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调查研究怎么问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9-09 17:55:05

刘细彦

调研是为了解决问题,天然地就应当坚持问题导向。提升调研的问题导向精准度,“问对人”很关键。但在调研实践中,常常出现“表象掩盖真相”“被牵着鼻子走”“以点概面”等现象,很多时候都是“没问对人”造成的。那么,调查研究中如何“问对人”?

主动“找人问”

调研要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对一定对象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这就要求调研前需要定好“时间表”、画好“路线图”、选好“标的人”,使调研者有条不紊地开展调研活动。

这种精心安排的调研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调研效率,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听到的是事先编好的“台词”,很难听到真问题。因此,要听到“真问题”,还得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主动找”一些没有准备的人,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再进行比较、反复、鉴别,弄清真相。

比如,某市开展“河长制”推行情况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分管市长和水务局长的情况汇报,也按照安排实地走访了部分河道,获得的初步信息是:河道水质实现明显好转,河道管理更加系统规范,监管执法更加有力有效,河湖保护氛围更加和谐。

但是,问题常在不经意处潜藏,也常在不经意间被发现。调研组“自选动作”开展调研发现,水污染治理完成后,沿河区域环境治理、水景观营造等后续措施不明确,造成部分“河长”“重治理、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同时,还发现村沟宅河等小微水体尚未纳入“河长制”工作范围。这些问题正是完善“河长制”工作的方向、目标和重点。

既要问干部,又要问群众

干部是党的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落实者,调研者当然要听干部对工作情况的汇报,以掌握总体概貌,形成初步印象。毋庸讳言,干部的情况汇报,往往说起成绩时浓墨重彩、激扬高亢,“大珠小珠落玉盘”,谈起问题时则轻描淡写、蜻蜓点水,“犹抱琵琶半遮面”。

汉代王充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研者要真正深入下去,了解实际问题,就要改进作风,多和群众打交道;
就要改进话风,多听群众发心声。

在调研实践中,常常出现“表象掩盖真相”“被牵着鼻子走”“以点概面”等现象, 很多时候都是“没问对人”。

比如,对某市开展落实国家“双减”情况调研,“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教育局长汇报,政府及时出台实施方案,一方面做“减法”,探索减负提质新路径,开展在职教师校外有偿补课专项治理;
另一方面做“加法”,增加学生课外阅读和校外实践活动时间。

而老师则坦陈,为保证教学效果,不敢少布置作业;
家长则抱怨,孩子要竞争“上好校”,只得选择校外培训。面对干部与群众对落实“双减”政策反映大相径庭的现象,调研者就应当追根究底,正本清源。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手里有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这就是人的思维受立场支配的局限性,调研者不可不察。

既要问群体,又要问个体

调研时,组织地域相近、行业相同、事情相关的五六个或者七八个人,围绕一个主题召开座谈会,集中收集情况、听取意见,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而且,与会人员还能听思结合、相互启发、彼此补充,可能在会场涌出新材料、迸发新观点,发挥放大效应。

但从另一方面看,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专题座谈会面对面交流,也形成了相互监督的局面,有时难以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特别是在触及问题时,为避免“祸从口出”,与会者可能“顾左右而言他”,甚至三缄其口。哪怕谈问题也只讲小问题、浅问题甚至伪问题,而大问题、深问题、真问题可能避而不谈,使得调研难以吃透情况、抓准问题。

这就要求在注重召开座谈会听取群体意见的同时,也要注重听取个体意见。比如,某调研组召开区域社会治理工作专题调研会,谈及当地有几个小区居民群体上访一事,原因在于基层干部事先宣传的“补贴群众购房利息并予以搬迁奖励”政策没有兑现。参会的一名基层干部神情尴尬、一言不发。

会后,个别访谈才得知,当基层干部已经做好了工作、群众答应搬进楼房时,上面又因故取消补贴政策,奖励也不了了之。上面政策朝令夕改,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问“对的人”

