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四川省薯类产业发展概述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23 14:10:05

崔阔澍,胡建军,程明军,蒋 艺,唐铭霞,王克秀*

(1.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成都 610041;
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成都 610066;
3.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成都 610041)

四川是薯类生产大省,薯类生产面积和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2020年全省甘薯种植面积为5.85×105hm2,总产为1.31×104t;
马铃薯种植面积为6.84×105hm2,总产为1.44×104t[1]。2020年,两薯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20.1%,在种植规模及效益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经济潜力,是全省最重要的非谷物类粮食作物,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以来,为确保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四川着力加强薯类基础产业布局,抓好结构改革布局,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优势重点县、集中发展区,在全省范围内划定薯类发展重点县35个,促进薯类产业绿色高效发展。

1.1 生产规模

甘薯:四川省甘薯种植广泛,除了甘孜州和阿坝州等高原地区没有或极少种植外,其余19个市州均有甘薯种植。主产区集中分布在海拔为150~800m范围内的盆地和丘陵地区,面积超过2×104hm2的区域包含南充、达州、资阳、成都、内江、遂宁、宜宾、乐山、巴中、广安、泸州、自贡等12个市。这些区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21个市、州甘薯总面积和总产量的91.3%和91.1%。其中南充、达州、资阳、成都、内江、遂宁、宜宾、泸州8市甘薯种植面积都在3.3×104hm2以上,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21个市、州甘薯总面积和总产量的74.3%和73.7%。种植面积在0.53×104hm2以上的主产县有48个,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21个市、州甘薯总面积和总产量的82.2%和82.2%。四川地域广阔,生态地理丰富,为甘薯的周年生长提供种植可能,一年可以种植三季甘薯:春作甘薯、夏作甘薯和秋作甘薯。目前,以夏作甘薯种植为主,秋作甘薯较少,随着早市甘薯栽培技术日趋成熟和推广,春作甘薯有增长的趋势。

马铃薯:四川是我国最重要的马铃薯主产区之一,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并逐渐成为四川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四川春、秋、冬三季都可种植马铃薯,其中,早春马铃薯种植占35.3%,迟春种植占30.6%,秋作占17.6%,冬作占16.5%。在海拔200~800m的平坝丘陵区,12月至次年1月播种,4~5月收获。在海拔1000~3500m的山区和高原,2~5月份播种,山区6~8月收获,高原8~10月收获。在海拔200~500m的平坝浅丘区,8~10月播种,12月至次年2月收获。生产的鲜薯四季供应,周年上市,经济效益良好,应用潜力巨大。结合四川独特的生态地理优势,目前已经形成较为明显的区域生产格局。其中,川西南主要发展加工及菜用马铃薯、川东北重点突出种植种薯及兼用型马铃薯、川南紧跟市场需求主要发展冬作马铃薯、川西平原因地制宜发展秋作马铃薯[2]。最集中的生产区域为凉山州(1年轮作占80%以上),其次为达州市、广元市、绵阳市等。

1.2 主导品种、技术和模式

1.2.1 主导品种 甘薯主导品种有南薯系类、徐薯系列、川薯系列、绵薯系列、遂宁524等地方品种。马铃薯主导品种有川芋系列、达芋系列、凉薯系列、中薯系列、希森系列、米拉、费乌瑞它、青薯9号和地方品种等。

1.2.2 技术和模式 四川甘薯生产大多实行间套作,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60%以上,其中以“甘薯/玉米”套作模式最为常见,较长一段时间主要采用“麦/玉/苕”旱三熟轮(套)作种植模式,目前此种模式呈现下降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省大力推广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高粱产业得到较大发展,“甘薯/高粱”套作模式有所增加。而专用甘薯生产基地多采取净作生产模式,呈增长趋势。2020年各项技术应用情况大致为:甘薯覆膜栽培技术面积0.13×104hm2,间套种面积37.33×104hm2,无公害生产5.2×104hm2,配方施肥12.33×104hm2,脱毒甘薯推广4.87×104hm2,机械化起垄技术0.19×104hm2,甘薯覆膜栽培(早市甘薯栽培)0.18×104hm2,机械化收获0.19×104hm2,机械化栽种技术暂无。

