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教育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9-16 09:55:05

王海燕 王越

【内容摘要】近年来,教育网络舆情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重视。目前教育网络舆情研究成果数量较多,但是总体来看,缺乏理论性、系统性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认为可以将相关研究分为教育网络舆情基础理论研究、思政教育类网络舆情研究、校园管理类网络舆情研究、师德师风类网络舆情研究等六种主要类型,并分别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教育;
网络舆情;
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教育作为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发酵、传播和扩散,甚至发展成为重大网络舆情。比如全国两会期间,教育作为热点话题频频登上热搜,代表委员为教育积极建言献策引发全民热议,线上线下舆情热烈交织,激起强烈社会反响,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都在网络舆情中得以集中和充分反映。教育类网络舆情由于事件类型多、涉及范围广,在整个网络舆情事件中的占比较大,因此也成为相关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我国的教育网络舆情研究始于2005年,但在2010年之前研究进展较慢。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首次将“教育舆情分析”纳入课题指南,意味着教育舆情研究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指定的范畴,相关研究的数量也快速增长。对我国近十几年的教育网络舆情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有助于把握教育网络舆情研究的总体态势,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一、教育网络舆情研究概况

以“教育网络舆情”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截至2022年10月,共查询到文献918篇,其年度数量分布如右图所示。国内学术界对于“教育网络舆情”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05年,2009年以前每年的文献数量都保持在个位数水平,从2010年以后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在2018年达到峰值120篇。从2019年到2021年发文量稍有回落,年均保持在90篇左右。截至2022年10月,发文量为52篇。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教育网络舆情的研究主题较为广泛,涉及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学科,不同学科研究网络舆情的视角和侧重有所不同。

二、教育网络舆情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网络舆情基础理论研究

学者们关于教育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特征、演化规律等方面。从目前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相关研究更多停留在教育舆情信息的内容层面,形成了各类丰富的教育网络舆情研究报告。但是对教育网络舆情的概念进行深入理论探究的文献较少,要么对教育舆情进行简单的概念界定,要么从网络舆情二级概念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关定义。比如李昌祖等提出作为舆情研究的关键领域,教育舆情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空间内,舆情主体在关于教育的中介性社会事项方面所持有的社会态度。①左明章借鉴网络舆情的定义对其进行解读,提出网络教育舆情是在特定时空内,网民围绕与教育相关的各种社会事件,通过互联网这一渠道表达和传播自我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②以上是从教育网络舆情的主要构成要素角度进行概念界定。黄瑶则在梳理分析教育舆情的整个发生、发展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网络舆情是在特定时空内,教育主体及其参与者围绕中介性教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对教育事件表达态度的动态过程。③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网络舆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动态性特点。

在教育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或者特征研究方面,学者们大多从小切口入手。或者选取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某一地区为例,如洪卫林等就依托上海教育新闻和舆情数据库对上海教育舆情的传播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④或选取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教育考试类舆情进行研究,如李琳娜等就以后疫情时代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大学英语四六级等为例进行教育考试类相关舆情的研究;
⑤又或聚焦于全媒体或者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网络舆情的影响,如井一龙等就分析了传播媒介由扁平化向立体化跨越给教育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带来的相关影响。⑥也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视角来探究教育网络舆情,比如张挺通过分析一些与语言教育相关的典型舆情事件以及社会反响,系统梳理语言教育舆情现状、特点和成因,并探讨语言文字管理部门舆论宣传应对策略。⑦在教育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方面,可检索到的高质量文献相对较少,学者们大多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某一时间段内的教育网络舆情事件,总结教育网络舆情的传播和演变规律。陈华栋对2013年媒体报道和微博发布的教育舆情信息进行抓取,通过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式,总结教育网络舆情在地点分布、事件类型、来源渠道以及时间节点上呈现出独特的规律。⑧邵林以2019年热度较高的教育网络舆情事件为例,探究了社会转型与传播环境变化背景下教育网络舆情的三种传播规律:舆情话题频发并向复杂纵深处发展;
“共情效应”激發群体情绪使热度走高;
“移动社交媒体圈子化”助力舆情传播迅速。⑨

