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文化自信的感悟14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5-17 18:40:02

文化自信的感悟14篇

文化自信的感悟篇1

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文化工作者的殷切嘱托,也是宣传文化工作的时代使命。作为一名文化宣传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历史方位,看清前行方向,走好脚下道路,开启新的奋斗征程。

文化宣传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很强的业务能力。有道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前一句说的是有担当、负责任,要做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表率,做讲团结、顾大局的表率,做遵纪守法的表率。后一句说的是能讲好中国梦的故事,写出一手好文章。这虽是一句老话,但在当下新时代来诠释它,依然意义深远。

铁肩担道义。说的是文化宣传工作者对社会无法推卸的责任。责任意识强、敢担当,这是文化宣传工作者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我们必须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不踩“红线”,坚守“底线”,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最关键的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凝心聚力,要牢记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不利的事情切不可为,时刻以清醒的头脑,判断社会舆论和舆情,做出最真实的报道。

妙手著文章。我的理解就是说要用“乡土情怀”做好宣传文化报道。我觉得最关键的是用好手中的“三支笔”。

第一支“公正之笔”。文化宣传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体现担当,确保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我应义不容辞地以主人翁精神爱家乡、爱南翔,时刻牢记“担当、创新、争先、克难、为民”五种“南翔精神”及“创新、品质、智慧、人文、幸福”五个南翔内涵,努力维护来之不易的良好政治生态,维护团结奋进的大好局面,营造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发展环境。

第二支“文化之笔”。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把讲话精神学深悟透、落到实处,以实际工作成效贯彻十九大。必须不断创新理念思路、手段载体、方式方法、话语表达,全面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讲出南翔文化的“根”和“魂”,用文化歌颂家乡美好,助力建设文化家乡,做优擦亮古镇南翔这张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交融共生的“文化名片”。

第三支“心灵之笔”。文化宣传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南翔好声音,切实提升理论宣传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新闻舆论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发挥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优势,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开展舆论斗争。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捕捉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善于发现和展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大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时刻给市民群众传递正能量。

唱响主旋律。文化宣传工作者你还要牢牢掌握宣传工作主动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央精神、把握大局大势,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决维护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十九大宣传好、解读好。

文化自信的感悟篇2

放眼全球,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两手都要硬”——其一是经济,其二便是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间的交融碰撞日趋白热化。中华文化虽有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点,但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国人表现出来的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力不从心。

中国人文化自信力的缺失是近代以来百年丧权辱国历史的积淀产物。当西方列强用大炮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轰然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时,中国人“天朝上国”美梦破灭后取而代之的是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怀疑、批判和否定。这种历史渊源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一直在人们心里隐秘的苟存。

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曾经有一位外教说,当她到中国商店购物时,往往要多花钱,售货员认为她是外国人肯定有钱。这位英国人说到这,脸上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说:“我很穷,我并没有很多钱。”要知道,西方国家中也有穷人,他们并非个个腰缠万贯。这个事例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国人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让国人看待中国文化时戴上了有色眼镜,他们总觉得我们一无是处。其实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与糟粕,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完美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历经五千年而经久不息,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她既有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当然也有一些落后的、封建残余的东西,但绝不可全盘否定。反观西方工业文明,它是在几百年间迅速形成的文化产物,代表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其外貌似强大,却缺少了必要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的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也要博采众长,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活力。

经济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需要经济发展为后盾。经济的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唐朝是古代中国的鼎盛时期。唐朝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表现出来的是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历程。“唐人”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是空前的,这是丰富的物质生活成就的自信力。

近几年来特别是20_年以来,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力有了显著提高。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西方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人感到了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这是令人欣喜的。伴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人的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伟大的民族要有伟大的胸怀和胆识。也许短时期内我们无法彻底根除文化自信力缺失的现象,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是大有希望的!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是大有希望的!