俗话说:近水识鱼性,近山知鸟音。环境条件对人的影响很大。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拥有什么样的资源,才可能知晓什么样的事物。

找错了人,核心信息就难免被“二传手”“局外人”曲解或掩盖,获得事实真相就“踏破铁鞋无觅处”;
找对了人,核心信息就如抽丝剥茧,获得事实真相就“得来全不费工夫”。

调研时,应针对学历、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等不同的人群“因人施问”,引导出对实现调查目的至关重要的信息。比如,某纪委监委调研组开展“纠四风、树新风”专题调研过程中,风闻公款吃喝也“转轨变型”了,“不吃酒店吃会所,不吃公款吃老板”。找社会上的人问,或大海捞针,对象模糊;
或捕风捉影,事实不清。

要获得事实真相,就应当找“知情人”。调研组找高档小区、高档餐厅、带餐饮的茶馆、会所的经营人员发现问题线索。这样顺藤摸瓜,重点关注经常和职能部门打交道的企业订台、消费记录,找财务管理人员、餐厅服务人员谈话核准,终于使问题水落石出。

问“对的事”

要围绕主题问,以主题为“靶心”,有的放矢,询问与主题相关的人和事。无论是组织专题座谈会,还是开展个别访谈;
无论是当面了解情况,还是进行问卷调查,都要紧紧围绕调研的主题,抓住制约事物发展的因素进行询问。防止面面俱到,漫无目的,随意发问,抓不住重点、焦点,导致走偏、跑偏。

比如,开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专题调研,要对传统企业选择数字化转型的动因进行准确把握,对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瓶颈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和深度剖析,哪些是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就可以解决的,哪些是政府发挥助力作用可以解决的。

要抓住关键问。调研对象在汇报、交流某一事项的内容,通常运用通稿进行“一刀切”似的输出。这就要求调研者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好问题的内容和排序,紧扣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指向性的询问,力求挖出制约工作推进落实的具体、深层的问题,并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利害攸关。还可以在调研对象回答问题中寻求蛛丝马迹,进而深度挖掘,发现“问题链”。

用“对的方法”问

在基层调研时,面对有情感个性、有文化特征甚至有利益纠结的调研对象,询问时要用“对的方法”,使调研对象愿意回答问题、知道怎么回答问题。

对不同的人应采用不同的询问方式。比如,对直率的人可以直接地询问,对含蓄的人就要委婉地询问,对喋喋不休的人要注重引导,对愿望受挫的人要注重共情,对顾虑重重的人要注重疏导,使调研对象打开心扉、抖出问题。

要问具体的问题。泛泛而谈的问题没有针对性,回答也没有参考价值。比如,开展人才工作专题调研,询问引进的人才对所在区域和单位“感觉怎么样”,得到的回答就可能是抽象的概念,而不会是具体的问题。假如询问“环境的融入度、人岗的匹配度、工作的价值度、薪酬的满意度”等怎样,就能触及深层次的问题。

在询问敏感问题时,要采用迂回战术,不能单刀直入。比如,不说“存在什么问题”而说“应当如何改进”,以免引起调研对象的不安甚至反感。在设计问题时,要少用專业术语,多用群众语言,尽可能地做到“接地气”,从而通俗易懂,使调研对象能清楚地知晓调研者在询问什么事项、想了解什么问题。

(作者为上海市金山区委研究室二级调研员)

猜你喜欢调研组调研对象神秘来电睿士(2023年2期)2023-03-02云浮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调研龙美达石材共享平台石材(2020年8期)2020-10-28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人大建设(2019年2期)2019-07-13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意林(2018年3期)2018-03-02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6年1期)2016-12-01脚踏实地扶贫调研红土地(2016年9期)2016-05-17武夷山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武夷山市进行督办红土地(2016年9期)2016-05-17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6期)2016-02-27国务院参事调研组到广东省调研强制性标准化体制改革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4年6期)2014-02-28

推荐访问:调查研究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909/10459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