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新思想新战略新部署——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解读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10 18:55:03

张恒军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国际传播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论断和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国际传播的部分非常详细、充分。在第八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本文凡标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表述者均出于此处,不再另注。的文化建设专论中,第五条明确提出下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新部署,并用了一整段文字详细阐述。这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新论断。这一论断及其阐述对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科学性、创新性,需要从战略性、根本性维度考量,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表明,我们党带领全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

在新征程上,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问题越发成为前行中的重大挑战。如何让中国在世界上的美誉度与贡献度相匹配、文化软实力与发展硬实力相匹配,成为当今中国国际传播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将这一任务放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段落提出,凸显了基于文明视角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性,也表明了中华文明传播在今后国际传播中的关键性。

(一)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新文明观的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数十次提到“文化”,数十次提到“文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文明观。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逻辑演进中,创造性地生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明观,即“文明交流互鉴”论。

在此新文明观指引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意味着首先要做好中华文明“家谱”的编修,从源头和当下两端,探源中华文明,诠释好“何以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突破了文明“三要素”①新华社新媒体:《探源中华文明|王巍:考古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8261082959715852&wfr=spider&for=pc。,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束缚,工程研究团队根据我国重大都邑性考古发现,如良渚遗址、石峁遗址、二里头遗址等,在全面对比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一是生产力提高,人口规模扩大,城市雏形初现;
二是社会分工细化,社会分化加剧,社会阶级显现;
三是权力持续强化,王权、国家出现。这些判断早期文明社会的标准具有较强的普适性,适用于其他原生文明。同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证实了中华文明确实是“上下五千年”②王慧峰:《何以中国 何以不朽—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到第四阶段首席专家王巍》,《人民政协报》2022年8月30日。。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既有深厚底蕴,也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加强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既各美其美,又美人之美,才能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其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也意味着同时要做好当代中华文明的宣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了人类新文明,包括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追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精神文明、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在制度层面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理解,更要在理念层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其实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共性远大于不同。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一系列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和体现时代需求的共同价值。在国际传播中,使更多人产生对中国从物质发展的巨大成就,到政策制度、思想文化的理解,再到价值理念和文明的认同,将是提升中华文化及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着力点。

(二)进一步强调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对外宣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何强调“中华文明”的力量?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最核心的内在驱动力,直接关乎文化强国、民族精神独立,以及中国道路的坚持和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前提。中华文明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绵延五千年,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群星闪耀,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断流的文明。中华文明是充满自信的文明,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精华,也是今天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辉煌不仅存在于过去,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成功开创了文明发展新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深化对文明规律的认知,在人类现代化的大方向下,不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的成果,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164 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真正实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五位一体”。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社会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①《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7月31日。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文明对“现代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它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道路解释权的长期垄断。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续写了中华文明精彩的新篇章。它创造了一种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新文明形态,标志着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开启,为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开辟广阔空间。它改变了近代以来“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格局。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丰富了现代化文明新内涵,而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范式、新方向。

因此,“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不仅是对外传播传统中华文明,还要对外宣介当代“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新文明观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对世界来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要求。它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中国经验。中国现代化探索所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较强的超越性,既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也有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超越,是真正的中国创造,也是全球其他国家可资借鉴的发展方案:一方面,它摒弃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内在的对立冲突,如种族歧视、阶级压迫、贫富差距等;
另一方面,它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继承与创新,促进了社会主义的时代演进。它为人类社会的“和而不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现代化探索所形成的文明新形态,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开放性,全面践行了东方文明自强不息、求同存异的价值理念,强调不同文明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交融中实现整体超越,全面消解西方文明优越论、文化冲突论的话语逻辑,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诉求。在西方已经无法继续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现阶段,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未来世界转型发展提供文化和思想的资源,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现代化探索所形成的文明新形态,在消除贫困、共同富裕、生态和谐等方面,都为人类的危机应对提供了重要的方案借鉴。①张胜、王斯敏:《人类文明新形态,给世界带来全新选择》,《光明日报》2021年12月13日。总之,人类文明新形态进一步拓宽了人类文明观的思维视野,为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提供了重要的范式借鉴;
进一步拓宽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价值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我们需要从这个角度深入理解报告中关于国际传播的论述,从战略传播的高度,理解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顶层设计的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这一部署将“对外传播”上升到“战略传播”高度,并提出战略传播的目标是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③《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22年5月29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的高度,作出的重要部署。战略传播体系包括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表述体系,分别对应意义、内容、表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核心,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历史任务。

(一)在价值体系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突破人类文明发展的困境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到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从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文明观。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国共产党以文明沟通民心、以文明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路更加清晰。过去十年,中国领导人立足中华文明,提炼中国智慧,为世界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而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突破人类文明发展的困境。

