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焦作黄河流域古城址分布及分期初探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09 12:35:06

张新顺,罗火金

(1.焦作市文物勘探队,河南 焦作 454150;
2.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 焦作 454002)

中国的“城”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之后迅速发展。至新石器龙山文化晚期,中国进入“方国”时期[1]。“城”是防御性设施,“市”是交易场所,“城”与“市”结合在一起就是具有商业交换职能的有防御设施的居民点[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代;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及以后的城市模式[3]49-51。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先民的治水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公元前21世纪,黄河流域处于洪水泛滥的最严重时期。古代先民在防治洪水的过程中,利用丰富的黄土资源,掌握了先进的夯筑技术,并由修堤坝受到启发,开始建筑城郭。[4]131-139

焦作处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是中原文化核心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城。目前,焦作地区已发现龙山文化城址2座、夏代城址1座、商代城址3座、周代城址9座、汉代至明清时期城址8座,加上史料记载的城址,共有52座。这些城址对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和豫西北地区古城址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提高使社会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对立开始出现,氏族间的暴力斗争促使以集体防御为目的的筑城活动兴盛起来。夏商周时期,随着聚落形态和物质文化发生变化,逐步形成了王朝国家[5]。此时的城垣筑技原始,规模较小,多为夯筑。焦作地区龙山文化晚期至夏商周时期古城址有西金城龙山文化城遗址、徐堡古城址、府城遗址等10座。

西金城龙山文化城遗址位于博爱县金城乡西金城村中东部。城墙位于地表1.5米以下,残高2~3米。城址平面大致呈圆角长方形,唯西南角向内斜收,城内面积25.8万平方米,含城墙面积达30.8万平方米。北城墙长560米,西城墙长 520米,南城墙长400米,东城墙长440米,周长近2千米。北城墙和西城墙宽约25米,东城墙宽约10米,南城墙宽约20米。在西墙和南墙中部可能有城门,北墙、东墙和南城墙外侧发现有小河或排水沟环绕形成的防御壕沟。西金城城址是目前河南发现的第11座龙山文化城址,也是豫北发现的第5座同时期城址,对研究中原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6]22

徐堡古城址位于温县武德镇徐堡村东部,沁河南岸。城址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东城墙残长约200米,南城墙长500米,西城墙残长360米,北城墙被沁河冲毁。现存城墙保存较好,距地表深1~1.7米。在西墙和东墙的中部各有一缺口,均宽约10米,疑为城门。整个城址现存面积约20万平方米。西墙宽8~10米,南墙转弯处宽14.4米,为堆筑夯打而成。徐堡古城址遗存主要有城墙、台地、灰坑、墓葬、陶窑等。徐堡古城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龙山文化中规模较大的城址之一,为研究龙山文化向夏文化过渡、史前城址聚落形态、我国文明起源、国家的形成、筑城技术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7]54-57

禹寺古城遗址位于孟州县谷旦乡禹寺村西北300米的高地上。遗址南部已被现代砖场取土破坏,遗址中部有一条宽近30米的土沟,将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现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地表散布龙山和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遗物。其中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两座古城址东西相连。西侧的古城址基本呈正方形,四面城壕长度皆约150米,城内总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东侧的古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城内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初步的测年数据显示,西侧古城址的年代距今约4200~4100年,而东侧古城址的年代距今约4000~3900年。[8]

府城古城址位于焦作市中站区府城办事处朱村乡府城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府城遗址是集二里头、二里岗、白家庄及西周、汉代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城址平面形状近方形,西、北城墙地面清晰可见,残存高度2~3米。西城墙长280米,宽4~8米;
北城墙长284米,宽3~6米。城墙夯筑而成,每层8~12厘米,夯层平直清晰可见。府城早期商城,即“雍”城。[7]61-63