文化自信的感悟篇3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宣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而且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的感悟篇4

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红色文化,是我们上党老区的传家宝。无论在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意气风发、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还是在波澜壮阔、生机勃勃的改革年代,红色文化一直激励着长治人民奋勇前进。在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太行精神,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新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从坚定理想信念着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今天,我们面临着“四种危险”和“四大考验”,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党员干部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把全市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以我们身边鲜活的典型申纪兰、段爱平、申飞飞等模范人物为榜样,坚定信仰,忠诚不二,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新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继承优良传统,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太行儿女的奋斗历程,既是一部气势恢宏的革命战争史,也是一部感天动地的作风建设史。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各级干部要勤思勤为不懈怠,真抓实干不浮躁,清正严明守纪律,以经济发展的新成效,造福一方百姓。

在新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攻坚克难,大胆实践,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长治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必然选择。我们要紧密结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传统产业循环率、新兴产业占有率和节能降耗减排率,既要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把地下资源的文章做好,更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地上资源的文章做好,加快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加快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粗放增长向绿色发展转变,早日实现资源城市向经济文化城市的转型。

在新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扭住发展不动摇,奋力实现我市经济浴火重生。革命先烈流血牺牲,就是为了让我们过上幸福生活。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必须致力发展。唯有发展才能解决制约长治发展的“瓶颈”,进而以发展之力蓄积突破之势。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既要把“两学一做”抓好抓出成效,又要把活动焕发出来的政治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推动发展、造福百姓的实际行动。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按照省委骆惠宁书记的安排部署,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贯彻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坚持在项目建设上下苦功,坚持在回稳促增上做文章,坚持在改革创新上出真招,狠抓安全生产不松懈,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继续办好民生实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干事激情,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实现山西振兴崛起作出长治应有的贡献。

文化自信的感悟篇5

“哒哒哒”的敲击声已成为当下随处可见的一种现象,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拿起笔在纸上书写我们的中国汉字;电子书及各类被大众追捧的打油诗等被人们当作了工作学习之外的生活调味品,还会有多少人愿意耐下性子手捧着厚厚的一本书在汉字之间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年都会有大批人为过“洋节”忙得不亦说乎,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关注一下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节日,重温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种种文化缺失的现象无疑不在向国家、社会、人民传达着一个危险的信号,我们需要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让它永葆青春和活力,永远点亮在我们每一位国人心中。

习总书记曾多次在会议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下党正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奋进,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建立文化自信成为了我们首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国家、社会、人民各方的协同配合。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国家各项制度设施的有效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化自信的回归需要国家在文化方面各项制度政策的颁布实施及一些必要的文化设施的组织建立安排,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一直都在并且活在每一位国人心中,源远流长、永葆锋芒。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社会各界的保驾护航。各式文艺演出、各类有关弘扬中国文化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配合,使其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氛围,让国人爱上属于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并绽放别样的魅力。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人民的全力拥护。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从屈原、李杜,到三苏,再到元曲四大家、曹雪芹……在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有太多灿烂的不朽作品,也有太多才华横溢的文化巨星。我们有何理由不为之自豪并且拥护它呢?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与源,我们没有理由抛弃,相反应该弘扬坚持我们的文化自信。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国家、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传统文化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人心里,再次将中华文化自信之灯所点亮。

文化自信的感悟篇6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于外国文化很是纠结。__战争以前,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可以说是嗤之以鼻,但随着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传入,人们又一哄而上,大力吹捧西方文化的种种好处,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虽说现在我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也不再面临文化丢失的危机。但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力却从那时起就从未改变。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诞生最早的文化之一。无论是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还是两宋时期的"古文运动"......都见证和发展了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又以其包容性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进程。它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不断沉淀,最终铸成我们灵魂的支柱,而这也是与西方文化不断作用的结果。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正确认识到中华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要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力。

坚定文化自信力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肯定,更是对历史辩证的认知和评价。当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祭祀孔庙的仪式还要从韩国"引进"时,这以不是文化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对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来说,这恐怕也是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史例。

坚定文化自信力就像是给民族文化打了一支镇定剂。它能让民族文化持续朝健康方向发展,在文化发展观念淡薄的今天,这无疑文化发展的救星,更是文化前进的动力。

文化自信力就是抵御外来文化的一面盾,它的后面是源源不断的文化信念。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浪漫的法国人以一种善意而真诚的嘲弄来重新理解法国文化的严肃,德国人也在谦虚中以现代的眼光展现曾经的德国,而毕恭毕敬的我们却正犯着一种将历史遗产供奉起来的毛病。"诚如实,我们的文化自信力的后盾也逐渐被这种文化理念消磨,直至文化丧失的那一刻。

