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弘扬河洛文化的路径探析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22 09:10:04

师 永 伟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河南 郑州 451464)

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洛河交汇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和,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河洛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基础,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在延续中华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河洛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不足,需从五大工程着手,推进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一)搭建平台,挖深度

20世纪80年代初,洛阳人文社科界首先提出了“河洛文化”的命题并开始研究。1989年,首届河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由此开始了对河洛文化的系统研究。2006年,经文化部、民政部批准的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标志着河洛文化研究工作由分散走向整合,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此后,河洛文化研究院、河南省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相继成立。

针对“客家”这一特定主题,成立的研究平台有厦门大学客家研究中心、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等。这些研究平台,通过集聚资源、整合人才、合力攻关,对河洛文化中的重要论域,如河洛文化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河洛文化的内涵、河洛文化的特性、河洛文化的地位与影响、河洛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形成了诸多共识,同时也储备和培养了一批河洛文化研究的专业化人才,为河洛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夯实了基础。

(二)以文为媒,拓广度

在地域上,河洛文化对闽南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台湾文化、赣鄱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徽州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自1989年第一届河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在郑州、洛阳、安阳、巩义、平顶山、广州、台北、赣州、厦门、新北等地先后召开了十余次研讨会,拓展了河洛文化研究的地域广度。另外,河洛文化的对外交流范围也逐渐扩大,如洛阳师范学院成立了河洛学院(马来西亚分校、老挝分校)海外分校。

在内容上,2019年9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洛阳市人民政府联合编制了《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系统研究了河洛文化的基本概念、保护目标、保护范围、保护对象、保护原则、保护方式、保护措施、保障机制等。2020年6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批复同意设立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对以牡丹花会、河洛大鼓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方式上,洛阳多个高等院校积极推动河洛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实践教学等,通过校园建筑、课程选修、考古实践等环节,实现河洛文化研究传承方式上的变化。洛阳地方高校对唐代墓志书法与纹饰艺术、河洛大鼓、中州古琴演奏技艺、洛阳唐三彩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资料进行了抢救整理,并对相关技术予以研究、弘扬与传承。

(三)服务社会,增温度

一是助推客家寻根。客家文化源于河洛文化,洛阳是客家之根成为共识,客家寻根洛阳的热度也日益高涨。尤其是2021年1月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成立和2021年4月客家之源纪念馆开馆,有力推动了客家文化、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二是服务乡村振兴。深入挖掘、阐释河洛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将其成果积极应用于“乡愁博物馆”“乡愁韵味特色村落”建设。以河洛文化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如依托“唐三彩烧制技艺”建设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三彩小镇”,依托“三彩釉画制作技艺”打造洛宁县罗岭乡前河村“爱河小镇”,依托“青铜器制作技艺”建成伊川县葛寨乡“青铜器小镇”等。三是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依托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抓住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契机,提升河洛文化遗产精品旅游品牌,开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研学游。通过深入挖掘河洛文化元素,推出了文化演艺精品力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索洛阳三彩、河洛大鼓、古琴技艺、陶艺、剪纸等古老民间技艺的现代产业化发展之路。

(一)河洛文化研究传承机制不够新

河洛文化研究还缺乏中长期规划。科研深度不够,有分量的著作不多[1]394。合作研究机制有待完善,如何调动其他地域的参与积极性问题亟待解决[2]。河洛文化的宣传普及推广形式单一,主要是撰写学术文章、出版学术专著和普及读物,而如何利用青年人喜欢和关注的新媒体等形式进行传播尚需强化。河洛文化研究机构还存在岗位编制、职称设置、经费投入等问题。

(二)河洛文化传承数字化程度不够高

河洛文化历史文献十分珍贵且数量庞大,但其数字化程度较低,数据库建设力度不大。在文物虚拟仿真、虚拟古迹建模、历史事件动态模拟、古代文物的3D复原、文物资料数据的立体化存储、古代城市的动态虚拟等方面亟需技术的重大突破与产业化。

(三)河洛文化服务社会能力不够强

过去30多年的研究主要偏重历史学和考古学领域,交叉研究成果较少。学术研究多限于学术圈中,与社会交流互动少,社会人员参与度不高,民间力量较弱[3]。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精品力作少、重复研究多、成果转化率不够直接和明显。河洛文化对乡村振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等重大文化工程的贡献率不够,未能很好发挥其应有作用。

(四)河洛文化对外影响力不够大

河洛文化的对外译介、对外宣传等方式较为传统,与域外高校、科研机构、民间人士进行文化交流的渠道、平台较少。洛阳国际旅游名城建设和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建设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与国际文化地标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夯实基础研究工程