四川马铃薯主产区多集中在盆周山区、川西南山区和部分丘陵区等。该区贫困程度高、生产条件差、抗灾能力弱、地形地貌和生态条件复杂,薯类标准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相对薄弱[3]。生产上主要采用多季节净作或间套作大垄或小垄的栽培模式,净作比例占60%~70%,间套作占30%~40%(主要是与玉米、蔬菜等作物间套作,部分区域将马铃薯种植在幼龄果林下套作)。近年来,四川省主要推广了“耐高温湿害高产稳产秋作马铃薯关键栽培技术”“冬作马铃薯防霜抗冻稳产栽培技术”“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盆周山区马铃薯‘六改’关键栽培技术”等技术措施,极大的推动了马铃薯在四川的发展,但机械化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1.3 脱毒种薯种苗应用和机械化水平

1.3.1 脱毒种薯种苗应用 近两年,四川省开始关注甘薯的脱毒种薯种苗的研究工作,个别甘薯生产重点县着手实施甘薯良繁工作和生产基地的建设。但总体上,甘薯良种繁育体系尚未健全,种薯以农民自留种薯为主,部分通过市场购置商品甘薯作为种薯,分别占据约80%和20%。脱毒种薯(苗)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仅个别专业种植户的专用种植基地和科研单位的示范种植基地应用了脱毒种薯(苗)。甘薯专业种植户主要通过和科研单位合作,进行脱毒种薯培育、扩繁和脱毒种薯生产,部分早市甘薯(春季甘薯)种植户通过在外地直接购买脱毒种(苗)进行栽插。目前,脱毒甘薯推广应用约4.87×104hm2(约8%),且部分脱毒种薯(苗)的质量无法获得保障。

四川省从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推广脱毒马铃薯种薯,但进展缓慢。“十一五”以来,国家、省各级涉农项目累计投入8700万元以上,积极推进脱毒马铃薯种薯良繁体系的建设工作。同时在全省推行“三代种薯繁育体系(马铃薯)”,研究形成一套成熟的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建立了一定规模的三代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初步构建了可追溯的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加强了马铃薯种薯生产经营管理,助推了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

1.3.2 机械化水平 四川甘薯以间套种植模式为主,机械化总体水平很低,仅部分专业化种植采用机械整地、起垄、收获,大面积生产中机械应用非常薄弱,机械化栽种技术应用还是空白。

四川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水平较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制约因素:一是农机农艺不协调,垄距不统一,与拖拉机的轮距不配套,三州高寒地区平作或稀大窝种植,导致机收困难。二是小农户、小地块等小规模生产模式导致机械化生产不能顺利实施。三是缺乏适宜四川省地形地貌、生产特点的机具。目前,我国马铃薯机具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北方,生产机具以大中型为主,机具的主要技术参数主要按北方的农艺要求设置。这类机具在四川适应差,存在机具偏大,紧凑性不够,转弯半径过大,难以作业等突出问题,这与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在全国的地位形成鲜明对比。

1.4 贮藏加工

1.4.1 贮藏 四川甘薯贮藏以自然堆放为主,贮藏设施缺乏,仅个别专业种植户建立较为规范的贮藏设施,但规模不大。四川甘薯贮藏损失达6%左右,严重时达10%以上。

四川省马铃薯贮藏以农户和专业合作社为主,主要针对种薯和鲜食薯进行贮藏。在多年发展中,对贮藏温度、湿度、消毒、包装、堆码等技术与设施环节进行了改进,逐步发展起从窖藏、保温通风库到恒温库的产地设施贮藏体系[4]。窖藏仍是目前产地农户实施贮藏的主要方式。保温通风库对通风和湿度条件可实现精准调控,主要用于一般种薯和加工原料薯贮藏。恒温贮藏功能齐全,贮藏效果好,但由于建设和使用成本高,目前多用于原原种贮藏。

