讲 宗教的基本要素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八讲 5学时 ●宗教意识 ●宗教组织 ●宗教礼仪 ●宗教器物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了解宗教的主要礼仪。

  2.把握宗教的组织结构。

  3.重点掌握器物性宗教。

  进一步阅读书目 张志刚:

  《宗教文化学导论》 ,东方出版社,北京,1996 年。

  王晓朝:

  《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1 年。

  思考题:

  1.宗教文化研究与一般文化研究是什么关系? 2.包括宗教传播在内的文化传播有哪些规律性? 3.什么叫外来宗教本土化? 4.为什么外来宗教本土化是一种必然现象?

  第九讲 宗教与道德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九讲 5学时 ●宗教与道德在文化系统中的不对称 ●以信仰为中介把握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宗教伦理的共通准则 ●发挥宗教道德在现时代的积极作用 ●倡导和平与宽容的伦理原则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了解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以人为本 诚信务实 勇于创新 乐于奉献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2.把握伦理道德的内涵。

  3.重点掌握宗教伦理的共通准则。

  进一步阅读书目 [美]坎默著,王苏平译:

  《基督教伦理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

  [美 1 罗斯特著,赵稀方译:

  《黄金法则》 ,华夏出版社,2000 年。

  [德)fL 汉思、库舍尔著,何光沪译:

  《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 ,1997 年。

  万俊人:

  《寻求普世伦理》 ,商务印书馆,2001 年。

  王月清:

  《中国佛教伦理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王作安、卓新平主编:

  《宗教:关切世界和平》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

  董群:

  《禅宗伦理》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年。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道德金律”可以成为最基本的人类道德共识? 2.全球伦理的有什么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3.中国维护宗教信仰自由原则有哪些成功经验? 4.积极开展宗教间对话对于促进世界和平有什么重要作用? 第十讲 宗教与科学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十讲 5学时 ●原始时代的融为一体 ●古代的分化与分立 ●近代的矛盾与冲突 ●现代的调适与共存 ●二者关系的若干种模式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了解西方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宗教。

  2.把握宗教中的科学如何绽出。

  3.反省东方文化为什么不能孕育出科学。

  进一步阅读书目 霍伊卡:

  《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年 李申主编:

  《高科技与宗教》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年 罗素:

  《宗教与科学》 ,商务印书馆,1982 年。

  彼得斯、王丕盛、本纳德编:

  《科学与宗教》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2 年。

  思考题:

  1. 在古代社会,科学为何被包含在宗教之中? 2. 在西方近代社会,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和对立原因何在? 3. 宗教神学与自然科学从思维方式上考察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异? 4. 当代宗教与科学应当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之中?

  以人为本 诚信务实 勇于创新 乐于奉献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第十一讲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十一讲 4 学时 ●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 ●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动态互补 ●中国民间宗教 【教学要求】

  宗教与中国文化

  具体要求 1.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

  2.把握宗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3.跟踪中国宗教的发展趋势。

  进一步阅读书目 牟钟鉴:

  《中国宗教与文化》 ,巴蜀书社,1989 年。

  方立天: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8 年。

  张志刚:

  《宗教文化学导论》 ,东方出版社,北京,1996 年。

  参考题:

  1.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2.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宗教性? 3.为什么说本土化是外来宗教融人中国文化的惟一通道? 4.中国民间宗教有哪两种发展趋势? 三、参考教材 (使用教材)吕大吉:

  《宗教学纲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主要参考书目) :

  1、 吕大吉:

  《宗教学通论新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

  2.吕大吉:

  《宗教学通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 7 月。

  3.吕大吉:

  《宗教学纲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吕大吉:

  《西方宗教学说史》 ,中国社会科学,1994。

  5.从哲学到宗教学:吕大吉学术论文选集/吕大吉著.-2002, 6.陈麟书《宗教学原理》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年 1 月出新版修订本。

  7.宗教观的历史·理论·现实 [专著]/陈麟书主编.-1996.7 8.陈麟书《世界七大宗教》 9.罗竹风:<宗教学概论>,人民出版社. 10.麦克斯·缪勒:

  《宗教学导论》 11.时光、王岚:

  《宗教学引论》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年 5 月。

  12.张志刚:

  《宗教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6 月。

  13.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与方法/张志刚著.-1995.12, 14.宗教学基础十五讲/王晓朝著.2003,B920/W37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 月版。

  以人为本 诚信务实 勇于创新 乐于奉献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四、学习要求 学生学习要有一定的计划。学习计划要突出重点,理清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及自己 的薄弱环节。学习应积极主动,掌握老师教学进度,应主动课前自学,课上记笔记,课后复 习,认真完成老师布置作业。遇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或者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 老师同学联系,寻求辅导和帮助。通过定期浏览网络,及时了解时政,加深课程知识的理解 和巩固。

  五、成绩评定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笔试,闭卷。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 10%, 期中成绩 30%,期末笔试 60%。

  大纲制定者:孙业成 大纲审定者:

  制定时间:

  2010 年 5 月

  营销部新员工实习报告

  员工姓名:

  实习部门:

  报告内容:

  递交报告日期:

  实习日期:

  以人为本 诚信务实 勇于创新 乐于奉献

  

篇二:基督教教育概论

  《宗教学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是全日制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考试

  的目的在于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该专业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专业素质 和研究潜力。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水平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

  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理论分析能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掌握宗教学和宗教哲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世界各大宗教的基本知识。

  2. 对宗教学和宗教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思想和重大事件及其发

  展和特征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3. 正确使用相关专业术语,清楚分析问题,具有较高宗教学知识素养和文字

  论述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科目考试为闭卷考试,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I.名词解释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对宗教学理论与宗教哲学思想史的相关名词、概念、人物和现象有 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给出简要的解释。

  2. 题型

  要求考生解释宗教学名词 5 个。

  II. 简答题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根据宗教学理论与宗教哲学思想史的相关知识能够简要回答问题,

  并合理展开必要的分析和总结

  2. 题型

  该部分要求考生根据各个具体题目要求回答问题,共需回答 3 道简答题。

  III. 论述题

  1. 考试要求 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宗教学理论和宗教哲学

  思想史给出有理有据的解答,并尽量展开理论分析和个人的见解,论述要具有 逻辑性和合理性。

  2. 题型

   该部分共有 2 道论述题。

  序号

  题型

  《宗教学概论》考试内容一览表

  题量

  1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

  共计:

  时间 (分 钟) 30 60 90 180

  

篇三:基督教教育概论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宗教学概论 A Survey of the Study of Religion 课程编码:Z211206

  总学时/总学分:54/3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54/3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

  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开课单位:政法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 2.课程目的:宗教学是以宗教一般为研究对象,以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的宗教现象

  为客体,考察其观念、行为、组织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其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及产生和存在的 基础,并探索其性质、规律和社会作用的一门社会科学。因此,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 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一般的角 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

  3.具体要求:

  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 度和政策。增进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前提 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 人文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 宗教学与宗教的界定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 5学时 ●宗教学的诞生 ●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 ●宗教的界定 ●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在讲述本课的过程中,应指出中国宗教学研究和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渊源、联系以及存在 的重大差距;尤其要引导学生对宗教学定义进行灵活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宗教学起源与发展;宗教学定义;宗教学分支学科;我国宗教学研究 3.难点是宗教学定义 进一步阅读书目 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导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 年。

  陈麟书:《宗教学原理》,绪论部分,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 1999 年版。

  卓新平:《西方宗教学研究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 年。

  思考题 1.宗教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2.西方宗教学是由谁奠基的?中国宗教学近 20 年来的发展情况如何? 3.“宗教四要素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已有的各种宗教定义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界定宗教的?

   第二讲 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二讲 5学时 ●原始宗教的产生 ●宗教与神话 ●宗教与崇拜 ●宗教与巫术 ●原始宗教的特点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通过讲授“宗教”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和外国语境中的不同的来源,加强学生对宗教本 质、宗教特征、宗教定义以及宗教与迷信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正确的理解与把握。

  2.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意灵活把握宗教的定义,不可拘泥于一种固定定义。

  3.区别宗教与迷信 进一步阅读书目

  弗雷泽:《金叶》,《金枝》选译本,汪培基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年。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出版社,1986 年 怕林德:《非洲传统宗教》,张治强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 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年 思考题

  1.宗教有无起源? 2.灵魂观念对于宗教的产生与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原始宗教产生的经济基础和认识论根源是什么? 4.原始宗教有哪些基本特点?

  第三讲 古代民族宗教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三讲 5学时 ●主要民族宗教的形成 ●古代埃及宗教 ●古代巴比伦宗教 ●古代中国宗教 ●民族宗教向世界宗教发展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了解世界性宗教。

  2.把握古埃及语巴比伦宗教的特点。

  3.重点掌握中国宗教的特点。

  进一步阅读书目 牟钟鉴:《中国宗教与文化》,巴蜀书社,1989 年。

  于殿利、郑殿华:《巴比伦古文化探研》,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年。

  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

  李铁匠:《长河落日——巴比伦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思考题:

   1.原始宗教进入古代文明社会以后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2.世界宗教史上最重要的民族宗教有哪些? 3.国家宗教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中国宗教法性传统宗教起着什么样的历史作用? 5.在民族宗教向世界宗教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因素 在起作用?

