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傅家屯东遗址发掘简报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9-27 15:00:31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 傅家屯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蜚克图镇傅家屯东约200米处。2021年8—11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吉黑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对工程建设涉及的傅家屯东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包含大量建筑构件在内的金代遗物。

傅家屯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蜚克图镇胜利村傅家屯东约200米处,西南距阿城区约20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5°44′42.18″,东经127°04′27.86″,海拔165米(图一)。该遗址于2021年5月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吉黑高速公路沿线开展考古调查时发现并进行了考古勘探,最后确认该遗址的年代为辽金时期,分布面积约6000平方米。遗址地势较为开阔,南部略高于北部。地表原为农业旱田地,中间有一条东西向的乡间道路占压了遗址的部分范围。

图一 傅家屯东遗址位置示意图

为配合吉黑高速山河(吉黑省界)至哈尔滨(永源镇)段工程项目建设,2021年8—11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尔滨市阿城区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傅家屯东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050平方米,清理出金代的房址、灰坑、灰沟等遗迹7处,出土陶、瓷、铜、铁、石器等各类遗物多件。

1.布方情况

此次发掘所布探方较为分散,部分探方因规避村民的经济林木未按正方向布方,且部分探方据遗迹形制走向加以扩方。

此次发掘共分为3个发掘区,各区探方编号由第一区至第三区依序顺次排列,一至三区编号为2021AFT01—2021AFT40(为叙述方便,以下表述均省去“2021AF”)。各区探方具体情况为:第一区位于乡村道路的南侧,共布正南北向5米×5米探方16个(编号T01—T16),加扩方实际发掘面积约415平方米。第二区位于乡村道路的北侧,其东侧为工程征地范围的东源,西侧有乡民种植的经济林木,该区域仅能依实际工作范围布方向为北偏西35°的5米×5米探方20个(编号T17—T36),加扩方实际发掘面积约为525平方米。第三区位于乡村道路的北侧,第二发掘区的西侧,布方向为北偏西35°的5米×5米探方4个(编号T37—T40),加扩方实际发掘面积约为110平方米。3个发掘区涵盖了该遗址所能发掘范围的绝大部分(图二)。

图二 遗址探方分布图

2.地层堆积

遗址地层堆积较为简单,三个区的地层堆积都见有两层堆积,只是第一区相比于其他两区,地层厚度略薄。以T18北壁(图三)为例介绍如下。

图三 T18北壁剖面图

第1层:耕土层,黑灰色,土质松散,厚20~27厘米。包含有现代垃圾、植物根茎,以及少量的泥质灰陶片和砖瓦碎块。

第2层:黑褐色,土质松散,厚33~47厘米,全方分布。含有少许的红烧土、木炭颗粒,出土的遗物见有少量的布纹瓦残块、兽骨及泥质灰陶片,开口于此层下的遗迹单位有F1。

第2层下即为黄色生土,质地坚硬纯净。

该遗址发掘出土有灰沟、灰坑、房址等7处遗迹,分述如下。

1.灰沟

仅发现1条(G1)。G1,东北—西南向贯穿T01—T04,开口于耕土层下,打破第2层和生土。平面呈带状,沟身平直,宽窄、深浅近似,底部平坦,无人为加工痕迹(图四)。发掘揭露出长11.5、宽1.2~2、深0.7米。沟内填充质地松散富含炭屑的黑褐色与黄褐色黏土的杂花土。遗物出土较少,仅见少量的破碎严重的布纹瓦、青砖残块以及个别的泥质灰陶片。

图四 G1平、剖面图

2.灰坑

共清理出4个,依平面形制可分为3种,椭圆形1个、近圆形2个和长方形1个。各举一例说明。

H1,椭圆形。位于T17的西南部,部分伸入T17的西壁之下。开口于第1层下,打破第2层及生土。平面呈椭圆形,长径出露2.7、短径1.5、深0.55米。直壁、平底,壁底无人为加工痕迹(图五)。坑内填土为黑、黄色相杂的花土,质地松散,包含零星的炭屑。坑内遗物较少,仅见破碎的青砖、布纹瓦、泥质灰陶片及少量的动物骨骼。

