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9-02 18:10:06

王师鹄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门学科围绕核心素养展开了教学。初中地理是引领学生认识外界环境的课程,具备一定的多元化特性,而这亦是锻炼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在地理科目学习中,融入核心素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其创新潜能。文章就初中地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展开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及策略,以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
核心素养;
地理

中圖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3-0150-05

初中地理学科作为着重培养学生在实际社会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常识的相关科目,同样也是未来高考应试考查的重要学科之一。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对地理相关教学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相关地理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结合丰富的教学形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体上提升学生在实际课堂当中的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地理学科综合性素养的延伸和发展,同时也能为之后的地理学习生涯和高考应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一个人是否获得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观念以及地理技能,换句话说,是指学生是否可以从地理的角度准确地对事物进行观察且运用。因此,一个人是否具备地理核心素养是学习地理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难以从其他学科中获得,学生只有经过地理知识的学习才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最关键且会被终身所用的就是具有良好地理思维。

(一)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具体实践活动中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辅助工具进行学习。其中,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此项能力是教师关注的重点,打破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着重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同他人合作探究学习,围绕探究主题来收集资料,自主思考和分析。在丰富实践活动体验同时,不断反思和改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处,实践活动反向促进所学知识内化和巩固,从而养成良好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二)空间视角

课本是二维的,但现实生活是三维的,要想解决三维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要认清生活具有空间性这一特点。地理空间不是单一维度的深入认识,也不是不同维度的简单堆砌,而是各区各维度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与相互影响。例如,在探究影响某地区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然后通过观察太阳对该地区的辐射能,得出该地区的经纬度信息与气候情况,接着由气温带信息判断当地的空气密度与气压梯度等,最后得出影响该地区生活与社会的空间要素及地理空间格局。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视角是学生获得地理立体思维的重要方法。

(三)综合思维

任何学科都不是单独存在、独立发展的,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必定在一定程度上融合其他的学科,具备综合性、融合性,地理亦是如此。地理学科不仅囊括语文、历史、政治、经济等其他人文性与社会性学科,而且包含人口、气候、工业、植被等生活性与自然性的要素。当然,这些要素也不是单独存在或独立发挥作用的,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具体情况以及对该地区地理方面的发展探索都需要将以上情况综合起来分析。所以,了解地理就要先了解地理的综合性。

(四)人地关系

地理表面上看是对地域环境与地区特点的探索与学习,但实际上地理中的“理”不单指理论,而且指“人理”,即对人类的服务,为人类生活的可持续性、健康性和持久性进行服务。所以,协调好人地关系,是实现我们最终目标的主旨任务,运用好人地关系理念,是反思人类行为的重要指标,发扬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是每一代初中生开始肩负的重要使命。

二、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构建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看,地理学习本身能够促进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的生成,但以往的地理教学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学生不仅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不深刻,对地理应用理论的把握、运用也十分有限,几乎不能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人文现象,更不要说使用地理视角、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大大限制了学生“三观”的形成和个人发展。而新课程改革和“双减”政策的提出无不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相关教师有必要改变以往的育人方法、理念,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其次,从学校角度来讲,内部要积极响应上级方针政策,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外部要适应环境变化,紧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为国家、社会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所以,根据当前主流观点所强调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理念,学校方面也要对地理教学的实践教学板块加以完善,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最后,从社会角度来分析,我国刚刚进入发展的新时期,亟须综合型人才投入社会建设,为各领域的发展创新注入新活力。而综合型人才具备实践意识,拥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包括在地理的认知方面。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提高地理素养,如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以及其他的一些心理素质,如团队协作意识、模型构建意识等。因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并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逐步推进学生相关能力的提升。

三、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创新性思维理念不足

新课改已经推行了很多年,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现阶段,部分教师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已经日趋成熟,无论是从备课、上课还是课后辅导都非常流畅。可是教师对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了解得不多,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对学科的核心素养认知较为模糊。同时,学校对教师开展相关培训还未形成规模,教师一直以来都是自主学习学科的核心素养知识,可是每位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及把握存在较大差异,致使相关工作落实不到位。

