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深刻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24 19:10:04

肖新建

【内容提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和普适性;
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道路指引,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给出中国方案。只有科学把握新时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更好建设美丽中国。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要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本文着重就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行深入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大论断,是新时代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遵循。只有全面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涵特征,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和价值,才能科学把握新时代的实践要求,在挺膺担当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有其深刻的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和普适性。

第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基础性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就缺乏根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相统一,人连接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儒家的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万物主张,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朴素思想的反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承载规模巨大的人口奔向现代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以更好打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基础;
否则,只会是少数人享受优质生态资源、多数人承受恶劣自然环境的“现代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更好地体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否则,物质文明发展终会遭遇瓶颈,精神文明建设也将迟迟落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实质上摒弃了人对自然的掠夺思维,也就摒弃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对自然索取、对其他国家掠夺的老路,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和平发展之路。

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科学论述,概括而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4]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重视生态环境这一关系民生的重大政治和社会问题,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态环境的期盼,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客观上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十多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发展规律,统筹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变化新特征新形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部署实施一系列推动绿色发展重大战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认识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2023年1月26日,游客在青岛栈桥景区与海鸥互动。(新华社图片)

第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为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正确处理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十多年来,党中央从建设美丽中国总体目标出发,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带领全国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稳扎稳打,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大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把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有效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多年来,中国在生态文明领域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制度建设力度之大、政策举措出台之实、人民群众满意程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基础。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理论品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模式的根本区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生态产品对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性、良好生态环境对民生福祉的影响以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就是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是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担当,彰显出鲜明的人民性。

第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普适性。实现现代化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的期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是全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正因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和人民性,决定了其必将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同和接受。我们党旗帜鲜明地提出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5]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方案。同时,中国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全球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2年7月13日,市民在贵州省贵阳市长坡岭国家级森林公园里健身。(新华社图片)

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突出表现在思想引领、价值追求、发展取向和胸怀天下四个方面。

第一,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关系,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体系的重点。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必然导致对自然不断进行掠夺,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生态危机的内在成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确立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实际和发展愿景,进一步回答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后发国家如何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等重大问题。这是中华大地上建设生态文明的最新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

第二,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追求。现代化所需的一切物质基础,归根结底是自然界提供的。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完成了现代化,也付出了“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等惨痛代价。这种单向度掠夺式的现代化模式不可持续、不可复制、不可借鉴,就其根源来说,是以资本为中心、以自然为奴隶、以掠夺为目的的西方式价值追求的全面破产。中国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我们不能走西方征服自然、控制自然、掠夺自然的老路,不能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目标而付出生态环境失治、自然资源浪费和人民健康受损的代价;
另一方面,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只讲保护不谈发展,不能单纯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而丧失发展机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以自然为伙伴、以共生为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追求。

第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道路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要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全面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全面缓和人与自然矛盾,扎牢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笼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了道路指引。

市民在湖北省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休闲。(新华社图片)

第四,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给出中国方案。生态环境问题不是某一国家、某一民族的问题,而是需要全人类携手并肩、共同应对的重大挑战。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等,深刻回答了人类在生态环境变化十字路口究竟往何处去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实践,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观,人民群众幸福感大幅提升,生态短板转变为生态优势,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动能。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体系和道路实践,已经引起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为世界各国探索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给出了中国方案、树立了中国样板、贡献了中国智慧。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中国的长期战略任务。当前,绿色科技和绿色产业发展方兴未艾,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中国需要紧紧把握这一世界发展大势。此外,全球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十分激烈,我们面临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体系,积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第一,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在于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低碳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要做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一总要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成效;
确保能源安全,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低碳化;
大力建设绿色交通体系,推动交通运输体系绿色化;
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优化调整用地结构。二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这一硬杠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三要抓好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这个源头。全面提高能源、水、粮食、土地、矿产、原材料等资源利用效率,根本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四要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完善绿色金融支撑体系,推动绿色成果转化。五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降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

第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因此,加大力度消除污染增量,削减污染存量,推动生态修复,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最直接关心的现实问题。一要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通过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保护治理重要江河湖库,建设美丽海湾,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开展新污染物治理。二要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体推进乡村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三要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防控环境风险。四要健全环境污染防治监督体系和机制,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第三,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既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加深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自觉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让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的经济社会价值充分体现。一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二要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三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通过相应机制,合理回报生态环境保护方,增加生态环境破坏者的代价。四要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五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和推动耕地休耕轮作。六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第四,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我们应加强团结、共克时艰,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一要积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大力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努力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二要以打造绿色“一带一路”为中心,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三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决维护中国发展利益。

2022年9月7日,陕西汉江之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员工在打理无土栽培绿叶菜。(新华社图片)

第五,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需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制度体系,也需要提升相关制度和政策的执行能力。因此,要在大力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上下功夫。一要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二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完善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体系,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三要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推动实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四要推进排污权和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完善风险管控机制。五要积极倡导并大力宣传绿色文明,增强全民绿色低碳意识,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2022年10月25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同[1]。

[3]《习近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中国政府 网,2021年4月22日,www.gov.cn/xinwen/2021-04/22/content_5601500.htm。

[4]《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网,2019年1月31日,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1/31/c_1124054331.htm。

[5]《习近平2017年5月26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民主与法制网,2021年11月9日,http://www.mzyfz.com/html/2330/2021-11-09/content-1532625.html。

[6]《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求是网,2022年8月18日,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2-08/18/c_1128924516.htm。

猜你喜欢共生现代化文明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小学生作文(低年级适用)(2020年10期)2020-11-10共生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0年6期)2020-07-10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9-10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5-28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文明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推荐访问:共生 人与 自然和谐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724/9145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