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城乡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5-24 09:05: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城乡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供大家参考。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城乡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多年来,我市按照“政府统筹,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指导原则,从完善社会救助的基本制度入手,加强配套制度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优抚救助、慈善救助等制度相配套,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救助对象生产生活困难。体系的建立不仅促进了民政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力维护了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但从和谐社会建设上看,还存在着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为解放思想,大胆实践,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日前,就我市城乡救助体系民政方面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我市城乡救助工作现状

(一)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我市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绝大部分生活困难群众纳入了城乡低保,解决了城乡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据不完全,全市目前累计约保障城镇生活困难居民6000余人次,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000多万元,保障标准从启动之初的80元提高到目前的220元,补差标准达到98元,保障对象包括下岗职工、贫困职工、无就业能力人员、失地农民及老弱病残居民等贫困人员;农村低保累计保障困难群众40000余人次,累计发放保障金3000多

1

万元,保障补差标准由最初的36元,提高到目前的65元,城乡低保工作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切实保障了我市城乡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

城乡低保各项制度执行规范。一是按照“调查要细、核查要准、复查要快、市批要严”的“四要”原则,执行城市低保三级审核审批程序,即居委会把好初审关,各乡(镇)、办事处把好审核关,民政局把好审批关。二是根据物价上涨因素,及时调整发放城市低保家庭物价补贴。三是积极扩大保障面,根据“按照政策、严格标准、深入调查、应保尽保”原则,严格审批低保对象。四是适时提高保障标准。五是城乡低保发放方式实现社会化,低保户个人持《低保证》和储蓄本到银行直接领取保障金。六是实施分类施保,各乡、镇、办事处以及村(居)委会结合保障对象基本情况,把低保对象按照A、B、C 三类进行分类施保:A为重点保障户,B为常年保障户,C为短期保障户。分类保障,使保障资金使用更为科学合理,真正用到最需要救助的贫困群众身上。

(二)五保供养水平不断提高,集中供养率超过省市确定标准。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全市有16所敬老院,以市级***、乡镇敬老院、村级“和谐居”三种载体,实施市乡村三级集中供养模式。其中,市***有床位1000张,供养对象866人,16所乡镇敬老院有床位802张,供养对象185人,村级“和谐居”共有179间,供养对象89人。截止目前,全市共有五保对象1748户1754人,其中集中供养1140人,集中供养率达65%,

2

超出2008年省定40%、郑州市定50%的目标。

保障资金列入了市财政预算,保障标准为,集中供养每人每年18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1200元。五保金及时足额发放,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三)救灾救济工作不断深化。

一是积极实施“灾后重建”。2005年以来,我市先后投入资金300.4万元,帮助469户农村因灾倒房群众建房1063间,及时妥善解决了农村受灾群众的住房问题。二是完善分级负责、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机制,建立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制度,确保了救灾工作的有序开展。三是投入足够资金,认真开展春荒救济、冬令救济,妥善安排解决了春季、冬季青黄不接时期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四)优抚对象救助政策得到落实。

优抚对象作为一类特殊弱势群体,始终是救助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全市在乡老复员军人均按照标准实行了定期定量补助;落实了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政策,基本解决了伤残军人治病难的问题;建立了贫困优抚对象保障机制,重点解决重点优抚对象、贫困优抚对象的实际困难。

(五)专项救助工作发挥成效。

一是开展以建立城乡医疗救助为重点的专项救助工作,救助经费列入财政专项资金。二是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认真落实《城市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及时收容、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妥善安排吃、穿、医、住,做好遣返等安置处理,净化了社会环境。此外,还出台了对“三无人员”、低

3

保对象等贫困弱势群体在上学、就医、住房、亡故人员火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困难群众实施按需救助。

(六)慈善事业取得突破。

一是“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捐助公益活动蓬勃开展,近三年组织开展活动20多次,为贫困救助筹集资金,先后救助贫困群众270多户,救助孤儿80多人次。二是创新工作方式,利用互联网组织慈善公益活动,得到企业和社会人士的支持。三是加强联络协调,争取社会慈善救助取得良好效果。如,目前市消防队对索河办西街小学王欣岩同学一直进行长期跟踪式救助。四是争取上级慈善机构救助。仅去年以来,就争取郑州市慈善总会为高山镇庙沟村五保户、特困户捐赠现金3500元、面粉2000斤、被褥400条、衣物8000件;为特困生争取捐赠2.6万元;为5名“留守儿童”争取到捐助手机5部。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调查,看到了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但也反映出还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和不足。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一是体现在实施救助方面,有些单位、部门以及部分群众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为重视不足,形成社会救助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措施还不够有力,投入还相对不足,片面地认为社会救助工作是民政等少数部门的事,缺乏主动参与的自觉性。二是体现在接受救助方面,受计划经济时期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救助对象“等、靠、要”思想仍然比较严重,不靠自身的努力走出困境,个别的甚至认为不拿白不拿,稍有