邘国故城位于沁阳市西北15千米西万镇邘邰村东南,北依太行。西周时,周武王封子邘叔于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20米,南北宽约580米,总面积约48万平方米,城周围均有城壕。现存北城墙高2~7米,宽17~22米,有三个缺口,似为城门,城北侧有40余米的护城壕。此城筑于商代,西周达到鼎盛,汉代又延续使用,之后慢慢衰败,直到废弃。城东1公里处有一条南北向龙门石河。在河西岸有防洪堤坝,长约4公里,夯筑于西周时期,目的是为防止洪水暴发对邘城的威胁。[6]23-24

内都古城址位于博爱县城南15千米的内都村西北处,现西北部残存城墙约长35米、宽25米、高5米,夯土层厚10~12厘米,夯窝径约5~8厘米。[9]55该城址未作考古调查、勘探,其准确年代有待考证。

温国故城位于温县城西16千米的招贤乡上苑村北地。故城平面呈方形,东西长400米、南北宽近400米。城内高出周边地表2米,南城墙和北城墙依稀可见,夯层厚6~7厘米。史载:温夏立国,商为畿内邑,入周,周将温、原、邢等十二邑封给司寇忿生,温为首邑,温又称“苏城”或“苏封”。[6]23

野王古城即今沁阳城,该城始建于西周。西汉初改邑为县;
西晋时,河内郡治由怀迁野王;
之后1 700多年,野王一直是州、郡、路、府治所。野王古城早期城垣深埋于地下,未作考古调查与发掘,原城墙情况不详。现城东北角残缺的城墙,为元代修筑。城墙残垣全长485米、宽2~14.8米。城墙内用土层层夯筑,外包砌砖面,上窄下宽,模剖面呈梯形,上置城垛。现外包砖面及城垛无存。城墙夯层厚6~12厘米。原护城河已改造为市区的排涝河道,现存河道宽3~5米。[6]25

孟州古周城位于孟州市西北14千米槐树张桑洼村古城自然村。城北枕龙台长岭,南望黄河。北城墙残长376米、城墙底宽10~27米、顶宽5~8米、城墙高5~9米;
西城墙仅存与北城墙相交处的一段,残长64米、宽4米、高 1~9米不等;
横断夯层明显,最下层为自然土,上为堆土,再上为分层夯筑而成,夯层厚12~15厘米,夯土坚硬,夯窝小且浅,为木棒下箍铁皮的夯具夯筑而成。此城应为周代城址,是否为早已失考的河阳故城,有待考证。[6]24-25

郗城位于沁阳市区西南13千米柏香镇贺村西北。潴龙河(济水)从城东北侧东南流淌。该城筑于西周,沿用至汉代。郗城地处一高台地上,城址东北一角被济水冲毁。东、南、西三面城墙已夷为平地,仅留西北部一百多米长的残墙,但西、南、北三面仍可看到残存墙垣及夯层。城区面积约10万平方米,城区内地下遗存保存较好。城内地下有一段完整的排水管道,管道每节长1米;
断面呈抹角等边三角形,边长约0.26米,壁厚0.035米,接口为子母榫扣;
表面饰绳纹;
为春秋时期遗物。[6]25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铁器使用、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崛起,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了: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用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3]49此为中国最早的里坊制城市布局。但是城市的整体布局还较为简单自由,有的城市出现大城包小城和两城并列的现象。这时期焦作地区古城址有州城遗址、怀县故城、山阳城遗址等7座。

邢邱故城位于温县城东南10千米的北平皋村东北处。城址平面近方形,东西宽840~1 200米,南北长1 230~1 400米。墙体大部分无存,现仅存东北角和西南角部分城垣。墙基宽约18米,高4~6米,平夯,夯层厚约8.5厘米。从夯土内包含物和附近地层推断,城墙始建期或可早到春秋之时。[7]84该遗址共出土带有印鉴文字陶器500余件,以“邢公”和“邢”居多,还有“仓陶”“林”“公”等[6]19。

