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党史工作者先进事迹(2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4-11-25 08:18:02

篇一:党史工作者先进事迹

  

  党史经典故事50例

  党史经典故事

  第一章:建党初期的艰辛

  一、《南峻镇的铁骨铮铮》

  南峻镇的党员杨大志,是一位铁工,他在殖民地时期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后来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组织工人进行了一系列的罢工斗争,取得了许多胜利。在国民党当局的镇压下,杨大志坚定不移地坚守工人的利益,最终被杀害,成为南峻镇的英雄。

  二、《挺起脊梁的属地干部》

  上世纪20年代,湖南的某个县城里,一位叫赵大亮的共产党员,被任命为县政法委员。在他的带领下,县城的治安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贫苦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然而,由于赵大亮拒绝了与地主阶级合作的要求,他最终牺牲了。但正是这种顽强的抵抗精神,激励着党员干部们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三、《慷慨赴义的陆荣廷》

  陆荣廷,江苏一个偏远山村的贫苦农民,他是一个党员,也是一位优秀的党员干部。在百姓生活困苦的年代,他经常扛着柴火来救济村民,受到了大家的敬爱。在国共内战期间,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军队中,热血沸腾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最终因出征英勇牺牲。

  四、《背葵花赴会的邓宝珊》

  邓宝珊是云南省丽江市的一个党员,她是一位勇敢的抗日战士,也是一位优秀的党员干部。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她经常骑着马背着葵花赴会,传递抗日的信息。为了抗日救国的事业,她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战斗中,最终英勇牺牲。

  五、《黄花岗的血肉之山》

  1927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成功地推翻了国民党的暴政。起义的部队虽然战败,但他们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党的纯洁性,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

  第二章: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一、《光辉青春中的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起义,起义的口号是“反蒋抗日”。尽管起义失败,但是党的军队从此转变成为了正式的军事组织。

  二、《万里长征的壮丽征程》

  1934年10月,中国红军开始了著名的“万里长征”。长征历时两年多,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到达了陕北的延安。长征过程中,红军不畏艰难困苦,坚持抗日救国的事业,最终为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打下了基础。

  三、《中共党员“五壮士”》

  解放战争时期,有五位党员战士被誉为“五壮士”,他们是:戴志新、谢尚、张静江、吴玉章、张辅中。他们在战斗中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党和人民的事

  业奋斗到底。

  四、《抗日民族英雄之天险四通八达》

  在抗日战争中,有许多民族英雄以自己的英勇事迹展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其中包括:湖南娄底的杨仙逸、河南信阳的张培元、贵州毕节的杨荣忠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征服了险要的山区,最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烽火岁月中的课堂》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党员都以身作则,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其中有许多教师党员,他们在敌人的控制之下仍然坚持为学生们上课,并秘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培养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章:新中国的崛起和社会主义建设

  一、《牡丹江的建设者》

  解放后,牡丹江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许多工人党员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毅然放弃了城市生活,前往牡丹江进行建设。他们劳动敬业,克服了重重困难,为牡丹江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火烧连环船里的英雄》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摧毁敌军的警戒系统,策划了一次名为“火烧连环船”的行动。在火烧连环船的行动中,党员战士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最终成功地摧毁了敌方的舰队,为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一五”计划中的骨干》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许多党员骨干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坚持不懈地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以自己的先进性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榜样。

  四、《三秦大地的再造者》

  解放后,陕西的农村地区因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生产力几乎丧失殆尽。然而,在党的领导下,许多农村党员积极发动广大农民,进行生产建设。在他们的努力下,陕西的农村地区逐渐恢复了生机,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将军千军万马过西河》

  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两次渡河战役,最终击溃了敌军,保卫了中国的解放区。在这次战斗中,许多党员将领勇敢善战,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保卫了祖国的利益。