在坚守文化自信力上,我们与其他国家存在明显地差异,这也是我们的文化观念和信念落后于其他国家的根本原因。在一百多年前,我们面临着被殖民化的危险;而现在,无时无刻的文化入侵和文化战争也使我们面临着不亚于百年之前的危险,或许它已悄无声息的潜伏在你身边,只是你从未发现。

清政府时期,洋务派李鸿章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清楚地阐明了当时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我认为这也应该是现在的我们持有的态度。而要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力。才能达到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文化自信力是一个国家人民对其文化的真诚和坚守,文化自信力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后记

文化自信的感悟篇7

当欧风美雨席卷亚洲众人争相追捧,当崇洋已成潮流国民日益沉沦,我们的传统文化日益没落。无论是旅游创意园展出高仿真山寨版狮身人面像,还是国内诸多开发商竞相模仿国外特色建筑,无不昭示了我们日渐萧索的传统文化,不禁想问,我们的文化自信都去哪儿了?

中国,一个存在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别具一格的无价珍宝。我们不是没有享誉世界的著名建筑,也从未失去倾倒众生的文化内涵,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越来越避讳属于我们自己的灿烂物化遗产反而去追逐他国的历史古迹?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本土文化被遗忘在角落里落满灰尘而外来者却被竞相追捧呢?

正如方哲萱所言:“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功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的确,在标榜西化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西方节日风靡全国气氛浓厚,而传统佳节的风俗却鲜有人能够记起,一座座四合院被强行拆除,尘烟还未散尽之处一栋栋高楼大厦却拔地而起……时代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现代文明,却也冲击着我们悠久而厚重的传统文化。

然而,比起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加强烈侵蚀着传统文化的,是丧失了民族自信心的我们。受那一点点“拿来主义”思想的驱动,我们忽略了清幽淡雅的案头山水,却迷失在现代主义错综复杂的抽象线条之中;我们很少懂得那一抹江南烟雨的淡淡哀愁,却沉醉在异国他乡的阳光之下不愿醒来……不禁怀疑,在这“冷漠侵蚀心灵,热忱反而被强行流放”的今天,有多少人还保留着一颗赤诚的心,去挽救、去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

那么,在这因文化自信的缺失而导致了文化创意缺失的今天,我们是否应重拾那散落在时光罅隙里的丝丝情感,不再盲目追捧、不再崇洋,而是真心实意地去挖掘、去探索我们自己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去感受、去品味那中华韵味的独一份美好?

文化自信的感悟篇8

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回顾沂蒙历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沂蒙精神的淬炼下,沂蒙党政军民也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沂蒙这片沃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沂蒙历史文化和感天动地的沂蒙红色文化。作为沂蒙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沂蒙精神既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又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如果说沂蒙红色文化是沂蒙党政军民的文化基因,沂蒙精神就是沂蒙党政军民的灵魂,这种基因与灵魂构成了沂蒙党政军民的“特质”,是沂蒙党政军民“最有理由自信”的“根本”所在。

20_年11月,在视察临沂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启示我们,沂蒙精神含着双重主体、双重内涵,一方面是沂蒙党政军及其精神,另一方面是沂蒙人民及其精神,两者构成沂蒙精神的内涵体系。

从沂蒙党政军这个主体看,表现出“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大仁”。这种“大仁”是“仁政”的升华,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念的深度融合。从沂蒙人民这个主体看,表现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大义”。这种“大义”是“义理”的升华,是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深度融合。沂蒙党政军民还共同具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战争年代表现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和平时期表现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这种“奋发有为”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齐鲁大地的展现,深刻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精髓。