一是关注研究重点领域。继续深挖河洛文化内涵,强化研究的当代意识[4]。讲好河洛故事,着重阐释其与黄河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深层关系。策划“黄河文明与河洛文化”系列丛书、河洛文化文献集成、河洛文化文库等大型文化工程,重点出版系列图书。尤其要注重河洛文化的数据库建设,以现代搜索技术提升历史文献利用、文化传播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创办河洛文化博物馆。洛阳市和河洛地区高校要因地制宜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河洛文化博物馆,收集与展览有关河洛文化的文书、石刻、墓志等,宣传河洛文化。三是建立基础研究长效机制。设立河洛文化研究省级及以上专项项目,由河南省社科规划办或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牵头,以招标的方式确定研究课题,引领学界的河洛文化研究方向,并努力形成“河洛学”[5]。加强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培养和评价激励机制、研究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持续举办河洛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运河文化、文明探源等高规格的主题活动,提升其文化影响力。四是强化对洛阳的研究。洛阳长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不研究洛阳,河洛文化就如同空中楼阁。研究洛阳,既要研究古代洛阳的历史变迁,也要研究其现代城市发展。

(二)参与重大战略工程

一是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全面把握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科学内涵,按照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积极构建作为沿黄区域文化重要节点的河洛—三晋文化区。继续深入探讨河洛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关系,让河洛文化与黄河文化助力两岸文化交流,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定民族信仰、实现中国梦提供文化滋养。二是对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旨在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是红二十五军长征的途径地,集聚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资源。应抓住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聚焦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掘工程、环境配套工程、文旅融合工程和数字再现工程等5大关键举措,借势弘扬河洛文化。三是对接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切实解决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存在的非遗文化发展不均衡、非遗保护与文化生态结合程度不够、缺乏强有力的专门工作机构等问题,处理好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特定项目重点扶持,大力推进非遗项目的传承创新工作。

(三)实施“五进”工程

一是进校园。让河洛文化走进校园,在校园随处可以看到、听到、学到、感受到河洛文化的存在。可以在校园显著位置建造有关河洛文化符号的大型雕塑,如“河图洛书”“根在河洛”“问鼎中原”“老子入周问礼”“洛阳太学”等,建设河洛文化主题校园。二是进课堂。在课程设置中增设河洛文化类课程,作为学生通识教育必修课,并积极编纂校本教材,让河洛文化走进课堂。把河洛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6],由高等院校延伸至中小学,在更大范围内宣传和普及河洛文化,让更多学生了解和感悟中华文化魅力。三是进单位。机关事业单位以及旅游等行业,通过自学、宣传、集中讲授和培训、竞赛等方式,推动河洛文化融入日常工作,尤其把河洛文化的中正、和合、辩证、爱国等思想发扬光大,在为人民服务中彰显河洛文化的精神价值。四是进企业。伴随现代经济的飞速前进,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其承担的弘扬文化的社会责任也日愈突出。河洛文化进企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与企业文化联系和统一起来,做到在企业文化中处处彰显河洛文化。五是进社区。社区是人们最重要的生活场所,河洛文化进社区就是让河洛文化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日用之学的一部分。这样,使人们认识和了解河洛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河洛文化,通过河洛文化的传承普及,满足社区居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四)推进文旅文创工程

一是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充分发挥洛阳丰富的河洛文化遗产优势,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增强“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功能,培育和壮大一批文旅产业园和创意产业园,创建国家文化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二是打造文旅文创精品。打造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利用龙门石窟、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阳汉魏故城等文化遗址,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园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利用“中原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河洛文化大集”等活动平台,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创建知名的文旅文创品牌[7]。注重河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可以借鉴三彩艺、真不同水席等范例,创作出接地气的作品,让传统技艺重现光彩。三是利用新技术打通“融”点。加强河洛虚拟再现实验室建设,以全新的5G技术、AR/VR技术等,以新媒体手段实现洛阳太学、汉魏故城等重大历史遗迹、场景的虚拟再现,通过资源、空间、要素、功能、主体的融合,激活传统文化,推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五)深化对外交流工程

加强河洛文化域外交流研究。河洛地区对外交流历史的考察,对客家文化、姓氏文化、河洛郎等的深入研究,均可进一步认识河洛地区在东亚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中的地位。整合洛阳的人文资源,加快考古与文博事业的发展;
与域外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尤其是客家文化繁荣的地区,把洛阳打造为“客家祖根地”[8]。打造对外交流平台。依托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河洛文化基地等现有平台,努力打造独具河洛文化特色的国际汉语教学和体验平台。利用海外河洛学院的设立,积极推进教育、体育、艺术、旅游等领域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以“河洛文化”为媒介,建设集理论研究、师资培养和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推广基地。

支持洛阳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国际人文交往中心是文化城市国家化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国际文化资源集聚中心、文化事务的参与管理中心、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心、文化学术的交流中心。洛阳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积淀,在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中加快建设国际性人文城市,建设国际生态宜居城市,推动国际文化及其相关资源要素集聚,提升国际交流服务水平,推动国际人文交往中心与“一带一路”倡议协同发展,提升河洛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强磁场”效应。

猜你喜欢河洛洛阳文化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洛阳正大剧院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金桥(2021年3期)2021-05-21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人大建设(2019年9期)2019-12-27河洛文化研究述论地域文化研究(2019年4期)2019-12-14洛阳自古繁华海峡影艺(2019年1期)2019-06-24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文化之间的摇摆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推荐访问:探析 路径 河洛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822/9931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