(二)教学中不重视学科理念的渗透

部分地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足,往往将其与新课程的理念混淆,从根本上来讲,核心素养的相关理念与新课程有一致的地方,可是却不完全一致,其是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的拓展及延伸,两者都是以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为目的。培育核心素养的理念注重的是学生地理意识及观念的形成与提升,而新课程理念则倾向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掌握。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渗透地理学科的理念,从而对其核心素养的提升产生影响。

(三)忽视地理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较为不重视,应加强注重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实践活动包括实地考察、地理观测、调查研究、地理阅读等方面,可是学生对这些活动的参与度不高,主要原因包含课时有限、经费不够、从安全方面考虑等几方面。部分学校基本上不会开展地理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虽然有教学计划,却没有将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对实践活动开展的忽视也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形成的阻碍因素。

四、 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核心素养的教学应用探究

(一)优化教学结构,全面发展学科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针对不同的教学知识和学生学习能力采取相同的教学形式,造成了学生因为自身学习水平的差异性而进一步对地理学科的抵触心理,从而大大影响了地理教学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进一步恶化,需要相关地理学科教师能够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通过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结构,来实现对学生适合的教学结构和教学形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也为之后的教学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当结合相应的教学知识,通过归纳相关的教学问题作为学生理解的重要锚点,进而结合丰富的互联网高新技术和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来实现立体、具象的教学情境展现,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进行湘教版“邻近的国家和地区”这一章节内容的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国家进行视频教学资源播放,让学生能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实现对国家各个层面上的直观化感知。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抛出相应的问题,如“不同国家的地形和地势有什么区别?”“气候和河流之间有哪些必然的联系?”“不同地位的自然灾害主要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让学生能够始终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和探究,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习惯和效率,为整体的教学课堂有效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性素养能力。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新时期,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课堂不再是教师占绝对主导的课堂,而是要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教师从以往的知识传授型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服务者,让学生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教学实践中,发现情境教学法是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有效方法,对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教学方法应用灵活,具有多种不同形式,如可以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创设能够刺激学生感官的直观情境,还可以进行问题情境等其他类型情境的设计。以湘教版“交通运输业”为例,课程伊始,教师给学生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如①你了解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②说一说这些运输方式分别有哪些特点?③你认为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应当考虑的因素有哪些?这样的问题情境比较符合初中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能够在新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产生熟悉感、亲切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更期待了解本节内容,通过新知识的学习获得更加完善的答案。相较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做,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全程参与学习过程,能够使其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更加深刻,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成就感。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等素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增强地理教学实效

信息技术是当前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教师既要让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又不能出现滥用的现象,而是要让信息技术的应用恰到好处,起到帮助学生发展地理兴趣、增强知识理解力、拓展课堂容量、提升学生认知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例如,可以利用电子地图软件获取区域全景图、卫星地图等教学资源,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网络上搜索和自己拍摄的图片、视频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地理知识更加直观、生动、富有生活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地理学习、素养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以湘教版“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课程伊始,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缺水地区土地干裂、农作物枯萎的图片,一些河流多年前水流清澈与当前水质污染严重的对比图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与此同时,教师通过语言引导让学生联系图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我国当前仍然有很多缺水的地方,加上化肥农药和洗涤剂等的使用、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等,使得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由此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保护资源的意识。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下,能够取得教师口头讲解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四)引入典型案例,培养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价值观念,要想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就需要真实情境、案例的支持。所以,在开展初中地理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的内容、目标,引入与之相符的案例,引领学生全面认识人地关系,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为人地和谐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例如,在教学湘教版“水污染及其防治”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本节课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理解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以及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的意識。当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后,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化设备展示水污染的典型案例,如淮河水污染相关视频,并告知学生过去的淮河水域受到工业污染,给当地民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加之当时民众的环保意识薄弱,导致淮河干流、支流都受到了影响。当展示完这一真实案例后,教师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淮河水污染说明了什么?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什么的方法、策略改善这一问题呢?”让学生紧扣上述问题,展开交流、探讨,说说自己的看法。讨论完毕后,教师邀请几位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并就学生的表现予以点评、补充。相信在真实案例的辅助下,学生切实体会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助推其人地协调观的形成。

