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9-27 09:55:03

黎成才,梁 玉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乡村振兴是衔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重大战略。青年同乡村振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促进青年致力于乡村振兴是解决乡村发展人才不足的重要途径,对青年自身发展与乡村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与现实意义。

(一)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第一,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必然要求。人的社会属性决定青年必然会受到来自传统乡村家庭观念认知、道德伦理的羁绊,同时农业生产关系社会基础生产力发展。青年是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代表,促进乡村生产力发展与农民文化素养提升是青年的时代责任。青年投身乡村建设是实现体力与脑力劳动结合,消除体力与脑力劳动区别,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青年自身解放与全人类解放的必然要求。

第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青年是共产主义事业的践行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重要载体。无论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还是新时代,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来分析与改造社会,促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实国情、传统文化、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实践资料与现实基础。

第三,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途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行修睦。”[1]天下为公、兼爱平生自古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建设是决定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一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2]青年作为时代朝气,是实现“大同社会”与“中国梦”的主要推动力,青年助力乡村发展是青年实现自身价值与完成民族复兴伟业时代使命的重要途径。

(二)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哲学中就有“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但近代改良救国的方案都以失败告终,促使当时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农民群体愚昧的国民性成为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阻碍。《戊戌政变记》中“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3],表明民众对国事与国家命运的漠然根源在于封建思想束缚,但资产阶级都有意无意地忽视农村群体,把希望寄托于满清王朝与新军阀身上,都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真正可以依靠的力量,此时能否改变国民性、唤醒农民大众成为改变国家命运的关键。

首先,青年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重要力量。《马关条约》的签订致使广大旧知识分子奋然觉醒,“公车上书”表明近代中国青年开始突破传统礼教束缚,打破封建科举和八股取士的限制,把国家危亡摆在功名利禄之前。同时青年对救国道路有敏锐判断力,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随着十月革命,进步青年为中国带来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爆发,青年走在历史前列,为国家前途命运奔走呼号,孜孜不倦探索救国之路。其次,解放乡村是近代中国进步青年的历史任务。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大声呼吁青年到农村去,中国作为农业国家,属于劳工阶级的广大农民不解放,中国全体就无法解放。农村受黑暗极端笼罩,教育落后、文化层次低,要改变国家面貌青年就必须有所作为,青年有责任去开发他们、帮助他们。最后,青年投身乡村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接受马克思主义洗礼的青年群体,虽具有先进理论指导,但在数量、影响以及国情认识上都存在不足,无法独立应对革命挑战,寻找同盟军与革命核心力量是青年改造国家的必要途径,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底层社会深度融合,是革命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变迁与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过程。

(三)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现实逻辑

第一,国家号召是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基础。习近平同志号召青年要“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4]。2019年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提出要培养“三农”领域的时代优秀青年,引领青年争做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青年工作队伍,带领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贡献青春力量”[5],为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

第二,青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供给。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国家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6]。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全方位培养各类人才,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库。2022年全国高校的毕业生达到了1000万人,大学生青年富有创造力,引导高校毕业生投入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事业中,既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是补充乡村现代化建设急需各类人才的重要方式。

第三,乡村振兴为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乡村振兴作出总体规划与部署。提出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与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等措施。乡村诞生了大量就业机会,如乡村电子商务发展,衍生出商贸服务、农村物流等新型就业机会。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催生特色文化旅游、乡村健康养老、乡村度假等服务产业,农村经济日益活跃,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与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思想困境:传统乡村观念的影响与现代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一方面,乡村地区落后和返乡就业是没出息的传统观念对青年的影响依然存在。古代文人的仕途情结,把读书作为离开社会底层,进入国家政治、经济权力中心的唯一途径,“升官发财”成为古代农村青年的价值追求。当今部分家庭由于祖辈被农村长久束缚,都教导子女通过学业脱离农民命运与农村地区,把子女在城市就业作为光宗耀祖的要求。存在读书就是为离开大山和农村、毕业再回农村是没出息表现的思想,使部分青年形成崇尚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择业观,缺乏长远的奋斗目标、职业规划与艰苦奋斗精神。