  第四讲 宗教与古代哲学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四讲 5学时 ●宗教与希腊哲学的起源 ●神灵观念的理性化与希腊理性神学 ●希腊化时期的宗教与哲学 ●基督教接纳希腊哲学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了解希腊哲学的起源。

  2.把握希腊化时期的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3.重点掌握基督教 进一步阅读书目 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年。

  范明生:《晚期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年。

  王晓朝:《希腊宗教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

  王晓朝:射申秘与理性的交融》,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年。

  思考题 1.宗教对于希腊哲学的诞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希腊哲学家对希腊宗教的批判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3.为什么说西方理性神学源于希腊哲学家对神的思考? 4.希腊哲学与基督教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第五讲 佛教基本知识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五讲 5学时 ●佛教的创立与发展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经典 ●佛教的主要礼仪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了解佛教的起源。

  2.把握佛教的基本教义。

  3.重点掌握主要佛典的内容。

   进一步阅读书目 方立天著:《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8 年。

  陈兵、邓子美著:《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民族出版社,北京,2001 年。

  思考题 1.“佛”或“佛陀”是什么意思? 2.“四圣谛”指的是什么? 3.如何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 4.佛教传人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第六讲 基督教基本知识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六讲 5学时

  ●基督教的前身 ●基督教的诞生与发展 ●基督教的经典 ●基督教的核心信仰与基本礼仪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了解基督教的发展史。

  2.把握基督教的圣典——《圣经》-主要内容。

  3.重点掌握基督教的核心信仰与基本礼仪。

  进一步阅读书目

  【英】罗伯逊:《基督教的起源》,宋桂煌译,三联书店,北京,1958 年。

  【德】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耶稣转》,商务印书馆,北京,1981 年。

  【英】约翰。托兰德:《基督教并不神秘》,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 年。

  【英】穆尔:《基督教简史》,商务印书馆,北京,1981 年版。

  【美】沃尔克:《基督教会史》,孙善玲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北京。

  王晓朝:《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北京。

  思考题:

  1.基督教有哪三大主要派别? 2.基督教的主要经典有哪些? 3.基督教的基本信仰是什么?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七讲 伊斯兰教基本知识

  第七讲 5学时

  ●伊斯兰教的诞生与发展 ●伊斯兰教基本信条 ●伊斯兰教的礼仪 ●伊斯兰教的经典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了解伊斯兰教的诞生与发展史。

  2.把握《古兰经》的主要内容。

  3.重点掌握伊斯兰教基本信条与礼仪 进一步阅读书目(略)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八讲 宗教的基本要素

  第八讲 5学时

  ●宗教意识 ●宗教组织 ●宗教礼仪 ●宗教器物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了解宗教的主要礼仪。

  2.把握宗教的组织结构。

  3.重点掌握器物性宗教。

  进一步阅读书目

  张志刚:《宗教文化学导论》,东方出版社,北京,1996 年。

  王晓朝:《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1 年。

  思考题:

  1.宗教文化研究与一般文化研究是什么关系? 2.包括宗教传播在内的文化传播有哪些规律性? 3.什么叫外来宗教本土化? 4.为什么外来宗教本土化是一种必然现象?

  第九讲 宗教与道德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九讲 5学时 ●宗教与道德在文化系统中的不对称 ●以信仰为中介把握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宗教伦理的共通准则 ●发挥宗教道德在现时代的积极作用 ●倡导和平与宽容的伦理原则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了解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2.把握伦理道德的内涵。

  3.重点掌握宗教伦理的共通准则。

  进一步阅读书目

  [美]坎默著,王苏平译:《基督教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

  [美 1 罗斯特著,赵稀方译:《黄金法则》,华夏出版社,2000 年。

  [德)fL 汉思、库舍尔著,何光沪译:《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1997 年。

  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2001 年。

  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王作安、卓新平主编:《宗教:关切世界和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

  董群:《禅宗伦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年。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道德金律”可以成为最基本的人类道德共识? 2.全球伦理的有什么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3.中国维护宗教信仰自由原则有哪些成功经验? 4.积极开展宗教间对话对于促进世界和平有什么重要作用?

  第十讲 宗教与科学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十讲 5学时 ●原始时代的融为一体 ●古代的分化与分立 ●近代的矛盾与冲突 ●现代的调适与共存 ●二者关系的若干种模式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了解西方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宗教。

  2.把握宗教中的科学如何绽出。

  3.反省东方文化为什么不能孕育出科学。

  进一步阅读书目 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年 李申主编:《高科技与宗教》,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年 罗素:《宗教与科学》,商务印书馆,1982 年。

  彼得斯、王丕盛、本纳德编:《科学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2 年。

  思考题:

  1. 在古代社会,科学为何被包含在宗教之中? 2. 在西方近代社会,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和对立原因何在? 3. 宗教神学与自然科学从思维方式上考察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异? 4. 当代宗教与科学应当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之中?

   第十一讲 宗教与中国文化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十一讲 4 学时 ●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 ●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动态互补 ●中国民间宗教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

  2.把握宗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3.跟踪中国宗教的发展趋势。

  进一步阅读书目 牟钟鉴:《中国宗教与文化》,巴蜀书社,1989 年。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8 年。

  张志刚:《宗教文化学导论》,东方出版社,北京,1996 年。

  参考题:

  1.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2.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宗教性? 3.为什么说本土化是外来宗教融人中国文化的惟一通道? 4.中国民间宗教有哪两种发展趋势?

  三、参考教材 (使用教材)吕大吉:《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主要参考书目):

  1、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

  2.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 7 月。

  3.吕大吉:《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1994。

  5.从哲学到宗教学:吕大吉学术论文选集/吕大吉著.-2002, 6.陈麟书《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年 1 月出新版修订本。

  7.宗教观的历史·理论·现实 [专著]/陈麟书主编.-1996.7 8.陈麟书《世界七大宗教》 9.罗竹风:<宗教学概论>,人民出版社. 10.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 11.时光、王岚:《宗教学引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年 5 月。

  12.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6 月。

  13.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与方法/张志刚著.-1995.12, 14.宗教学基础十五讲/王晓朝著.2003,B920/W37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 月版。

   四、学习要求 学生学习要有一定的计划。学习计划要突出重点,理清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及自己

  的薄弱环节。学习应积极主动,掌握老师教学进度,应主动课前自学,课上记笔记,课后复 习,认真完成老师布置作业。遇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或者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 老师同学联系,寻求辅导和帮助。通过定期浏览网络,及时了解时政,加深课程知识的理解 和巩固。

  五、成绩评定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笔试,闭卷。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 10%, 期中成绩 30%,期末笔试 60%。

  大纲制定者:孙业成 大纲审定者:

  制定时间:

  2010 年 5 月

  

篇四:基督教教育概论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 课程说明:

  按照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宗教学概论》为选修课,每周 2 学时,按每学期 18 周设 计,共计 36 学时。其中预留一周时间,为机动教学安排,可安排教学实践,所以共 计教学计划 34 课时。由于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及本课程的特点,在围绕教学基本大纲 组织教学同时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较为机动,部分教学内容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 整。

  二、 教学目的及要求:

  近年来,国内宗教热度上升,国际上宗教问题突出。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 对宗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丰富学生知识及认识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宗 教的基本概念,并具备初步的运用宗教学知识分析当前宗教问题的能力,对当前宗教 问题有较清楚的认识。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宗教的构成、宗教的社会功能。由于基督教对西方文明发展的 重要影响、以及国内基督教的迅速发展,本课程也将重点教授基督教的历史和基本教 义。

  四、 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初步的哲学知识,前期课程是哲学原理。由于 属于选修课,本课程并无相关后继课程。

  五、 学时、学分 本课程周 2 学时,为期一学期,共计 2 学分 六、教学内容

  第一讲 宗教与宗教学 一、当代世界与中国宗教的基本情况

  1、世界宗教状况 当代世界绝大多数人是某一宗教的信徒。一般认为,宗教信徒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 三。

  按照人口,第一大宗教当属基督教。现在全世界基督徒大约 21 亿。伊斯兰教应该 是当今世界第二大宗教,其人口大约在 8 到 9 亿。佛教。当代世界佛教信徒大约 3 亿 7 千万人。

  2、中国五大宗教与民间宗教 当代中国的主要宗教概况;五大宗教、民间宗教;五大宗教为:佛教、道教、伊斯 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二、宗教的社会存在与特征 第一、宗教是一种社会群体现象。

  第二、宗教具有一套以崇奉超自然、超人间力量或神灵为核心的信仰体系。

  第三、宗教具有社会实践性。

  宗教的社会特征是宗教区别于其它社会现象的本质规定。

   三、宗教的社会功能 教在社会成员的社会化、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社会动员以及文化积累传承和文化

  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1、宗教的心理调适(消解)功能。

  2、宗教的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功能 3、宗教的个人社会化功能。

  4、宗教的文化功能。

  5、宗教社会功能的两重性

  四、宗教学学习与研究的几个问题 1、宗教学与无神论,尤其是科学无神论的关系 2、宗教学与神学研究的关系。

  本章对宗教和宗教学进行初步介绍。

  本章大约需要 6 课时。重点和难点是宗教的社会特征。宗教的社会功能 需要掌握当代世界宗教的大概情况、中国五大宗教、宗教的社会特征、宗教的社会功 能 第二讲 宗教的发展与构成

  一、宗教的产生 宗教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生理与社会条件。

  首先、宗教的产生,使人的生理条件发展到一定的产物,脑容量得发展使非常重要

  的。

  其次、原始人类已经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第三、原始人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意识到这种社会关系,也是宗

