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文化重构视野下广州城市公园的建设与发展*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23 16:50:05

谭燕珊 岑文诺 程晓山

作为地域文化表达的主要场所之一,城市公园积极发挥展示城市文化、突出城市特色的功能与作用[1]。1949 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21世纪新时代”等重大历史阶段。广州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世界文化交流繁盛之地,故以其为发源地之一的岭南文化呈现出现代化、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特点。广州城市公园作为地域文化的衍生形态之一,其建设与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文化转变,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存在状态。本文以广州城市公园为对象,研究其在建国以来文化重构视野下的发展脉络,通过对当代广州城市公园建设与发展历程及经验的剖析,梳理并揭示社会文化发展与公园建设发展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新时代下广州城市公园建设与发展的经验与不足。

文化重构是指本土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主动性”变迁方式,是本土文化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生境产生的必然结果,既积淀了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与民族意识,又凝结了社会当下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最终引导本土文化走向“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2]。岭南位于五岭之南,背山负海,历史上长期处于政治辐射的边缘。中原文化随着多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强势进入,而外域文化也跟随着海洋文明逐步渗透进来,岭南始终处于各种文化激荡碰撞的发展土壤。岭南文化以此为契机,以兼容并蓄的文化襟怀与各类文化碰撞融合、吸收新变,通过文化重构的方式刺激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在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迅速崛起[3],成为当今的主流文化之一,以强烈鲜明的个性形成具有成熟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新岭南文化。

以岭南文化为创作源泉的岭南园林深受文化重构的惠泽,基于本地的地域风俗、社会风潮、人文精神,营造出开放务实、大胆创新、敢为天下先的创作氛围。岭南园林亦作为文化蓬勃发展的分支,将自身丰富的内涵反哺岭南文化,两者在共生关系中互相补充[4],不断焕发出活力。广州作为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岭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也是岭南园林的发展中心。在自由包容的文化土壤和大胆创新的创作背景下,当代广州城市公园建设成绩显著,广州园林工作者继承传统,兼容并蓄,创新求变,岭南园林得以迅速崛起,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引领国内现代园林建设新风的先行者之一。

广州城市公园作为近现代岭南园林建设与发展的代表,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在各种新式思想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博弈下不断丰富、完善自身发展。民国时期,受到西方城市公园理论以及“田园城市”思想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意识到公园建设属于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提出“花园城市”的设想,并于1918年倡议创建“市立第一公园”(今人民公园)。由此,广州市开启了城市公园的建设进程。随后,广州于1927年建成粤秀公园(今越秀公园),1933年建成永汉公园(原广州市儿童公园旧址,今南越王宫署)等8个公园。这个时期建设的公园体现了当时国民政府对民主共和思想的追求[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式拉开了中国当代史的序幕。在传统与现代的思辨、中外文化融合以及新世纪多元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广州城市公园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参考建国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阶段的划分,结合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情境变化以及广州城市公园在创作实践中的重大转折事件,将当代广州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成型期(1949—1977年)、转变期(1978—1999年)和多元发展期(2000年至今)。

2.1 成型期(1949—1977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政治经济条件,我国实行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梁思成先生提出“中而新”设计思想,即设计既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要表达新的时代精神,开启了城乡建设“传统”与“现代”的探索之路[6]。在这一时期,广州市积极开展城市公园的恢复与建设工作,以恢复改造旧有公园和开放私园为主,并根据全市园林建设的总体布局,开始新公园建设。

公园的设计充分吸取传统园林的造园经验[7]。在“绿化祖国”的号召下,1958年,结合城市蓄排水工程,当时的广州市长带领全体市民义务劳动,开挖建设了4个人工湖公园——流花湖公园、荔湾湖公园、东山湖公园、麓湖公园(原为金液池)(图1),并分别以“淡妆”“红荔”“浓妆”“秀茂”为特色。公园设计继承传统造园手法,强调“各景相异”的精致化造景,通过建筑设施、植物造景表现公园特色[8]。