由此看来,与沂蒙精神的双重主体相匹配,沂蒙精神的内涵体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大仁大义、奋发有为”。“大仁大义、奋发有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是齐鲁文化在现当代的传承发展,不仅能够完整概括沂蒙精神的双重意蕴,也可以充分展示新时期山东精神的精神内核。弘扬新时期沂蒙精神,就是要在深刻把握关于沂蒙精神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坚定沂蒙文化自信,弘扬沂蒙党政军民“大仁大义、奋发有为”的精神,重铸“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内容而言,要做到一个“深刻认识”,把握三个“着力点”。一个“深刻认识”,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沂蒙精神不仅是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是党政军“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精神。三个“着力点”,一是要充分运用沂蒙文化资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深刻揭示沂蒙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内在联系,弘扬中国精神,凝练中国共识,汇聚中国力量,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把握沂蒙精神的精神实质,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主体而言,要牢固树立“双主体”思维。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与军队这一“主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为了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这一“主体”,要高度信任党、真心拥护党。沂蒙精神生成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双主体”,意味着传承与弘扬沂蒙精神也客观存在着“双主体”,任何一个主体的缺位,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无以为继。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路径而言,要做好“三个节点”的有效衔接。一是做好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要尊重历史,着眼现实,与时俱进,加强研究,充分挖掘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二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宣传教育。要把沂蒙精神融入区域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教育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三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实践。实践沂蒙精神,党员干部要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要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青少年学生主要是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

文化自信的感悟篇9

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历历史长河的洗涤、冲刷、激荡,酝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你我何其幸运,生在这样一个国度,同时拥有儒家、法家、道家等文化可以学习,有五十六个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可以继承。

然而,我们是否知道自己正与中华文化渐行渐远呢?会写汉字就行,为了学好英语放弃汉语的思想在中小学生中滋长,中华文化何在?中国成语、诗词被肆意篡改,错别字现象普遍,中华文化何在?英文歌曲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回荡,旋律冲击着中国人的耳膜,中华文化何在?《诗经》《论语》《大学》等经典国学被国人忽视,手机网络小说充斥国人的生活,中华文化何在?

明清以前,中国一直以一个大国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的瓷器、茶叶等珍品经丝绸之路远销世界,中国的文化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国家。正是因为这些成就,中国统治者盲目自大,刚愎自用,开始闭关锁国,与世界脱轨,直至西方的洋枪、洋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中国才开始被迫接受西方殖民文化。曾经为了文明、科学,我们舍弃了国学,拥抱了洋文,国学地位每况愈下,中文式微的背景下,我们的精神产品还剩多少?连唱歌娱乐节目都靠引进,我们的文化还剩多少?这是一个非正统教育培养起来的作家获得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央视办一个汉字听写大赛就能扭转的吗?携卷沉思,我们该如何让中华文化自信重建?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高考改革方案陆续出台,英语科目成了最大的输家。英语听力将被取消;尝试“一年两考”,只以等级形式呈现;语文卷增至180分,英语试卷减至100分……英语高考改革并非空穴来风,语文升、英语降的背后是中华文化的自信重建。语文乃思想文化的载体,先在语言上自信,这样文化才能坚挺,创新上才能勃发。文化自信源于中国经济的崛起,文化自信是必需的,可文化自信的路线图在哪里?从塑造社会人的基础教育入手应该是一个好入口。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使命,中华文化自信重建更是每个国人沉甸甸的责任。首先,我们摒弃殖民心态,以史为鉴,树立自信。曾经的文化不自信不是自卑,而是承认差距,带着谦卑的心态追赶学习;可是,一味学习就无法超越别人。其次,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华文化是悠悠神州大地酝酿千载的结晶,是唱不尽笑看千年的精华,是每个华夏子女的自豪。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最后,要勇于创新。只有怀着积极进取的心,不断创新和改革,才能创造出时代鲜明的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的源泉充满活力,不断永流。

中华文化,不是躺在博物馆的欣赏文化,不是冰冷石头砌成的长城,它就在我们身边。中华文化自信重建,需要每个国人的共同努力,闲暇之余,让我们煮上一壶月光,几两荷花,领略中华文化的风景,让中华文化自信重建!