  教产生的重要前提。

  总之,宗教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正因如此,我们说那种认为宗

  教是愚昧无知的产物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二、宗教的社会发展

  宗教的历史形态发展与变化 1、宗教的原始形态: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偶像崇拜 原始宗教具有一定共同特征:原始宗教形式比较简朴,宗教信仰内容比较单纯,宗 教神学比较直观,逻辑简单,一般没有独立于社会团体之外的单独的宗教组织,后期虽 然已经有专职神职人员,但人数较少,大多也未完全脱离生产。原始宗教大部分是自发 形成和发展的 灵魂与丧葬 自然崇拜 祖先崇拜 图腾,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个较高级阶段。有的学者认为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 的起源。我认为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的结合 偶像崇拜 2、人为宗教的发展演变

   进入文明社会后,宗教由自发进入人为的阶段。首先,专职的神职人员出现。其 次,宗教的神学理论加强,神学的复杂化是促使专业神职人员产生的原因,而专职神职 人员的出现无疑使神学理论化、系统化。再次,专职神职人员的出现,使世俗的政治与 生产和宗教出现分离,独立的宗教组织体系出现,宗教趋于体制化。最后,我们还发现 此时逐步出现了人创的宗教。

  3、民族宗教(族群宗教)与世界宗教 三、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

  我国学术界一般承认宗教构成的四要素说:宗教的观念与意识、宗教的情感与体验、 宗教的行为、宗教的组织与制度。

  宗教的观念与意识主要包括灵魂观念(灵魂观发展为灵魂不死与万物有灵,产生鬼 神崇拜、精灵崇拜、祖先崇拜等)、神灵观念以及神性观(即神对人间社会的干预的意 志和权能)。

  宗教情感与体验主要包括人对神的崇拜感、敬畏感、依赖感以及人与神的直接交流 的体验。统称为宗教经验。

  宗教行为主要包括人对神的祈祷、献祭、禁忌以及人对神的意志与权力了解和运用 的各种巫术手段。

  宗教组织和制度包括宗教的组织形式和内部纪律,体制化的宗教信条和宗教礼仪 等。

  宗教四要素呈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体制 。分别处于宗教形态的 四个层次。

  本讲大约需要 6 课时,重点是宗教的构成。

  需要掌握: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图腾崇拜。宗教的四个构成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

  第三讲 世界三大宗教

  本章讲授佛教的历史发展与基本教义,使学生对佛教有一个基本了解 一、 佛教概述 1、佛教的产生与传播 `释加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BC565-485 年。29 岁出家修行。他 35 岁时创立佛 教。

  2、佛教的教派与发展 (1) 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 (2)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分裂。大乘佛教的发展:中观学派和唯识学派 (3) 密宗的产生

  3、佛教的基本知识与术语。

  佛教的三宝:佛、法、僧。佛教的三藏:经、律、论 佛教的三学:戒、定、慧。

  三毒六烦恼:贪、瞋、痴为三毒。加上慢、疑、恶见为六烦恼。

  三界:众生所居住的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一)地狱道,(二)饿鬼道,(三) 畜生道,(四)修罗道,(五)人间道,(六)天道。

   五蕴:色、受、想、行、识。

  五乘佛法。

  (一)人乘。(二)天乘。(三)声闻乘。(四)缘觉乘。(五)菩萨乘。

  4、佛教的基本教义:缘起因果、四圣谛、缘起论、三法印与一实相论。

  缘起因果,佛教认为世间一切均为五蕴缘起而成,一物的形成有万千的因与缘,我 们很难认识和把握。

  四圣谛:苦、集、灭、道。

  十二因缘: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变化皆有一定的因缘。十二因缘是指 人生之苦产生的原因。有: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 死。

  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三法印。

  一实相论:大乘佛教认为,只看到“空”,以空破除对有的色相的执,仍是小乘的 修法。色的有虽是非自主的永恒存在,但是在一定意义上确实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幻觉 和虚妄。这样可以以这种存在的有来破除“空”的本质性,认识到空也不是真空,即“空 非空”,这样,以空否定了有的本质性,又以有否定的空的本质性,达到否定之否定。

  应该看到空中妙有,才是无上正觉的圆满。从而提出实相论,即一实相论。

  佛教真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5、佛教的礼仪和节庆 佛教需要掌握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佛教的三宝、三学、三藏、五蕴。佛、菩 萨、罗汉。四圣谛、十二因缘。

  二、基督教概述 1、基督教的产生和早期发展 (1)犹太教的产生。

  (2)犹太人的苦难与基督教的产生。

  耶稣与基督教的创建。

  (3)基督教的体制化建设。

  第一、基督教的教会体制的确立。第二、基督教与世俗政权关系的调整。第三、宗 教基本教义信条的确立。

  2、基督教的分裂和教派 基督教的教派:基督教分为三大派别,这涉及了基督教历史上的两大分裂。

  天主教现有信徒超过 10 亿,是一个全世界统一的组织体系的单一教会。天主教拥 有严格的教阶制度和科层化的管理体制。

  基督教新教不是一个统一的教会。较大的主要有路德宗(信义宗)、加尔文宗(长 老会、归正宗)、安立甘宗(圣公会、英国国教)、卫斯理宗(循道宗、卫理公会)、 浸礼宗(浸信会)。

  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差异:东正教没有一个世界统一的教廷。各个大教会是平等的。

  东正教神职人员可以结婚,但结婚的神父不能升任主教。在教义上也有一些差异。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差异:信教反对天主教的教皇制和教阶制。反对教会说和神职人 员的的神学特权,主张平信徒皆为祭祀。反对神职人员独身。管理体制多样化,主要有

   主教制、公理制、长老制等。只保留了两项主要礼仪。做弥撒时,天主教只有神职人员 才可以用圣杯喝酒,平信徒只能领圣体。新教平信徒拥有圣杯的权利。信教的旧约比天 主教少七卷。此外在一些教义解释上也有差异。

  3、基督教的教义 上帝论。上帝是造物主,是完善的,是唯一的。上帝是无限者,并不局限于我们这 个被造的世界。

  人论。人是被上帝创造的,与世界万物一样是被造物。作为被造物,人是有限的, 不完善的。

  原罪论。人由于继承了亚当和夏娃的遗产而具有原罪。人本来是不完善的,善的缺 乏就是恶。所以人的恶是不可避免的善的缺乏导致,而不是人有意为之。但是具有了原 罪的人,在自己理智的指导下有意为恶。

  基督论。人有罪,人有有限,所以不能自己救赎自己。上帝派下救世主来拯救人类。

  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救世主,为了拯救人类,自己牺牲在十字架上。耶稣的牺牲以整 体形式赎清了人类的罪,从而为人类开创了救赎的新路。人只要信耶稣就可以救赎。

  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道成肉身。耶稣即是神的儿子,又是神的儿子。他具有完全的人性和神性。所以他 才能成为上帝与人的中保。但是他的人性和神性共同体现在一个位格。

  末世论。世界末日来临,耶稣将再次降临人间,对活人和死人审判,义人进入天堂。

  圣事论。(七件圣事:圣洗、坚振、圣体、修和、终傅、圣秩(神品)和婚配。新教 只保留了洗礼和弥撒两项) 信、望、爱。信是首要的。信是信任、信靠。即要相信上帝是造物主,又要相信耶稣 是救世主。信任上帝和耶稣将拯救人类,义人将上天堂。

  基督教需要掌握基督教的主要教派及大致分布,三位一体、道成肉身、末世论、天主 教的七件圣事、信望爱。

  三、伊斯兰教概述 1、伊斯兰教非创立与传播 穆罕默德生于 570 年,610 年得天启创教。

  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各部族大多信奉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从半岛

  的向外传播和扩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是全面扩张时期。

  大约是从 7 世纪中叶到十世纪。这一时期伊斯兰教占领了西亚和北非的大部分地区,并 向中亚和欧洲进逼。二是从 13 世纪到 16 世纪初,主要是向中亚、南亚、东南亚扩张。

  三是 14 世纪到十六世纪中叶,主要是土耳其帝国向东南欧的扩张,严格的讲十九世纪 初伊斯兰教还经历了一次扩张,主要是在西非一带。

  2、伊斯兰教的教义 六大信条:信仰真主;信仰天使;信仰经典;信仰使者:信仰后世;信仰前定。

  宗教义务——五功 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

  伊斯兰教的经典。伊斯兰教的经典包括《古兰经》和圣训

   3、伊斯兰教的教派 逊尼派 逊尼派又称正统派,逊尼的意思是逊奈遵守者,占穆斯林的 80%。逊尼派承认四大 哈里发的合法性,信奉古兰经和圣训。

  什叶派 什叶派是以拥护阿里及其后人是穆罕默德唯一合法继承人的派别。什叶是追随者的 意思。什叶派现有 9000 万人。

  瓦哈比派

  18 世纪末产生于阿拉伯半岛。沙特阿拉伯王国,实行政教合一。

  本讲大约需要 10 课时,重点在于掌握各大宗教的基本教义教理。同时这也是难点。

  同时在讲述本讲基本结束时,安排一次教学实践,组织学员到宗教场所参观,大约 2 课时。

  伊斯兰教需要掌握伊斯兰教的主要派别、伊斯兰教的五功、六信。

  第十一章 中国宗教的历史与现状 一、中国传统宗教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的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鬼魂崇拜、图腾崇拜。