(二)思政教育类网络舆情相关研究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发现,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舆情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突破与挑战、高等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教育以及中小学或者未成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王帅从网络群体极化的角度出发,论述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情况与新挑战,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与不稳定,也削弱了传统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⑩王长潇等对陕西省9所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借鉴感知价值理论,对不同媒介平台和媒体渠道的性别议题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差异化影响的感知价值导向进行了探讨,认为政府、高校和媒体除了从政策、法律、道德等层面聚焦客观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的优化之外,也应该从事件舆情的差异化影响中寻找进行舆情引导的有力途径。吴素华则指出充分把握舆论演化规律、提高舆情引导应对能力,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舆情引导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除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也是高校舆情引导工作的重中之重。汪荣有等指出在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加强理论教育、价值引领、舆论引导以及队伍建设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几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增长迅速。在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和去中心化等背景下,青少年由于“三观”不成熟、思维判断能力不足和媒介素养不高,极易形成对爱国主义的错误理解以及出现行为偏激等问题。因此,周杨提出在网络舆情环境下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多角度提高青少年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质量。首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方向不动摇,其次是善于运用新兴媒体技术,多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最后是要利用各种途径,强化青少年对唯物史观教育和国情史实教育的印象。互联网自带的开放性、便捷性、交互性等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只有认真研究“00后”大中小学生细分群体在不同网络舆情事件中的行为特征,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校园管理类网络舆情相关研究

校园管理类舆情种类繁多,属于教育网络舆情中爆发概率最高的类别之一,目前校园管理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探讨高校负面舆情危机的形象修复与话语策略;
另一方面通过案例分析探究与学生相关的校园安全、校园霸凌以及与教师相关的吃空饷、讨薪维权等问题。近年来,社交媒体为网络舆情事件的发酵提供了温床,受众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与参与度显著提高,与受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高校管理问题更是成为了舆论讨伐的“重灾区”。曹博伦针对高校管理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传播特点及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三种不同情境下高校管理危机事件“线下+线上”的舆情应对建议。李四清则以校园舆情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为切入点,探究了如何针对缺乏辨别能力并且易受个人情感因素影响的大学生群体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唐雪梅等以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患癌女教师被开除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网络舆情应对失败的原因,并提出高等院校在网络舆情回应时,需要分析舆情危机的类型,选择与情景适配的回应策略,同时注意回应策略与回应时机的关联。

校园安全是校园管理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校车事故、校园霸凌等校园安全事件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吕姣兰等针对高校突发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从信息发布、心理素质、综合训练、处置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中小学的校园欺凌也是近年来网民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比如针对某校园欺凌事件,丁汉青等分析了此事件所引发的网民情绪的整体趋势,以及不同类型的网民群体在情绪表达上的具体差异。邹红军等则对该欺凌事件进行还原分析,深入探究了校园欺凌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应对策略。后真相时代,理性思考让位于情绪表达,再加上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导致舆情反转现象层出不穷。詹红燕分析了在“后真相”时代背景下,政府在教育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的错误理念及行动误区,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另外,有关教师讨薪、职称评定、吃空饷等教育管理舆情也是教育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杨小敏等以教师吃空饷问题为切入点探究了学校的监管不力问题,并针对教师吃空饷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比如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学校教师人才流失问题。

(四)师德师风类网络舆情相关研究

师德师风类舆情也是近年来社交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热点,主要涉及学术不端、教育惩戒、伦理失范等几个方面,相关研究也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学术不端的相关舆情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张雷等以某高校教授学术造假事件为例,探究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通过LDA主题模型识别与分析来帮助高校及相关管理部门有效进行舆情监管与引导。教育惩戒的相关舆情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大部分学者也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来探讨教育惩戒舆情的传播特征与规律,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周勇等就以近年来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教师体罚这一网络舆情热点的诱因及施罚与受罚主体的特征,试图探寻破解“体罚屡禁不止”困局的路径。王萍等则针对幼儿教师虐童现象进行了网络舆情信息统计,探究了虐童事件的社会舆论与影响因素,以期引导公众理性、全面地认识这一问题,并阐述了从根本上避免幼儿教师“虐童”行为的建议及对策。

近年来高校性骚扰、性侵犯等伦理失范类舆情,给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成绩以及未来发展都带来重大伤害,同时也对高等院校和高校教师的整体形象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潘芳芳通过实证调研发现单纯从师德规范和道德约束的层面不能有效预防和治理性骚扰行为,相关部门应当对性骚扰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并对在校大学生等青年群体进行宣传教育,同时明确学校的责任主体地位,建立和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重视青年群体的性别和性别平等教育,如此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高校性骚扰事件的发生。曾明等对A省6所大學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对性骚扰事件容忍度的因素,并提出了治理高校性骚扰的有效手段:开展学校—媒体宣传、情景式教育,建立强制报告机制等,强化师生对性骚扰“零容忍”的态度。师德师风问题因其自身的易扩大性与网络舆论生态传播走向的不确定性,极易成为社会聚焦的热点话题,陷入舆论的困境之中,不同类型的的网民群体对舆情事件态度的不确定性也使网络舆情的监管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如何进行科学高效的监管,帮助舆情监管部门降低监管成本,提高舆情引导的效率是如今学者们研究的主要方向。