4

困难就找政府。

(二)投入机制不健全,资金筹集困难。

一是由于财政压力过大,加之地区经济差别,个别乡镇对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存在着列而不支、支而不足的问题。二是存在着筹资渠道不畅,方法方式比较单一问题,靠上级政策性救助的多,靠行政手段捐助的多,靠宣传发动社会募捐的少。虽然民政部门通过救灾、慈善等方式筹集了一定帮困资金,但方式单一,规模较小,救助能力有限,还没有得到全市范围各级各界的积极响应和经常性参与。

(三)各项制度之间缺乏有机整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城乡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是多方面的,解决温饱问题是最基础的保障,此外,他们还面临着教育难、治病难、住房难等现实问题。社会救助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统一协调配合,造成有的救助对象重复救助,有的则被遗忘。如对“三无”人员及流浪乞讨人员的医疗救治,由于民政部门和卫生部门在职能分工、经费使用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救助时,双方在医疗、护理等方面容易产生互相推诿现象。

三、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建立社会救助体系的认识。

健全、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体现了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竞争机制的引入,加上不可避免的各种灾害,在经济社会总体上升的同时,必然会出现极少数的弱势群体,他们必须得到社会的有效救助才能获得

5

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是构造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措施。各级各部门应当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城乡救助工作,关注困难弱势群体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同时要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建立社会救助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增强刚性约束。

(二)进一步落实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统筹协调体系。

1、建立完善统一的协调机制。以“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为宗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施以民政部门主管,财政、教育、卫生、劳动、房管、司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合力做好社会救助工作。

2、加强社会救助制度建设。要根据社会救助的实际,逐步制定和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助学制度、司法援助制度、困难职工帮扶制度、城乡居民住房救助等制度,对各项社会救助的原则、对象、类别、标准、程序、资金来源等作出相应规定,使各项救助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3、加强部门配合,实施资源整合。各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使救助资金、物资、设施、信息等资源得到合理调度使用,避免出现施救中的重复与遗漏现象,以降低救助成本,提高救助效果。

(三)进一步拓宽救助资金渠道,完善救助资金筹资体系。

6

多渠道的筹集资金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保证。

1、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加大对社会救助的投入,努力提高财政投入比重。

2、充分发掘社会力量,积极筹措资金。通过税收等政策,引导和培养一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救助,形成一批相对固定的公益性救助单位。

3、以创建慈善城市为契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发展慈善组织,组织慈善活动,通过慈善机构面向社会筹集救助资金。

(四)加强组织建设,整合力量,完善社会救助网络体系。

乡镇、街道、村、社区居委会是我国的基层政权组织,也是开展社会救助最基本的力量。加强基层救助机构建设,是建立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环节。

1、抓好基层服务组织建设。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居委会都要有机构和人员负责救助工作。

2、加强对基层救助工作人员的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执行和运用法律政策的能力。

3、加强信息网络建设。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动态地汇集城乡各类困难群众的信息,增强社会救助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大力倡导社区邻里互助,发展壮大社会救助志愿者队伍,为特困群体提供更多、更好的关怀和服务。

(五)明确社会救助的最终目标,完善救助政策扶持体

7

系。

社会救助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仅仅解决弱势群体衣、食、住等基本的生存问题,而是要通过多种措施帮助救助对象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立足解放思想,思路更新,转变救助观念,创新救助方式,走上科学、有效,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的社会救助路子。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前救助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贫而施救,救而仍贫”局面,必须制定出台救助对象在生产和经营中的优惠扶持政策,实现变“输血”救助为“造血”救助,变消极救助为积极救助,变物质、资金救助为生产科技救助。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救助对象的文化科技知识、生产技能和本领,努力依靠自身力量,力所能及地拓展生产或就业,增强自我生存、发展的能力,改变贫困状况,使他们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8

推荐访问:城乡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乡 对策 社会救助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现状 问题及对策思考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内容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2/0524/5193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