  2、中国传统的社会宗教。表现形式是尊天敬祖为核心,以至上神崇拜与多神崇拜为表现,以鬼

  魂崇拜和万物有灵为补充的多神崇拜体系。

  二、中国宗教的体制化——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1、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道教是在传统宗教的基础上产生的。它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产生了两大支派, 北方的太平道和汉中的五斗米道。后来太平道在北方灭绝,发展为天师道,并流传四 方。

  东晋葛洪开创丹鼎派,南北朝时期形成三清崇拜。到唐朝外丹法再一度兴盛后 逐步势微,内丹法出现。金元时期全真派兴起。中国道教形成两大派别:北方的全真 道与南方的正一道。明清以后道教日益民间化、与民间宗教的结合越来越密切。

  2、道教的基本神学 道教的基本经典后来统编为《道藏》,其重要经典包括:《老子》即《道德真经》, 以及对《老子》的注释和演绎,如《老子河上公注》、《老子想尔注》,太玄经》、《正 一经》《天平经》(太平清领书),以及后代的《太上感应经》等。此外《庄子》(南 华真经)《列子》(冲虚真经)等。

  道教的修炼目的:济度之道。即济世又度己。

  济世度己(人)的方法:(1)养生(2)外丹术和内丹术:(3)符录、咒语、斋 醮等。道教的法术活动分为三大派:符录派、雷法派、丹鼎派。

  道教神仙体系。

  道教的天、地、阴曹:

  3、当代中国道教的现状与问题 三、 外来宗教的中国化 第一、中国佛教的发展

   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记载是西汉末年,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成为巍然壮观的中国大宗 教。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继续发展把佛教推向高潮。

  2、佛教的中国化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迅速传播也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在中国出现了八大宗派:禅宗是彻底 中国化的佛教教派。禅宗六祖慧能开创了“直证本心”“顿悟成佛”的思想体系,他 反对读经、坐禅、宗教仪式,主张“见性成佛”。留下《坛经》,是中国僧人著作中 唯一称经的。禅宗降低了成佛的门槛,利于吸收信徒,实现了大众化。

  3、近代以来的人间佛教运动 近代佛教复兴的历史机遇在于从佛教中寻找救世与救心的良方。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 (人生佛教)的主张,进行教理革命,其重心在革除以往佛教专为以鬼魂祸福作愚民 政策的工具的弊端,以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精神,要以五戒、十善为人生基本道德的 善行,以此去改善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增进人类的互助。人间佛教是近代中国 佛教复兴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革命性主张,有学者甚至认为它是佛教历史的重大变革, 甚至可以与龙树的大乘空宗的建立以及中国慧能禅宗的革命相媲美。

  第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唐永徽二年(651 年)。十二世纪维吾尔

  族开始由佛教转信伊斯兰教。

  元朝的建立为中国穆斯林的发展开创了契机。到 16 世 纪,新疆基本改信了伊斯兰教。到明朝在中国内地回族正式形成。

  第三、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1、基督教在历史上四次传入中国。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可靠的记载是公元 635 年,景教传入中国。会昌 5 年唐武 宗灭教,景教在中国内地灭绝。

  基督教第二次在中国传播是在元朝。1330 年据说中国内地已有景教徒 30000 多人,天 主教信徒大约有 30000 人。明朝建立,朱元璋禁绝基督教。

  明朝末年,基督教再次传入中国。利马窦的努力打开了中国传教的大门,到 18 世 纪初中国已有天主教教徒 30 万。十七世纪末由于礼仪之争,中国开始禁教。19 世纪 初,新教开始在广州秘密传播。

  近代基督教是伴随鸦片战争的炮火再度登陆中国。1844 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 外国人 可以 在五 口建 立教堂 。天 津条 约和 北京条 约允 许传 教士 进入内 地传 教。

  1899 年终于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也使中国教徒反省,基督教开始了本色化运动, 到 1949 年中国有天主教教徒 270 万,教堂 15000 座,新教 70 万,东正教 30 万。

  2、当代中国基督教传播 四、中国民间宗教

  1、中国民间宗教会社的发展 自明清以来中国传统宗教的提点是传统的宗法性宗教逐步衰落,道教民间化、中 国化的佛教也日益民间化、世俗化,结合中国传统的巫术、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加上 道教、佛教以及其他外来宗教的成分,民间宗教越来越兴旺发达。除了民间的日常风俗 宗教信仰外,还出现了一些民间的宗教会社

   2、民间宗教信仰 中国民间的宗教信仰,更多的体现了杂糅三教,融合百端的倾向,分为岁时节令中 的宗教风俗;人生礼仪中的宗教风俗;行业神灵;日常生活中宗教禁忌、和神庙香火、 庙会以及各种巫术。

  五、当代中国宗教的若干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宗教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

  (2)宗教神职人员的素质问题(包括文化素质和神学素质)。

  (3)本土宗教的神学修养问题、外来宗教的中国化问题、传统文化对外来宗教的

  抵触问题。

  (4)多宗教的和合问题、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关系问题。

  (5)宗教信仰巫术化的问题。

  (6)新兴宗教的发展与社会控制的问题。

  (7)全球化时期的宗教与国际政治纠葛问题。

  本讲大约需要 12 课时,重点是中国古代传统宗教、佛教中国化、当代中国的基

  督教问题。

  中国宗教需要掌握:中国传统宗法式宗教的主要内容、道教的三清、当代中国道教主 要派别。佛教中国化问题、禅宗、坛经。基督教在华传播中的礼仪之争,近代基督教 在华传播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教材及参考书

  主要参考书目: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

  《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卓新平:《宗教理解》 社科文献出版社 1999 年 于 可:《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陈麟书:《宗教学原理》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通过学习本课程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 宗教在人类历史上和当代社会中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第二、 宗教是否是愚昧的产物 第三、 如何看待当代世界的宗教热 第四、 如何对待身边信教的人 第五、 中国历史上外来宗教在华传播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影响和意义。

   宗教学概论需要掌握的内容

  第一讲需要掌握当代世界宗教的大概情况、中国五大宗教、宗教的社会特征、宗教的社会功能

  第二讲需要掌握: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图腾崇拜。宗教的四个构成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佛教

  需要掌握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佛教的三宝、三学、三藏、五蕴。佛、菩萨、罗汉。四圣谛、

  十二因缘。

  基督教

  需要掌握基督教的主要教派及大致分布,三位一体、道成肉身、末世论、天主教的七件圣事、信望

  爱。

  伊斯兰教 需要掌握伊斯兰教的主要派别、伊斯兰教的五功、六信。

  中国宗教 需要掌握:中国传统宗法式宗教的主要内容、道教的三清、当代中国道教主要派别。佛教中国化问题、

  禅宗、坛经。基督教在华传播中的礼仪之争,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播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宗教学概论需要掌握的内容

  第一讲需要掌握当代世界宗教的大概情况、中国五大宗教、宗教的社会特征、宗教的社会功能

  第二讲需要掌握: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图腾崇拜。宗教的四个构成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佛教

  需要掌握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佛教的三宝、三学、三藏、五蕴。佛、菩萨、罗汉。四圣谛、

  十二因缘。

  基督教

  需要掌握基督教的主要教派及大致分布,三位一体、道成肉身、末世论、天主教的七件圣事、信望

  爱。

  伊斯兰教 需要掌握伊斯兰教的主要派别、伊斯兰教的五功、六信。

  中国宗教 需要掌握:中国传统宗法式宗教的主要内容、道教的三清、当代中国道教主要派别。佛教中国化问题、

  禅宗、坛经。基督教在华传播中的礼仪之争,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播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篇五:基督教教育概论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历史专业任选课。本课程大纲以 马 克 思 主 义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和 历 史 唯 物 论 为 指 导 原 则 , 结 合 宗 教 学 前 沿 科 研 成 果 , 使 本 课 程 讲 授 能 帮助学生了解宗教学的一 般原理;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知;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我国的宗教政策。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和要素,以及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 内容的讲授,能够使学生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进而能科 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宗 教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要素以及 宗教的类型,以及对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起源、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重 点阐释宗教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宗教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

  (四)教学时数:36 课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一、二次课堂讨论。

  (六)选用教材: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

  二、本文

  第一讲 宗教学概述

  教学要点:

  什么是宗教学;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学的分支学科。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宗教学。(1) 第二节 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1) 第三节 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1) 第四节 宗教学的分支学科。(1)

  第二讲 宗教的本质、要素及类型

  教学要点:

  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基本要素;宗教的分类。

  教学时数:

  7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宗教概念的界定。(1) 第二节 宗教的本质。(1) 第三节 宗教的基本要素。(4)

   一、宗教观念 二、宗教情感 三、宗教行为 四、宗教组织 第四节 宗教的分类。(1)

  第三讲 宗教的起源及发展

  教学要点:

  有关宗教起源的理论;原始宗教;民族宗教。

  教学时数:

  7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宗教起源理论。(2) 第二节 原始宗教。(2) 第三节 民族宗教。(3)

  一、古代埃及宗教 二、古代巴比伦宗教 三、古代中国宗教

  第四讲 世界宗教概说

  教学要点:

  世界宗教的特点;佛教基本知识;基督教基本知识;伊斯兰教知识。

  教学时数:

  10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世界宗教的特点。(1) 第二节 佛 教基本知识。(3) 一、佛教的创立和基本教义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典籍 第三节 基督教基本知识。(3) 一、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 二、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第四节 伊斯兰教基本知识。(3)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和发展 二、《古兰经》和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

