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培养技能人才的心得体会13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3-24 16:44:23

培养技能人才的心得体会13篇

培养技能人才的心得体会篇1

  xx月xx日,召开庆祝第xx个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隆重表彰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县委展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通过学习展书记讲话精神,我们备受鼓舞,对宁阳教育发展充满信心。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镇将紧紧围绕县委、县府提出的教育发展工作思路,以打造教育高端乡镇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锐意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实现我镇教育的跨越发展。

  一、科学规划,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按照全县“进社区,农村中小学进乡镇驻地,高中阶段学校和新增学校向两极集中”的“两进一集中”战略,计划五年内,对全镇8处完小进行集中合并,保留3处规模完小。在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的前提下,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校校通网、多媒体班班通,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二、深化改革,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领导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建立中小学干部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任用机制,真正把德才兼备、善谋事、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推上领导岗位。坚持和完善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末位淘汰制和诫勉谈话制度,强化校长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危机意识。坚定不移地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以教师为本,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

  二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三环节”教学改革为抓手,加强预习环节、课中改进还节和限时作业的研究。通过评选教学管理样板学校、样板学科、样板教师的做法,掀起全镇教学改革的高潮,推进全镇教育质量创新高。

  三是深化学校管理改革,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制度。强化对各学校的指导和督导,把学期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每月一评,月月督导,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三、强化队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大力推行中心学校教师支教制度,抓住全县教师“一处完小每年一名大学生计划”“退一补一计划”和定期补充的机遇,解决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以教师全员培训、远程培训、挂职培训等工程为契机,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通过强化师德建设,名师梯级培养模式、“典型培树”等方式,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培养技能人才的心得体会篇2

  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各级组织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为乡村提供人才支撑关乎振兴的成效,组织部门要认真“选”出好苗子,“练”出千里马,“用”好实干家为大国事业再发力。

  “试玉要烧三日满”,要更多地把好苗子“选”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要优中选优、讲求质量,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降格以求。”组织部门要用好初心、使命、担当三把“筛子”;把理论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实践本领好的优质“苗子”筛出来,并根植在基层的“沃土”中;通过基层长时间的磨炼和“风吹雨打”后破土而出,成长为为民遮风避雨的“参天大树”,为党排忧解难的“忠诚干将”,为国勇挑重担的“栋梁之才”;如此“驻村”干部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才能带领群众振兴乡村、再创佳绩。

  “千锤百炼始成钢”,要更好地把千里马“练”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有计划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理论强、学历高的90后、00后年轻干部的主要特征:从小生活优渥,吃苦少是他们的生长环境;但基层经验欠缺,对社会各方面也缺乏深入了解和认识,是他们的短板。常言道:“是骡子?是马?要拉出来遛一遛”,纵然你有千里马的特质也要有驰骋千里的耐力;如何让“温室花朵”开出“铿锵玫瑰”的艳丽,需要年轻干部经历基层和艰苦岗位的磨练。唯有经过千锤百炼、艰苦磨练,才能在关键时刻经受住考验,才能面对百年复杂局面。

  “不拘一格降人才”,要更快地把实干家“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用人单位要深刻理解讲话内容,破除人才发展束缚,摒弃唯“学历”选才,唯“资历”用人的思想;坚持把经验足的“土专家”能力强的“实干家”用起来,以实绩论“英雄”。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选”对苗,“练”出千里马,“用”好才,同时关心关爱和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以主人翁的身份来推动乡村振兴。

培养技能人才的心得体会篇3

  初冬季节,带着憧憬与希望,肩负着学校的重托,我来到xx参加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骨干教师第三期培训。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中层管理者和专业教师能参加这次专业教师培训,我感到非常骄傲、自豪和倍感珍惜,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高度重视,也进一步说明了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培训第一阶段的内容主要是职业教育理论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使我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育理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现将第一阶段职业教育理论学习总结如下:

  首先,从认识上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以往我们总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企业培养合格员工的教育,通过培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着想,更要为他们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着想;职业教育不仅是面向少数弱势群体的"教育,更是一种面向大众、面向全社会的全民教育。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服务。

  其二,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通过聆听专家的精彩讲座,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深深地认识到要想跟上新世纪的职业教育教学步伐,就要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特别是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职教学生并不是我们传统观念所认定的差生,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职业学校的教育功能应该定位在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创造学生产生自信心的环境,引导学生正面牵移,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使“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成为可能。另外在技能教学中推广行动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使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情景教学法”等适合职教特点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动机,使学生真正学好一技之长,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真实的环境,培养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其三,拓宽了学习的视野。与培训班里的同学们一同交流和探讨,许多的观点在一起抒发和碰撞。每一次的研讨,我们都积极参与,珍惜发表自己见解和观点的机会,使自己能与他人有更多思维碰撞的机会。使自己能博采众长、开阔了视野。

  总之,通过第一阶段的职业教育理论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把我国建设成世界强国,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学习,我们更加坚定了献身职业教育事业的信念;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改革课程结构、革新教学方法、更新育人观念,把发展学生能力作为目标,为祖国培养合格的职教人才。

培养技能人才的心得体会篇4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胜利召开,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回答了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如何将会议的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扎扎实实地落实在一线学生工作中,我的体会是,在措施上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全视角”,另一个是“短距离”。

  “全视角”就是要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门课程的教学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要做到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健康等全方位,一课堂、二课堂全领域,充分调动整合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多要素,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短距离”就是教育的内容要融入学生、教育的方式要深入学生、教育的手段要贴近学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内容要有时代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要改革我们传统的课堂模式,近期教育部推出的什么是有影响力的党课和思政课就是教育方式改革的优秀探索;同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发挥网上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

  我个人工作20多年,其中一线学生工作16年余,此次会议,党把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作为办出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点,于我本人而言,更加激昂了我的职业信念,坚定了我的职业使命。

培养技能人才的心得体会篇5

  通过对姜xx教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及其理性思考》讲座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的根本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我国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姜xx教授认为,现在职业教育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这是与普通教育的明显不同之处,但是在强调就业导向的时候,要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会需求,一个是个性需求。职业教育既然是一种教育,它就要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所以更要注重个性需求,即注重人本性的目标。因此职业教育不能被动地适应工作岗位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应该是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

  虽同属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精英型”的教育模式为主,以培养高水平学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某一社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的需求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培养能直接成为生产第一线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高技能型或管理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最根本的区别: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职业发展能力较强,具有在某一个或几个职业岗位从事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的能力;二是学生对职业岗位需求的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三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职业岗位较高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复合性特征,需要更多的职业专项技术的学习、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根据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在社会经济对高等专门人才需求类型和层次上找准位置,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中构建一个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教育的专业要以职业为导向。职业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原则。严格地讲,职业教育的专业不应该叫做“专业”,它来自于对社会职业群、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或者态度的共同点,是一种用于教育的职业,并非完全照搬社会职业,因此应该是“教育职业”。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职业经常发生变动,所以职业教育的专业也是在经常发生变动。

  “专业”的概念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教育职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就要求我们应针对不同层次知识基础和不同能力结构的人,因材施教,培养其成为社会需求的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传授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其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贡献能力。

  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为了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成材的需求,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不同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同时,尤其要更加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应当坚持“规格和特色”的有机统一,必须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一生高度负责,坚持应有的规格标准。同时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培养质量应该突出这种人才具有的特种技术应用能力。只有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标准,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在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

  具体到教师工作就是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合理处理好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特别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坚持以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教育、敬业教育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把素质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还要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育教学改革要以行动为导向。行动是一个人有意识、有目标、有反馈的活动,工作是一种行动,学习也是一种行动。工作要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是通过工作过程导向实现的;学习要实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完整性,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受体,更重要的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职业教育的三要素是学生、教师、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基于主动、自我调节、建构以及情境引导、社会化意义的学,学生是在主动存在与受动存在之间转换;教师是基于激励、支持、咨询以及指示、描述、启示意义的教,教师是在反应存在与主动存在之间转换,当学生主动存在的时候,教师是反应存在,当学生受动存在的时候,教师主动存在;情境则是基于项目、案例和问题意义的境,情境是整合而存在的。