为此,要在对外传播中华文明的基础上,推动世界理解中华文明,进而推动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深刻理解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当今中国文明话语的困境在于“西方以理性建构的方式,给世界强加一套规则体系,欲将中国塑造成西方投射政治想象的载体”①马海燕:《中共二十大注重讲好中国故事 突围文明话语困境》,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22/10-20/9876871.shtml。。突破这一困境的基本策略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②《习近平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分别向“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开幕式致贺信》,《人民日报》2022年7月11日。。

(二)在知识体系上,加快自觉统领,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内容是国际传播的基础,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则是国际传播内容的灵魂。何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即“根植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中国共产党光辉奋斗历程与中国人民伟大实践,基于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归纳提炼形成的系统化的概念、范畴、表述,以及立体化的故事、情节、叙述”③杨平:《守正创新、融通中外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http://sky.cssn.cn/xwcbx/xwcbx_pdsf/202205/t20220529_5410176.shtml。。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语境中,人类社会发展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危机、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疫情、经济下行、局部战争等,都在警示人类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尤其是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国际话语权争夺愈演愈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污名化、妖魔化中国。因此,面对“两个大局”带来的重大机遇和风险挑战,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夯实战略传播的内容基础,让全世界听到、听懂中国声音。

为此,要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加快自觉统领。在中华文明的土壤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认同的话语体系,做好中国政治话语、科技话语、学术话语等的国际转化与传播工作。要全面拓宽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维度空间,让全球更加真实地了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就,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价值、道路方向。要尽快跳出新闻传播的浅层框架,深入思想价值的传播,将塑造中国领导人形象、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体现领袖风采作为传播重点,系统阐释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全球意义,让海外受众真正领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思想魅力、人格魅力、实践伟力。要加强“媒体+智库”智慧团队建设,发挥集群叠加效应,提炼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识性概念,寻求更多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新突破,让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形成更为广泛且深入的影响。“媒体+智库”的整合建设,能够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议题设置、回应关切,有利于中国话语成为国际社会热点,进而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知名度与认可度。要加强中国叙事体系的革新,加快生成中外融通的新概念、新表述,在贴合中国实际的同时,贴近国际关切与国外受众的需求,做好国际报道与人文交流的战略统筹,通过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落地、分众化传播,全面提高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力、感召力。①曲莹璞:《新形势下构建中国战略传播体系的思考》,《对外传播》2022年第6 期。

(三)在表述体系上,丰富手段创新,完善国际传播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在全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应构建“全程、全员、全息、全效”的“四全媒体”,推动传播体制、手段、效果等层面的创新,从表达创新和传播创新转向更为具体的形态创新、媒介创新,使中国话语、中国声音更加平易近人,更加悦耳有效。

为此,要在新兴媒介技术不断迭代、传播要素推陈出新的背景下,完善国际传播机制,找准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的着力点。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媒介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运行条件和实践空间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当前国际传播的技术性挑战,要深入探讨理念创新机制、资源整合机制、主体协同机制、媒体协作机制、效果评价机制,力图突破“官方话语独白”的思维定式和实践方式,以文化共识、利益共识、价值共识、精神共识为发展取向,实现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的高效协同机制,进而发挥不同话语叙事的合力,打造立体式国际传播格局。要整合现有的制度、技术、人力优势,盘活多维度、多层级的传播要素,探索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与可行路径。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语境和媒介环境中,为了实现国际传播更有序和长久的影响力,要确保相关职能部门、组织、机构在立足高位、统筹规划中国国际传播各项议题的同时,更加直观、辩证、动态地把握各传播变量,协调好各传播子系统之间的功能分配,形成一套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传播策略体系。通过主动有效的议题设置、媒体矩阵构建、多语种覆盖、人才培养、案例库建设等诸多方式,提高媒介整合效力,形成多层次、系统化、交互性的传播实践,并由此确立一系列具体的、典型的实践方式,使其能够更好地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不仅要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各项政策内容的执行力,而且要以足够的耐心与韧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确保战略传播高效性与长效性的内在统一。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新论断中,何谓“增强”?增强意味着增加效能、强度,既要进一步加强实践和执行力度,实现国际传播效能最大化,又要系统性谋划,做好长期性传播规划,以建立长线与短线相结合的立体化传播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有总体性要求,也有方法论指导,还有系统性安排,明确了使命任务,阐明了基本原则,提出了实现路径,作出了具体部署。

(一)持续加强中华文明本体研究与实践

中华文明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方面,也将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更有力的价值支撑。①马海燕:《中共二十大注重讲好中国故事 突围文明话语困境》,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22/10-20/9876871.shtml。只有理解了中华文明,才能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文明多元化决定了现代化道路的多元化,理解了中华文明,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一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中就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的表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则进一步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说明中国共产党关于国际传播的主张既是稳定延续的,也是根据时代变化而发展的。坚守立场,就是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守充分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体构建中,展现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新时代十年来的伟大变革,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为我们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增加了底气、增强了信心。