试样在交叉切割之前,应确定试样是涂饰7天后的试样。并将试样放入温度为20℃±2℃、湿度为60%±5%的环境中处理24 h后,再在20℃~25℃的环境中展开后续的各项试验工作。

州城遗址位于温县城东北12.5千米处的武德镇西张计村。北依沁河,春秋时期晋国城邑。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 700米、东西宽1 400米。城墙保存在地上的部分比较少,只有东墙和东南城角保留部分残墙,其余的均埋于在地下。城墙为分层夯筑而成,在城的东北部原有一高土台,南北长135米,东西宽50米,高2米,为盟誓台,现已被夷为平地。1980—1982年,州城遗址城外东北角盟誓台基址共出土30多具羊骨架、石圭和石简“盟书”1万余片(被考古界称为“温县盟书”)。[6]24

隰城是“春秋周畿内邑”。隰城遗址位于武陟县城西南7.5千米北郭乡城子村,该城南距黄河大堤500米,城址东西长450米,南北宽390米,其南、西残存城墙高出地面1.5~2.5米、宽5~6米,西部大部分城墙被村落所压,北面残存城门一座,高3米、深3米。城基及城内遗存大部分埋于地下。[9]57-58

怀县故城位于武陟县城西南8千米的阳城乡土城村周围。北临沁河大堤。该城春秋时为郑国城邑。整座城东西宽800米、南北长1 400米,仅存部分城垣,断续可辨,其余被淤于地下。汉代,该城是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要地和民间手工业的兴盛区。[6]26

山阳城遗址位于焦作市区东2千米的山阳区恩村乡墙南村北侧。现存城墙大部分高出地面,清晰可见。其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北城墙长1 850米,东城墙长1 350米、西城墙长1 000米,南城墙仅存两端,长约200米。城墙现存宽14~16米、高4~6米,城墙周长约5公里,有9个缺口,似与城门有关,北城墙5个、西城墙2个、东城墙和南城墙各1个。墙体系用黄土夯筑,夯层明显,每层厚10~15厘米。山阳城战国时为魏邑。山阳县,西汉置,治所仍在山阳城,北齐废入修武县,至唐代沦为废墟。[9]53-54

期城位于沁阳市西13千米葛村乡期城村西南。城筑于汉代,沿用至南北朝。期城在南北朝尚存,易名小沁城。期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城垣下部埋于耕地下。残存城墙的夯土层,夯层厚6~8厘米,圆形夯窝,直径6厘米。[9]58

浊鹿城又名清阳城,遗址位于修武县城东北五里源乡李固村南。东汉末年,魏王曹丕称天子,奉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居浊鹿城。城址平面呈方形,每边长约为1 000米,东城墙和北城墙地面已无存。西城墙南段现存残长300余米。城墙为黄土夯筑,夯层明显,每层厚约10~20厘米。南城墙西端残长20余米,最高处约2米。[6]26-27

三国时期,里坊制城市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如曹魏都城邺开创了一种布局更加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布局;
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又称“坊”)。这样,不仅各种功能要素区划明确,城内交通方便,而且城市面貌也更加壮观。[3]49这时期焦作地区古城址有古晋城、李城、紫陵城址等6座。

古晋城位于温县西13千米的招贤、古城、安乐寨一带,原为温县故城。司马氏欲代魏,在此筑城建都,以故城为中心,跨青峰岭,坐北向南,纵宽各1.5公里,占地2.25平方公里,分内外城。内城是主要宫殿所在。[6]27

凌胡城位于孟州市西北7.5千米东小仇镇凌胡村附近。城址尚残存,高出周围地表约1米左右。据《孟县志》载:“凌胡城亦称古城,在县西北十五里,相传凌胡二将军驻军於此,今城址犹存,高丈许。”[10]据传北魏孝文帝太子恂因反对孝文帝的改革计划,被贬为庶民,置于无鼻城,后又迁古城,因恐太子谋反,遂派凌、胡二将驻此,明为保护,实为监督。[9]59该城未作考古调查、勘探,其年代有待考证。

