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邓小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人才的地位、选拔和使用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26 19:15:02

吴汉全

邓小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是一个丰富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从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来研究人才问题,高度重视人才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着重研究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人才的素质和培养途径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人才思想。限于篇幅,本文仅就邓小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中的人才地位论、人才选拔论、人才使用论三个问题进行探索,至于邓小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中的人才素质论、人才培养论等重要内容,只能容他文进行论述。

邓小平非常重视对人才地位的研究,把人才提到关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从我国具体实际和国际形势发展走向来阐述人才在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这是邓小平生产力理论在人才观上的突出表现,既体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和我国在发展进程中对人才的新要求,又是在现代科技革命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才地位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才地位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

(一)邓小平人才地位论的主要内容

1.科学确立人才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中的战略地位

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6页。,而“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页。。在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邓小平十分注重研究和总结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对人才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地位作了进一步阐发。他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0-221页。邓小平针对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强调人才要有真才实学,也就是说人才要有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业务知识和实际本领,而不是单方面的政治要求。他指出:“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2页。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邓小平从现代化发展需要出发,准确把握体制改革与人才之间的关系,确立人才在整个体制改革中的突出地位。他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8页。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不重视人才的现象,邓小平站在关乎四个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高度强调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9页。邓小平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际出发,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论证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人才之间的关系,从而科学地确立了人才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2.充分肯定人才在提高全民族素质中的作用

邓小平认为,人才在提高全民族素质中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人民教师既是人才,同时也为培养人才、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作出了特殊贡献,对此邓小平作出过一系列论述:“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5页。;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8页。;
“特别是对广大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他们在更为艰苦的条件下,为培育革命后代不辞劳累,作出贡献”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9页。。科学家既是社会杰出人才,也担负着培养人才的责任。邓小平指出:“世界上有的科学家,把发现和培养新的人才,看作是自己毕生科学工作中的最大成就。”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6页。而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我们国家现在一些杰出的数学家,也是在年轻时候被老一辈数学家发现并得到他们的帮助才成长起来的,“尽管有些新人在科学成就上超过了老师,他们老师的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6页。。正是对教师和科学家在培养人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认识,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6页。事实也是如此,人才不仅本身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培养新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使社会上人才数量增多、质量提高,从而推动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6页。邓小平关于人才具有培养新人才、推动中华民族素质提高作用的论述,不仅是从知识分子劳动的特殊性来加以研究,也是从人才成长规律来分析和把握的,揭示了人才在代代相传的历史进程中的内在联系,从而说明了人才在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中的突出地位。

3.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高度提出人才在科技竞争中的关键地位

邓小平善于从世界发展走向来研究具体的现实问题,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研究中国的社会发展战略。在对人才地位的认识问题上,邓小平不仅从我国的建设实际和人才发展规律来考察,而且从二战以后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国际竞争的新特点来进行研究。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在二战以后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现代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理论上、个别生产技术上获得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在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并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7页。。在这种形势下,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7页。,“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8页。。邓小平正是在研究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从而揭示了国际竞争的新内容,即国际竞争是科技、经济、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的新形势下国际竞争的新形式和新特点。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0页。他强调,中国一定要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加快人才培养步伐,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8页。。因此,中国“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8页。。为了使中国在科学技术竞争中取得优势,邓小平要求全党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问题,“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1页。。

(二)邓小平人才地位论的主要特征

1.邓小平人才地位论具有独特的思维视角

邓小平从现实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剖析人才的地位,从世界的发展趋向和人才形成的历史过程来论证人才的时代地位,从而使他的人才地位的主张统一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要求之中。邓小平人才地位论在理论上的创见,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作出新的阐释,并从生产力视角将人才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使人才的历史地位、现实地位、时代地位在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中得到科学的论证与说明。

2.邓小平人才地位论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性

邓小平人才地位论贯穿着中华民族振兴的生存理念,体现着使中华民族摆脱落后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追求。邓小平是从中国的生存背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来分析人才在经济发展、实现民族振兴和未来世界竞争中的战略地位,饱含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情感。可以说,邓小平人才地位论既是其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的理论支点,也是总结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教训,研究中国国情如人口多、资源有限、经济落后、人才缺乏等社会现实而得出的理论成果。