(五)教育政策法规与教育公平类网络舆情相关研究

互联网的普及为普通民众发表观点、反馈意见、表达情绪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每一次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调整与修改都会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舆论的反馈让教育政策法规越来越公开、公正和公平,但同时也给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即面对巨大的民意、舆情和舆论压力,相关部门应该如何应对和处理网络舆情,保证相关政策法律的顺利实施和修改调整。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开辟新的视域,建立政府与舆论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也就是建立媒体、政府与公众之间议程的良性互动,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治理的现代化。蒋建华等认为教育政策决策部门和网络舆情的互动存在于整个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过程中,建立决策部门与舆论之间的双向互动,有利于推动社会舆论对教育发展的科学引导,逐步让社会舆论演变为教育健康发展的动力因素。杨乐以“英语退出高考”这个社会最为关注的舆论热点为例,阐释了教育领域的舆情与政策调整的相互影响,并提出了有益于两者良性循环发展的策略建议。

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提质与中高考政策的调整,也是网络舆情研究者关注的话题之一。例如针对“课外补习、中考加分、异地高考”等,薛海平等以人民网地方政府领导留言板为数据来源,研究了“课外补习”网络舆情与地方政府网络回应之间的关系。徐明波等则基于五大综合类门户网站的相关数据,探究我国“中考加分”问题的互联网民意,并解读了政府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与网络舆情演变的关系,从而为政府妥善解决“中考加分”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意见参考。教育公平问题一直都是敏感话题,近年来诸多考试舞弊、冒名顶替事件被网络曝光,引发全网的围观和讨论,给教育行政部门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使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提升了教育公平。周梦颖对我国2014年至2020年间发生的31件高考招生教育舆情典型案例进行了梳理,发现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情发酵的主战场,个人作为舆论主体的声音开始变大,相关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高招舆情常用的四种情感动员策略分别是:悲情叙事、愤怒动员、戏谑反讽和主流话语。钱祥升认为我国目前没有出台过对高等教育受教育权侵权补偿的明文规定,并以陳春秀高考被冒名顶替事件为例,详细论述要想维护高等教育受教育权平等的实质,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推动学籍恢复的制度空间与实践路径。

(六)教育网络舆情监测、引导与相关支撑技术研究

网络舆情监测,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与评估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并预测其未来走势,以便及时准确作出应对与引导行为。杨小敏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次征求意见期间的网络民意为研究对象,认为建立常态化的教育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机制,对政府实施重大教育规划与决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武汉高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杨鲜以武汉科技大学宣传部新闻中心在疫情中的新闻报道为例,分析如何将樱花传播与疫情防控巧妙结合,以花为媒,借花抒情,做到“见人见物见思想,有情有景有故事”,通过樱花与新冠肺炎疫情之间的特殊情感联系,积极对师生进行舆论引导。廖智辉等以“全国教育大会”和“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颁布”两个案例为研究对象,借助舆情监测及分析软件抓取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在教育网络舆情引导中,主体是引导的对象,客体是引导的诱因,本体是引导的关键,平台是引导的场域,互动是引导的渠道,影响力是引导的风向。在相关支撑技术方面,王丽英基于南京大学小百合BBS的数据,构建了高校BBS教育舆情的时空特征模型,以此来预测舆情热点及其演变趋势。杨维东等则根据教育舆情数据的层次结构,搭建了“时间—公众—地域”教育舆情三级水平模型,以此帮助人们寻找到影响教育舆情走向的关键因素。

三、结语

虽然近年来教育网络舆情相关研究的数量快速增长,但总体来看相关研究呈现描述性、碎片化、浅表化的特征,理论性、深入性、系统性的探究相对较少。比如校园管理、师德师风类舆情作为教育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舆情公司和相关机构做的网络舆情分析报告之外,高质量、有深度的理论性文献非常匮乏。因此,教育网络舆情研究作为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分支,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这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方向和思路。网络舆情研究是站在十字路口的交叉学科,可以广泛借鉴情报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增强相关研究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同时,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也有助于决策者快速捕捉舆论热点,搜集整理舆情数据,研究者可以利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升教育网络舆情研究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参考文献:

①李昌祖、杨延圣:《教育舆情的概念解析》,《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②左明章、国桂环、曾睿:《网络教育舆情的内涵及特点》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第6期。

③黄瑶:《教育舆情探析》,山西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洪卫林、刘潇潇:《当下教育舆情的特点分析和对策建议》 ,《青年记者》2017年第36期。

⑤李琳娜、时悦琪:《后疫情时代教育考试舆情的特点及应对措施》,《中国考试》2021年第4期。

⑥井一龙、倪晓丰、高向辉:《全媒体视域下教育舆情的特征、治理困境与对策》,《现代教育管理》2021年第11期。

⑦张挺:《语言教育舆情现状及其特点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15年第4期。

⑧陈华栋:《当前教育网络舆情特点分析与对策思考——基于2013年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演变的实证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7期。

⑨邵林:《教育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探究及应对》 ,《青年记者》2021年第4期。

⑩王帅:《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9期。

王长潇、王潇婉、杨立奇:《性别议题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差异化影响的感知价值导向探析》,《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4期。

吴素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汪荣有、黎丰辉:《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周杨:《网络舆情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4期。

曹博伦:《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

李四清:《校园舆情信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预警》 ,《新闻战线》2015年第5期。

唐雪梅、赖胜强:《基于情景危机沟通理论的网络舆情回应研究——以患癌教师被开除事件为例》 ,《情报杂志》2017年第7期。

吕姣兰、化存才:《昆明某医学高校突发砍人事件网络舆情的聚类分析》,《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第S1期。

丁汉青、刘念:《网络舆情中网民的情绪表达——以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为例》 ,《新闻大学》2018年第4期。

邹红军、柳海民:《校园欺凌中的网络舆情演化及其应对——基于“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的个案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12期。

詹红燕:《“后真相”时代背景下政府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探析——以四川泸县学生坠亡事件为例》,《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杨小敏、庞丽娟:《“吃空饷”背后的中小学教师工资及其管理问题——基于教育舆情分析的政策应对》 ,《教师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

张雷、谭慧雯、张璇、韩龙:《基于LDA模型的高校师德舆情演化及路径传导研究》 ,《情报科学》2022年第3期。

周勇、袁盼、杨黎、彭佳娴、江玉琳:《2011-2015中小学生遭遇教师体罚的网络舆情事件分析》 ,《当代教育科学》2017年第10期。

王萍、童宏亮:《教育舆论视角下的幼儿教师“虐童”现象分析》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蒋建华、崔彦琨、王鐘:《舆论、教育政策与教育治理现代化》 ,《教育研究》2021年第11期。

杨乐:《“英语退出高考”事件的网络舆情—政策互动研究》 ,《高等理科教育》2015年第4期。

薛海平、刁龙:《课外补习网络舆情特征及地方政府网络回应研究——基于人民网地方政府领导留言板的大数据分析》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年第3期。

徐明波、王群:《我国“中考加分”问题的网络舆情分析——基于五大综合类门户网站的研究》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周梦颖:《教育舆情事件中的情感动员研究 ——以高考招生新闻事件为例》,湘潭大学2021年硕士学位论文。

钱祥升:《高考冒名顶替受害人学籍恢复的制度与实践分析——以陈春秀高考被冒名顶替事件为对象》 ,《江苏高教》2021年第2期。

杨小敏:《重大教育决策过程中的网络舆情——基于〈纲要〉二次征求意见期间新闻门户网站Web文本的分析》 ,《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第6期。

杨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舆论引导创新初探》,《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6期。

廖智辉、张学波:《教育网络舆情影响因子及其引导策略研究》,《中國电化教育》2019年第2期。

王丽英:《高校BBS教育舆情的时空特征模型构建和热点发现——基于南京大学小百合BBS数据集的分析》 ,《现代情报》2016年第1期。

杨维东、董小玉:《基于多水平模型的教育舆情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王海燕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越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谢敏】

猜你喜欢网络舆情研究综述教育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商场现代化(2016年26期)2016-11-21“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8期)2016-11-10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青年文学家(2016年27期)2016-11-02浅析网络舆情治理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推荐访问:舆情 综述 研究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916/10635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