图五 H1平、剖面图

H2,近圆形。位于T20的西部,部分伸入T20的西壁之下。开口于第1层下,打破第2层及生土。平面出露呈半圆形,直径约1.3、深0.7米。弧壁、寰底,壁底无人为加工痕迹(图六)。坑内填土为黑、黄色相杂的花土,质地松散,包含零星的炭屑。坑内遗物较少,仅见破碎的青砖、布纹瓦、泥质灰陶片,无成形器物。

图六 H2平、剖面图

H4,长方形。紧邻T38的西南部,大部分被乡村道路占压和破坏,仅剩北壁完整。开口于第1层下,打破第2层及生土。残存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残宽0.7、深1.3米。直壁、寰底。壁、底无人为加工痕迹(图七)。坑内填土为黑褐色、黄褐色相杂的花土,质地松散,包含大量的炭块、灰烬。坑内遗物较多,大多为残破的青砖、布纹瓦、瓦当和檐头板瓦的碎块,另见有泥质灰陶器、玉石碗、铁削、铁钉、耀州窑瓷碗等遗物,陶器可辨器形有罐、瓮、甑等。

图七 H4平、剖面图

3.房址

共清理出2座,皆为半地穴式建筑。分别介绍如下。

F1,位于T18的东部,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生土。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6.1、东西宽约5、穴壁残高0.3~0.7米,方向北偏西27°。东南角因埋设有一现代电线杆,故未发掘,整体发掘面积约32平方米。在室内西、北壁边设置有3道宽窄相近的火炕洞,宽约0.2~0.32、深约0.25~0.34米。炕洞直接开挖于生土之上,洞壁均为纯净的生土构筑,洞底由西北向东北逐渐抬高,洞壁两侧随底部抬高由砖红色渐变成烟褐色,洞中覆盖有黑灰,并放置有少量的无规律排列的小石块。3条烟道在房屋的东北角最终汇聚成出烟口。灶位于室内的中部,连接于火炕的西南端上,平面近圆形,直径0.56米。其内壁为砖红色,内填有红烧土、烟熏土,东侧有一平面近似圆形的低于居住面的浅坑,为烧火时的作业面,上有灶门与灶膛相通。居住面与现存的炕面近似平齐,居住面未经特殊加工,较为平整,南部低于北部。未发现柱洞和门道。房屋的废弃堆积中出土有少量的陶制建筑构件碎块和泥质灰陶器残件,灶口处出土有零星的泥质灰陶器口沿残片(图八;图九)。

图八 F1平、剖面图

F2,位于T05的西南部,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生土。平面呈方形,南北长3.5、东西宽3.2、穴壁残高0.15~0.32米,方向北偏西35°,面积约11平方米。在室内东、北壁边设置有2道宽窄相近的火炕洞,宽0.2~0.25、深0.2~0.28米。炕洞直接开挖于生土之上,洞壁均为纯净的生土构筑,洞底由东北向西北逐渐抬高,洞壁两侧随底部抬高由砖红色渐变成烟褐色,洞中覆盖有黑色灰烬。2条烟道在房屋的西北角汇聚成出烟口,出烟口为2块陶制板瓦叠压搭制而成。灶位于室内的中南部,连接于火炕的东南端上,平面近圆形,直径0.35米。内壁烧制呈砖红色,内填有红烧土、烟熏土,西侧有一平面近似方形的低于居住面的浅坑,应为烧火时的作业面,上有灶门与灶膛相通。灶口东侧放置有3块石块,功能有待考证。居住面低于现存的炕面,与炕洞底面近似平齐,居住面未经特殊加工,较为平整、坚硬。未发现柱洞和门道。房屋的废弃堆积和地面上皆无任何遗物出土(图一○;图一一)。

图一一 F2航拍图(上为北)

此次发掘共出土陶、瓷、石、金属、骨、料器等各类遗物多件。其中,以陶器为主,其次为金属器,其他器类数量较少。现以质地之别分述如下。

(一)陶器

陶器数量占遗物出土总数量的绝大多数,依功能可分为3类,建筑构件、生活用具、陶质工具。

1.建筑构件

数量较多,种类有砖、瓦、瓦当、鸱吻、凤鸟、龙角及陶饰件等。

砖 均为泥质青灰色,模制。未见完整器。H4∶27,青灰色,素面。残长12、宽17.2、厚5厘米(图一二,1)。H4∶28,青灰色,一面为素面,另一面有残存的四根压印手指纹。残长14.4、残宽16.8、厚5厘米(图一二,2)。