文化自信的感悟篇10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宣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而且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的感悟篇11

放眼全球,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两手都要硬”——其一是经济,其二便是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间的交融碰撞日趋白热化。中华文化虽有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点,但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国人表现出来的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力不从心。

中国人文化自信力的缺失是近代以来百年丧权辱国历史的积淀产物。当西方列强用大炮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轰然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时,中国人“天朝上国”美梦破灭后取而代之的是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怀疑、批判和否定。这种历史渊源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一直在人们心里隐秘的苟存。

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曾经有一位外教说,当她到中国商店购物时,往往要多花钱,售货员认为她是外国人肯定有钱。这位英国人说到这,脸上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说:“我很穷,我并没有很多钱。”要知道,西方国家中也有穷人,他们并非个个腰缠万贯。这个事例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国人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让国人看待中国文化时戴上了有色眼镜,他们总觉得我们一无是处。其实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与糟粕,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完美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历经五千年而经久不息,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她既有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当然也有一些落后的、封建残余的东西,但绝不可全盘否定。反观西方工业文明,它是在几百年间迅速形成的文化产物,代表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其外貌似强大,却缺少了必要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的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也要博采众长,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活力。

经济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需要经济发展为后盾。经济的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唐朝是古代中国的鼎盛时期。唐朝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表现出来的是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历程。“唐人”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是空前的,这是丰富的物质生活成就的自信力。

近几年来特别是20_年以来,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力有了显著提高。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西方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人感到了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这是令人欣喜的。伴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人的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伟大的民族要有伟大的胸怀和胆识。也许短时期内我们无法彻底根除文化自信力缺失的现象,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是大有希望的!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是大有希望的!

文化自信的感悟篇12

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历历史长河的洗涤、冲刷、激荡,酝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你我何其幸运,生在这样一个国度,同时拥有儒家、法家、道家等文化可以学习,有五十六个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可以继承。

然而,我们是否知道自己正与中华文化渐行渐远呢?会写汉字就行,为了学好英语放弃汉语的思想在中小学生中滋长,中华文化何在?中国成语、诗词被肆意篡改,错别字现象普遍,中华文化何在?英文歌曲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回荡,旋律冲击着中国人的耳膜,中华文化何在?《诗经》《论语》《大学》等经典国学被国人忽视,手机网络小说充斥国人的生活,中华文化何在?

明清以前,中国一直以一个大国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的瓷器、茶叶等珍品经丝绸之路远销世界,中国的文化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国家。正是因为这些成就,中国统治者盲目自大,刚愎自用,开始闭关锁国,与世界脱轨,直至西方的洋枪、洋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中国才开始被迫接受西方殖民文化。曾经为了文明、科学,我们舍弃了国学,拥抱了洋文,国学地位每况愈下,中文式微的背景下,我们的精神产品还剩多少?连唱歌娱乐节目都靠引进,我们的文化还剩多少?这是一个非正统教育培养起来的作家获得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央视办一个汉字听写大赛就能扭转的吗?携卷沉思,我们该如何让中华文化自信重建?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高考改革方案陆续出台,英语科目成了最大的输家。英语听力将被取消;尝试“一年两考”,只以等级形式呈现;语文卷增至180分,英语试卷减至100分……英语高考改革并非空穴来风,语文升、英语降的背后是中华文化的自信重建。语文乃思想文化的载体,先在语言上自信,这样文化才能坚挺,创新上才能勃发。文化自信源于中国经济的崛起,文化自信是必需的,可文化自信的路线图在哪里?从塑造社会人的基础教育入手应该是一个好入口。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使命,中华文化自信重建更是每个国人沉甸甸的责任。首先,我们摒弃殖民心态,以史为鉴,树立自信。曾经的文化不自信不是自卑,而是承认差距,带着谦卑的心态追赶学习;可是,一味学习就无法超越别人。其次,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华文化是悠悠神州大地酝酿千载的结晶,是唱不尽笑看千年的精华,是每个华夏子女的自豪。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最后,要勇于创新。只有怀着积极进取的心,不断创新和改革,才能创造出时代鲜明的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的源泉充满活力,不断永流。

中华文化,不是躺在博物馆的欣赏文化,不是冰冷石头砌成的长城,它就在我们身边。中华文化自信重建,需要每个国人的共同努力,闲暇之余,让我们煮上一壶月光,几两荷花,领略中华文化的风景,让中华文化自信重建!

