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角色理论视域下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探讨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9-27 10:25:03

张雪蓉,程 君

(1.南京邮电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2.南京邮电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的岗位职责,不仅强调导师在学术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还要求导师在思想道德、学术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以身作则,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1]。作为一名导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导师这一角色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导师常常对自身的角色职责认识不足。基于此,本文引入角色理论,进一步厘清导师的角色定位、职责范畴,以期有效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角色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George Mead)提出,它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受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角色理论试图按照人们的社会地位或身份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揭示其中规律,认为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并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社会通过赋予个体角色期待引导其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也是由角色期待所赋予的[2]717。在我国,研究生导师是“负责指导研究生的教师工作岗位的称谓,亦是按一定程序遴选和审定的教师职务或指导研究生的资格”[3]96。导师这一特定的称呼中的“导”和“师”包含着社会对导师的多种角色期待,其中一种角色期待,是希望通过研究生导师的行为和人格魅力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由研究生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和导师与学生关系的密切性所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以工具理性看待导师角色,将导师理解成指导教师(Supervisor),认为导师的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或将导师理解成老板(Boss),认为导师是一个团队的带头人,负有为研究生提供科研经费支持的责任。角色理论认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既有形式上的,也有内容上的[4]58。指导教师、老板只是导师形式上的身份,并不是全部身份。实质上,导师与学生的关系较为密切,不仅体现在工作、学习中,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导师与学生关系的这种内在密切性,使得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业、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中必然会发挥“角色集”的全方位的作用,具有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优势。

首先,导师在研究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威望和人格魅力。导师经过较为严格的遴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通常受到学生的仰慕和敬重。特别是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的导师,更是具有较高的威望,被学生视作终身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因此,导师个人的学术威望和人格魅力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力。

其次,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有利于导师言传身教,发挥示范效应。师从关系,有利于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做人”教育寓于“做学问”中,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导师制使得导师不仅要在学业上对研究生给予指导,还应在人生道路上对其给予指引。一方面,导师在科研领域的学术造诣,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素养的培育;另一方面,导师的师德师风对研究生的日常言行起到示范作用。

最后,导师具备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引导的条件。研究生平时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与导师接触的机会较多。导师不仅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科研态度有所把握,还对研究生的思想状况、性格特征、家庭成长背景、生活环境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导师能够较为近距离地观察研究生思想的细微变化,并发现思想变化的深层缘由,进而依据学生的性格、心理特点等因材施教,使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正因导师具有以上的独特优势,所以政府高度重视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原国家教委、中宣部颁发的《关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87〕教党字084号)明确提出,“研究生的导师不仅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学业,也要关心研究生政治思想上的健康成长”[5]。《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0〕3号)进一步指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6],要求研究生导师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术风气三个层面上发挥以身作则、带头垂范、为人师表的作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中提出,“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将研究生导师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置于“首要责任”的新高度上[7]。

“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的表述进一步明确了导师的角色定位,强调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首要责任人的作用。其基本内涵就是研究生导师始终要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学识育人与品德育人视作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使命,积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提升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一)导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全方位的引导

从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文件上看,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不仅包括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指导研究生遵循学术道德规范,还包含加强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等,是对研究生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引导。

2.渗透在学术指导中

“学术活动是贯穿于研究生阶段的最主要的活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载体和形式。”[8]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学术领域。一方面,导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学术交流、指导中进行的;另一方面,导师指导学生严谨治学就是在培养其做人、做学问的基本素养。

3.以师门为载体

勒温指出:“团队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要改变个体应该先使其所属团体发生变化,这远比直接改变个体来得容易。”[9]232师门作为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独特的非正式组织,其成员易于形成统一的价值观,遵循共同的行为规范。以师门为组织载体,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建立师生之间关怀、友爱、合作、互助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不仅如此,“师出同门”的关系也有助于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形成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优良传统。

4.潜移默化的示范引导

“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谨教有术,正道为渐摩之益。”[10]189教者应当在思想、品德、行为上做学生的表率,躬身示范、为人师表。在研究生的心目中,导师是具有较高的学术威望和人格魅力的,他们的一言一行必然对学生产生示范效应。导师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是导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的重要体现,导师以自身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在某种意义上,导师是研究生日后走向社会,扮演社会角色最关键的引路人。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里强调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从个人与国家、民族、社会等层面的关系出发,明确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大学》开篇明确指出,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创了中国教育重视德育,并注重将人才培养与国家和民族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因此,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把握历史使命,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责任感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增强他们为祖国奋斗的使命感。

2.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树立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做事的关系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当残酷的现实与理想之间有较大距离时,研究生往往容易陷入焦虑、困惑、苦恼之中。导师不仅应当教导研究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引导研究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更应引导学生用脚踏实地的态度去实现美好的理想。要让学生认识到做学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实现人生价值和道德理想,需要经过一番漫长、艰苦的磨练。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其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格和敢于攀登学术高峰、勇往直前的实践创新精神,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立志成才与脚踏实地的关系。