板瓦 残件较多,可复原2件。平面呈梯形,窄缘薄,宽缘厚,两侧缘有内切痕。凸面光素,有轮旋痕,凹面平整,饰布纹。F2∶1,泥质青灰陶,通长8.8、窄缘4.8、宽缘6、厚1.2厘米(图一二,3)。F2∶2,泥质灰褐陶,通长9.2、窄缘5.2、宽缘6.4、厚1.6厘米(图一二,4)。

图一二 出土陶器1、2.砖(H4∶27 H4∶28) 3、4.板瓦(F2∶1 F2∶2) 5.B型檐头板瓦(H4∶45) 6.C型檐头板瓦(T35②∶9) 7.D型檐头板瓦(H4∶17) 8.A型檐头板瓦(F1∶6)

檐头板瓦 11件,均残,依檐头纹饰不同可分四型。

A型 7件。泥质灰陶。滴水与瓦身相接处呈直角。滴水上饰有连续的压印纹,纹饰呈五段式布局,第一段与第三段各为1条素面凸棱,第二段和第四段均为由短斜线组成的连续波折纹,位于唇面的第五段为斜向波浪形按压纹,指窝内饰2~4条不等的戳压短条纹。F1∶6,青灰色,滴水上纹饰第一段的素面凸棱被刮抹的不甚明显,第五段的指窝内饰4条戳压短条纹。残长14.4、宽25.4厘米(图一二,8)。

B型 1件。泥质黑灰陶。H4∶45,滴水与瓦身相接处呈钝角。滴水上纹饰呈五段式布局,第一段至第四段的纹饰完全相同,皆为短斜线组成的连续波折纹下配素面凸棱,只是第四段上的纹饰被第五段所挤压变形,第五段为位于唇面的斜向波浪形按压纹,指窝内饰7条戳压短条纹。残长6、残宽14.2厘米(图一二,5)。

C型 2件。泥质灰陶。滴水与瓦身相接处呈钝角。滴水上纹饰呈四段式布局,第一段为素面凸棱,第二段凸棱上饰以斜向连续的“丰”字形戳压纹,第三段凸棱呈波浪形,第四段为斜向波浪形按压纹,指窝内饰4条戳压短条纹。T35②∶9,青灰色,残长7.2、残宽17.4厘米(图一二,6)。

D型 1件。H4∶17,泥质灰陶,滴水上纹饰呈五段式布局,第一段为上饰斜向戳压坑点纹的窄幅凸棱,第二段、第三段同为上饰斜向戳压坑点纹的宽幅凸棱,第四段为素面宽幅凸棱,位于唇面的第五段为斜向波浪形按压纹,指窝内饰6条戳压短条纹。残长10.2、残宽23厘米(图一二,7)。

垒脊瓦 数量少,均残。平面呈长方形,凸面为素面、凹面饰布纹,两端头抹光平整。T35②∶6,泥质灰褐陶,残长20、宽12.8、厚2.4厘米(图一三,1)。H4∶30,泥质灰褐陶,形体较小,残长11.2、宽9.4、厚2.4厘米(图一三,2)。

筒瓦 均为残件。F1∶9,泥质青灰陶,残存瓦尾,长舌,身舌呈钝角相接,瓦舌上饰有3道凸弦纹。残长15.2、残宽11.6厘米(图一三,3)。

花草纹瓦当 数量少,均残。边轮平于或略低于当面,中部为浅浮雕的花卉纹,边轮与当面以联珠纹、凸弦纹为界。F1∶7,泥质灰褐陶,边轮略低于当面,以一周联珠纹为界,当面残存有浮雕的花草纹。边轮宽2.9、厚1.4厘米(图一三,4)。T36②∶2,泥质灰褐陶,边轮齐平于当面,以一周联珠纹、凸弦纹为界,当面残存有浮雕的花草纹。边轮宽1.7、厚1厘米(图一三,5)。