图1 麓湖公园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广州园林工作者亦将新时代精神和生活面貌融入园林当中,逐步探索新型公共园林的建设路径。公园建设学习苏联城市园林的建设经验,强调社会主义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注重保护革命文物,设置主题雕塑,开展文体活动[9]。以该时期的代表性公园——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为例,公园空间布局深受苏联影响,强调功能分区,又保留了传统造园思想。全园(图2)以广州公社烈士墓为界,分为纪念教化的墓园区和休憩游赏的庭园区两部分[9]。墓园区以轴线对称式布局塑造庄严肃穆的氛围,通过从入口到纪念碑不同地形高度的抬升划分竖向空间;
庭园区以“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传统造园理念营造轻松怡人的自由式空间。两种空间布局的巧妙结合充分体现了建国后政府对大众新生活方式的倡导,及市民对公共园林的需求和新生活的渴望。

图2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平面分析图

2.2 转变期(1978—1999年)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的冲击引发了国内城市规划思路的转变,中国园林建设进入在“反思”中发展的建设时期,园林人迫切希望在传承传统设计理念的同时,找到新的设计思路,并在现代园林发展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定位[10]。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领改革风气之先。此时广州城市公园建设成绩斐然,无论是建设形式还是使用功能都属于全国首创,让人耳目一新,成为全国同行争相学习的榜样。

2.2.1 探索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的园中园

改革开放后,园林建设愈加注重“中而新”的风格,积极探索民族传统和世界潮流的最佳结合方式,寻求文化认同感。广州园林工作者在探索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借鉴宾馆园林的成功经验,尝试性地在文化公园建设“园中院”音乐茶座——1980年,以莫伯治、郑祖良、吴泽椿为代表的岭南建筑及园林大师跳出古典园林形式主义的束缚,将一建筑架空首层改造成富有生活和园林趣味的现代新园林。园中院以前广州市长朱光同志的诗词《广州好》为主题,结合羊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神话传说,利用美术壁画、浮雕、绿化配置等多种艺术手段,打造出既有民族传统又有地域特色的岭南式庭院[11](图3)。园中院的园林装饰形式和手法为后来的架空层园林、宾馆中庭园林设计以及园林式餐饮场所的装饰提供了借鉴。

图3 广州文化公园园中院

1984 年,以西双版纳风情为创作素材的“勐苑”在流花湖公园建成开放。勐苑在建筑形式上鲜活地重现了西双版纳风貌,高耸的屋顶、高脚的竹楼,无不凸显浓厚的傣族特色。除了体现建筑风貌,园林装饰手法亦灵活变通,采用水泥材料塑造平板板瓦、柱墙以及竹篱,很好地适应岭南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也降低建造和维护成本。勐苑开放之初,还请来云南当地的单位经营云南特色餐饮,成为我国主题公园和特色风味餐厅在公园景区中的早期尝试。

2.2.2 体现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新式园林

20 世纪80 年代的广州,渴望了解外来文化,追求开拓创新,各行各业均体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拓胆识与创新力量。这个时期的广州城市公园建设亦大胆引入西方造园理论和设计手法,推陈出新,建设了一批西方文化与岭南文化碰撞下的新式园林作品,空间布局呈现实用经济、新颖时尚的特点。

1987 年,草暖公园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广州首座西式公园,大胆吸取了西式造园手法,植物造景以草坪为中心,整形灌木作点缀,布局新颖别致,色彩浓艳富丽。公园以音乐喷泉、青春旋律和欧式自然园林景观为特色[12],在空间处理、建筑设计、植物造景等方面追求创新,并设置了广州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声光电子音乐喷泉装置[13]。人们可在音乐喷泉厅内赏喷泉、开舞会、享西餐,引领了当时的休闲时尚。