3.邓小平人才地位论表现出鲜明的开放性

人才在本质上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其地位的显现和作用的发挥归根到底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又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起到其他生产力要素无法起到的作用。邓小平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和未来社会发展新趋势以及当今世界发展新特点来透视人才地位的社会性特征,从广阔而宏观的社会发展背景和世界发展一体化特征来确认人才地位的独特性,显示出认识视野的开放性。概言之,邓小平人才地位论的形成与发展,既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邓小平对世界发展态势的把握,同时也是与他对中国具体实际的研究与分析密不可分的。

邓小平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问题,着力研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所要解决的诸多课题。他认为在选拔人才的问题上,固然要反对急性的毛病,但也要从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人才选拔的重要性,“提拔干部不能太急,但是太慢了也要误现代化建设的大事”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4页。。邓小平提请党和国家的主要负责同志要认识选拔人才的急迫性,把选拔人才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他指出:“不解决选拔人才的问题,我们交不了班,历史会给我们写下一笔。我们有好多事情就是做得比较晚,现在耽误不得”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2页。,“要使好的比较年轻的干部早点上来,好接班。这件事要放在我们经常的日程中间”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2页。。邓小平人才选拔论提出了人事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其主要内容是:

(一)改革人事制度,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邓小平认为:“我们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被按住了。”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7页。其原因既有组织路线问题,也有人事制度问题,使已有的人才被束缚了,不能脱颖而出,难以发挥更大作用。他要求党的组织和党的干部要解放思想,改革现行的不合理的人事制度,为选拔人才创造条件。他指出:“目前的问题是,现行的组织制度和为数不少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于选拔和使用四个现代化所急需的人才。希望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来个大转变,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6页。这就向全党提出了改革组织制度和人事制度的任务。为了选拔人才,邓小平主张在人事制度方面作重点改革。

一是考虑把退休制度建立起来。邓小平认为,退休制度是否建立是事关人才选拔的大问题,没有健全的退休制度,各种人才就难以进到合适的岗位。他提出的办法是,在全国各个部门和单位设立专门机构来管理退休后担任顾问的人员,负责他们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方面的事情,“把退休人员的问题处理好,便于我们选拔人才”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7页。。

二是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制度。邓小平指出,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是形成制度化的操作程序,有制度作为保证,人才才能被源源不断地选拔出来。因此,在人才选拔上,“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1页。。对于科研人才,要“建立科技人员档案,帮助他们创造条件”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页。,“关心他们,支持他们”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页。,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

三是要鼓励人才流动。在邓小平看来,人才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发挥所长。而封闭的人事制度禁止人才流动,只能压抑人才的积极性,导致人才思想僵化,其结果是浪费人才。鉴于此,邓小平鲜明地指出:“人员不流动,思想就会僵化”,“我们也要逐步实行科研人员流动、更新的制度”。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0页。

邓小平关于人才选拔的论述,强调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主张通过改革和完善制度来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他一再强调:“我们就是要建立这样一套制度,使那些有专业知识的、年富力强的人,被选拔到能够发挥他们才干的工作岗位上来。”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4-225页。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改革人事制度对选拔优秀人才意义尤为重大。