  第四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1978年,邓小平在参观中国南方的经济特区时发表了一次重要讲话,讲话中提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作出的一系列的伟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已经明确了。"这次讲话被誉为“南方谈话”,它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新的方向。

  二、《黄河大合唱中的牧羊人》

  在1982年的黄河大合唱中,有一位黄水塘村的牧羊人圣国云,用自己的歌声诠释了农民对改革开放的喜悦和对党的拥护。在他的带领下,黄水塘村的农民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江西飞行员的崭新征途》

  中国的航空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江西一位年轻的农村党员张晓荣,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他在江西的航空事业中崭露头角,为中国的航空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雪域高原的改革功臣》

  改革开放后,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许多改革开放的先锋党员为西藏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包括:才让堆、尼玛次仁、丹巴、甲地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开辟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

  五、《黄花岗的改革“先行者”》

  黄花岗改革期间,有许多党员干部以先进的思想和积极的行动带动了全市群众踊跃参与改革,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包括:杨惠琴、吴家丽、唐红梅等等,他们在行政、经济、教育等不同领域的改革中都表现出优秀的领导力。

  结语

  党史经典故事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这里只是展现了其中

  的一部分。这些故事用鲜活的例子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为了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精神。这些经典故事激发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只有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我们才能永远不忘初心,让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在新时代高高飘扬。

篇二:党史工作者先进事迹

  

  百年党史先进人物事迹

  李大钊:铁肩担道义

  精神启后人1889年,李大钊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自幼父母双亡,靠祖父教养成人。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当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保卫锦绣河山。

  1916年回国后,李大钊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并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他发表的《青春》一文,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令李大钊备受鼓舞,他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在宣传十月革命过程中,李大钊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进而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李大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准

  备了思想条件。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0年初,李大钊等革命家就开始商议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1922年至1924年,他受党的委托,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作出重大贡献。李大钊还领导北方党组织配合五卅运动,配合北伐胜利进军,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为大革命胜利推进作出卓越贡献。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在北京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备受酷刑,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大义凛然。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38岁。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李大钊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王尽美:尽善尽美唯解放

  王尽美生于1898年,原名王瑞俊,山东省莒县大北杏村(今属诸城市)人,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18年,王尽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王尽美等人倡导下,5月,山东学生联合会成立,他被推举为负责人之一。几天后,数千名学生参加反日救国会,王尽美慷慨激昂,演讲一个多小时。

  5月23日,在王尽美等起草的罢课宣言号召下,21所济南中等以上学校全部罢课。斗争中,他与邓恩铭成为挚友。当时,邓恩铭是省立第一中学学生。

  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3月,王尽美到北京大学拜访李大钊。回济南后,与邓恩铭等人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研究和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1921年春,王尽美和邓恩铭等发起创建济南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为表达共产主义坚定信念,他激情赋诗:“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他因此改名“尽美”以自励。

  1921年7月,王尽美和邓恩铭作为济南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年,王尽美23岁。

  在王尽美倡议下,1921年9月,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7月,中共济南支部成立。

  在终日奔波中,王尽美积劳成疾,感染肺结核病,经常咳血。但他仍以带病之身,奔走于济南、青岛、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发动工人罢工。

  1925年4月,王尽美再次来到青岛。当欢庆罢工胜利的锣鼓响起时,他病发倒在工人队伍中。

  这年7月,躺在家乡的病床上,王尽美自知时日不多,向母亲说出心愿:回青岛去。他深知,那里有他亲爱的同志,有太多的事要做。

  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病逝于青岛,年仅27岁。病重期间,他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记录,口授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1961年,董必武经过山东,时距中共一大召开已40年,写下《忆王尽美同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何叔衡:用生命践行铮铮誓言

  湖南省宁乡市长冲村依山而建,周围松柏苍翠,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何叔衡便出生在这里。