而云台花园则以求新求异、个性鲜明为设计理念[14],借鉴加拿大布查特花园等世界花园的设计手法,巧妙融合意大利台地园、古罗马柱廊园和英国自然式风景园的特点[15]。公园主入口处至罗马柱廊采用轴线对称式布局,展现规则秩序的景观序列,其他部分借由园路、生态栈道串联周边自然式布局空间(图4),是一个集东西方园林艺术于一体的大型花园式园林(图5)。

图4 云台花园平面图

图5 云台花园鸟瞰图

2.3 多元发展期(2000年至今)

21 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广州处于文化交流繁盛之地,城市公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受到影响,进入民族意识崛起、全面建设和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首先,在传统岭南园林的传承与弘扬方面,广州开始注重保护岭南园林文化遗产和打造地域文化特色,固本培元,推陈出新。其次,面对新一轮外来文化的加入和当代文化的发展进化,广州开始关注园林城市、生态文明、人居健康等新时代话题,新建了一批时代性公园,成为了新岭南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2.3.1 回归岭南地域文化保护的历史特色公园

城市化进程曾使大量历史园林被轻易改变或者渐渐消失。此时,保护岭南园林文化遗产,重拾广州珍贵的历史文化碎片日渐受到重视。如2006年,萝岗香雪公园的建设,使消失几十年的“羊城八景”之一——“萝岗香雪”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体现了人们对羊城历史景观的重视和文化回归的追求。此后公园不断打造和推广香雪品牌,在每年梅Armeniaca mume花盛放之时举办“香雪文化节”系列活动,以品牌推广的方式助力香雪景观的保护和发展,使香雪文化具有更广阔的外延与前景。而近几年来,荔湾湖公园结合恩宁路历史街区改造,永庆坊、泮塘五约“微改造”以及粤剧博物馆等系列进行整体改造,打造西关传统文化休闲片区,逐步恢复“一湾江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荔枝湾繁华盛景。

2.3.2 生态文明主题的生态公园

21 世纪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广州积极响应党中央“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方针,以生态建设为主题的公园崭露头角,体现广州城市公园回归生态自然的设计理念。这一时期建造的公园空间布局强调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以模仿自然山水景观呼应“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格局,注重地域特色,强调对现代岭南文化风情的塑造[16]。

广州率先在珠江新城建设了以岭南植物群落和水景观为主题的珠江公园(图6),全园按照植物生态习性的划分和代表的地域文化内涵创造多个生态景点,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的多样水系形态串联。公园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大量的密林遮荫、林下游赏、草坪运动等活动空间(图7),满足民众对大自然的渴望,又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生态与文化的巧妙融合[17]。

图6 珠江公园平面图

图7 珠江公园

为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广州借助水利调蓄工程——白云湖、海珠湖、花都湖等建设打造市民日常休闲的生态公园。同时,在绿化基础较好的老公园中开展生态完善建设的探索,如流花湖公园的鹭岛、黄花岗公园的乡土植物区等,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公园建设理念。

2.3.3 多元化、系统化的城市公园体系

19 世纪后半叶,美国开展了环境保护运动,强调对城市环境与自然生态的保护与联系。其中,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以城市公园系统打破公园各自的界限,使城市与自然相融合。随着全球文化潮流的碰撞与交融,我国亦开始重视公园体系的建设,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居住环境以及提升城市品质。2008年,广州市在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后,城市公园的建设全面覆盖了全市的各个区域,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

“绿道”是西方城市公园体系建设的重点。广州是我国最早启动绿道规划建设的城市之一,以举办第十六届亚运会为契机,从2008年开始建设城市绿道网,并于2010年底基本完成了全市大部分区域的绿道网建设,2018年建成5.6万km绿道。2013年,广州以“1+12”的模式开启了13个儿童公园的建设,并于2015年实现每区一个儿童公园的目标,率先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儿童专类公园体系。2019 年,广东省开展“万里碧道”建设,广州市立足现有滨水绿道基础,以“理想水生活”为总体理念,绘就广州碧道千里长卷。作为连通城市公园景区的生态廊道——“云道”也于2020年5月建成使用。这条全长8 km的空中廊道,连接了8个公园景区,成为市民休闲徒步的又一个选择。广州公园建设正朝向公园城市的目标迈进。