(二)解放思想,更新人才选拔的观念

在人才选拔的问题上,同样要解放思想,主要是对知识分子要有正确认识。邓小平认为,在人才选拔上要大胆解放思想,其重点是科学认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性质。他指出,我国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9页。。这一论述为冲破人才论上的“左”倾思想束缚打开了通道。针对当时有些人以人才有“骄傲”现象为借口而拒绝选拔人才的错误言行,邓小平从解放思想的高度作了正面回答。他指出:“‘骄傲’两个字我有点怀疑。凡是有点干劲的,有点能力的,他总是相信自己,是有点主见的人。越有主见的人,越有自信。这个并不坏。真是有点骄傲,如果放到适当岗位,他自己就会谦虚起来的,要不然他就混不下去。”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86-387页。解放思想落实到人才选拔的实践中,就是要更新人才选拔观念。在邓小平看来,更新人才选拔观念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打破论资排辈的观念。长期以来,在选拔人才问题上存在论资排辈的传统,以资历而不是能力来评价人才和选拔人才,严重抑制了人才成长,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邓小平对论资排辈思想进行了严肃批评,认为“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5页。。他在回顾我们党的历史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出发来分析论资排辈的弊端。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指出:“选拔接班人要越快越好,现在我们工作中真正的骨干大都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三十岁左右的骨干还很少,我们应该把这层骨干大胆地提拔起来。在座的同志过去负重要责任的时候年龄都不大,当团长、当师长的,有的当军长的,也只是二十几岁,难道现在的年轻人比那个时候的年轻人蠢?不是。是因为被我们这些人盖住了,是论资排辈的习惯势力使得这些年轻人起不来。”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3页。在大批老干部刚刚重新回到领导岗位的情况下,邓小平倡导打破论资排辈的观念,这是很有远见的。

其二,打破全才论的观念。邓小平主张对人才要用其所长,不要求全责备,选拔时更要看到其主流,要注意选拔虽有缺点但有能力的人。当时在选拔人才问题上困难重重,有些人唱“全才论”的高调,认为被选拔的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应该选拔。针对这样的议论,邓小平指出:“人才是有的。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9页。人才是不可能没有缺点的,但不能因为有缺点就不选拔,“有缺点可以跟他谈清楚,要放手地用人”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9页。。邓小平主张打破全才论的框框来选拔人才,既符合当时中国人才状况实际,也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其三,打破任人唯亲和在行业圈子中选拔人才的框框。由于受传统习惯观念的影响,选拔人才中任人唯亲的现象很是盛行。邓小平对此进行了严厉批评:“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谁拥护自己谁就是好干部。不客气地讲,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好。”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84页。邓小平坚决反对任人唯亲的做法,同时也反对选拔人才局限在狭小的行业圈子里。他指出:“不少同志只是看到周围熟悉的一点人,总在原来的一些人中打圈子,不会深入到群众中去选拔人才,这也是一种官僚主义。”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6页。邓小平在人才选拔问题上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人才辈出局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从大局出发去发现人才

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没有果断地起用。”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9页。实际的情形正是如此,人才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没有得到很好地发现和使用。这与当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新形势不相称。诚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要看到我们事业的前途。我们的人才本来就少,决不能再浪费人才,我们经不起这个浪费。”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5页。他认为选拔人才必须有大局观念,只有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出发,才能珍惜人才和选好人才。

其一,选拔人才要有大局观念和长远眼光。中国的人才资源是丰富的,关键是我们是否去重视、是否认真地去发现、是否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去选拔。邓小平指出:“我说有人才,不只是五万,甚至是十五万。……对象是有,问题是我们去不去选”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87页。,“我看还是要开明一点,要从大局着眼,要从我们事业的前途着眼。有能干的人,我们要积极地去发现,发现了就认真帮”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5页。。邓小平所说的“从大局着眼”,就是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去选拔人才,而不能带着狭隘私心。针对人才选拔工作中的偏差,邓小平指出:“很多中青年干部政治本质很好,不是帮派分子,思想路子对,又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为什么不去选拔和破格使用?”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5页。“从大局着眼”来发现人才,要求在选拔人才过程中要大胆起用新人,包括犯过错误的人,对于“犯过一些错误,后来确已觉悟转变而又确有真才实学的人,我们也不能抛开不用”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5-326页。。

其二,老干部要从大局出发担负起发现和选拔人才的重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了老干部政策,大批老干部相继回到工作岗位,这是完全必要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干部队伍的更新换代工作遇到极大困难,一些刚刚回到工作岗位的老干部不愿意让新人开展工作。针对这样的情况,邓小平要求老干部的工作重点要进行转移,应该把培养和选拔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他指出:“我们老干部的责任就是要认真选好接班人”,“现在任何一个老同志和高级干部,合乎不合乎党员标准和干部标准,就看他能不能认真选好合格的接班人”。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1页。邓小平要求老干部高度重视自己的历史责任,按照接班人的标准来选拔人才,“要积极主动去做,不能只靠中央组织部”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3页。。他鲜明地指出:“老干部要把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干部,作为第一位的、庄严的职责。别的工作做不好,固然要做自我批评,这项工作做不好,就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0页。他号召老干部发挥选拔人才的积极性,广泛发现人才,这对于当时实现新老干部交替产生积极影响。

