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观念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9-27 14:55:02

祝水月

法治观念是指树立宪法至上、宪法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真实典型的案例教学,能够服务于法治观念核心素养的培育。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初中法治课堂案例的选用经常会走入误区,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虚假案例导致学生宪法意识混乱

案例教学法是宪法教学常用的方法,甄选和加工恰当的案例,是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也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选择的案例真实性很不够,有的简单照搬网络课件中的资源,有的不切实际地编造。虚假案例导致宪法教学的可信度下降,最终可能导致学生宪法意识混乱。

(二)负面案例过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负面的宪法案例易找,而且富有感官冲击力。但是这些案例的负能量远大于它的教学价值,教师应该慎用,或至少应进行加工后再用。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选取宪法保障公民权益的正面案例,既能传播正能量,也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

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案例学习法具有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学习活动的创造性、学习形式的生动性等诸多特点,它对培养初中生的法治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实践,概括了以下三种宪法案例教学的形式。

(一)一例贯穿,深度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路”就是思路,如果一节课以一个宪法案例为主,设计一系列相关的情境链,将各宪法知识点寓于其中,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就能使教学更有条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下面以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依法行使权利”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操作策略。

授课教师以“篮球场之争”“篮球场上的冲突”“医药费之争”等环节一例贯穿始终,创设系列教学情境,在层层深入的探析中,学生逐步树立“依法行使权利”的意识,实现知行合一。

【篮球场之争】学生观看中央二台视频《河南洛阳:为争场地篮球场上爆发冲突》,思考:“大爷大妈有没有权利跳舞?小伙子们有没有权利打篮球?你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探讨,学生懂得公民行使权利有界限。

【篮球场上的冲突】打篮球的小伙与大爷大妈协商无果,被逼到球场边侧,大爷大妈将他团团围住,双方产生了轻微肢体冲突,打篮球的小伙多处受伤,花了不少医药费。

学生继续观看视频,思考:“双方维护权利的方式是否正确?应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探讨,懂得当公民的权利受损时,要按照法定程序,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情景剧“医药费之争”】大爷大妈和打篮球的小伙双方就医药费的处理问题发生了分歧。教师邀请学生参与情景剧表演,学生欣赏情景剧,根据情景剧AB的内容,判断分别是用哪种方式来解决纠纷,并依据书本知识及情景剧内容说明判断的理由。

情景剧A(主人公:打篮球的小伙、大爷大妈。)

打篮球的小伙:大爷大妈你们好,那天篮球场冲突后,我去医院拍片换药共花费5000多元,这是发票。

大爷大妈:(接过发票)那天我们情绪比较激动,对你造成伤害,非常抱歉。这样,医药费我们出,以后篮球场地我们协商使用。

动作:握手言和。

情景剧B(主人公:打篮球的小伙、大爷大妈和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

旁白:打篮球的小伙和大爷大妈协商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得知后,马上安排工作人员进行调解。

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大爷大妈跳广场舞,强身健体非常棒,小伙子们爱好打篮球也没错。发生冲突后,街道高度重视,目前已给大爷大妈们另外安排了专供跳广场舞的场地,大家以后都有锻炼的地方。关于医药费问题,动手的一方应该赔偿。

打篮球的小伙:我同意。

大爷大妈:这样的处理,我们也同意,以后又可以跳广场舞了。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剧这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学生直观感受公民维护权利的方式——和解和调解的联系与区别,直观明了,通俗易懂。

本堂课通过一例贯穿,情景辐射,不仅使教学线索明晰,有利于保持课堂的流畅性,大大提升了课堂品质,更使学生深刻领悟了行使权利有界限,要依法行使权利,依法维护权利等道理,对初中生法治观念的培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一类行为,多例对比

一类行为,多例对比,指的是教师精心选择多个反映同一类危险行为,但社会危害程度明显不同的宪法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微项目化学习,通过合作探究,比较分析,自评互判,从而自主习得宪法知识,以此树立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的案例教学法。

下面以某教师执教的《法不可违》一课为例,阐述“一类行为,多例对比”的案例教学法操作策略。教师课前精选了三个均为高空抛物的宪法案例,并组织学生开展微项目化学习。

驱动性问题:同样是高空抛物,为什么违法者受到的处罚截然不同?

案例内容:

案例一:广州的庾大娘在小区花园内散步,一个矿泉水瓶从天而降砸到脚边,受到惊吓的老人猛然摔倒在地,监控显示抛水瓶的是25楼租户黄某的8岁小孩。法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判决被告黄某赔偿原告庾大娘医疗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9万多元。

案例二:秦皇岛市的高某多次高空抛物,甚至从自家窗户丢剩饭剩菜,影响了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人身安全。秦皇岛市公安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高某处以罚款500元及行政拘留10天的处罚。

案例三:江苏常州的徐某与妻子王某发生争执,徐某一时激愤,从厨房拿出一把菜刀从三楼抛掷至楼下公共租赁房附近。楼下居民发现后进行了指责,徐某听到指责声后,再次去厨房取第二把菜刀扔到楼下,楼下居民见状报警。当地法院经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判决被告人徐某某犯高空抛物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学习支架一:思维导图框架