另一方面,繁杂多元的社会环境导致青年生活与学习环境日益复杂,多样价值观与社会思潮影响着青年的思想,“泛娱乐化”、“绝对自由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张冠李戴、断章取义、夸大其词的方式,弱化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削弱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抹杀当代青年的民族认同感、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同时现代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与“碎片化”,致使青年在虚拟网络中迷失,易被片面、极端的观点影响,丧失求真务实精神,盲目追求娱乐而被短暂而虚渺的快乐所控制。近年在青年群体流行“躺平主义”,对社会竞争选择妥协,以无所作为、不为所动消极回应社会,同时部分功利主义者坚持“无利不起早”的原则,以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现代社会的不良影响,思想教育与乡村发展的脱节,致使青年丧失对于乡村地区的文化归属,无法认识自身与乡村发展的内在联系,在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中失去人生目标与前进动力。

(二)流动困境:城乡差距带来的乡村青年人才单向流失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城市为青年就业创造了大量职位,同时城市设施完备、保障充实、福利全面、发展空间大,吸引大量农村青年前往城市发展。而高等教育的普及,打通了城市与乡村的教育流通渠道,大量农村学子优先选择留在城市发展,产生农村劳动力、乡村人才向城市单向流失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的城镇人口为66978万人,2020年的城镇人口为90199万人,十年来以每年2000万人的数量增长。而根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的预测,2020—2025年的五年间会有0.8亿人口进入城镇[7]。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乡村的留守群体加大,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村人才流失直接导致农村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优、结构不均衡的三大问题。城乡二元制结构差异,优先发展城市是导致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的直接原因。根据《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8560万人,占乡村总人口一半以上,直接反映了乡村劳动力与人才的严重短缺[8]。同时“我国目前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只有1690多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3.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人才之缺乏”[9]。教育资源集中于城市发达地区,使得乡村地区的人才质量难以保证,乡村管理人才、乡村干部呈现老龄化,知识水平偏低,创新性与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力不足,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要。乡村发展需要包含社会治理、公共、医疗、教育、文化、农业经济等各方面的人才体系支撑,现有乡村人才架构不平衡,与城市人才培养衔接制度不完善,无法构建完备的乡村人才服务体系。

(三)机制困境:乡村青年人才培养的内生性与长期性不足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为应对乡村人才的流失,《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10]。在2021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包括农村工作干部培养锻炼制度,乡村人才培养制度,定期服务乡村等制度措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尽如人意,乡村人才引进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无法实现人才发展与乡村发展的有机统一。第一,地域差距大,财政投入有限。中国乡村地区广阔,各地的经济发展与地域条件差距大,受限于地方财政的投入,人才引进所需的创业补贴、生活支持、基础设施改善等无法真正满足需求。第二,内生力不足,人才引进流于形式。人才引进要注重人才的契合度、必要性、长期性,保证人才效用发挥与人才队伍承接顺畅,而非以指标式的人才引进,留名不留人。要立足人才培养长期发展规划和人才结构的完善,不应依赖单纯的人才引进解决问题。第三,保障不到位,人才管理断层。人才管理是决定是否能留住乡村人才的重要因素,涉及人才的管理、使用、晋升与保障等。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决定乡村人才发展整体水平,人才数量单纯增长将成为乡村发展的负担,后勤保障、激励办法、晋升途径、评比规则等标准不完善,既不利于各尽其能、人尽其才,也无法真正留住人才。

(一)加强青年服务乡村与建设乡村的思想教育

第一,加强青年的乡土乡情教育。以农村家庭为基础的传统宗族社会模式正随城镇化发展被逐渐打破。成长于现代城市的青年人对农村生活缺乏实践认知,传统的乡情乡风、乡礼乡俗在青年成长过程中逐渐被淡化,致使广大青年缺少乡土情结,对在农村就业缺少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所以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要注重贯彻对当代青年的乡情教育,使其认识到乡村发展对自身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一代又一代有农村情怀、有乡愁情结的时代青年。

第二,要培养青年的服务意识、担当精神。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衔接全面建成小康的国家战略部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部分。乡村振兴需要有奉献精神的青年,乡村地区不比城市地区,工作环境与基础设施都与城市有差距。青年必须要树立扎根乡村、奉献乡村的意识,把个人价值实现融入乡村发展之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践行到乡村建设中,把青春与知识投入农村建设第一线,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务实求真,不断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向前发展。

第三,要加大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宣传。环境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在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中,要引导青年深度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与具体相关政策措施,使青年认识到乡村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就业机会。同时在社会宣传中要树立以投身乡村建设为荣的社会价值取向,纠正“回农村是没出息”的错误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务实意识、奋斗精神,抵制社会思潮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从而树立价值导向正确的择业观。

