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比》卦九五爻辞中“诫”字新诠——以“网开一面”故事文本考释为基础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29 15:20:06

林 莹,王 晨

(1.福建江夏学院宣传部,福建福州 350108;
2.清华大学a.人文学院;b.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 100089)

商汤“网开三面”记载侈矣,今日为人所熟知的成语“网开一面”即由此而来[1],相关故事的改写又散存于诸文献中。今择其重要者,区分4种类型。

1.诸侯闻之而赞叹,文献出处有《史记·殷本纪》《金楼子·兴王》;
2.天下、诸侯及前朝之民闻之既赞叹且归附,文献出处有《吕氏春秋·异用》、马王堆帛书《缪和》《淮南子·人间训》《说苑·尊贤》《大戴礼记·保傅》;
3.士民闻之而亲上,文献出处有《新书·谕诚》;
4.改作较多,文献出处有《新书·礼》。

讨论完商汤“网开一面”故事,再来看《比》卦九五爻辞“王用三驱,失前禽”及《象》传“舍逆取顺”,虽然学界在具体部分有分歧,但主要为以下三种意见。

第一种是王弼认为《象》传之“逆”为逆来,“顺”为顺取。逆来趋己者舍之,背去逆走者射之。九五爱于来而恶于去,所以常失前禽。这里的“前”值得重视,王注隐晦,大体是指失“前来”(孔颖达补充曰:“独比所应则所比为失。”)之禽也。孔颖达继承王《注》,补充曰:“显比之道,与己相应者则亲之,与己不相应者则疏之。”[2]38孔注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王者不滥用弘阔之道,而是亲疏有别。此外,王弼补充了先儒关于“三驱之礼”的讨论,先儒普遍以“三驱之礼”为“三度驱禽而射之”,褚氏之儒则以为是三面著人驱禽,左、右、后皆有驱者。

其二则是郑《注》与程《传》的看法,郑《注》曰:“王因天下显,习兵于搜狩焉。驱禽而射之,三则已发军礼也。失前禽者,谓禽在前来者,不逆而射之,傍去又不射,唯背走者,顺而射之。不中亦已,是皆所以失之,用兵之法亦如之。降者不杀,奔者不禁,皆敌不杀,以仁恩养威之道。”[3]郑《注》释“前”为“前来”,“顺”为“顺向背己者”,兼有“顺便”之义。郑《注》比附用兵之法,迂阔难从,然其以之彰显仁德,不以捕杀为目的的精神内核为程《传》所继承。尽管无论是前、顺逆还是狩猎模式上程氏均有不同于郑氏者,我们依然将二者合观。程《传》认为三面当为左、右、前,从此三面驱之。前开一路而失“前去”之禽,示好生之德也。仔细玩味程《传》,会出现一个令人困惑的矛盾点,既然失去的是“前去”之禽,则以王、孔之说观之,这必然属于背己之不用命者,对此,程《传》又论及:“只取其不用命者,不出而反入者也。”[4]51由此可知,“前去”逃命者为用命,“前来”反入者为不用命。在《象》传“舍逆取顺”的解释中更是补充道:“礼取不用命者,乃是舍顺取逆也。顺命而去者皆免矣。《比》以向背而言,谓去者为逆,来者为顺也。故所失者前去之禽也,言来者抚之,去者不追也。”[4]66程氏区分《比》卦与礼书之义,然以程说观之,王者三驱完全是在显示仁德,来去均无所猎取了。值得注意的是,程颐指出这则爻辞应当与《礼》书及成汤祝网合观,示天子不合围之义。

第三种是其他说法,如马融以“一曰乾豆,二曰贵宾,三曰君庖”解“三驱”等,均与本爻关系不大,兹不赘述[5]。

分析完以上三种讨论,笔者在解释上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在部分的义理发挥上采纳第二种说法的合理内核。我们认为,从史料辨证的角度看,与《比》卦“王用三驱,失前禽”虽在叙事模式上有共性,但在故事细节上存在着相当的差异。然后人牵合二者,将汤去三网之场景纳入到《比》卦田猎之事中,以其事观之,二者方枘圆凿;
以其义观之,二者若合符契。