作为现代岭南园林的代表,广州城市公园从建国后至今共经历3个发展阶段,借由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流,不同时期的城市公园呈现不一样的空间特点(图8)。广州公园事业在每一个阶段的建设过程中都主动抓住文化重构的机遇,扎根新岭南文化的土壤,博采众长,不断积淀符合岭南水土的特色文化和时代价值,完成一次次惊喜的蜕变,走上具有地域特色的康庄大道。同时,在“敢为人先”的发展精神支持下,广州公园事业紧跟时代政策,不断自我革新,固本培元,一步步实现岭南园林的现代化建设。

图8 文化重构下的广州城市公园空间特点演变

整体的发展历程也反映出广州城市公园把握时代大方向,形成现代岭南园林风格,迅速崛起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视角切入,总结出广州公园事业在文化重构过程中成功革新的内在动力在于多元汇通的文化基底、与时俱进的时代政策和务实求新的人文精神。

3.1 多元汇通的文化基底

广州城市公园浸润于多元汇通的文化基底内,融汇并蓄的大环境成为公园保持多样化类型的生存土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类新式公园涌现,其风格百花齐放、不拘一格,既有以岭南气蕴、民族特色见长,也有以异域风情、中西结合为特点。“纳百家之长以厚己”的思想为广州城市公园的后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因此,保持现代岭南园林的弹性和灵活性有助于自我完善、自我补充,形成良性发展的“园林生态圈”。

3.2 与时俱进的时代政策

在广州城市公园成型期间,在“绿化祖国”的指导方针下,广州结合城市水利工程兴修人工湖公园。受惠于改革开放政策,广州城市公园积极引入新风,多种风格公园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新世纪以来,国家提倡园林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广州结合花城品牌打造独具岭南特色的城市公园体系,努力建设公园城市。与时俱进的时代政策确保了建设方向的正确性,为后续的发展指引了清晰的前进方向。

3.3 务实求新的人文精神

开放包容的岭南水土养育出务实求新的岭南人。他们保持着充沛的热情和对岭南园林的热爱,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端,大胆创新,为中国园林创造出一个个具有先锋意义的时代作品,引领国内公园建设的风潮。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也将成为现代岭南园林发展必不可少的思想动力。

岭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和通商口岸,其文化一直于多种文化元素碰撞与交融的动态变化中发展,在不断延伸与扩张中得到更新与充实,给岭南园林带来了独有的活力与张力。广州城市公园作为岭南园林在新时代的具象化产物,深受其惠泽。

但是多元并存文化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问题,如无法对自身厚重文化确证,存在盲目推崇外来文化的现象。以岭南本土特色文化为主导的城市公园渐渐失去其主体性,在进行景观提升和生态化建设改造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岭南地域文化的表达。本土文化底蕴和集体记忆的消弭,有可能使广州城市公园的整体风格趋于同质化。如何保持公园的特色,如何在保持岭南地域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增加符合时代精神和价值观的新注解,是未来广州公园事业发展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注:图1、8 为作者自摄自绘;
图2、4、6来自广州城市公园建设与发展研究课题组;
图3来自广州文化公园管理处;
图5来自余秋鸣;
图7来自珠江公园管理处

猜你喜欢城市公园岭南广州忆岭南黄河之声(2022年14期)2022-11-16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房地产导刊(2021年12期)2021-12-31我将打扫城市公园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1年6期)2021-08-06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房地产导刊(2020年11期)2020-12-28雨岭南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房地产导刊(2020年7期)2020-08-24多彩广州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不辞长作岭南人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论城市公园设计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推荐访问:广州 重构 视野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723/9111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