无鼻城位于孟州市东北10千米城伯镇西姚村南约250米处,老蟒河从城址西经过。据《孟县志》载:“无辟邑在前后姚村间,今按西姚村西南里许。城迹犹存,高七尺许,南北长二十二步,东西长六十步。”[10]仅残存遗址。据传,魏孝文帝废太子恂,置河阳无辟城,并以兵守之,即此[9]59。该城未作考古调查、勘探,其年代有待考证。

谷旦古城位于孟州市北8千米谷旦镇古城村附近。今城墙遗迹依稀可见。据传,此城为北魏孝文帝时太子恂被贬之初而修筑的城池,后太子又迁无辟城。[9]59该城未作考古调查、勘探,其年代有待考证。

李城,即今温县城。《温县志稿》载:“城为唐武德四年建,系李城故址而增筑者也。隋炀帝时,已自故城移治于此。城基周五里十三步,顶周四里三百四十一步三尺五寸,高丈有五尺,广四步。”[11]

紫陵城址位于沁阳市西北16千米紫陵镇紫陵村。《新唐书》载:“河内,望。武德三年析置太行、忠义、紫陵三县”。紫陵唐城毁于何时无考,城址深埋于地下。[9]59-60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各地中心城市的商品经济也空前繁华。中国历史上沿用了1 500多年的里坊制城市模式宣告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开放式的城市布局[3]51。焦作地区,在宋代属西路孟怀二州,在元代属直隶省怀庆路,在明代属河南布政使司怀庆府,在清代属河南省怀庆府[7]2。行政区域较为稳定,域内城址即为当时各县城,加上史料记载的城址共计29座,有河内县城、济源县城、修武县城、孟县城等县城,这些城池在唐代县城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城内以县衙为中心,周边分布儒学文庙、先贤祠、寺院、道观、圭府、粮仓等。城内居民分散在这些建筑周围。元代,县城又修筑城墙,这些城墙一致延续到民国时期。明清时期,城域区划无大变化,仅是建筑用途的更替等,而先秦时期的古城址发展成村镇,比如,鄈城变成清化镇,邘国城变成邘邰村等。而有些城淹没于地下,比如唐代的河阳三城等。总之,宋代及其以后,县城格局基本无大变化。

焦作位于安阳、洛阳、郑州、开封四大古都之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太行山南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中原文化核心区。焦作古城址位于黄河中下游流域,数量众多,分布密集,且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厚重,出土文物丰富,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多样性,是焦作市黄河流域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焦作古城址的历史连续性,可反映出中国中小城市的基本发展规律;
焦作古城址的多样性可反映出豫西北地区古代城市形态、功能完善的发展脉络。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焦作古城址主要分为地上(地面上可见遗址)和地下(地面上无遗址)两类遗存。地上城址已由文物部门根据文物级别,划定了相应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地下城址则多记载于史料中,城址的具体情况不详,对地下城址的保护工作和基建工程的顺利进行造成了很大影响。对焦作古城址进行全面的考古调查,掌握古城址的时代、方位、文化内涵等情况,既能为古城址的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效保护地下古城址,又能为基建工程选址和城乡建设规划提供准确数据,配合基建工程顺利开展。合理利用好这些古城址,对建设黄河文化遗址公园,传承焦作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推动焦作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城址焦作城墙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中国地市报人(2022年7期)2022-07-21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东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临轩听雨大众文艺(2017年18期)2017-10-13女真人修筑的城墙辽金历史与考古(2017年0期)2017-02-06焦作:政府买服务的签约之路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残破的城墙儿童故事画报·智力大王(2016年4期)2016-07-20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华人时刊(2016年19期)2016-04-05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大众考古(2015年4期)2015-06-26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大众考古(2015年3期)2015-06-26陨落的夏代城市:大师姑城址发掘记大众考古(2014年10期)2014-06-21

推荐访问:黄河流域 焦作 初探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809/9573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