鸱吻 泥质灰褐陶,全为局部残块。H4∶41,舌部,前端窄,后端宽,舌面中间刻有一道凹槽。残长8.7、残宽4.2~5.9、厚0.7~1.7厘米(图一三,6)。T35②∶3,舌部,前端窄,后端宽,舌面中间刻有两道凹槽。残长12、残宽3.9~6.2、厚2厘米(图一三,7)。T35②∶10,耳部,耳窝内饰三道刻划纹,外侧饰随意戳刺纹。残长10.8、残宽8.4、厚1.5~5厘米(图一三,8)。T35②∶12,耳部,形体略小。耳窝内饰三道刻划纹,外侧饰两周随意戳刺纹。残长7.5、残宽6.5、厚1.3~3.1厘米(图一三,9)。T33②∶14,牙齿,圆锥状,齿体外侧饰三道刻划纹。残长5.7、残宽4.3厘米(图一四,8)。

图一三 出土陶器1、2.垒脊瓦(T35②∶6 H4∶30) 3.筒瓦(F1∶9) 4、5.瓦当(F1∶7 T36②∶2) 6—9.鸱吻(H4∶41 T35②∶3 T35②∶10 T35②∶12)

凤鸟 2件。均为泥质灰褐陶。H4∶18,凤首及颈部右侧残块。眉毛弓起,凤眼圆睁,喙部较大,喙尖下勾,发羽下披,尾部向上飘扬。颈上披竖向颈羽。残长10、宽9.6、厚3.8厘米(图一四,3)。T34②∶7,翅膀残件。正反两面饰有直线刻划纹。残长8.2、宽5.5、厚1.6厘米(图一四,10)。

龙角 1件。F1∶5,完整。整体呈“S”形,角顶端向下弯曲,下部侧分支,生出一个向上的小角。角身中部饰多道刻划纹,角体两侧饰凹弦纹,角根外侧饰有多点戳刺圆点纹。角体外侧扁圆,内侧平整,截面呈扁半圆形。长33.6、宽7.6、厚3.4厘米(图一四,2;图一五)。

饰件 多为破碎残件。T33②∶3,残体呈长条状,表面有捏塑痕,不甚光滑。残长15.8、宽5.1、厚2.3厘米(图一四,1)。T34②∶8,残体呈圆柱状,刮抹光滑。残长8.6、直径2.7厘米(图一四,4)。T33②∶2,残体呈四边形,正面饰有弧线刻划纹。残宽8、厚1.7厘米(图一四,5)。T34②∶6,残体呈四边形,正面上刻两道刻花纹。残宽6.8、厚3.9厘米(图一四,6)。H4∶40,残体呈四边形,正面饰有多道刻划纹。残长10.4、残宽5.1~7.4、厚3.2厘米(图一四,7)。G1∶1,残体近椭圆形,正面饰有弧线刻划纹、戳刺纹。残宽2.6~5、厚0.3~2.2厘米(图一四,9)。T34②∶5,残体近三角形,正面上一边圆弧突起,一边近残断处刻有联弧纹。残宽9.2、厚1.5~2.7厘米(图一四,11)。T35②∶5,残体近三角形,正面刻有四道刻划纹。残宽8.4、厚2.4厘米(图一四,12)。

图一四 出土陶器1、4—7、9、11、12.饰件(T33②∶3 T34②∶8 T33②∶2 T34②∶6 H4∶40 G1∶1 T34②∶5 T35②∶5) 2.龙角(F1∶5) 3、10.凤鸟(H4∶18 T34②∶7) 8.鸱 吻(T33②∶14)

2.生活用具

数量最多,均残片,无可复原器。陶器均泥质轮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陶色以灰陶为主,另见少量的黑灰色。器物形制可见罐、瓮、壶、瓶、甑、盆等。