  总之,职业教育改革要实现从结构导向的教学向行动导向的教学的转变,由静态变为动态,由知识的传授向认识的传授转化,即知识产品的自我再现为目标变为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为目标;教学内容作为一个终端的产品来传授变为教学内容通过认知的过程来传授;课程材料的取舍由教育者来决定变为课程材料的取舍或选择有学生参加;认知结果的复制评价为标准变为认知过程的掌握评价为标准;程式化的知识缺乏动态的适应性变为个性化的知识具备动态的迁移性。

培养技能人才的心得体会篇6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校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要深耕党建抓发展,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全过程,将党的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引擎,创新打造卓越党支部,建强卓越教师队伍,培养卓越祖国接班人,形成具有教育属性、展现教育特质、富有教育内涵的党建引领教育发展的生动实践。

  强引擎,打造卓越党支部。党支部是学校的政治核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打造一批师德好、信念坚、爱教育的党员队伍,开展“一心向党,全心执教”“党员领学+课堂交流”等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带领全体教职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等党的创新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争当“排头兵”,打造一个“指挥有方、作风优良、质量上乘”战斗堡垒,党支部组织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公开承诺践诺”等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在管理岗位、课堂教学、下乡支教等一线历练,在急难险重工作任务中经受考验,培育一支卓越的“排头兵”,有效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课改成效不明显、服务社会不到位等短板问题。实施“双培养”机制,培育教学卓越团队,注重在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发展党员,采用“师徒结对”模式开展“双培养”,组织党员骨干教师在“名师课堂”“杏坛花语”等活动中分享经验,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抓发展,当好卓越领头羊。领航学校,着力在教研、培训上下功夫,引领集团抱团均衡发展。建立研训体系。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每个学科均由一名“师德好、业务精、能力强、善创新”的党员名师为工作室主持人,每位主持人从集团的成员学校党支部挑选4-5名党员作为名师工作室成员,每位名师工作室成员又在校内遴选5名及以上同一学科领域的青年教师作为“工作室”学员,构建起名师传、帮、带的“三级三带”研训体系。创新师训机制。本着“研训一体、资源共享、质量共进”目标,常态化组织集团学校开展学科教学交流、教研组建设、教学流程管理等互学共进活动,推进学校“结对共进”暨教科研共同体建设,围绕课堂教学、学校治理等主题开展联谊活动,促进城乡、校际均衡发展。开展名校共建。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共建,组织外出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形成学校独特的“131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核心能力。

  创特色,厚植德育根和魂。将党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厚植德育沃土,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好两馆五室,建设党史馆和校史馆,利用楼阁、陈列厅等空余地带建设敞开式、全天候开放的读书室,购置红色书籍让师生直观地学党史、知党情,从而听党话、跟党走。深化校园卓越文化建设,党支部开展主题为《红色百年·卓越征程》“5+1”大课间活动,即以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5”个大课间、一天“1”个不同的活动内容为辐射点。实行教官驻校半军事化管理,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国旗下的讲话、班级量化管理及“双文明”评比等常规教育,实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构建课程体系和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开发千人竹竿舞、铜鼓舞、“卓越之星”才艺大比拼等特色校本课程。创新红色教育课堂教学,运用“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讲述或观看时政要闻,引导学生对新闻热点和重大理论的关切。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课程教学互动,引导学生以舞台剧、朗诵、合唱等形式展示课程学习内容和体会,使思政课教学“活起来”。

培养技能人才的心得体会篇7

  2月1日,2020年度浙江省苍南县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和人才工作述职评议会召开。县委书记在会上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聚焦全域建强、锚定赶超发展、强化责任担当,坚定扛起工作使命,确保工作落实落细,奋力开创基层党建新局面,全力推动人才工作迈向新台阶。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才能推动人才工作迈向新台阶?就像在芯片领域,当芯片密度逼近原子尺度后,只有建立新的“量子优势”,才能打破经典“摩尔定律”一样;