  1876年,何叔衡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小刻苦勤奋。1913年,37岁的何叔衡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讲习班。在此,何叔衡结识了毛泽东,两人志趣相投,结下深厚友谊。1918年4月,何叔衡与毛泽东等人发起组织成立了新民学会,又于1920年共同发起成立湖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7月,毛泽东与何叔衡作为湖南代表,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何叔衡参与组建中共湖南支部,任支部委员。1927年5月

  21日,长沙发生马日事变。他不顾危险,经长沙前往上海,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坚持秘密斗争。

  1928年,中共六大闭幕后,何叔衡与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一起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当时,何叔衡已年逾五旬,但为了研究革命理论,十分刻苦努力,最终学通了俄语。

  1931年11月,何叔衡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工作中,他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经常到苏区各地调研。调研时,何叔衡会随身携带“三件宝”:布袋子、记事本和手电筒,方便做记录和走夜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何叔衡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2月24日,在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何叔衡在长汀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59岁,他用生命践行了“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

  如今,每年来长冲村参观何叔衡故居的党员群众有5万多人。当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传承好何叔衡的革命精神,并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带动发展、惠及群众。

  邓恩铭: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

  “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这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在狱中留下的遗作《诀别》。

  邓恩铭,1901年出生于贵州省荔波县玉屏镇水浦村。1918年,邓恩铭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五四运动爆发后,邓恩铭被选为学生自治会领导人,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1920年11月,他与王尽美等组织进步团体“励新学会”,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抨击社会现状。

  1921年春,邓恩铭参与发起建立济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7月,邓恩铭与王尽美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会后回济南建立中共山东支部,任支部委员。

  1922年1月,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回国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工人运动上。

  在邓恩铭等领导下,1925年2月,胶济铁路工会领导工人举行大罢工,迫使铁路局答应了工人的部分要求。同年,他与王尽美等人组织领导了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形成了青岛历史上第一次罢工高潮。

  1925年8月,邓恩铭被任命为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1月被捕入狱。经党组织多方设法营救,得以保外就医。1926年6月,邓恩铭再次秘密回到青岛,主持市委工作。

  1928年春,邓恩铭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后由于叛徒告密,在济南被捕。在狱中,他领导难友们同敌人进行斗争,并两次组织越狱,使部分同志冲出监狱脱险。邓恩铭因受刑过重,行动困难,未能越狱脱险。

  1931年4月5日,在济南市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邓恩铭身负镣铐,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年仅30岁。

  “我的大伯公邓恩铭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辉煌的。”邓恩铭的侄孙女邓庆梅表示,“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先辈最好的纪念。”

  陈潭秋:坚持斗争

  舍生取义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陈策楼村,有一座苍松翠柏掩映的院子,这里是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的故居。

  陈潭秋生于1896年。1916年,陈潭秋进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学习,阅读进步刊物,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秋,陈潭秋与董必武等发起建立武汉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1年7月,陈潭秋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春天,陈潭秋来到武昌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任教,在他的培养下,一批学子走上革命道路。这一时期,在陈潭秋等人领导下,武汉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风起云涌。

  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陈潭秋努力恢复重建党的组织,坚持秘密斗争,先后担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山东临时省委负责人、满洲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秘书长,以及党的五届、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等职,领导各地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兵运工作,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

  1933年初,陈潭秋到中央苏区工作。同年6月,任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月,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政府粮食部部长。在国民党军严密封锁和军事“围剿”的极其困难条件下,为保证中央苏区和红军的粮食供应,作出重要贡献。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潭秋留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苏区

  中央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长。1935年8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1943年9月27日,陈潭秋和毛泽民、林基路等一起被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时年47岁。新中国成立后,陈潭秋的遗骨被安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南郊烈士陵园。

  时光荏苒,曾经的武昌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如今已是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每个月的第一周,学校都会组织党员教师给孩子们讲党史,陈潭秋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

推荐访问:党史工作者先进事迹 党史 先进事迹 工作者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dangshixuexi/2024/1125/12941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