1.4.2 加工 四川甘薯加工起步较早,加工产品主要有甘薯淀粉、粉丝(条)、方便小食品、酒精、紫薯馒头等,年鲜薯加工量达3×106t,加工率为30%左右,主要包括小型农户粗淀粉加工与粗粉条加工、大中型企业精淀粉和食品加工以及食用酒精加工等。

在加工方面,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淀粉、粉条、特色方便小食品到全粉加工的产业化加工体系,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加工率15%左右。龙头企业是市场与农户之间联系的纽带,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深加工,必须走龙头带动之路。实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产销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使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真正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共存共荣的关系,以调动农户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投入的积极性[5]。目前,我省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附加值低、抵御风险能力差,极大的限制了马铃薯农产品的发展和应用。

2.1 市场形势较好

近几年,薯类销售形势较好,鲜食甘薯平均销售价2.53元/kg(比上年同期增0.08元/kg),鲜食马铃薯平均销售价格1.50/kg(较上年同期增0.05元/kg),是近两年四川增收形势较好的粮食作物。销售典型:“遂宁524”红苕在电商平台的销售价格高达24元/kg,供不应求。“西充舜之本”红薯线上销售连续多日突破8000单/d。安岳“尤特香薯”淡季批发均价9元/kg。贡井区安捷农机合作社生产的冬马铃薯在电商销售平台上的均价可达4元/kg。目前,马铃薯生产方式日趋规模化,发展方向逐渐转变为绿色有机生产和观光等功能化种植,保健型或功能型特色化马铃薯品种种植比例逐步提高,马铃薯产品逐渐走向高端消费。

2.2 专用薯类发展良好

近年来,绵阳、资阳、宜宾等地在光友、益昌、薯霸、紫金、顶古山等薯类加工企业的带动下,薯类加工势头较好。全省薯类种类繁多,具有不同特色的新品种具有良好好的推广前景。其中南充、遂宁、资阳等地以种植紫色甘薯、香薯、水果红薯等特色甘薯为主、而凉山州布拖乌洋芋等本地马铃薯品种及山东、广西等地引进的希森系列、桂农薯1号等优质脱毒马铃薯品种均有较好的发展。据调查,全省有加工用薯类基地和特色薯类基地2×105hm2以上,生产加工用薯类和特色鲜薯超过5.5×106t。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品质的需求增加,适合市场需求,优质、特色鲜食和加工专用薯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

2.3 鲜食利用增加

从以饲用为主转为鲜食、加工、饲用并重。饲用比重逐步下降,鲜食和加工比重增加。目前,四川甘薯主要用途为鲜食(约32%)、加工(约30%)、饲料(约30%)和种薯(约8%)。马铃薯主要用途为鲜食(约60%)、加工(约15%)、饲料(约17%)和种薯(约8%)。

2.4 品牌创建得力

“光友”“白家”“薯霸”“顶古山”“益昌”等薯类加工名品,以及遂宁“524”“西充红心苕”“安岳尤特香薯”、射洪“294”“川芋系列”“川凉薯系列”“达薯系列”等优质薯类品种,都提升了四川省薯类的核心竞争力[6]。

3.1 良繁体系运转及生产衔接困难

目前,四川省已逐步建立了薯类良繁体系,市场规律运转在薯类良繁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效果甚微。依靠行政驱动和资金支撑等多个方面的支持,薯类良繁体系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仅依靠政府行为的体系链条较为脆弱,一旦政策及补助链条断裂,依赖这两方面运行的良繁体系在短期内就呈现出难以运行的状态。因此,遵循市场规律以及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是薯类良繁体系正常运转的必要措施。另一方面,种薯企业进行的种薯生产及监督又完全遵循市场,政策监督力量无法覆盖到全产业。例如目前,省内仅采用依托科研单位进行抽样、送检的形式,由企业在有需求的情况下出具检测合格报告,且仅有对采集样品质量负责的权限,企业缺乏实质性的监督机制,生产过程更加难以控制。