其三,发现和选拔人才要面向基层。在邓小平看来,人才大都处于基层,不深入基层就难以发现大量人才。他指出:“人才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平常同下边接触太少,还有些习惯的想法,所以不容易发现。”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1页。而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大批青年干部在基层已经是各条战线的骨干,“只是因为没有提拔,他们没有决定问题的权力”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5页。。因此,邓小平要求选拔人才要面向基层,把“其中突出表现好的要到中央来”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86页。。邓小平面向基层选拔人才的思想是极有创见的主张,体现了面向实际、面向社会选拔人才的大思路,这样就更容易把大批在基层经过锻炼的、具有实际经验的人才选拔出来,也有利于引导青年到基层、到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

(四)人才选拔的重点是中青年干部

邓小平认为,在选拔人才的问题上,要清醒地看到我国面临着现代化建设艰巨任务的形势和现有大批干部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实际,要坚决克服那种不从长远看问题的短视观点,要从战略上考虑优先提拔青年人才,大量起用年轻干部。他指出:“只要大胆而谨慎地工作,只要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就完全有把握把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提拔起来,保证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后来居上。”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6页。可见,邓小平极力主张选拔中青年干部,并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高度论述选拔中青年干部的极端重要性。在如何更好地选拔中青年人才的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意见。

一是要破除年轻人经验不足、能力不够的成见。在当时的人才选拔中,一些人担心青年人没有经验,提拔起来也不能适应领导工作。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高度指出,青年人没有经验是有原因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嘛。把年轻人提起来,放到重要岗位,管的业务宽了,见识就广了”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1页。。通过对人才成长规律的考察,邓小平认为青年干部只有在实际岗位上才能锻炼成长,而没有实际岗位和环境就使青年失去锻炼机会,比如“好多同志在他们没有到领导岗位以前好像不行,其实把他们一提起来,帮助他们一下,很快就行了”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3页。。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有些同志担心,年轻人经验不够,不能胜任。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4页。

二是要善于为青年人搭台阶。邓小平认为,要人才脱颖而出就必须为人才创造条件,重要的是要“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这才能大胆破格提拔”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4页。。邓小平这一思想的重点是打破过时的人才观念,为破格提拔青年人才扫除旧“台阶”的观念。同时,他提倡一种全新的提拔人才的“台阶”观,即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要给他们搭个比较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这种新的“台阶”观就是要求在职的老干部不要兼职过多,主动“给中青年同志腾出台阶”。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4页。

三是通过体制改革达到选拔年轻人的目的。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大胆进行人事体制改革,提出精简机构、充实年轻干部、提高工作效率的任务。他指出:“体制改革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有利于选拔人才。过去那样臃肿,根本无法培养人才、选拔人才。”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0页。由此,“干部年轻化,要当作体制改革的一个中心目标,军队、地方一样,党政军一样。选拔一些政治上好又比较年轻的干部,把他们一步步地提升上来”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0-411页。。选拔中青年人才,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反映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前途的深切关注。

邓小平人才选拔论思想博大,内容丰富,见解独到深刻,理论联系实际,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选拔人才提供了理论指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选拔工作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就邓小平人才选拔论的内容来看,密切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着重观念更新和体制改革,重点阐发干部年轻化的人才选拔目标,是其显著特色。人才选拔论是邓小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之一,反映了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博大心胸和求贤若渴、用贤选能的人才思想的基本面貌。

邓小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重要特点,是尤其重视人才的使用,既把人才的使用与人才的成长、发展连接在一起,又把人才的使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联系起来。在分析人才使用状况时,邓小平指出:“我们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能不能很好地把他们组织和使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专长。”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页。他强调把人才“组织和使用起来”,是指要充分使用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发挥人才特长。同时他也强调发现人才,认为“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2页。。他将善于发现人才作为考察党政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指出:“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9页。他认为人才的发现与选拔都是为人才的使用服务,目的是能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使人才真正得到使用。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有一个打算,让社会上新的人才有锻炼机会,在使用中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具体办法是让他们“当中下级领导机关的一、二把手,当高级领导机关的二、三把手。并且准备再过两三年、四五年由他们来接替一把手”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3页。。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需求研究的基础上,邓小平对人才的使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主张:

(一)充分理解和尊重人才,授以重任

尊重人才是使用人才的前提。列宁曾指出,要“像爱护眼珠那样爱护一切勤恳工作、精通和热爱本行业务的专家”,否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不可能取得任何重大的成就”。⑤《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8页。邓小平在总结人才使用的经验教训时,尤其强调要理解和尊重人才,在社会上、政治上、思想上要为人才营造好的条件。他主要强调了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人才能够得到有效使用,首先是使人才得到真正的尊重。而要使社会上对人才有较高的社会评价,就必须有尊重知识分子的社会氛围。1979年5月,邓小平在同两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页。邓小平的这番谈话是针对“文革”期间歧视知识分子现象而说的,批判的是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在邓小平看来,尊重知识分子是使用人才的前提,要在全党、全社会里营造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而不能仅仅局限在小范围内,所以“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0页。,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二是从政治上认识和理解知识分子这类人才劳动的特殊性。尊重人才,就必须理解人才。也就是说,对人才的特点及其劳动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有清楚的认知并给予充分的理解,而不是以一般对待体力劳动的眼光来评价知识分子这类特殊人才的劳动。邓小平认为,知识分子不能因为拥有知识就不是劳动者,尊重知识就是要“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页。。正因为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其劳动过程有特殊性,所以更应该予以理解和关注,给予热情鼓励。邓小平说:“有的人在科学研究上很有成就,为我们国家作出了贡献,这样的人要不要鼓励?我看要。有的人一头钻到科研里面埋头苦干,应当鼓励。如果这也成了一条罪状,那怎么行?”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1页。邓小平的这一论述侧重说明知识分子劳动的特殊性,为我们确定知识分子这一特殊人才群体的政治地位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是要正确看待人才的缺点。针对有些人借口人才有缺点而弃之不用,邓小平认为,不能认为有缺点而否认人才,更不能放弃不用,关键是如何认识人才的缺点并引导其改正缺点。他指出:“你们觉得是人才的,即使有某些弱点缺点,也要放手用。”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9页。邓小平认为要允许人才有缺点,要帮助人才改正缺点,而不是拒绝使用人才。他指出:“他们可能有些缺点,领导工作者要经常同他们谈谈心,政治上思想上帮助帮助。”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1页。这就是说,对人才的缺点是应该承认的,正确的态度是努力帮助人才改正缺点。邓小平的这一见解,突出的是要加强和人才在思想上的沟通,帮助人才改正缺点,使其尽快成长起来。

四是要对人才授以重任。理解和尊重人才,做到实处就是要对人才予以高度信任,授以重任,使其有职有权有责,并在工作中予以全面支持。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的业务领导工作,应当放手让所长、副所长分工去做。不论是党内的还是党外的专家,担负了行政职务,党委就应当支持他们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8页。

(二)创造条件,发挥人才之所长

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但人才的使用、才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只有在条件具备时,人才才能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所长,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在使用人才上,邓小平强调要在这样几个方面为人才创造条件:

其一,保证人才的主要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在谈到科技人才使用问题时,邓小平指出,“只有把全副身心投入进去,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才有可能攀登科学高峰”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4页。,为此“我们不能要求科学技术工作者,至少是绝大多数科学技术工作者,读很多政治理论书籍,参加很多社会活动,开很多与业务无关的会议,要保证他们把最大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去”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4页。。邓小平主张创造条件,照顾人才劳动的特殊性,使人才集中主要精力于本职工作,让人才尽快取得成绩,用其所长。