(五)引导对比归纳,培养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指对不同区域环境、地理现象所拥有的一种认知能力、分析能力,要想学好地理就必须具备区域认知这项能力、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比、分析地理环境特点之间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对不同区域的特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并且对其区域認知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帮助。所以,在实施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列举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总结,在感知地理魅力的同时,促进其区域认知素养的形成,为其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湘教版“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并未按照以往的方式实施教学,而是先让学生回顾以往所学,列举世界上较为常见的气候类型,并将其作为入手点,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其异同点。在这期间,学生既要在世界分布图上找出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又要对气候对应的区域地理风貌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如此一来,学生对不同地域的气候类型会有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不同区域的植被、降水等方面的差异,如热带雨林日照充足,降水量也十分充沛,非常适合植被生长;
不同于热带雨林,热带沙漠降水量少,即便是日照充足,也不适合植被的生长,在对比、归纳中深化对知识要点、内涵的把握,做到学通、学细,为后续地理学习的深入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注重课程思政结合,有效培养核心素养

地理本身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涵盖诸多涉猎思政的内容,结合这个特点,教师可以在该课程中,积极渗透思政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在吸收地理知识的同时,亦能养成有助于终身发展的良好素养。在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特征时,可以以人地关系为出发点,使其养成良好的世界观,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在此基础上,学生也能更好地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及相关制约的发展特点,从而激发其保护自然的思想意识,掌握因地制宜的内在含义。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中国的人口和民族”该课内容时,教师可以融入相关的民族观念,促使学生理解民族的含义,并认识到民族之间要平等相处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人文素养,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导,强化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向思想,明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的内涵,从而提高其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该思政内容的有效渗透,既能引导学生透过理论看到实质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其思想觉悟,进而指引其迈入正确发展的道路,从而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

(七)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

简单来说,地理实践力就是在地理实践活动(包括考察、调研以及实验等)中渐渐形成的能力和素养,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地理是一门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等研究为主的课程,和生活实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实践性相对较强,包括方方面面的实践活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教师不能将教学局限在教材、课堂上,而是要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吸引学生踊跃参与,在亲身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内涵,锻炼地理技巧,渐渐树立优良的实践品质,在日后更好地认知、体悟地理环境。地理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便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地理实践能力。在常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地理实践之中,使得其不知道如何使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在升学考试之后便直接将以前学过的知识扔下了,地理教学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若教师能够有意识地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地理实践之中,不但可以让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获得提升,也会让地理知识成为学生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获得一种伴随终身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天气和气候”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以“海陆气候差异的探究”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当然,初中阶段的学生各项能力尚未完全形成,为了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顺利达成预期的效果,教师提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实践的目标和意义。目标如下:合理分析陆地和海洋的热力差异;
了解海陆气候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试着开展多种类型的地理实验;
树立良好的地理情感和态度,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当目标确定后,抛出启迪性的问题:“河边的温度较低,这是为什么?”同时在大屏幕上呈现同纬度地区不同城市的气温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实践。和传统教学不同的是,这样的教学更具实践性,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亲身参与地理知识的探究之中,实现知识的运用、实践,有效提升其地理核心素养。

五、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对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深入了解,地理素养是学生可以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及理解各种事物,同时,使用地理能力解决各种问题的内在素质。地理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的同时,养成自主解决问题并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教师应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在含义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以有效推动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各种地理能力、价值观及品格特征。同时,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各种教学经验,采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转变思维理念,并创设地理学科的教学情境,以推进初中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慧华,余云,叶滢.核心素养与初中地理研究概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6):18-20.

[2]尚海龙,刘丽蓉.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形成机制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9(18):113-115.

[3]杜若明.谈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1):47-48.

[4]陈庄星.初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9,36(2):116-118.

猜你喜欢学科核心素养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近观天和核心舱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学科新书导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年4期)2022-07-08土木工程学科简介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03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

推荐访问:地理 培养学生 素养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902/10263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