  在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只有建构起降维打击的人才工作“量子优势”,才能打破人才工作“摩尔定律”,进而真正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建构人才工作“量子优势”,要占据“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的人才政策高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才概念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快递小哥”“带货网红”“职业农民”等新兴职业已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磁极”。因而人才政策也要紧跟新业态、新分工以及地方发展新形势的变化,从而为一些新兴职业提供畅通无阻的“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政策机制,使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使之真正融入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培养出新的产业链,以快速反应的人才政策激活人才创新活力,进一步激活地方发展活力。

  建构人才工作“量子优势”,要提升“济济多士,文王以宁”的人才服务能力。人才是否进得来,留得住,关键要看地方服务人才能力的硬度、温度。因此,首先要以实实在在的引才举措,从户籍、社会福利、安家服务、科研经费等方面为人才送上一道能摆得上桌面的“硬菜”;

  再次要以“巴适得很”的跟踪服务,解决人才引入后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真正为留住人才提供暖心温度;

  最后还要做好人才工作参与者的培训和教育,使之在为人才服务过程的点点滴滴中,更好地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地方的诚意与真心,从而真正以“周公吐哺”的姿态,赢得“天下归心”的效果。

  建构人才工作“量子优势”,要完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人才使用机制。落实人才工作,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这个中心目标上来。那么如何才能进一步提升人才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匹配度”?这就要求在具体落实人才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地方实际,全面梳理本区域内产业、事业发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同时,全面梳理区域内人才的各项属性,引导和服务好人才到相适应的产业、事业中发光发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才与产业、事业对口对位,做到“人尽其才”,从而发挥出地方发展的一个个“长板效应”。

培养技能人才的心得体会篇8

  近日,笔者认真学习了《2020年组织工作盘点·人才工作——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塑造发展新优势》一文,对于刚刚涉足人才工作的自己,感觉都是满满的干货,受用匪浅。

  人才兴则发展兴,人才旺则事业旺。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宝贵财富。笔者认为,针对偏远落后地区,要做好人才工作,首先应该在人才引进方面下足功夫,要立足实际,紧紧围绕行业、专业、产业需求,想尽千方百计,跋涉千山万水,道出千言万语,大力推进精准引才、定向引才、柔性引才,真正把人才引进来、用起来。

  结合行业需求,千方百计引进高精技能人才。引进人才坚持需求导向,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把人才工作做扎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针对农林水科教文卫等各行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突出因需制宜、因地制宜,着眼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精准锁定目标,科学引进人才。要从本地发展实际需求出发,更加注重精准引才、注重高精技能人才引进,按照缺什么人引进什么人,做到人岗相适,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达到引才的目的。引才中遇到的“壁垒”,要创造条件,想尽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要让人才引得进,就要从政策、关爱、服务入手,出台更具灵活性、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建立系统化、全天候人才服务体系,妥善解决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为人才建好平台铺好路,让他们既能展望未来充分发挥才智,又能毫无后顾之忧,全力以赴发光发热。

  结合专业需求,千山万水引来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的中坚力量很大程度聚集在各高等院校。这就需要我们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把“橄榄枝”抛向高校毕业生。要拓宽引才视野,以专业需求为导向,打破民族、户籍地、毕业年限限制等,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除通过公务员招录,事业人员招聘不断引进“新鲜血液”外,要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重点引进紧缺急需专业人才,逐步配齐适应地方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引才中,要抢抓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关键期,不惧跋涉千山万水,与高校定点对接,深入高校广泛宣传、现场招聘,从五湖四海、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开启专业技术人才集聚的“总引擎”。对于事业长远发展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可实施人才“绿色通道”,采取“面试+组织考核”的方式快捷引进,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实现人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产业需求,千言万语引回本土实用人才。引才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支力量就是在外能人,长期在外打拼,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如果能将其引回,将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推广,对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农民致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将其真正引回,就要打好“乡情牌”,采取主动登门拜访、电话联络、座谈联谊等方式“点对点”动员,道破千言万语,宣传家乡发展变化、创业政策和产业优势,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支援家乡发展建设。对有想法有能力的回乡创业人士,要为其积极搭建创业平台、配合创业项目,引导其在发展乡村振兴、参与社会管理上发挥作用。对有返乡任职村干部意愿的人员,长期保持联系,并鼓励其积极参与村级党组织活动,对条件成熟的通过合法程序将其纳入村干部系列。通过科学人才回引,不断激发本土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现本土人才长远发展。