◎思考角度一:从违法行为的危害程度(性质)看

◎思考角度二:从违反宪法的类别看

违反宪法名称违反宪法类型承担宪法责任违法行为类别案例一案例二案例三

学习支架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内容。

“同样是高空抛物,为什么违法者受到的处罚截然不同?”这个驱动性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搭建的学习支架,教给了学生“列表比较”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一条主线,数例聚焦

一条主线,数例聚焦,指的是围绕一个主题,运用系列案例作为主线,设计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同一主题下的数个案例贯穿课堂始终,通过设计阶梯式问题,层次清晰,环环相扣,解决了以往法治教育课堂中存在的案例使用随意性和无序性问题,使得每个案例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贯通。在这样的课堂实践中,案例是推动知识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的桥梁,是推动知识深度内化的关键。

下面以某教师施教的《法不可违》一课为例,阐述“一条主线,数例聚焦”的案例教学法操作策略。

教师的课堂从一个小调查入手,通过统计班里点过外卖的同学人数并采访这些同学作为消费者对外卖有什么需求,使学生体会到外卖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接着教师播放外卖小哥因闯红灯、逆行等原因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视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的事故会经常发生,并进一步追问外卖小哥为了赶时间是否就能违反交通规则,违反交规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等。层层深入的问题探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使学生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违法,初步树立“法不可违”的观念。

为了让学生有效掌握“三种违法行为的联系和区别”这一学习重点,教师选用了三个典型案例,提供了相应宪法条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案例一:外卖小哥李某骑电动车超速逆行,被交警拦下,扣车并罚款20元。

宪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驾驶非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应当遵守有关交通安全的规定。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

案例二:贾某在送餐路上不慎将行人任某撞伤。贾某所属的外卖平台公司认为是贾某个人的责任,拒不赔偿。经法院审理,最终由平台公司对任某赔偿损失。

宪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案例三:外卖小哥申某骑车逆行与杨某相撞,造成杨某重伤二级,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宪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宪法依据”,对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并列表对比。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学生有效掌握了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联系和区别。

在“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外卖小哥因没有将外卖及时、完好地送到顾客家中而遭到顾客差评,一怒之下用望远镜偷窥顾客住宅,并伺机闯入顾客家中,要求顾客删除差评。学生结合相关宪法条文,思考外卖小哥的上述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并将对应的行为连线(见下图)。外卖小哥原本只想宣泄自己不满的情绪,却没想到触犯了宪法,这一案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要丰富宪法知识,提高法治意识,及时纠正不良行为,警惕一般违法行为的产生。然后学生进一步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一般违法行为,并说说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危害,从而牢固树立自觉守法的意识。

精选精编宪法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案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宪法案例选编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适切性

教师在选编宪法案例时,首先要以课程内容为依据。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程、新课标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教学依据和理论指引,宪法案例的选编也要以此为依据,满足新课程、新课标的要求,做到案例为教学服务。

(二)真实性

宪法案例必须是真实的,人为编造或过度改造的案例,是难以真正帮助学生思考与成长的。真实案例的来源可以是真实的新闻报道,也可以是宪法裁判文书。互联网时代,案例素材的获取较以往更便利了。当然,这些案例往往不能直接用于教学情境,需要教师进行规范加工处理。

(三)典型性

典型性是宪法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通过以典型宪法案例为教学材料,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宪法的实际应用。宪法条文往往抽象且晦涩难懂,难以直接理解和应用。而通过以典型案例为例,可以将宪法条文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和事件,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宪法规定的内涵和适用范围。通过将抽象的宪法条文具体化、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宪法的适用方式以及引发学生的思考,可以提高学生对宪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其宪法素养和判断力。

(四)时效性

在宪法教学中,时效性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由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频繁的立法修改,选用过于陈旧的宪法案例可能无法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现实问题,并可能导致与现行宪法相悖的宪法知识错误。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必须确保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教师可以选择近期发生的案例,特别是与当下社会热点和宪法改革密切相关的案例。这样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宪法的学习更具现实意义。同时,时效性强的案例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最新的宪法动态和司法实践,从而保持对宪法知识的更新和适应能力。

(五)探究性

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探究、感悟、反思和建构。为了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选编的宪法案例应该具备一定的探究深度和广度。这意味着案例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并激发他们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具有争议性、复杂性或具有多个解释角度的案例。这样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从中获得深入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项目任务或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在典型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完整性

在选择宪法案例时,教师需要注意选择已经判决并执行的案件。对正在审理过程中或未终结的案件,由于公共舆论可能对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和独立性产生影响,因此其不适合作为教学案例。选择已经判决并执行的案件可以确保案件的完整性和权威性。这些案件已经经历了司法程序的各个阶段,经过合法程序的审理和判决,并得到实际执行,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加真实和可靠的宪法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宪法适用的全过程和实际效果。

猜你喜欢打篮球宪法案例宪法伴我们成长青少年法治教育(2021年1期)2021-06-06案例4 奔跑吧,少年!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宪法伴我们成长》青少年法治教育(2020年1期)2020-06-07小熊打篮球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2期)2020-02-04海浪“打篮球”创新作文(小学版)(2019年25期)2019-12-07打篮球阅读(快乐英语中年级)(2019年6期)2019-09-10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二数学)(2019年6期)2019-06-24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人大建设(2018年4期)2018-06-26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打篮球小学生导刊(2017年17期)2017-05-17

推荐访问:素养 法治 培育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927/10958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