3.2 集约化程度低

四川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小农经营为主体,加之地块面积小、地势地形复杂,薯类作物很难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模式,尤其是机械化推进缓慢。薯类现代化生产模式仅存在于部分地块相对集中连片、地形较为平坦的平坝区域。虽然,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部分区域的薯类生产经营主体在调优品种结构,提升栽培设施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效益,但对大部分地区来说,现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限制了规模化生产水平,现代化生产模式的推进始终是四川薯业乃至粮食生产发展的瓶颈问题。

3.3 加工转化增值差

四川是传统的薯类生产大省,薯类加工总量较大,但除几家大型加工厂以外,规模化生产企业较少,大多数加工企业技术落后、产品单一,主要为粗淀粉、粉丝等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生产规模很小[7]。虽然薯类加工小作坊遍地开花,但产品质量通常难以保障,生产产品的均一性、稳定性、优质性较差,难以作为商品普遍流通,无法高效服务市场。

3.4 机械化水平有待加强

四川省地形地貌复杂,薯类主产区大多在盆周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且集中连片区域较少,除甘孜州、阿坝州等部分区域外,薯类生产加工过程中,先进的机械设备使用率较低,人工成本较大,严重制约了薯类产业的发展。

3.5 生产品种单一

虽然在马铃薯主粮化等项目的推动下,全省马铃薯等薯类作物的农产品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总体而言,薯类作物产品仍然以淀粉或粉丝生产为主,其他产品的生产量不高,市场商品的多样性不够[8]。另外,在进行薯类种植过程中,由于经常受到严重的病虫害影响,导致薯类商品生产加工中的产量和质量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4.1 加强优良品种筛选和应用

加大薯类品种选育投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育种目标,选育、引进适合全省生态区域种植的各类优质薯类新品种,重点选育加工专用型和特色薯类新品种[9-12]。同时,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力度,淘汰劣质品种,完成我省薯类品种更新换代,从品种选育上提高薯类品质和价值,从而提高生产效益。

4.2 加强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加强绿色高效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集成和示范、推广,如:绿色高效育苗技术、机械扦插技术、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科学贮藏技术、春季薯类和秋季薯类种植技术等。

4.3 加强良繁体系建设

加大良种繁育体系的投入力度,注重地方特色品种提纯复壮,建立健全脱毒种薯(苗)繁育体系,加强种薯(苗)生产和质量监管,发展扶持种薯生产龙头企业,加快种薯基地建设,提升脱毒种薯(苗)质量和良种供应能力,促进薯类脱毒种薯(苗)推广应用[13]。

4.4 加强生产能力建设

加大薯类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和贮藏设施建设投入,实施标准化、规模化和绿色化生产,引导科学贮藏,提高薯类生产水平和贮藏能力。政府服务部门要引导企业增强薯类产业研究和加工的整个过程中对现代先进的技术概念与装备的综合运用意识,以此为基础来提升和强化对薯类研究和加工的技术水平,同时引进适合四川小型地块的农业机械设备,加强薯类作物种植收获阶段的利用率,减少人工成本的投入[14]。

4.5 强化加工营销和品牌建设

一是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二是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积极争取项目扶持,搭建产销平台,吸纳市内营销企业和营销户。三是制定薯类行业标准,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四是加强品牌建设,提高行业影响力。

4.6 强化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

一是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举办核心示范样板,带动、做好培训指导,加速集成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二是积极利用互联网,组建四川薯类大数据平台,实现薯类生产、加工及销售的数据共享[15]。

猜你喜欢薯类甘薯种薯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现代畜牧科技(2021年11期)2021-12-212021 上海国际薯类产品及加工技术装备展览会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薯类是健康食品吗?饮食科学(2017年5期)2017-05-20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蔬菜(2016年8期)2016-10-10薯类主食化要注意4点家庭医药(2016年8期)2016-09-28甘薯抗旱鉴定及旱胁迫对甘薯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西南农业学报(2016年5期)2016-05-17蕉藕淀粉与薯类淀粉特性对比研究中国粮油学报(2016年1期)2016-02-06脱毒马铃薯微型种薯繁育技术新疆农垦科技(2014年10期)2014-02-28牛甘薯黑斑病中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治当代畜禽养殖业(2014年7期)2014-02-27

推荐访问:薯类 产业发展 概述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723/9104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