培养技能人才的心得体会篇9

  不拘一格“引”才,汇聚天下英才竞相奔腾。“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海之大,因纳百川”,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要在“引”字上下功夫。优化国内人才结构和发展环境,吸引更多海外留学人才回国。不唯地域,广纳英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汇聚更优的国外人才,尤其是创新性、紧缺性高层次人才。政企联动,打造更多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华为‘2012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百度研究院”等前沿性、突破性发展平台。多一份“聚才的良方”、多一片“爱才的诚意”,尽可能地留住人才。以“三顾茅庐”的执着,尚贤爱才,让“聚天下英才”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目标引领“育”才,注入伟大振兴“源头活水”。古语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在培养。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抓住先机、赢得主动,就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以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引领,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方向,培养高层次、高技术、实用型人才为重点,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政府引领、高校为主、社会联动,以品德为骨,才能为翼,培育出更多钟南山、刘永坦式的科技脊梁,李廷俊、马旭式的道德模范,桂富国、钱七虎式的敬业先锋,为决胜小康、赢得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和活力。

  各尽其能“用”才,贡献创新发展聪明才智。“使用人才要各尽其能。”人才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最大的价值,既要看自身能力水平,又要看用人者是否因材施教。“用人者之长,不挑人之短。善用人者,无不可用之人”,用才要“善”,就是要在识人基础上,扬长避短,各尽其能,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优势和长处,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上,用好人才,让人才充分展示才华,使人才能够才尽其用。要坚持“不凭资历凭能力、不凭关系凭实绩、不凭活动凭实干”的用人导向,唯才是举,知人善任。要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激励人才、成就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培养技能人才的心得体会篇1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各地各单位在选拔任用人才时要“多尺齐下”,用不同的“伯乐眼光”识别出不同的“千里马”,让各类人才都能拥有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

  用好“群众评价”尺,量出“一心为民”型人才。群众评价往往基于自身实际感受,相对来说更加公正全面。各级各单位在识别考察人才时,要常去基层一线“拉家常”,善于运用“群众口碑”这个标准“度量衡”,拓宽考察视角,延伸考察触角,加深对“八小时外”生活圈、朋友圈、家庭圈的了解,让群众为人才“画像”“打分”。通过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维护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把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作为重要参考标准,在人才选拔任用工作中扩大民主、体现民心、反映民情。真正把“一心为民”型人才识别出来,让他们既得到群众的好评,又得到组织的肯定。

  用好“日常表现”尺,量出“踏实肯干”型人才。识别考察人才并非一时之功,而在于长期积累。仅仅通过个别几次的短暂接触,无法做到多维度评价、全方位了解和精准化识别。各地各单位在识别考察人才时,要杜绝“临时抱佛脚”现象,坚持抓常抓细抓长,拉大时间跨度,丰富手段方法,做好“平时文章”。在政治立场上辨“德”,在落实任务时看“能”,在工作作风中识“勤”,在长远成效里考“绩”,在名利诱惑前知“廉”。看看人才在日常业务中干了多少事、干了什么事。不以个人简历等文字材料“论英雄”,不以口头推荐等谈话内容“比高下”,让踏实肯干的人才“吃苦不吃亏”,让求真务实的人才“流汗不流泪”。