罐 均为残片。H4∶53,口沿残片,泥质灰黑陶。侈口,微卷沿,口沿内侧弧曲形成浅碗形口。口径23.4厘米(图一六,5)。

瓮 侈口、卷沿。口径较大、胎体厚重。H4∶44,口沿残片,泥质灰黑陶。口径46.7厘米(图一六,1)。F1∶13,口沿残片,泥质灰黑陶。口径45.3厘米(图一六,2)。H4∶52,口沿残片,泥质灰黑陶。器壁较薄。口径33.3、壁厚0.6~0.8厘米(图一六,4)。H4∶50,口沿残片,泥质灰陶。弧腹。口径40厘米(图一六,7)。F1∶10,口沿残片,泥质灰陶。鼓腹。口沿外侧下方饰一周波浪形指压纹。口径32厘米(图一六,12)。F1∶11,口沿残片,泥质灰陶。鼓腹。口径38厘米(图一六,13)。

壶 2件。口沿残片,泥质灰陶。侈口、卷沿、圆唇、长颈。H4∶49,鼓腹。口径16厘米(图一六,11)。F1∶12,仅余口部。口径18厘米(图一六,14)。

瓶 2件。H1∶1,口沿残片,泥质黑灰陶。侈口、卷沿、圆唇,口沿捏塑成花边形。口径10厘米(图一六,6)。H4∶46,底部残片,泥质灰黑陶,斜直腹,平底。内壁上轮制痕迹明显。底径11、残高9厘米(图一六,15)。

甑 1件。H4∶47,泥质灰黑陶,口沿缺失,斜直腹,平底,底面残留有4个大孔,孔缘光滑。底径26、残高20厘米(图一六,9)。

盆 3件。H4∶48,口沿残片,泥质灰陶。侈口,平折沿,弧腹。口径47厘米(图一六,3)。H4∶51,口沿残片,泥质黑褐陶。形体较小。侈口,卷沿,弧腹。口径25.6、残高11厘米(图一六,8)。H4∶54,泥质灰黑陶。敞口,卷沿,斜直腹,平底。器壁内侧上留有清晰的轮制痕。口径58.4、底径31.33、高22厘米(图一六,10;图一七)。

图一五 陶龙角(F1∶5)

图一六 出土陶器1、2、4、7、12、13.瓮(H4∶44 F1∶13 H4∶52 H4∶50 F1∶10 F1∶11) 5.罐(H4∶53) 11、14.壶(H4∶49 F1∶12) 6、15.瓶(H1∶1 H4∶46) 3、8、10.盆(H4∶48 H4∶51 H4∶54) 9.甑(H4∶47)

图一七 陶盆(H4∶54)

3.陶质工具

见有陶球、陶饼等器物。

球 2件。泥质,火候较高,手制,圆球形。F1∶2,黑褐陶,直径2.4厘米(图一八,17)。F1∶1,黄褐陶,直径2厘米(图一八,18)。

饼 1件。H4∶16,泥质灰褐陶,以凹面施布纹、凸面素面的板瓦残片打磨而成,平面近圆形。直径约7.2、厚约2厘米(图一八,15)。

(二)瓷器

数量少,多为残片,以白釉瓷居多,另见少量的青釉瓷和酱釉瓷。器物形制有碗、器柄等。

碗 多破碎残片,可复原仅2件。H4∶22,侈口,圆唇,弧腹,矮圈足。青灰胎,釉色青翠,内、外壁满釉。内壁刻折枝牡丹花叶纹,枝叶繁茂,叶片舒展,整体布局适度而典雅;外壁口沿下刻有三周凹弦纹。此碗形体较大,为耀州窑精致器物。口径28.2、底径10.4、高11.4厘米(图一八,1;图一九)。T20②∶1,侈口,尖圆唇,曲腹,矮圈足。灰白胎,白釉,釉色白中泛黄,内、外壁满釉。口径23、底径10.4、高9.2厘米(图一八,2)。H4∶36,碗口。灰白胎,白釉,内、外壁满釉,唇部不施釉形成芒口。侈口,尖唇。壁厚0.3厘米(图一八,11)。H4∶35,碗口。灰白胎,白釉。侈口,尖唇,唇部加厚(图一八,12)。T36②∶3,碗底。灰白胎,白釉,釉色白中泛黄,满釉。器底内壁刻有花叶纹。底厚0.6厘米(图一八,13)。H4∶39,腹片。灰白胎,白釉,内、外壁满釉,器内壁刻有花叶纹。壁厚0.5厘米(图一八,14)。