(二)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吸引青年返乡就业创业

第一,构建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政府层面要强化政策扶持的精准性,针对青年的学历背景与属性、行业特点与需要,制定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全面性的创新创业政策。高校要注重将乡村振兴融入教学计划、创新创业训练当中,探索构建乡村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平台,联通高校与乡村科研与产业转化通道。基层乡村中要争取国家更多的创新创业资金与政策倾斜,加大乡村创新创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创新创业的成果案例强化宣传,营造吸引青年返乡的社会氛围。

第二,支持返乡创业集聚发展。“结合城乡区域特点,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协作创业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返乡人员创业联盟”[11],结合地域文化打造独一无二的乡村产业集群,组成贯通的创业人才集合,形成以产业吸引人才、以人才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例如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多方生产合作形式,依托电子商务打造集生产、加工、宣传、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发挥地方地理与文化优势,打造周边的农产品深加工、乡村农家乐、乡村旅游等集聚产业群。推动相关产业链与专门人才的聚集贯通发展,发挥“1+1>2”的聚集效应,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第三,完善基层创业支撑服务体系。财政上要在地方设立专项资金,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补贴与奖励,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开展面向基层创业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上建立带有地方特色的创业园、孵化基地,支持社区创业者创业,提供创业需要的网络宣传、交通物流、物流仓储等技术服务,健全创业导师指导制度。保障上要促进城乡之间创业人员的社会流通,为创业者提供完备的社会保障,加强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吸引青年结合自身与地区环境进行大胆创业。

第四,完善创业流程跟踪机制。创业是一个探索新事物、新模式的过程,具有未知的风险。创业前设立导师引导机制,由知名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组成创业导师队伍,对创业方案与想法进行把关。创业中对创业者提供科技、金融、宣传、渠道、人员等方面的支持,项目运营长期跟踪,为商业模式、营运方式提供长期指导,增加成功率。创业后,对成功项目进行经验总结和项目整合优化,打造更大规模的附属产业群,以创业带动就业。对失败项目进行溯源分析,提供项目的后续转型服务与保障。

(三)联合高校打造乡村人才共同培养体系

第一,坚持政治引领,完善“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加快培养乡村治理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对于乡村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乡村各项事务推动落实的核心。完善大学选调生选拔制度,为乡村补充优秀的行政管理人员,“落实艰苦边远地区乡镇公务员考录政策,适当降低门槛和开考比例,允许县乡两级拿出一定数量的职位面向高校毕业生”[6]。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扩大“三支一扶”计划的高校毕业生招募规模,努力培养一批在乡服务的大学生,鼓励各地多渠道招录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

第二,坚持定向培养,采用“订单式”培养,打造乡村专业技能队伍。联合高校进行人才协同培养,以理论加实践的模式来加强知识与现实的适用性。加大公费师范生、医学生的培养力度,依托地方特色产业设立对应专业。农业生产地区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培养联合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农林人才,沿海地区则开展特色水产养殖、加工、培育等实用专业,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打造新型科技农业人才培养体系。设立农业产业科技研究院,在高校中开设如陶瓷、布艺、锦绣、竹艺等民族专业学院,培养具有地区民族特色的专业工艺技能人才。

第三,落实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加快研究成果产业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一流大学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2]。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就必须落实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要求。以政府为链接,制定保障政策,企业提供研究场所与资金支持,高校提供技术与科研服务。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地方农业项目发展,鼓励学子通过“创新创业”“互联网+”等平台开展乡村创新创业项目,支持科技企业设立相关基金与竞赛,招收青年学子到企业实习,吸收优秀学生的项目成果。

第四,设立联合人才培养专项工程。共青团中央在《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中指出,要设立青年开展乡村振兴的重点工程。例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契机,组建县、乡文化建设青年志愿服务队为方式的乡村人文环境提升工程。建设一批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培训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领头雁”培养计划。推动各地成立青年电商组织的青年农村电商培育工程等。共青团中央牵头,地方团委主导,联合各大高校为基地,依据地区的产业发展设立青年联合培养专项工程,搭建青年与乡村共同发展的桥梁。

猜你喜欢人才农村发展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推荐访问:投身 振兴 路径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zhenxingxiangzhen/2023/0927/10946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