对“网开一面”故事予以考辨及文本诠释后,回归到《比》卦爻辞的讨论上来。总览本爻的故训新说,解释难点主要在“诫”字上。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阶级史论在学界的流行,“邑人”的身份与阶级属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讨论[6]。与今传本用字不同,虞翻所据底本作“戒”[7]。虞氏勾连《师》《比》,以《师》解《比》,以六五坤虚无君而处下爻之中的“邑人”乐比之解“不戒吉”,李道平则明确为“故不待告戒而自比之”[8]。朱骏声从之,言:“使师二上居五中,故不诫告也。”[9]廖名春先生以“戒”为本字,言“显示亲比,天子田猎时三面驱围,前方的禽兽走失,围猎的邑人不加守戒,吉利。这是天子显示好生之德以亲比团结人”[10]。然而用“守诫”之“戒”来解释这则爻辞,似略有不合。此外,廖先生对“邑人”的解读也值得商榷,“邑人”一词被先生具体为“围猎的邑人”,这无形之中改变了《周易》古经文本本身提供的信息,将泛指变成了特指。

此外,帛书《缪和》作“邑不戒”,如果帛书《缪和》不误,不属于脱文,则“邑人”与“邑”的关系,究竟是简单的脱文还是有所区别就值得探讨了,更为妥当的做法是写作“邑人/邑”,这里姑且作“邑人”,后仿此。王弼《注》解“邑人不诫”为“邑人无虞,故不诫也”,显然以“警诫”视之。孔颖达直用其义,未有新解[2]。孙星衍从王、孔说,补充了(王)用中正,讨伐有常故民无虞之义[11]。董业铎先生则从象数角度对俞说予以补充论证,其言“坎为加忧,而互艮为止,错兑为悦,忧止而悦,故曰‘不诫’。众皆其比,都是朋友,无须戒备警惕,孟子所谓‘与民偕乐’之义。后世人君,出则警跸,戒备森严,大违圣意。”[12]程颐对本爻爻义有过精彩的概括,其言:“先王以四时之畋,不可废也,故推其仁心,为三驱之礼,乃《礼》所谓天子不合围也。成汤祝网,是其义也”。然程氏解“邑人不诫,吉”为“诫,期约也。待物之一,不期诫于居邑,如是则吉也”[4]51。金景芳、吕绍纲先生从程氏及曹元弼说,以“不诫”为“不相诫约”,“王者不因为邑人近则丁宁告诫而使来亲己”[13]。细审是说,不仅前后之“诫”的理解未能做到一致,翻译更为晦涩迂曲,不可从。检《故训汇纂》,程说无据。显然,程《传》在“诫”之训诂上存在着无法落实的缺陷,生造一“期约”“期诫”义,不可信从。朱熹《本义》以九五爻为阳爻,示君居尊位以摄众阴爻。言“天子不合围,开一面之网,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盖虽私属,亦喻上意,不相警备以求必得也”[14]。朱子每每于程《传》取义,这里遵从古注,显然是意识到程氏训诂之非也。俞樾《群经平议》从虞氏本,以“诫”当读为“骇”。尚秉和先生糅合朱子之说与俞说,然不采纳俞氏具体的训诂,言不诫者,“谓王师宽大,所至之邑,百姓仍安居乐业,人人亲附,不惊诫也”[15]55。值得注意的是,尚氏在沟通《象》传的时候认为“上使中者,言五所遗师徒,合乎中道,故无过举,得不诫也”[15]56。笔者认为尚氏的翻译做不到字字落实,且爻辞与《象》传的“诫”义无法保持一致性的理解,不可从。这也启发我们应该注意寻找新的解释理路,沟通爻辞与《象》传,具体的讨论详见下文。

结合第一节对《比》卦“网开一面”所涉故事及同文文献做过的梳理工作可知,在以上诸说外,有两条新的解释理路值得学界重视,即“诸侯来朝归附”与“下亲其上”,笔者认为应该以故事的整体框架为基础,从这两个视角寻找解决的突破口。

一个是黄凡先生以“不”当读为“丕”,大也。《周易》中的“不”,如《小畜》卦九五爻辞“有孚挛如,富以其邻”。阜阳本有异文作“有復(孚)挛如,不富以其邻”。侯乃峰先生以为阜阳本“不”涉《泰》卦六四爻辞而衍,除衍文说外,“不”可以为无实义发语词,或读为“丕”亦可也,大也。白于蓝先生系统总结过相关语料,不赘[16]。黄氏的意见值得重视,然黄先生将“邑”解释为“周国”,“不诫”解释为“丕诫”,大加劝阻,言周国人大加劝阻(王),则颠倒情实,难以为据[17]。