3.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研究生的德育内容问题,实质上是指用什么样的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以及用什么样的道德准则去培养人的问题[11]176。导师应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第一,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教育他们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整体利益来看待自身的价值。第二,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教导研究生正确处理追求事业与享受生活的关系,树立合宜的幸福观。引导研究生在当代价值多元背景下,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三,引导研究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生会以怎样的心态、态度来面对学业、生活。研究生导师要引导研究生树立乐观、积极、谦卑、宽容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4.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

科研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世界规律,通过知识生产服务社会。导师要引导研究生运用科学研究成果造福人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第一,引导研究生积极关心社会现实和社会需求,关注重大社会事件并遵守社会规范。第二,引导研究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增强其社会服务意识。导师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应注重将“知识服务社会、人才反哺社会”这一理念传递给学生,要求他们在做学问的同时“心存社稷”,关心国家大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积极响应社会需求,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来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要充分挖掘社会实践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促进学生个体意识向“形态化”意识的转化[12]。

5.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

学术道德是从事学术研究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恪守学术道德是治学的基本要求。蔡元培先生曾强调,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学术是大学最根本的属性。导师要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指导学生恪守学术道德,培养其严谨、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首先,教导研究生恪守学术诚信。引导研究生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撰写、发表论文的过程中注重学术规范;教导研究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杜绝一切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其次,帮助研究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导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研究,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最后,培养研究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导师要培养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和务实的治学态度。

(一)加强自身学习,深化导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者角色的认知

一是学习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学习与学生的沟通方式。导师应熟知自身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和把握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的内涵,强化责任意识。对于导师而言,通过角色学习形成清晰的角色认知,是充分发挥导师思想政治引导作用的基础。长期以来,相关文件高度强调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但由于导师对自身的角色认识不够清晰,未能充分领会首要责任人的内涵,形成了角色认识盲区。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导师认同自己在研究生教育中肩负的立德树人的使命,但对所承担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认识不足[13]。因此,增强自身学习以深化角色认知,正确认识和把握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以强化责任意识,是导师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高质量研究生人才的前提。

(二)发挥师生关系密切的优势,构建师生情感共同体

建构“师生情感共同体”,即建立具有共同价值观和社会内聚性的师生群体,有助于导师与学生建立情感纽带,形成强烈的共同体意识[14]。构建师生情感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建立深厚的感情。导师要善于发挥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优势,将了解和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学术上、生活上的支持,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情感共同体的建立要求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互动,因此,作为导师,定期与学生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建立起常态化的与学生面对面沟通的渠道,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人文关怀是非常重要的。

(三)在科研指导中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

自我教育,指受教育者在明了德育目标的基础上给自己提出任务,并独立地完成这一任务。其目的是通过自觉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调节自身精神状态并规范个人行为,以达到较高的水平[15]210。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主客体的同一性,即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同时扮演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种角色。导师思想引导的内容决定着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向和深度。导师可以以科研指导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科研指导中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起来,提炼出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16]379,并将之内化成为学生的责任素养,从而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的育人格局。

(四)发挥师门团体的教育功能,形成师门内的良性互动

师门作为一个非正式组织,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隐性作用。导师作为师门的核心人物,往往会自动成为师门的“管理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管理与教育相辅相成,管理是教育的保证,教育则是管理的基础,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较好的整体效应[15]212。作为管理者,在实践过程中提高管理技能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门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条件。因此,导师可以借助经常性的师门集体活动建立师门管理制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师门集体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组织定期读书会,外出实践等。导师作为师门带头人,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沟通交流,使学生在无形之中进行自我教育,在交流互动中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培养研究生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常指导中体现示范作用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说过:“教授责任不尽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研究学问。凡能领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因为求学与做人是两相关联的。凡能真诚努力做学问的,他们做人亦必不取巧,不偷懒,不作伪,故其学问事业终有成就。”[17]20这就是说,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做学生学术道路上的指引者,更要成为其心目中的人格典范。导师的道德品质往往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的影响。导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有始有终的做事观念,有助于其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导师对学术坚持不懈的追求和严谨客观的治学态度,可以引导学生始终坚持学术诚信,学会从容不迫地应对在科研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导师在科研或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与帮扶,能够促进学生养成关爱他人的品质,使其成为有责任意识的研究者。

猜你喜欢导师研究生学术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无机材料学报(2022年8期)2022-09-29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V eraW an g疯狂英语·新读写(2018年2期)2018-09-07导师榜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8年1期)2018-01-31爱情导师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4年2期)2014-10-19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教育与职业(2014年34期)2014-04-17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学术时代人物(新教育家)(2013年3期)2013-08-21

推荐访问:视域 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927/10947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