  用好“重大斗争”尺,量出“可堪大用”型人才。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艰难的任务,越能磨砺一个人的意志,锻炼一个人的本领。在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重大斗争一线,能紧紧围绕大局,坚决服从党的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指哪打哪”的干部,都是“可堪大用”型人才。各级各单位要把重大斗争前沿作为识别考察人才的“主战场”,坚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用好“放大镜”和“显微镜”,近距离观察掌握人才的现实表现情况,以工作思路清不清、责任意识强不强、措施手段硬不硬等标准,考察他们能否发挥“主心骨”作用,能否带头冲锋陷阵,能否不负群众所托。对“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危急关头站得出来”的栋梁之材,要优先培养、大胆任用。

培养技能人才的心得体会篇11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土人才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头雁”,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在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处乡村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因此,要打造平台,下好“聚、强、用、留”四步棋,激活乡土人才“引擎”,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显身手、大展才华,为乡村振兴“赋能加速”。

  构筑“蓄水池”,唯才是举,把乡土人才“聚”起来。乡土人才大多致力于自身岗位,专注于某项工作,行事较为“低调”,常隐匿于乡间田野。把他们“挖掘”出来、“汇聚”起来,就要在做好摸底调研、拉网排查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个人自荐、组织推荐、实地考察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把致富能手、种植大户、经营人才、养殖专家、能工巧匠等“找出来”。同时,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广发“英雄帖”,打好“亲情牌”“乡愁牌”,把高校毕业生、在外务工人员等“请回来”就业创业。把致力于乡村发展的“田秀才”“土专家”“新农人”,按照生产类、经营类、技能类、服务类等不同类型进行动态管理、精细划分,做好台账,建立人才信息库,确保人才“蓄水池”源源不断。

  打造“练兵场”,靶向培育,让乡土人才“强”起来。多数乡土人才虽有一技之长,并已在相关领域获得相应成绩,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业务不精、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偏弱等情况,不能实现“大跨越”,只能“小打小闹”。要让这些行家里手真正成为“领头雁”,就必须加强人才培育。做好定期培训需求调研,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既注重个性,又突出差异,着力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其茁壮成长。把“请进来教”与“走出去学”相结合,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让专家学者与“田秀才”“新农人”面对面交流,进行“集中会诊”答疑解惑;结合培养要求,制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乡土人才外出学习,通过实地考察、经验交流来开拓眼界、提高技能。举办各种技能赛,在干中学、在战中练,干练结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练有所成”。

  推向“实践地”,激发活力,把乡土人才“用”起来。人才引进,精准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用”上。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在职称评定、发展晋升上给予突破,对做出优异成绩、突出贡献的加大宣传、给予奖励,增强荣誉感和获得感,激发其内在动力。把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与吸引外界投资打造产业结合起来,让通过前期培训获得专业技能的乡土人才以“练什么、干什么”的原则填充到产业发展中,使其能够有事做、有奔头。强化村与村、镇与镇横向联合,实现信息共享,鼓励乡土人才根据自身优势及所精技能进行自主创业,优势互补。将成绩突出、政治素质高的乡土人才作为党员发展对象,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引进村“两委”班子,发挥最大的人才效应,由“个人带头富”向“群众共同富”转变,做到“用当其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营造“栖息地”,完善服务,把乡土人才“留”下来。要留住人才,必须充分应和人才各类需求,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痛点发力,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创业创新“人才生态”。不仅要给乡土人才搭建大胆干事创业的“平台”,还要为人才夯实追梦圆梦的“后台”。在政策优惠、资金补贴、技术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给想干事、敢干事的乡土人才“保驾护航”,让他们放心投资、安心经营。打造“田间学校”“科技小院”,让乡土人才就近实操实训,克服“本领恐慌”,始终保持“充电”状态。定期开展评先评优活动,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尊才、爱才”的良好氛围。用心解决人才在住房保障、生活补贴、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优化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体系,让乡土人才工作上有劲头、发展上有盼头、经济上有保障。