图一八 出土器物1、2、11—14.瓷碗(H4∶22 T20②∶1 H4∶36 H4∶35 T36②∶3 H4∶39) 3—10.玉石盘(H4∶23 H4∶56 H4∶29 H4∶33 H4∶55 H4∶24 H4∶26 H4∶25) 15.陶饼(H4∶16) 16.瓷器柄(H4∶15) 17、18.陶球(F1∶2 F1∶1)

图一九 瓷碗(H4∶22)

器柄 1件。H4∶15,整体呈弧曲状。柄部刻划有螺旋形凹弦纹。外饰白釉。直径1、残高4.8厘米(图一八,16)。

(三)石器

种类有玉石盘、磨光石器等。

玉石盘 多为残片,修复仅1件。质地为滑石,内含云母片,颜色不一,器体轻薄,细腻光滑。H4∶23,青灰色。侈口,圆唇,弧腹,矮圈足,平底。口径24.6、底径15、高4.3厘米(图一八,3;图二○)。H4∶56,青灰色,仅余口部。侈口,圆唇,弧腹。口径22、残高2.2厘米(图一八,4)。H4∶29,青灰色,仅余口部。侈口,圆唇,弧腹。口径20、残高3厘米(图一八,5)。H4∶33,青黑色,仅余口部。直口,方唇。口径18、残高2.2厘米(图一八,6)。H4∶55,土黄色,余底部。矮圈足,平底。底径14、残高1.4厘米(图一八,7)。H4∶24,青灰色,仅余底部。矮圈足,平底。底径14、残高1厘米(图一八,8)。H4∶26,青黑色,仅余底部。矮圈足,平底。底径12、残高1.2厘米(图一八,9)。H4∶25,青灰色,仅余底部。矮圈足,平底。底径9、残高1.6厘米(图一八,10)。

图二○ 玉石盘(H4∶23)

磨光石器 1件。T33②∶1,青褐色细砂岩,整体破损严重。残存的器体一侧边平齐,其余三边缺失,正面光滑平直,底面刻凿痕明显。残长13.5、残宽8.8、厚2.2~3.3厘米(图二一,15)。

(四)金属器

见有少量的铁器和铜器,皆已锈蚀。

1.铁器

种类有镞、钉、管状器、削等。

镞 1件。T19②∶1,锻制,平铲状尖峰,镞身中部内收,截面呈四棱柱形,方铤,向尾部斜收。通长12.2、铤长3.9厘米(图二一,1)。

钉 锻打而成,数量较多。依钉帽形制可分二型。

A型:圆形帽钉。1件。T17②∶1,钉帽为扁圆形,钉身为四棱锥状。通长9、钉帽直径1.4厘米(图二一,2)。

B型:三角形帽钉。完整者6件。帽钉呈三角形,向一侧平折,钉身呈四棱锥状。F1∶4,钉身略有弧曲,通长7.4厘米(图二一,3)。T35②∶1,通长5.9厘米(图二一,4)。H4∶9,通长7厘米(图二一,5)。T36②∶1,钉身略有弧曲,通长7厘米(图二一,6)。T35②∶2,两端残缺,残长7.5厘米(图二一,7)。

管状器 1件。H4∶13,残缺较多。整体呈顶窄底宽的圆管状,顶部和器身上残留有外凸枝杈,底部为圆形銎口。残长5、銎口径1、中空进深3.8厘米(图二一,8)。

削 5件。均锻制。依刀身形制可分两型。

A型 3件。直背,斜直刃。H4∶4,仅余刀身中前端。残长5.6厘米(图二一,9)。H4∶1,尖部略残,刀身后部有斜收的铁柄,柄部上附带有木质朽痕。长15.7、刀身长8厘米(图二一,11)。

B型 1件。F1∶3,出土时刀身弯曲。弧背,弧刃,尖端上翘,柄部下端内收。长11.2、刀身长7.4厘米(图二一,10)。

2.铜器

种类有环、钱币等。

环 1件。H4②∶2,通体呈青绿色,整体由15个形制相同的矮体圆柱联结而成一圆形环体,每一矮体圆柱正面外缘上饰有一圈极细小的联珠纹,中间饰有一圆形乳突,背面平整。环直径3.9、厚0.4厘米(图二一,12)。

