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新时代山西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29 18:15:04

韩国忠 李有华 张文婷

(山西农业大学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经历了依靠大自然赐予的原始社会文明、依靠农耕和畜牧的农业文明以及运用科学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工业社会文明等阶段,现已进入了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更进一步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方向。我省作为煤炭能源大省,由于长时期粗放式发展,生态环境已十分突出。本文通过资料查阅、专家咨询、会议论证等方法,充分应用“互联网+”及“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充分调查了解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对策。

1.1 土地资源

全省土地总面积15.67 万km2。根据2015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统计结果,全省土地利用三大类型现状为: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64%;
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5%;
未利用,占土地总面积的29.5%。

1.2 自然资源

(1)水资源。据山西省第二次水源评价成果[1],1956-2000年系列,全省水资源总量123.79 亿m3,其中,地表水86.77 亿m3,地下水84.04 亿m3;
人均381 m3,亩均180 m3,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32%和10.59%。

(2)气候资源。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步、昼夜温差大、南北差异显著的特点。年均气温4.2~14.2℃,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
年降水量358~621 mm,季节分布不均,夏季6~8月相对集中,约占年降水量的60%。干旱、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繁。

(3)植物资源[2]。现已查明维管植物有2 700 多种,其中,木本植物有463 种。野生植物资源丰富,野生药用植物有1 000 多种,广泛分布于丘陵山地。2015年末,全省森林面积282.4 万hm2,森林覆盖率18.0%。

(4)动物资源[2]。山西的野生动物以陆栖类为主,现已查明有439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 种,二级保护动物有54 种,省级重点保护的有27 种。属于有益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315 种。

(5)矿产资源[2]。全省已发现的矿种达120 种,其中,探明储量的63 种。储量大的有煤层气、铝土矿、耐火粘土、镁矿、冶金用白云岩等5 种。储量居全国前10 位的主要矿产为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金红石等32 种,煤、铝土矿等分布广泛,铁、铜矿等分布相对集中,但重要金属矿产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

(6)旅游资源[2]。山西历史悠久,现存文物众多,“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对山西旅游的高度概括。

2.1 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

境内80.1%以上土地是山地,处处覆盖黄土,植被覆盖率低,经过多年治理,至2018年底,全省仍有水土流失面积60 596.34 km2,占总土地面积38.6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605 66.62km2,占水土流失面积99.95%;
风力侵蚀面积29.72 km2,主要分布在大同、朔州和忻州三市。全省耕地地域性差异较大,大部分耕地的养分、水、光照等资源条件不协调。

2.2 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系统退化明显

煤炭开采、工业“三废”和城市与农村生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原煤开采强度大,造成地下水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19 个岩溶大泉流量不同程度减少,地表裂缝、塌陷面积达2 万余km2。废渣废水、废气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治理速度缓慢。

2.3 生态管理效能低下,技术支撑机制不够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的权责分散在零散的部门之间,生态职能权属不清晰,极易造成生态监管的权威性不够及责任划界不清。全省的生态环境科研机构较少,科研设备与投入严重不足,研究与试验的高精尖项目较少,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专业化人才,技术输出满足不了生态建设需求。

2.4 生态建设制度不完善,公民的生态意识亟待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完善的制度来保证。目前,省内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仍不够完善,政府环保机构作用发挥不充分,环境法规相对不够完备且执行不到位。

2.5 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源代价较高

经济发展同全国水平相比相对较低,资源性产品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过大,对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了一定影响。

3.1 强化生态制度建设

(1)大力推进生态价值观的培育,强化生态制度建设。将生态价值观融合到道德文化中,开辟生态文明价值观讲堂,把生态价值观深深植入公民的日常生活中,通过生态价值观的软引导、软环境建立,完善和落实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的硬杠杠、硬约束。

(2)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保证生态文明制度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遍布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明确各级各部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权责,而且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纳入政府决策机制,形成全社会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敬畏生态文明制度的良好风气,强抓制度落实,建立健全问责追责机制,完善奖惩制度,改变违法成本低的不合理局面。

3.2 强化生态文化建设

(1)广泛运用报纸、电视、自媒体、网络等多样化大众媒介手段、开展有针对性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实现全体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加强生态文明自然观、法治观、道德观教育,推动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助推全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认知、理解,强化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2)引导全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帮助全民树立人类、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整体观,让伦理道德原则全方位惠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不断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与发展,促进原有伦理观、价值观与发展观的转变升级,促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方向的转变。

(3)高度重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探索创新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方式,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增进民智,汇集民意,激发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4)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一流大学,培养后续人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高校全面发展,优化高校布局,整合资源,提高整体实力,促进产、学、研全面发展,培养“永久”牌人才队伍。通过政策创新、体制创新,吸引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来山西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领头羊”作用。

3.3 强化生态经济建设

(1)改造传统支柱产业,强化生态经济建设。多年来,山西省的产业结构没有大的突破,越来越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相脱节,因此应大力改造传统支柱产业,通过取缔一些高能耗企业,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支持企业进行工艺改造、技术升级和绿色转型,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减少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污染,使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增加。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加大对新产业核心技术的研究,注重发展现代煤化工、煤层气、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用绿色GDP 逐步取代传统GDP,用生态经济逐步取代重工业经济。

(2)打造文化名片,大力发展旅游业。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把中国文化和山西特有的旅游资源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属于山西自己的文化名片,一方面是经济、文化、文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西雄伟壮观,名山大川引人入胜,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帮”的美称。利用这些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把优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经济、生态的空前发展。

猜你喜欢山西文明生态我在山西等你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生态养生”娱晚年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山西叹五更青年歌声(2020年11期)2020-11-24长抓政治生态当代陕西(2020年17期)2020-10-28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住进呆萌生态房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0年2期)2020-02-06

推荐访问:山西 新时代 文明建设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829/10149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