  第五讲 宗教与政治、道德、艺术、科学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点: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宗教与道德的;宗教与艺术的关系;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1) 第二节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1) 第三节 宗教与艺术的关系(1) 第四节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1)

  第六讲 中国的宗教理论和政策

   教学要点:中国的宗教政策;新时期党和政府宗教工作的基本任务。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的宗教政策(3) 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宗教五性的提出 三、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第二节、新时期党和政府宗教工作的基本任务(1)

  三、参考书目

  1、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

  2、王晓朝著:《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3、张志刚著:《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4、罗竹风著:《宗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5、麦克斯•缪勒著《宗教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

  6、谢•亚•托卡列夫著:《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

  7、李刚主编:《古今中外宗教概观》,巴蜀书社,1997 年版。

  8、爱弥尔•涂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9、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论宗教》,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年版。

  

篇六:基督教教育概论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宗教学概论 A Survey of the Study of Religion 课程编码:Z211206

  总学时/总学分:54/3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54/3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

  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开课单位:政法学院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通系电1,力过根保管据护线0生高不产中仅工资22艺料22高试可中卷以资配解料置决试技吊卷术顶要是层求指配,机置对组不电在规气进范设行高备继中进电资行保料空护试载高卷与中问带资题负料22荷试,下卷而高总且中体可资配保料置障试时23卷,23调需各控要类试在管验最路;大习对限题设度到备内位进来。行确在调保管整机路使组敷其高设在中过正资程常料1工试中况卷,下安要与全加过,强度并看2工且55作尽22下可2都能护1可地关以缩于正小管常故路工障高作高中;中资对资料于料试继试卷电卷连保破接护坏管进范口行围处整,理核或高对者中定对资值某料,些试审异卷核常弯与高扁校中度对资固图料定纸试盒,卷位编工置写况.复进保杂行护设自层备动防与处腐装理跨置,接高尤地中其线资要弯料避曲试免半卷错径调误标试高方中等案资,,料要编5试求写、卷技重电保术要气护交设设装底备备4置。高调、动管中试电作线资高气,敷料中课并3设试资件且、技卷料中拒管术试试调绝路中验卷试动敷包方技作设含案术,技线以来术槽及避、系免管统不架启必等动要多方高项案中方;资式对料,整试为套卷解启突决动然高过停中程机语中。文高因电中此气资,课料电件试力中卷高管电中壁气资薄设料、备试接进卷口行保不调护严试装等工置问作调题并试,且技合进术理行,利过要用关求管运电线行力敷高保设中护技资装术料置。试做线卷到缆技准敷术确设指灵原导活则。。:对对在于于分调差线试动盒过保处程护,中装当高置不中高同资中电料资压试料回卷试路技卷交术调叉问试时题技,,术应作是采为指用调发金试电属人机隔员一板,变进需压行要器隔在组开事在处前发理掌生;握内同图部一纸故线资障槽料时内、,设需强备要电制进回造行路厂外须家部同出电时具源切高高断中中习资资题料料电试试源卷卷,试切线验除缆报从敷告而设与采完相用毕关高,技中要术资进资料行料试检,卷查并主和且要检了保测解护处现装理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 2.课程目的:宗教学是以宗教一般为研究对象,以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的宗教现象

  为客体,考察其观念、行为、组织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其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及产生和存在 的基础,并探索其性质、规律和社会作用的一门社会科学。因此,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 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一 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 策。

  3.具体要求:

  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 态度和政策。增进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 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 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 宗教学与宗教的界定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 5学时 ●宗教学的诞生 ●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 ●宗教的界定 ●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在讲述本课的过程中,应指出中国宗教学研究和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渊源、联系以及存在 的重大差距;尤其要引导学生对宗教学定义进行灵活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宗教学起源与发展;宗教学定义;宗教学分支学科;我国宗教学研究 3.难点是宗教学定义 进一步阅读书目 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导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 年。

  陈麟书:《宗教学原理》,绪论部分,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 1999 年版。

  卓新平:《西方宗教学研究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 年。

  思考题 1.宗教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2.西方宗教学是由谁奠基的?中国宗教学近 20 年来的发展情况如何? 3.“宗教四要素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已有的各种宗教定义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界定宗教的?

   第二讲 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二讲 5学时 ●原始宗教的产生 ●宗教与神话 ●宗教与崇拜 ●宗教与巫术 ●原始宗教的特点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通过讲授“宗教”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和外国语境中的不同的来源,加强学生对宗教 本质、宗教特征、宗教定义以及宗教与迷信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正确的理解与把握。

  2.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意灵活把握宗教的定义,不可拘泥于一种固定定义。

  3.区别宗教与迷信 进一步阅读书目

  弗雷泽:《金叶》,《金枝》选译本,汪培基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年。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出版社,1986 年 怕林德:《非洲传统宗教》,张治强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 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年 思考题

  1.宗教有无起源? 2.灵魂观念对于宗教的产生与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原始宗教产生的经济基础和认识论根源是什么? 4.原始宗教有哪些基本特点?

  第三讲 古代民族宗教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三讲 5学时 ●主要民族宗教的形成 ●古代埃及宗教 ●古代巴比伦宗教 ●古代中国宗教 ●民族宗教向世界宗教发展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了解世界性宗教。

  2.把握古埃及语巴比伦宗教的特点。

  3.重点掌握中国宗教的特点。

  进一步阅读书目 牟钟鉴:《中国宗教与文化》,巴蜀书社,1989 年。

  于殿利、郑殿华:《巴比伦古文化探研》,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年。

  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

  

篇七:基督教教育概论

  2013 年《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宗教学导论》

  课程代码:1039030069

  学时:72 学时

  学分:4 学分

  理论学时:64 学时

  讨论学时:4 学时 复习考试学时:4 学时

  适用专业:宗教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

  课程性质:宗教学专业必修课

  一、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认识宗教学

  授课学时:4课时

  教学要求:可以对宗教有怎样的认识;宗教是不是可以研究的,怎样研究;学这

  个专业能够做什么。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

  教学难点: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学研究中如何坚持“非信仰”

  和“客观”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

  教学内容:

  一、宗教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

  ⑴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⑵ 宗教学与宗教观

  ⑶ 宗教学研究的社会意义

  宗教学对于各种具体宗教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宗教学可以为宗教政策

  提供理论基础;宗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宗教的认识.

  二、宗教学发展的历史梗概

  ⑴宗教学产生的条件

  ⑵麦克斯·缪勒与宗教学的独立

  ⑶宗教学的发展与分期

  三、宗教学的性质与内容

  宗教学与宗教观

  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宗教学

  具有跨学科基础科学的性质。

  宗教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构成的基本要

   素;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学要研究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 络;宗教学包括人类对宗教的认识史。

  四、学习、研究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有没有信仰并不是划分科学态度的标准。尊重宗教信仰者的信仰,并不等于 理智上对宗教信仰的赞同。

  客观主义立场对宗教研究者在研究中克服文化偏见,保持非宗教信仰的立场 和科学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借鉴比较历史上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宗教的本质、要素及其逻辑结构 授课学时:6 课时 教学要求:对宗教的本质多元化认识的启示—宗教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宗教的定义;宗教的本质分 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的要素和逻辑结构。

  教学难点: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学研究中如何坚持“非信仰” 和“客观”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以及对宗教定义 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习可以把宗教与非宗教明确区分;使宗教四要素及其层次 结构成为日后研究的理论根据;初步形成理解宗教史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宗教学的历史、性质和内容构成 一、宗教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

  1、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2、宗教学与宗教观 3、宗教学研究的社会意义 宗教学对于各种具体宗教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宗教学可以为宗教政策 提供理论基础;宗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宗教的认识. 二、宗教学发展的历史梗概 1、宗教学产生的条件 2、麦克斯·缪勒与宗教学的独立

   3、宗教学的发展与分期 三、宗教学的性质与内容 宗教学与宗教观

  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宗教学 具有跨学科基础科学的性质。

  宗教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构成的基本要 素;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学要研究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 络;宗教学包括人类对宗教的认识史。

  四、学习、研究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有没有信仰并不是划分科学态度的标准。尊重宗教信仰者的信仰,并不等于 理智上对宗教信仰的赞同。

  客观主义立场对宗教研究者在研究中克服文化偏见,保持非宗教信仰的者立 场和科学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借鉴比较历史上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 宗教的一般特征与多种定义

  对宗教理解的这种多元化趋势,既为我们对宗教做出本质的定义增加了难 度,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宗教的本质提供了多种途径。

  一、宗教的一般特征 (一)宗教的四个特征 (二)宗教特征的归纳 二、 对宗教的多种定义 第三节 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

  从结构的角度看宗教,其基本因素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宗教的内在因素, 一是宗教的外在因素。就宗教的内在因素而言,可以再分为两部分:宗教的观念 或思想;宗教的感情或体验。宗教的外在因素也有两部分:宗教的行为或活动;

  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内外四种要素在宗教体系中的关系结构,从逻辑上分有四个层次。处于基础 层或核心层的是宗教观念(主要是神道观念)。

  四要素之间必然性的逻辑关系把宗教与非宗教作了明确的区分;四个基本要

   素为研究宗教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功能”提供了方向:

  一、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体系 二、宗教的基本要素 三、四个要素的逻辑结构 四、对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

  第二章 宗教观念 授课学时:10 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宗教观念的基本结构和作为信仰的特点。宗教的灵魂观、宗教的 神灵观、宗教的神性观是其他一切宗教观念的基础,是一切宗教现象的逻辑内核。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观念的相关术语;运用本章所提及的相关宗教学的理论。