钱币 1枚。T34②∶2,方孔圆钱,正面钱文为楷书体“治平通宝”,背素面。直径2.4厘米。

(五)骨器

1件。F1∶8,用牛股骨制作骨器的剩余料,切割口平直光滑。切割口长7、宽5.2厘米(图二一,14)。

(六)料器

1件。H4∶3,黑褐色围棋子,整体呈馒头状。顶面圆弧,底面平直。直径1.6、厚0.8厘米(图二一,13)。

图二一 出土器物1.铁镞(T19②∶1) 2—7.铁钉(T17②∶1 F1∶4 T35②∶1 H4∶9 T36②∶1 T35②∶2) 8.铁管状器(H4∶13) 9—11.铁削(H4∶4 F1∶3 H4∶1) 12.铜环(H4②∶2) 13.围棋子(H4∶3) 14.骨器(F1∶8) 15.磨光石器(T33②∶1)

阿城区傅家屯东遗址地层堆积简单,各单位出土遗物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应是一处同一时期单一文化堆积的遗址。遗址中出土的众多的陶制建筑构件,如砖、瓦、檐头板瓦、龙角、凤鸟、鸱吻等,与阿城区金上京遗址①发掘出土的同类器除大小有个别差异之外,纹饰几乎完全相同,是金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构件样式。遗址出土的折沿盆、卷沿罐、长颈壶、大孔甑、铲形铁镞等器物,与阿城区金上京遗址、阿城区赵家崴子遗址②、吉林省德惠市迎新遗址③、吉林省扶余县西车家店金代遗址④、吉林省白城市孙长青遗址⑤、辽宁阜新市八家子金元时期遗址⑥等诸多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相近似,据此推测,遗址的年代应为金代。

该遗址发掘范围内遗迹稀疏,仅见数量稀少的房址、灰坑、灰沟等,可见该遗址的性质应是普通的平民居住址,并非当时人类活动的中心区域。遗址中出土遗物数量较少,且多残损严重,种类除少量日常生活器具外,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与该遗址级别完全不相符的陶质建筑构件、玉石碗及精美的耀州窑瓷碗等不同质地的高等级遗物,是否暗示着在该遗址附近还有更高等级的遗址存在,而这处高等级遗址是现存于该遗址东南方的东城子城址还是有其他遗址,需进行下一步的考古工作来证实。

注 释:

①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上京皇城西部建筑址2015年发掘简报》,《考古》2017年第6期;《黑龙江金上京遗址考古发掘获得新成果》,《中国文物报》2018年6月1日第8版;《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上京南城南垣西门址发掘简报》,《考古》2019年第5期;《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上京城垣遗迹2013年发掘简报》,《北方文物》2021年第6期。

②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赵家崴子遗址发掘报告》,《北方文物》2010年第2期。

③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德惠市迎新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北方文物》2009年第4期。

④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扶余县西车家店金代遗址的发掘》,《北方文物》2009年第3期。

⑤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白城市孙长青遗址发掘简报》,《北方文物》2010年第4期。

⑥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阜新市文物管理办公室:《辽宁阜新市八家子金元时期遗址发掘报告》,《北方文物》2017年第2期。

猜你喜欢灰陶残片泥质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10-17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成长(2020年6期)2020-05-25英藏西夏文《庄子》残片考释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9期)2018-08-11两则未刊俄藏《天盛律令》残片考释西夏学(2018年1期)2018-04-29时光残片艺品(2017年2期)2017-07-21陶器丝绸之路(2017年8期)2017-05-26某泵站厂房泥质粉砂岩地基固结沉降有限元分析水利科技与经济(2016年8期)2016-04-22不同泥质配比条件下剩余污泥的深度减容研究环境科技(2015年5期)2015-11-08高升油田泥质细粉砂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石油地质与工程(2014年1期)2014-02-28

推荐访问:阿城 哈尔滨市 黑龙江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927/10958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