从“网开一面”的故事可知,王行仁政而天下之民归焉,即“诸侯来朝归附”。按照这种思路,“邑人不戒”当读为“邑人不/丕戒(届—至)”。《诗经·商颂·烈祖》:“亦有和羹,既戒既平。”毛《传》仅训“至”也,未言依据为何[18]493。马瑞辰认为毛《传》之由乃借“届”而来,然马氏以为《诗》承“和羹”而言,当训为“备”,和羹必具备五味也[19]。程俊英言:“戒,通届,至。”[20]

与“诫”及“届”可以联系的有《诗经·小雅·采菽》,其曰:“载骖载驷,君子所届。”郑《笺》云:“届,极也。”[18]333《晏子春秋》引之载:“且《诗》曰:‘载骖载驷,君子所诫’,夫驾八,固非制也。今又重此,其为非制也,不滋甚乎!”吴则虞《集释》载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曰“《小雅·采菽》之诗,‘诫’作‘届’,《笺》:‘极也。’按:当从此。《说文》:‘诫,敕也。’”[21]26王念孙则在“君子所诫”条批驳《晏子春秋》引文之非是,乃俗音所乱,当以《毛诗》本用字为是。王氏从两个层面予以了批驳:在音韵层面,王氏指出“届”与“诫”本不可通假,乃俗音所乱,本当作“届”;
从另一个层面即无论是诗义、诸侯之礼还是宋王应麟《诗考》所载异文的角度看,《晏子春秋》引诗之异文均不可从也[22]。苏舆《晏子春秋校注本》同意王念孙说,并指出“马瑞辰释《诗》引此,遂据以为假借字,殆不然欤!”

王说可从。从音韵上看,“诫”为见母职部,“届”为见母质部。虽然声母相同,然韵部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虽然《楚辞》中有职、质合韵的现象,然而它们分属甲乙两类韵,这种跨类的通假并不多见,应该更加谨慎地对待这一类古注。

从文义辨析上看,吴氏指出,郑玄所论《诗》义与晏子因爱嬖“重驾”取《诗》旨以劝谏景公的目的不合[21]28。王氏不取郑《笺》“法制之极”说明矣。虽然王氏没有进一步的申说,但是涵咏《诗》义,可以体会到晏子引《诗》,更多的是侧重强调车马之制为君子的代表,班次有度,不可逾矩。而《晏子春秋》之所以有此异文,也很有可能是本来不误,后之传抄者或者刊刻者感觉《诗》意与晏子的引用之以论证的目的之间的关系过于隐晦,且不明世移音变,以与“届”音近之“诫”为是,取“诫”之“警敕”义沟通二者,言车马之制当为君子所深警敕者也。当然,王氏的讨论也存在着一定的瑕疵,其“三马(骖)四马(驷)当诫,则诸侯但可驾两马矣”之类的反驳,是拘执文意的立论,虽可申说其意,未可言体贴致误之由也。

结合故训新说及这一理解思路可知,这些说法或有增字解经的毛病,或有缺失礼义的误读,或有颠倒情实等诸多问题,均难以令人信服。因此需要寻找其他的解决思路,即“下亲其上”。

在系统回顾学界的探索史后可以发现,在传世与出土文献的用字均无明显的差异,异文与故训新说也不能对理解爻辞有所启发的时候,应该从讹字的可能出发去重新观照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邑人不诫”中“诫”为同形讹混字,当为“试”字[23]70。《比》卦九五爻辞当为“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试,吉。”其完整形式当为“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试(王),吉。”在这里承前省略了主语“王”。

这样讹混的现象有着传世文献作支撑,现迻录于下并作具体的分析。

《楚辞·天问》载: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洪兴祖《补注》曰:

屈原言我何敢尝试君上,自干忠直之名,以显彰后世乎?诚以同姓之故,中心恳恻,义不能已也。试,一作诫。[24]

《韩非子·扬权〈搉〉》[25]载:

下匿其私,用试其上;
上操度量,以割其下。故度量之立,主之宝也;
党与之具,臣之宝也。臣之所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也。

谢希深《注》曰:

下既有羡之心,常匿私以试其上,故上必当操度量以割制其下也。[26]

《说苑·奉使》载:

端以此诫寡人乎?国可伐也。[27]

除“试”与“诫”相混外,有“式”与“戒”相混例,如:《尚书·康诰》“自作不典,式尔”[2]202,《潜夫论·述赦》引“式”作“戒”。彭铎先生言:“‘戒’当作‘式’”[28],未言理据。程水金先生指出:“‘戒’当为‘式’,乃形近而伪”[29],这是很正确的意见。

按:除去清华简《说命》“弋(试)亓(其)上”当为“臣民怀挟伪诈以试探、蒙蔽君主”外[23]70,传世文献中用“试”字来表示在下者怀奸宄之心以试探在上者之义,其深层义即是挟叛乱之心而有所图谋也。

此外,相关文例也可以作为旁证,如《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简9载:

除去文献与字形的证据,从义理角度看,反观《象》传的解释(“显比之吉,位中正也;
舍逆取顺,失前禽也;
邑人不诫,上使中也”[15]56),传统的说法如朱熹,黄、张二氏“属下邑人也不相警备,这是君上使下属保持中道”,显误。因此,沟通《象》传的合理途径只有可能将“诫”替换为形近易混的“试”字才能做到。值得注意的是,程《传》虽然在“诫”之训诂上存在着无法落实的缺陷,生造一“期约”“期诫”义,然其无论是对九五爻辞还是对相应之《象》传的理解,都是准确的。程《传》解《象》曰:

显比所以吉者,以其所居之位得正中也,处正中之地,乃由正中之道也。比以不偏为善,故云正中。凡言正中者,其处正得中也,《比》与《随》是也。言中正者,得正与中也,《讼》与《需》是也。[4]51-52

与程《传》可以合观者,如《文子·精诚》载:

老子曰:人主之思,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以时,五谷蕃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终岁献贡,养民以公,威厉不诫,法省不烦,教化如神,法宽刑缓,囹圄空虚,天下一俗,莫怀奸心,此圣人之思也。[33]

按:冯胜君先生指出此“诫”当为“试”字之误。《淮南子·主术训》也有“养民以公”[34]的讨论,概括来说就是以公道养民则百姓沐浴教化,民风淳朴敦厚而不怀叛心,牢狱空置而刑罚不兴。

与上文所述“试”字合观可知,以公心养民、使民,则民风淳朴;
反之,则民有觊觎、叛乱之心。此所谓公者,即《象》传所谓“正中”者也,《象》传以爻位蕴含的义理补足了“邑人不诫”背后的德义。与“显比”合观,不偏不党,光明正大,宽宏包容(孔颖达谓之“弘阔之道”[2]38)的“显比”是概言之,具体而微地以仁爱、宽宏之德示民、以公心养民的“王用三驱,失前禽”是析言之。其结果当然是邑人不试探了。缘由即是《象》传解释的“上使中也”。《象》传处中位,由或用中道的思想,学界很自然可以与“允执厥中”,“中庸”之道及清华简《保训》的“持中”等问题联系起来。笔者认为《象》传所言的“上使中也”应该注意与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限于本文主题,兹不赘述。

驱禽以示仁,显仁以化民。《尚书》有言,“一人有庆,兆民(或本作“万民”)赖之”,诚哉斯言!

猜你喜欢文献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锦绣·中旬刊(2019年5期)2019-09-10A brief analysis of building waterproof materials锦绣·中旬刊(2019年5期)2019-09-10Carriage to eternity: image of death in Dickinson and Donne青年生活(2019年29期)2019-09-10Application Research of Hand Hook Lace in Fashion Design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27期)2018-10-21A Narrative Study on The Bellarosa Connection戏剧之家(2018年4期)2018-05-15The Use of Futures and Forward in Risk Reduction,Speculation and Arbitrage速读·下旬(2018年3期)2018-03-28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科学与财富(2017年22期)2017-09-10An analysis of media coverages of Diaoyu islands dispute from American media and Korean media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8期)2017-08-04

推荐访问:文本 基础 故事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829/10142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