  教学难点: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对神灵观念的分析路径,对宗教的超自然现象有正 确的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灵魂观

  灵魂观念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超自然的灵魂 观念,就不可能有超人间的神灵观念,从而也就不会有宗教信仰本身。

  一、灵魂观念的产生

  灵魂观念产生在“远古时代”。原始人是从两种生理现象的观察中构成了一 种与身体完全不同的灵魂观念的:

  第一种是睡眠、出神、疾病和死亡等现象。

  第二种则是做梦和幻想的现象。

  二、灵魂观念的最初涵义 最初的灵魂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在一些宗教中虽然没有把灵魂直接与某种 物质联系起来,但也认为灵魂与人体的某种物质属性有关。

  三、灵魂观念之涵义的演变 灵魂可以附着于人或其他物体上——万物有灵论——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继 续活着。

  真正给予理论概括和解释的,是哲学时代的哲学家们。

   第二节 神灵观念 一、神灵观念的涵义

  宗教学认为,神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一切宗教的神圣对象,本质上 都是人性的,只不过这种人性在神圣对象身上被神圣化而已。

  二、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

  神和神性物是人类的想象力幻想的结果。

  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着人性的性质,社会关系的变化决定着人性的变化。正 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什么样的社会体制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神性的 神灵。

  三、神灵的种类 1、自然神:自然物或某种控制自然的力是人类早期的宗教崇拜对象。

  2、氏族神: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图腾崇拜、祖先神崇拜,祖先崇拜又分 为血缘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

  3、职能神:它们是自然物所具有的某种特别的属性或功能;是某种社会职 业的原始创建者或某种行业成败的操纵者。

  4、高位神或至上神:这是一种建立在多神信仰的基础上的、在神灵中位置 较高或最高的神灵。神灵世界已经有了秩序,神与神之间已经出现了等级制关系。

  5.绝对唯一神:一个绝对的存在,被认为是独一真神。一般认为犹太教、基 督教和伊斯兰教属于此一类型,但其表现方式也是各有特色。

  四、神灵世界的结构 多神型;单拜主神型;轮换主神型;泛神型;二元神型。

  五、神灵性质 第三节 神性观念 一、神性的涵义 人总是按照人自身的属性和特征去构造神灵的神性,一般也是按照人自己支 配和操纵自然世界和人间生活的可能和需要,去设想神灵所拥有的权能。而人类 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在于他们的行动是在一定的思想和意志支配之下,具有预 定的目的性。人们把这种情况移植到宗教幻想世界,自然而然地就把人的意志和 命令异化为所谓“神意或天命”,认为自然世界和人间生活是按照这种神意和天

   命,服从于神灵的支配和操纵的。

  二、天命观念

  天命观念的具体形式取决于各种宗教对他们所崇拜的神灵的神性的理解,即 人们对天命所包含的道德、智慧和权能的具体理解,是神学想象中的人神关系的 表达。

  注意了解:中国天命观念的发展历程。

  三、神迹观念

  对于神可创造神迹事件的信仰,是一切宗教的特性。神灵以显现出超常的能 力证明自己可以随心所欲、意到事成的内在可能性,表现于事实之中就是宗教所 谓的神迹,即神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创造的某些特殊反常事件。

  重点阐释神迹的意义:神迹是一种证明,它使善男信女不仅相信神的全能和 仁爱,而且相信神的存在。因此对神迹的信仰,乃是宗教赖以立足的一块基石。

  第三章 宗教经验 授课学时:4 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宗教经验的含义、获得宗教经验的方式、宗教经验的原因与分析。

  教学重点:准确的理解宗教经验的相关理论及运用。

  教学难点:宗教经验的视角和神秘性以及对相关理论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宗教经验的含义及表现

  宗教经验就是宗教信仰者对于神圣物(神、神圣力量、神性物)与自己的关 系产生的某种内心感受和精神体验。

  1、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 2、对神圣物的依赖感 3、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 4、相信神对自己行为的审判而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信仰神的仁爱与宽恕而 产生的安宁感 5、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第三节 获得宗教经验的方式

   1、理论上的论证 2、道德的净化 3、药物的使用 4、宗教的修习 第四节 宗教经验的实质

  科学的宗教学不承认任何神和神圣物的存在,因而也不承认它是宗教经验的 原因和对象。对于宗教经验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对象问题,我们可从三个方 面着手分析。

  1、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 2、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

  第四章 宗教行为 授课学时:4 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在宗教意识支配下的宗教行为,既是相信超自然力量的思想的外 在显现,又是强化宗教徒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宗教徒接受宗教思想、强化 宗教感情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宗教 行为 与 宗 教观 念 的 关 系 。

  教学难点:巫术 与禁 忌 在 解决 问 题 方 式 上 的 异 同;

  献 祭 与 祈 祷 的 功 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巫术

  巫术(magic)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和各历史阶段的宗教现象。巫 术本质上是相信某种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人们可以凭借它实现自己的非人力所能 实现的意图。所以,巫术在性质上是一种宗教现象。巫术的特点是宗教本身特性 的特殊表现。

  第二节 宗教禁忌

  宗教禁忌:在人与神秘力量和神圣对象的关系中,人对自己行为上的限制和 禁戒规定。在原始时代的自发宗教中,宗教禁忌包含在经由传统的积淀而形成的 习俗之中,在后来的人为宗教中,则往往通过教义规定,成为规范化的宗教戒律 的一部分。

   一、宗教禁忌的基本特征(补充内容):

  宗教禁忌作为宗教处理和对待人—神(神秘力量和神圣物)关系的方法和一

  种手段,是介于巫术与祈祷之间的一种类型。

  ①禁忌是一种否定性的行为规范 ②宗教禁忌含有神秘的危险 ③违犯禁忌者的言行及其后果具有传染性 ④宗教禁忌的基础是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 ⑤宗教禁忌是对神秘力量和神圣物的一种特殊态度。

  二、宗教禁忌的起源

  最初的禁忌之所以都具有“宗教性”,主要是因为那时主导人们世界观的基 本观念,是神灵交感等神秘主义观念,人们把一切不可解释的、异己的、权威的、 而自己又必须顺从的东西,全都归人神秘主义的领域。

  三、宗教禁忌的种类

  按被视为神圣事物的种类划分;按照禁忌规定本身的表现形式和物质手段区 分。

  四、宗教禁忌的功能 ①宗教禁忌具有强化神圣观念的神秘性。

  ②宗教性禁忌是加强群体的内部团结,培养成员的认同感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③宗教禁忌具有文化分类的功能。

  ⑤宗教禁忌在社会群体内,能够保护重要的人物,使之免受伤害。

  第三节 献祭与祈祷 一、献祭与祈祷的性质

  献祭和祈祷是用物质性的供品来换取神灵的帮助和恩赐,是信仰者与其所信 仰的神圣对象打交道,求得神的帮助来达到和满足自己的目的和需要的宗教行 为。

  祈祷的内涵,主要是通过语言形式和身体动作来表现信仰者内在的对神的依赖感 和敬畏感。是宗教神秘感的体现,但它又可反过来加深宗教感受和宗教体验的神 秘性。

   在现实的宗教生活中,献祭与祈祷经常是联系在一起进行的。

  二、献祭与祈祷的种类 ①献祭的对象随各种宗教而有不同。

  ②人的献祭活动也受制于他所属的社会等级,有所不同。

  ③祭祀的祭品总是视神圣对象的等级和祈求者个人的社会身份而定。

  祈祷的几种类型。

  三、献祭与祈祷的功能

  献祭和祈祷确实更充分地体现了人对神的敬畏之感和虔诚信仰之情。它强化 了人对神的依赖和驯服,固定了人—神的关系,从而也固定了人—神关系所表现 的人—人关系。

  第五章 宗教体制 授课学时:8 课时 教学要求:宗教组织与宗教制度的性质——宗教组织、宗教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宗教组织、宗教制度的种类与作用——宗教组织与宗教制度的性质 教学重点:宗教 组织 体 制 是 宗教 必 不 可 少 的 外 部 形式 ;宗 教 观念 的 信 条化 ;

  宗教的修行体制。

  教学难点:宗教 仪式 的 意 义;

  宗 教 观 念 与 宗 教 体制 的 互 动 关 系 。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 一、宗教的组织和制度是宗教必不可少的外部形式

  许多个体信奉同一种宗教,就必然要求建立共同遵守的教义体系,行为规范 和宗教生活制度,结成为一个有共同信仰的团体和组织。这是宗教之社会性的逻 辑展现和必然产物。

  二、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的宗教性质

  宗教的组织和制度,是通过其组织结构和制度惯例在人类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等有形的方式,表现宗教本质的。

  三、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的社会性质

  宗教组织与宗教制度之所以建立,其根本性的基础和条件在于宗教信仰的群

   体性或社会性。

  宗教的组织和制度具有宗教性质和社会性质,这两种性质是相互区别又相互

  联系地统一在这些组织和制度之中的。因此,它们的形成、发展和作用,不能不 受到各种宗教内容和各项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国回族教坊生活) 第二节 宗教组织、宗教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研究宗教思想和宗教情感相比、研究宗教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更需要注意 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因素。

  三、宗教组织的核心——僧侣

  作为宗教组织实体性标志的僧侣,是在各个宗教组织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各 种制度推行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的特殊人物。