培养技能人才的心得体会篇12

  习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围绕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人才发展投入、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等,为国尊才、爱才的情怀贯穿总书记的讲话全篇。

  在人才梯队上,坚持“同心聚力”打造与时俱进的人才队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在于教授、博士等专业型人才,对于乡土人才、技能人才这类的实用型人才也有一定的需求。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也要抓实抓育本地乡土人才,打造接地气的“土专家”“田秀才”人才梯队,双向奔赴,更好地统筹做实人才梯队建设工作。

  在人才使用方面,坚持“人尽其才”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发展。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习总书记始终视人才为第一资源。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只有把人才放到正确的岗位上,给人才以有用的职位和环境,才能激励其施展才华、跑出速度、迸发活力,形成你追我赶、飞跃向前、比学赶超的干事环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推动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在人才管理方面,坚持“不拘一格”创设人才服务的激励机制。总书记要求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突破人才成长壁垒,更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升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建强人才服务队伍,对人才项目落地全流程进行管控,确保每个阶段都有部门负责、每个环节都有人员跟进、每个节点都有时限要求。强化人才鼓励激励,优化对企业人才引进和项目申报的配套奖励。

  为了让更多的人才涌现出来,让人才有发展的舞台,国家信任、尊重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今天是一个人人皆可成才的时代、今天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生逢这样的时代,没有理由不担负起重任和期望。

培养技能人才的心得体会篇13

  《战国策·燕策》中有一则关于燕昭王求士的故事,讲的是燕昭王为了广招天下英才,他为客卿郭隗“筑台而师之”,震动天下,吸引了魏国乐毅、齐国邹衍、赵国剧辛等大批旷世奇才前来归附,形成“士争凑燕”的局面。燕国大胆起用这些招徕之士,逐渐由一个弱国发展成为国富兵强的强国,传为千古佳话。“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古往今来,关于人才引进、培养等话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创新之要,人才为先。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发掘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

  用开阔独到的眼光来发掘人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之所以能识得千里马,是因为他善于发掘这些马潜在的价值,将它们用到需要的地方。“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发掘人才不仅要像“伯乐相马”一样慧眼识珠、知人善察、唯才是举,还应做到观人于微小之处,要在干事创业、日常生活中了解人才,摸透他们的秉性脾气、个性特点、思维观念,挖掘其能力潜质、技能特长,再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性格安排不同的岗位和职责。只有懂得不同人才的不同特点、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才能有的放矢知能善任,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从发展的需要来培养人才。“玉不琢不成器。”在一些选人用人单位,还普遍存在人才放任自流的现象,很多有思想、有抱负的青年人被埋没于简陋狭窄的办公室,他们按照严苛的教条制度将自己封闭于“死胡同”,最终导致“英才无用武之地”。所以用人单位要倾注更多的精力去全方位了解和培养人才,多给他们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增强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要多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和成长轨迹,了解他们需要什么、适合做什么,让他们卸下包袱、展开拳脚,大胆去闯、放手去干。

  建优质的平台来凝聚人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仅要惜才如金,在福利待遇上更要充分保障,搭建优质的干事创业平台,真正让他们放心干事、安心创业。人才的招引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拿人才“装门面”“当政绩”,要拿出实际行动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搭建建功立业的干事平台,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平台,解决好引进人才的住房、医保、子女上学等各种现实问题,让他们有舒适的家庭环境和轻松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敢闯敢拼中获得成就感,在关心支持下饱含归属感,在工作和生活中尝到“真甜头”,真正把人才聚集起来、调动起来。

  清代思想家魏源有言:“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这句话说的是:国家越是推崇人才,人才就会多,反之人才就会少。2002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人才强国这一重要国家战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不同场合、不同会议上也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为建功新时代发挥无穷的价值和能量。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技能 培养 培养人才的感悟 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做法 人才培养方面的心得体会 高技能人才心得体会 技能人才培养建议 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 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心得体会 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培训心得体会 人才培养收获与心得体会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xindetihui/2022/0324/2632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