其二,改革管理体制,合理使用人才。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在使用上存在着学而不用、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等诸多问题,导致人才资源大量浪费。对于这种情况,邓小平鲜明地指出:“要发挥知识分子的专长,用非所学不好。”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0页。邓小平这样说是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文革”期间,不少单位无端浪费人才,让一些学有专长的人去搞与专业无关的行政工作,更有甚者将知识分子下放农村从事体力劳动接受再教育。早在1975年邓小平在领导整顿期间,当他了解到北大一位搞半导体的老科学家被迫改行时,立即指示:“为什么不叫他搞本行?北大不用他,可以调到半导体所当所长,给他配党委书记,配后勤人员。”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页。针对人才浪费严重的现象,邓小平主张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来解决。他指出:“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现象很严重。这样的管理形式不行。”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页。改革管理体制就是为了彻底纠正原来浪费人才的现象,实现人才有序流动,打破部门之间、军民之间的用人界限,使人才到达合适的岗位上。

其三,给人才提供学习条件和机会。人才使用是与人才自身的发展相联系的。当时在人才使用问题上存在一种短视观点,即一味强调人才的使用,而不注重人才的发展,更不注意发展人才之所长,结果使既有的人才失去了优势。因此,邓小平在强调人才的使用时也就特别强调人才的发展问题,主张为人才提供再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促进人才的发展。他指出,“要从科技系统中挑选出几千名尖子人才。这些人挑选出来之后,就为他们创造条件”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41页。,如果他们“晚上找个安静地方读书都办不到,这怎么行呢”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页。。邓小平要求把专业技术人员的进修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给人才创造学习机会要形成制度,领导“要经常帮助专业技术人员进修,给他们提供自学条件,这也要定个制度出来”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2页。。邓小平注重人才的发展,强调给他们更多的学习机会,体现了人才终身教育的新观念。

其四,量才而用,不拘一格,调动人才的积极性。邓小平认为,在人才使用上要量才而用,大胆提拔,打破常规,使人才脱颖而出。他指出,“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对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18页。,在提拔时可以越级晋升,打破论资排辈,比如“有的人可以破格提成工程师,不一定都要经过见习技术员、技术员再提为工程师”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2页。。使用人才,就要使人才适得其所,有相应的岗位,就是说“善于使用人员,量才授予职责”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1页。。邓小平还认为,量才用人要允许毛遂自荐。他指出:“一些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担任负责工作的干部,很快就作出了成绩,比单是从上面指定的干部合适得多。”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5页。邓小平强调量才用人就是要打破用人常规,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新气象。

(三)解决人才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问题

社会主义要搞好经济建设,就必须重视解决人才待遇问题。列宁在领导国内经济恢复时曾指出:“在一定的时间内仍要给专家们较高的报酬,使他们工作得比以前不是坏些而是好些。”⑧《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8页。邓小平认为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解决人才的实际困难是正确使用人才的重要前提。他指出:“要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光空讲不行,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6页。邓小平认为待遇低是人才不能施展才华的重要障碍,他指出:“好多人才没有被发现,他们的工作条件太差,待遇太低,他们的作用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5页。此外,邓小平还注重提高人才的政治地位。他要求把提高人才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指出:“要发现专家,培养专家,重用专家,提高各种专家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1页。提高人才的政治地位,就是要确立知识分子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承认知识分子是劳动者,清除歧视知识分子的陈腐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
提高人才的生活待遇,就是使人才生活有保障,这就要求切实提高人才的工资待遇和其他生活待遇。邓小平指出:“将来工资的差距要拉大些,真正有本领的人,对国家贡献很大的人,工资应该更高一些。”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0页。他又指出:“对知识分子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1页。提高人才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在当时确实调动了人才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邓小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急需大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邓小平提出人才发展战略,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邓小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对于当时确立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推动思想战线拨乱反正工作的深入、指导我国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和新的人才政策实施产生了深远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高瞻远瞩谋划人才事业布局,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今天,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对于新时代培养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文选人民出版社现代化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画与理文萃报·周二版(2021年32期)2021-09-13画与理文萃报·周二版(2021年8期)2021-03-02我可以咬你一口吗风流一代·经典文摘(2020年10期)2020-10-20画与理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46期)2019-09-10画与理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38期)2019-09-10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锦绣·上旬刊(2019年11期)2019-09-10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抉择全国新书目(2016年3期)2016-04-20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推荐访问:人才 论述 选拔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726/9201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