  成为僧侣通过世袭传承、教育训练等产生,往往还规定有其他必须遵守的条 件。这些条件规定,在不同的宗教体系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不会完全相同。

  四、宗教组织的类型

  分类的基本原理:作为宗教性的组织,宗教组织是宗教的内在因素(宗教的 观念或教义)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社会性的组织,它的表现形式及其变化又受 到社会的形态、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分类标准:一是宗教组织的终极关怀目标;二是按照宗教组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 所处的地位、参与的程度却是各不相同的。

  五、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

  宗教组织的宗教功能具有两重性:既是宗教观念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条件,又 是宗教观念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的桎梏。这种两重性也直接影响到宗教的组织在 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作用。

  宗教组织的类型不同,它们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也因此而有不同。救世型、 出世型、政教合一型、政权分离的独立型。

  第二节 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

  宗教是一种信仰体系。任何宗教都有一套体制把它的信仰巩固下来,以便得 到全体信众的一致信仰和遵从信仰体制的核心就是宗教的信条和教义。

  需掌握的基本内容:“信条”、“信经”和“信纲”、“教义”;

  宗教信仰体制的结构;

   宗教信仰体制的功能;

  教义阐释的内在矛盾——教义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 宗教的修行是达到和实现其理想境界的桥梁和手段。

  宗教修行者为达到其理想境界而进行的修行有种种不同的方式与法门。

  注意结合已经学习过的不同宗教,理解不同的修行途径。

  第四节 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

  第六章 宗教的起源 授课学时:4 课时 教学要求: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

  氏族制社会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教学重点:研究 宗教 起 源 问题 的 重 要 意 义 ;

  研 究宗 教 起 源 的 方 法 论 问题 ;

  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教学难点:宗教 与氏 族 制 的关 系 。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唯物论的观点和方法;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方法;民族 学的方法。

  二、宗教不是与人类相伴而生的,在人类出现于世之后的漫长历史年代里,没有 也不可能有任何宗教观念和宗教信仰活动。

  三、人类最早的宗教遗迹在大约在 20-30 万年前智人的智力水平已能进行抽象的 思维,有稳定的想象和联想。

  第二节 宗教是氏族制的伴生物

  氏族制社会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和宗教崇拜活动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

  宗教遗迹是反映灵魂观念和亡灵崇拜活动的原始墓葬。

  图腾崇拜本质上是氏族制度在宗教上的表现,它既是宗教体制,又是社会制 度。

   第七章 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宗教 授课学时:4 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原生性宗教崇拜活动的特点和部落联盟时期氏族-部落宗教的演 变规律。

  教学重点:原生性宗教与氏族社会的分期;氏族集团是早期宗教活动的基本单位;

  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氏族—部落宗教的宗教观念、崇拜对象、崇拜行为和仪式活动与社会 关系和社会制度性质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 第二节、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 一、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 二、氏族—部落宗教的历史地位

  氏族—部落宗教在宗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氏族—部落宗教是人 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宗教观念、宗教信仰、宗教行为和宗教组织的,包括个人却 又超越于个人之上的,社会化的、可延续的和形态完整的宗教。

  1、培育了最初的人类组织和社会制度 2、宗教与社会一体化的典型形态 3、萌生了各种社会文化形态 第三节、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 一、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特点 二、部落联盟时期宗教的演变

  第八章 各大文明古国的国家—民族宗教 授课学时:4 课时 教学要求:依据教科书内容,作适当梳理和归纳。达到对宗教与国家、民族的关 系能够有较深的印象。

  教学重点:原生性宗教的国家化;国家宗教中的神性的特点;中国宗法性传统宗 教。

   教学难点:国家——民族宗教的复杂结构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宗教国家化的一般历程 第二节、国家—民族宗教的典型形态 一、埃及宗教——强大的国家政权与强大的祭司阶层结合的国家宗教 二、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强大的政权与没有独立教团的“国家宗教” 三、婆罗门教—分散的民族国家受强大的祭司阶层指导的国家宗教 四、犹太教—失去国家后依旧延续的民族宗教 第三节、国家—民族宗教的复杂结构 一、民间信仰 二、国家—民族宗教与民间信仰的互动 三、国家—民族宗教地位的相对性。

  第九章 世界宗教 授课学时:4 课时 教学要求:从宗教世界化的原因看创生性宗教的特点以及创生性宗教的主要形 态;重点了解世界宗教产生的历史和特点。

  教学重点:世界性宗教具有普世性的原因。

  教学难点:世界性宗教和民族宗教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创生性宗教的特点 1、具有自觉性 2、注意到人类所普遍关心的问题 3、信仰的神灵具有超世界、超民族的属性 4、有较高的神学理论素质 5、宗教领袖的思想由他们的弟子结集成书 第二节、创生性宗教的主要形态 第三节、宗教世界化的原因 一、世界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世界宗教的特点 1、具有自觉性 2、注意到人类所普遍关心的问题 3、信仰的神灵具有超世界、超民族的属性 4、有较高的神学理论素质 5、宗教领袖的思想由他们的弟子结集成书 三、世界性宗教概述 1、在嬗变中走向世界的佛教 2、帮助阿拉伯半岛实现政治统一的伊斯兰教 3、世界性帝国与世界性的基督教 四、新兴宗教

  所谓“新兴宗教”是针对传统大宗教而言的,一是指它们的历史较短,它们 中历史最长的也不过一个世纪多,而传统宗教一般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二是指它 们的内容与传统宗教有别,虽然它们的内容和传统的一种或几种宗教有密切的联 系,但又与这些宗教的基本教义和教规不相容。

  第十章 概说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 授课学时:2 课时 教学要求:宗教为什么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宗教四要素为什么能够、又如何发 挥其社会功能? 教学重点: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向与宗教的关系。

  教学难点:宗教四要素为什么能够发挥社会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文化是专属于人类所有的事物,只有人类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创造 性活动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的创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是人与动物 区别的本质特征。

  宗教与人性的异化有着必然的联系。没有人性的异化,就不可能有神和神圣 物,从而就不可能有宗教的产生。

   一、文化即人性化的自然 补充知识:社会学对文化的解释;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理论。

  二、宗教是解释世界的文化体系之一

  从宗教的思维方式上看,宗教的全部教义都是从某一普遍原则演绎出来的。

  第二节 宗教如何发挥其社会文化作用 一、三种不同的宗教文化作用观 二、从“四要素”说看宗教的社会文化作用

  宗教四要素作为宗教文化体系的组成要素,它们本身都具有文化的意义,发 生文化的功能。

  宗教的四大要素在社会文化诸形式中的作用和功能是非常明显而深刻的。宗 教四要素说应该有可能为我们研究宗教的文化功能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静态分析与动态的社会

  第十一章 宗教与民族 授课学时:2 课时 教学要求:以牟钟鉴先生“中华民族的民族格局是多元一体的,它的宗教文化是 多元通和的。”为基础,探讨 1、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系统?与宗教的异同? 2、中国民族的特点:多元一体。3、宗教与民族会在哪些层面发生关联? 教学重点:宗教和民族的关系;民族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难点:宗教和民族的关系和当代表现。

  教学内容:注意强调,中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既有充满个性和民族特色的一面, 又有在核心观念及社会政治方面的共同性;既有历时性的发展过程,又是多元形 态的共时性并存。

  一、民族的涵义 二、民族与宗教的基本关系 三、中国的民族与宗教

  第十二章 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 授课学时:2 课时

   教学要求:从唯物史观视角,认识人类的经济生活构成了宗教的深层基础,并制 约着它的存在和发展。

  教学重点:宗教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经济生活是宗教的基础 第二节 宗教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第十三章 宗教与政治 授课学时:2 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宗教和政治的互动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 宗教 和 政 治的 互 动 关 系 教学难点:宗教与政治、宗教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宗教与政治关系溯源

  政治不仅是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之一,它也是满足人类一定层次 需要的一种文化形式。

  政治(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是人们 在一定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 种社会关系。

  政治的特性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它成为一种超越于个人之上的社 会管理力量和重要的价值取向。其神圣性和不可抗拒性,决定了宗教无论作为社 会文化还是作为社会力量,它都不可避免地会与政治形成这样那样的互动。宗教 诸要素都对原始社会的政治生活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 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成为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各个利益不 同乃至对立的阶级、社会集团一般都利用传统的宗教作为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和 手段。统治阶级会利用宗教,被统治阶级也会利用宗教。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 的历史上很普遍,已成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传统。

  宗教在政治领域所起的作用,无论使在阶级斗争领域,还是在非阶级性的群

   体生活领域,都具有二重性。

  第三节 政教关系的基本类型 一、宗教维护统治秩序:

  国教是国家的执政当局定为国家的全民信仰的宗教,它是这些国家中占统治 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是维护统治秩序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三大世界宗教形成 以后先后都曾被不同国家封为“国教”。

  二、被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的几种形式:

  打着宗教旗帜的人民起义;宗教改革和教会改革;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

  三、宗教与政治的其他表现形式

  国家对宗教的管理;政教分离;宗教与政党;宗教与国际争端 政教关系与社会发展 小结、政教关系与社会发展

  宗教的二重性是政教关系的基础:任何宗教,只要是生存于现实社会之中, 就不能不对现实生活有所扬弃,在价值上有所取舍。

  多元宗教格局与社会稳定: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如果将宗教一元化的社 会和稳定性较强的宗教多元化社会看作一条直线的二端,那么因宗教问题引发社 会震荡的局面往往出现在这条直线的中段。