文化自信的感悟篇13

放眼全球,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两手都要硬”——其一是经济,其二便是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间的交融碰撞日趋白热化。中华文化虽有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点,但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国人表现出来的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力不从心。

中国人文化自信力的缺失是近代以来百年丧权辱国历史的积淀产物。当西方列强用大炮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轰然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时,中国人“天朝上国”美梦破灭后取而代之的是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怀疑、批判和否定。这种历史渊源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一直在人们心里隐秘的苟存。

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曾经有一位外教说,当她到中国商店购物时,往往要多花钱,售货员认为她是外国人肯定有钱。这位英国人说到这,脸上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说:“我很穷,我并没有很多钱。”要知道,西方国家中也有穷人,他们并非个个腰缠万贯。这个事例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国人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让国人看待中国文化时戴上了有色眼镜,他们总觉得我们一无是处。其实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与糟粕,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完美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历经五千年而经久不息,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她既有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当然也有一些落后的、封建残余的东西,但绝不可全盘否定。反观西方工业文明,它是在几百年间迅速形成的文化产物,代表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其外貌似强大,却缺少了必要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的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也要博采众长,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活力。

经济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需要经济发展为后盾。经济的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唐朝是古代中国的鼎盛时期。唐朝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表现出来的是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历程。“唐人”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是空前的,这是丰富的物质生活成就的自信力。

近几年来特别是20_年以来,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力有了显著提高。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西方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人感到了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这是令人欣喜的。伴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人的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伟大的民族要有伟大的胸怀和胆识。也许短时期内我们无法彻底根除文化自信力缺失的现象,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是大有希望的!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是大有希望的!

文化自信的感悟篇14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于外国文化很是纠结。__战争以前,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可以说是嗤之以鼻,但随着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传入,人们又一哄而上,大力吹捧西方文化的种种好处,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虽说现在我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也不再面临文化丢失的危机。但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力却从那时起就从未改变。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诞生最早的文化之一。无论是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还是两宋时期的"古文运动"......都见证和发展了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又以其包容性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进程。它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不断沉淀,最终铸成我们灵魂的支柱,而这也是与西方文化不断作用的结果。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正确认识到中华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要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力。

坚定文化自信力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肯定,更是对历史辩证的认知和评价。当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祭祀孔庙的仪式还要从韩国"引进"时,这以不是文化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对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来说,这恐怕也是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史例。

坚定文化自信力就像是给民族文化打了一支镇定剂。它能让民族文化持续朝健康方向发展,在文化发展观念淡薄的今天,这无疑文化发展的救星,更是文化前进的动力。

文化自信力就是抵御外来文化的一面盾,它的后面是源源不断的文化信念。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浪漫的法国人以一种善意而真诚的嘲弄来重新理解法国文化的严肃,德国人也在谦虚中以现代的眼光展现曾经的德国,而毕恭毕敬的我们却正犯着一种将历史遗产供奉起来的毛病。"诚如实,我们的文化自信力的后盾也逐渐被这种文化理念消磨,直至文化丧失的那一刻。

在坚守文化自信力上,我们与其他国家存在明显地差异,这也是我们的文化观念和信念落后于其他国家的根本原因。在一百多年前,我们面临着被殖民化的危险;而现在,无时无刻的文化入侵和文化战争也使我们面临着不亚于百年之前的危险,或许它已悄无声息的潜伏在你身边,只是你从未发现。

清政府时期,洋务派李鸿章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清楚地阐明了当时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我认为这也应该是现在的我们持有的态度。而要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力。才能达到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文化自信力是一个国家人民对其文化的真诚和坚守,文化自信力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后记

推荐访问:感悟 自信 文化 对文化自信的思考 对于文化自信的看法 关于文化自信的文章 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有关文化自信的内容 对于文化自信的理解和看法 文化自信的内容 谈一谈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2/0517/4925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