二是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这一论述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方向性依据。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文化皇冠上的明珠,是中国人的思想内核,是中华文脉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基因支撑,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度与文化深度。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也包括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中华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三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这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强调“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并提出“加快”。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①《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党建》2016年第6 期。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展示自己、影响世界,重点在于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②《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重要论述摘编》,《党的文献》2020年第1 期。这些故事涵盖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防等各个方面。在与世界其他文明对话新阶段,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伴随着对多元文明的尊重和对多元文明、多种主体的再现过程,逐渐完成从观察到对话、从告知到分享、从理解到认同、从主体到平台的构建。在这一过程中,要占据主动,有效影响国际舆论。

五是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予以强调,表明在国家形象塑造和展现上,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不断深化,要求更高。展形象,就是要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开放自信、谦逊谦和的中国。从受众感知的视角看,“可信”是中国形象的基础与前提,是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能力、实力、诚意被世界认可;
“可爱”是中国形象的进阶与情感升华,是中国作为有吸引力的、值得喜爱甚至热爱的国家为世界所欢迎;
“可敬”是中国形象的落脚点和理性升华,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制度模式、责任担当、国内发展、国际贡献为世界所认同。这三个层次,互相关联,层层递升。②钟新、蒋贤成:《完善全民国际传播体系 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记者》2021年第 7 期。

(二)不断深化传播力建设研究与实践

在中华文明本体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深化传播力建设研究与实践。国际传播力是传播主体在国际场域利用各种手段传播信息,对受传者认知、行为、利益、观念等施加有效影响的能力。它不仅取决于传播的广度,也取决于传播的精度,其效果则是衡量国际传播力的重要标准。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一是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客观来讲,中国的国际形象塑造依然没有摆脱“他塑”的话语束缚,普遍存在国内外话语流动的“逆差”,自塑与他塑的“反差”,以及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落差”。③《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重要论述摘编》,《党的文献》2020年第1 期。因此,仍然需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这是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把握形势,系统阐述中国理论,讲明中国道路,介绍中国成就;
要深化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加强传播实践指导,创新传播理念和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加快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
建设高素质队伍,区分传播对象、精准施策,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

二是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开展国际传播,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更加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采用精准传播方式,强化国际传播的精准性、实效性。特别是面对国际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需要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通过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研究掌握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创新内容形式,提高传播艺术,更好地适应国际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发展变化。同时,密切关注新技术、新手段的迭代发展,紧盯技术前沿,瞄准发展趋势,加快技术创新。通过积极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精准传播,助力国际传播效能的全面提升。

三是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如今中国的优质产品、中国的领先技术等已经走向世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遗憾的是仍未取得与我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要解决“挨打”、“挨饿”和“挨骂”三大问题,经过百年的不懈努力,“挨打”和“挨饿”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也是新时代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真实的中国,为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所折服,并开始帮助中国发声,主流媒体必须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坚定自信、强化底气、鼓起士气,坚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三)不断深化拓展影响力的研究与实践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需要深化拓展影响力的研究与实践。影响力是运用他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其思想和行动的能力。没有传播的影响力和没有影响力的传播都不是有效传播。实践证明,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以传播力为基础,但有传播力未必能够带来相应的影响力。国际传播影响力是指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整体上良性的国际传播效果。为此,要致力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一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①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之后在多个国内国际重要场合予以强调。随后,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联系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新文明观的体现,更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如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世界各国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中华文明可以携手各国人民创造丰富多彩的文明,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此,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要立足中华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要向世界讲清楚中华文明、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
要多维系统推进民心相通工程,充分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让世界“感知中国”“读懂中国”。

二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重在提升创造力、认同感、凝聚力。②孙巍:《全面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3日。创造力是内核,认同感是重点,凝聚力是关键。要深谙创造力是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前提,梳理凝练中华文明精神谱系,增强中华文明的创造力和创新活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谙熟认同感是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基础,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让中华文明从“硬输出”向“软输出”转变,以高度的共情力,深化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要研究和建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叙事体系,向世界展示可读、可懂、可理解的中华文明;
构建多元渠道的海外文化交流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民间资源,依托“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认同。要谙熟凝聚力是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一方面,要坚守中国立场,坚定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在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过程中,找准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尺度和红线,以文化交流互鉴超越文明的冲突,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构建符合人类前进方向的共享价值观和命运共同体。在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开创中华文明的未来,谋划世界文明的和谐,这才是最深厚也最深刻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种风险挑战令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新征程指明了方向。作为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采取更系统、更有力的举措,予以贯彻落实,更好地展现中华文明的力量,更快地增强传播的效能,推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中华文明影响力话语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20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当代陕西(2020年16期)2020-09-11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中华诗词(2019年4期)2019-10-08天才影响力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学习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12期)2015-04-14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话语新闻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推荐访问:二十 部署 解读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810/9616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