  宗教与政治的互动还受到宗教与政治这二种现象各自运动规律的制约。

  第十四章 宗教与哲学 教学要求:从概观角度认识宗教和哲学,以及宗教和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授课学时:2 课时 教学重点:宗教与哲学之间由同一到分离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宗教与哲学之间的既分离又相关的有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二 者共同的研究对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宗教与哲学的同一和联系 一、宗教或哲学:宗教与哲学的同一和分离

  作为世界观,二者都是对世界的一个总的看法和观点。

   从历时的角度来讲,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从起源角度来说,哲学是起源于宗 教的。

  哲学是起源于宗教和神话领域的,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都是起源于神话和宗 教;在西方中世纪,哲学为神学服务,是神学的婢女。启蒙运动之后,哲学与宗 教相分离,但是哲学依然还在讨论今天宗教哲学所讨论的一些问题。

  补充教材内容:

  宗教和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从起源到发展到现代,哲 学与宗教之间是紧密联系,从开始的哲学起源于宗教,哲学服务于宗教,哲学从 宗教中分离出来,但是二者都一直探讨着一些共同的内容,都是一种世界观,本 质的不同是表现在一个是基于自然主义的,一个是基于超自然主义的。

  第二节、宗教与哲学:宗教与哲学之间的重要区别

  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哲学与宗教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区分什么是哲学,什么 是宗教;

  历史上对哲学的定义;截至希腊化时期,哲学已经有 6 种以上的定义;

  历史上对宗教的定义: 神学家保罗·蒂利希;哲学家威廉·詹姆士;人类学 家格尔茨;三种定义 方法论上的本质区别:宗教是基于信仰为基础的;是一种超自然的概念体系;

  哲学是基于自然主义为基础的概念体系。

  第十五章 宗教与道德 授课学时:2 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道德、宗教道德、世俗道德的历史、区别和联系。

  教学重点:宗教道德在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宗教与道德的起源 第二节 宗教与道德的保证 第三节 宗教道德的性质和作用 一、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联系和区别 二、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

   第十六章 宗教与艺术 授课学时:2 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宗教与艺术的相关性;相关程度和作用历程。

  教学重点:艺术与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异同 教学难点:宗教与艺术的相关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宗教与艺术的相关性 第二节 宗教中的艺术

  第十七章 宗教与科学 授课学时:2 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宗教与科学的相互区别和相互作用;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冲突与未 来。

  教学重点:宗教与科学关系。

  教学难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冲突与未来。

  教学内容:

  补充教材内容:在社会发展的视野中考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一、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传统建构

  进化的叙事;结构性分析;范畴的关系;社会实践层面的关系。

  二、作为人文传统的宗教与科学合作的空间

  宗教与科学之间必然形成错综复杂的联系。

  渊源互补;实践合作。

  三、科学地解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需要回应通过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文化要素之间的合作实现人类的共同 发展、共同幸福;

  需要分析哪些宗教、宗教中的哪些因素、内容与科学形成了较大的张力, 以致冲突;

  需要了解宗教与科学在哪些方面有重合,或可以发挥合力。

   二、考评方式与标准 课程讲授过程中,完成个人作业和集体作业各一次,分别计入平时成绩。个

  人作业在纲要所列文字作业中选择一组。

  考试方式为:期中开卷考试,;期末为闭卷考试。第一学期考核注重基本知

  识的掌握,第二学期注重分析能力的提高。在第一学期安排读书报告一次,第二 学期则安排读书报告一次,集体论文写作和个人论文写作各一次。

  成绩计算:平时 10%,以出勤情况和讨论发言结合计入成绩;期中 40%,以 平时作业和期中考试结合计入成绩;期末 50%,以闭卷考试分数计入成绩。

  

篇八:基督教教育概论

  宗教学概论

   精品资料

  宗教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①比较宗教学:以宗教史为基础,通过对各种宗教的比较,研究宗教现象 的特殊性和共同性的学科。研究重点:宗教起源和宗教发展问题。

  ②宗教心理学:宗教心理学注重个体体验和个体心理,力图从个体的主观 体验的描述对人类的宗教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开辟了从主题角度研究宗 教的新思路。(宗教心理的创始人:1、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民族心理学—对语言,神话和宗

  教,道德发展规律之探讨》“恐惧感”、敬畏感 2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士《宗教经验之种种》 “宗教经验”。)

  ③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原始崇拜。“图 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人语,意为“他的族类”、“他的亲属”或“他 的氏族标记”。

  ④宗教的定义:宗教是把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地反映为超人

  间、超自然的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

  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的社会文化体系。——吕大吉

  二、填空

  1.宗教学的诞生 1)宗教学的创始人是英籍德国学者——麦克斯·缪勒;

  2)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神话学等多门学

  科;

  3)由麦克斯·缪勒撰写的《宗教学导论》是宗教学这门学科问世的标

  志,是宗教学的开山奠基之作。

  2.宗教的历史发展:氏族-部落宗教 —民族-国家宗教——世界宗教

  大自然崇拜 动植物崇拜 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古埃及宗教 古巴比伦宗教 中国古代国家宗教 以色列民族的犹太 教 道教

  基督教 佛教 伊斯兰 教

   精品资料

  3.氏族-部落宗教:

  (血缘关系为纽带) ·共同性(自然地异己力量) ·民主性(种族的繁衍和生存) ·神权的全民性(全民的意志) ·神性的自然特征(自然压迫下的产物) ·神的平等性 ·分工需要,民主选举,无固定神职人员 自发、粗浅、分散的宗教传说,礼仪 禁忌 ·民族-国家宗教:

  (地缘关系为纽带) ·社会性(社会的异己力量) ·阶级性(奴隶主的意志) ·神行的社会特征(社会压迫下的产物) ·神的分级化 ·神职人员的职业化和是世袭化 ·严密的组织形式和较系统的神学理论 4.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包括宗教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 面。

  5.我国宗教问题的特点:五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

  性。

  三、简答

  ①宗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结构 :

  1)宗教要素:

  (1)宗教的观念与思想;(2)宗教经验与情感

  (3)宗教行为与活动;

  (4)宗教组织与礼仪

  2)从结构的角度看宗教:1、宗教的内在因素:(1)宗教观念或思想 (2)宗教的感情或经验

  2、宗教的外在因素:(1)宗教的行为或活动 (2)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3)宗教要素在宗教体系中的关系结构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3

   精品资料

  ·基础层或核心层—宗教观念 ·第二个层次—宗教的感受或体验 ·第三个层次—宗教崇拜的行为(巫术、祭祀、祈祷、禁忌等) ·最外层—宗教的组织与制度(是宗教观念信条化、宗教信徒组织化、宗教 行为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结果)

  ②神灵的种类:

  (1)自然神(2)氏族神(3)职能神(4)高位神和至上神(5)绝对唯一神

  ③“宗教感情”的表现:

  1.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2.对神圣物的依赖感;

  3.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

  4.相信神对自己行为的审判而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信仰神的仁爱与宽恕

  而产生的安宁感;5.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④宗教禁忌的种类:

  1.从宗教行为的客体:(1)关于神圣实体的禁忌 (2)关于神圣地点的禁忌 (3)关于神圣时间的禁忌

  2.从宗教行为的主体:(1)语言的禁忌;(2)活动禁忌或作业禁忌;

  (3)饮食禁忌

  宗教禁忌:在人与神秘力量和神圣对象的关系中,人对自己行为上的限制和

  禁戒规定。在原始时代的自发宗教中,宗教禁忌包含在经由传统的积淀而形成

  的习俗之中,在后来的认为宗教中,则往往通过教义规定,成为规范化的宗教

  戒律的一部分。

  ⑤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 1234?

  (1)风格是自然而天真的;(2)观念是朴素的;(3)崇拜对象时直观的;

  (4)多神崇拜的特点;(5)具有整体性和排他性;(6)具有一定的社会约

  束力并且体制化;(7)是现实和功利的。

  ⑥世界宗教的特征 P195——P196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4

   精品资料

  第一,顾名思义,世界宗教是一种超越了人种、语言、民族国家、地域界 限,而具有世界性质的宗教。

  第二,与原始宗教和国家宗教多是多神信仰或主神多神混杂不同,世界宗 教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一神信仰或具有绝对唯一神信仰的性质。

  第三,它比以往的宗教具有更完整的教义,更系统的神学理论,更严密的 组织,在不同的人种、民族、地区、国度拥有为数众多的信徒。

  ⑦民族—国家宗教的特征:

  (1)明显的阶级性;(2)鲜明的社会性;(3)专门从事宗教事务的神职 人员;

  (4)严密的组织形式和较系统的神学理论。

  ⑧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内容:

  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 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 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 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 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⑨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和代表人物:

  1.研究内容: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作用 (1)宗教信仰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2)宗教与社会生活诸领域之间的关系 (3)宗教组织及宗教运动之兴衰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2.主要代表人物:1、马克斯·韦伯(德)——宗教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2、杜尔凯姆(法)——宗教的整合作用

  四、论述

  ①如何理解:【宗教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5

   精品资料

  1.“宗教具有文化功能”:赵朴初在上世纪 80 年代提出“宗教是文化””一

  个民族的宗教是构成其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改变了把宗教仅仅看作是消极

  因素的看法。

  观点 1:宗教学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学术研究的繁荣。

  观点 2:不应该泛谈宗教史文化,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应界定为宗教的

  

推荐访问:基督教 概论 教育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jiaoyuzhengdun/2022/1023/5429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