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2023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8篇(2023年)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10-10 17:30:04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8篇,供大家参考。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8篇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篇1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

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1.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脊梁。回望上下五千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要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2.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到那时,“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我们党始终带领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也要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进入新时代,我们走上了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他还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升。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发展。发展是基础,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没有发展,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

要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同时,还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体现出来,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展示出来。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3.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坚持群众路线,核心的问题是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是靠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起家,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要从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方法。党的领导工作的正确方法,就是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又到群众中宣传解释,将决策化为群众的行动,并在群众实践中检验这些决策是否正确。

坚持走群众路线,绝不是喊喊口号走走过场,而是要诚心诚意、实打实做。要善于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善于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使作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心民意。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既解决认识提高问题,又解决行动自觉问题,使群众路线落地稳、扎根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贯穿到党的全部工作中。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篇2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15)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6)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建立在我们党九十多年长期奋斗基础上,而其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则可追溯到更远。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更加充分地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放在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程中去把握。

社会主义五百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程。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给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由此从空想走向科学。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由此从理论走向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特别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由此从一国实践走向多国发展。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科学回答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发展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确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7)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坚持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

(18)抚今追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九十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搞清楚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及其演进,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就能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1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用事实来说话、由人民来评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使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推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

(20)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这就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等。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现在,有些人议论这个道路、那个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别有用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21)党的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并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互促进、统筹联动,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和部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践深入,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这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更带来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五位一体”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整体性目标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相协调,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我国发展新特征确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抉择。这一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相继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专题研究,完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顶层设计。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个“全面”相互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整体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要深刻认识“四个全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其作为具有内在理论和实践逻辑关系的统一体来把握和理解,努力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2)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战略重点,实现关键突破。要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个战略举措不放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4.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一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同时应当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我们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2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产物。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坚定“四个自信”,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5.丰富和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9)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同时,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在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思想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30)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指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完全正确的。

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样,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当代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让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6.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3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持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要看到,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对社会主义这个在中国只实践了几十年的新事物,我们的认识和把握还非常有限。事业越发展、改革越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32)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比崇高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奋勇开拓、深化发展,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更好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更好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水平。全面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全面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全面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全面从严治党水平。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我们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必须勇于改革创新,勇于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尽责,不断交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篇3

通过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文章精神,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干部必须要做到三点:一是坚定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好民生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作为党员,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强化责任担当,锐意开拓进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奋斗,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二是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员干部要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幸福。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历史的发展虽是曲折的,但前进的方向总是不变的,作为党员,不能被外界一时一地“风吹草动”干扰,不能信谣传谣,要坚定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凝神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履行好自身的职责,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定力。三是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于一名普通党员,能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的贡献就是在本职岗位上踏实苦干,实干是最起码的标准。只有实干才能够有所作为,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在其位谋其政,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各项工作从大局出发,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把服务具体化,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把方便群众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篇4

近日,研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尤其是第四点我们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给我感触。

离开现实工作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我做为一名人民教师,我需要坚守我的职业,献身于教育事业,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学生,把自己会的一切交给学生,不仅传授他们知识,更需要让他们学会爱国,培养他们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希望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共产主义的信仰,经过一代一代的努力,最后可以实现我们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时代是进步的,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开拓中前进的。做为优秀的人民教师和一名合格的党员,我也需要终身学习,不仅要坚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党章》、《党规》、《准则》、《条例》等,还要及时关注社会的最新动态,这样才能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师职业上更好地引导学生,奉献自己。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篇5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

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1.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脊梁。回望上下五千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要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2.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到那时,“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我们党始终带领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也要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进入新时代,我们走上了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他还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升。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发展。发展是基础,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没有发展,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

要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同时,还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体现出来,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展示出来。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3.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坚持群众路线,核心的问题是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是靠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起家,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要从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方法。党的领导工作的正确方法,就是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又到群众中宣传解释,将决策化为群众的行动,并在群众实践中检验这些决策是否正确。

坚持走群众路线,绝不是喊喊口号走走过场,而是要诚心诚意、实打实做。要善于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善于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使作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心民意。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既解决认识提高问题,又解决行动自觉问题,使群众路线落地稳、扎根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贯穿到党的全部工作中。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篇6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15)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6)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建立在我们党九十多年长期奋斗基础上,而其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则可追溯到更远。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更加充分地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放在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程中去把握。

社会主义五百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程。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给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由此从空想走向科学。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由此从理论走向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特别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由此从一国实践走向多国发展。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科学回答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发展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确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7)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坚持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

(18)抚今追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九十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搞清楚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及其演进,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就能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1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用事实来说话、由人民来评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使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推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

(20)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这就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等。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现在,有些人议论这个道路、那个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别有用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21)党的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并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互促进、统筹联动,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和部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践深入,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这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更带来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五位一体”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整体性目标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相协调,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我国发展新特征确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抉择。这一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相继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专题研究,完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顶层设计。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个“全面”相互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整体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要深刻认识“四个全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其作为具有内在理论和实践逻辑关系的统一体来把握和理解,努力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2)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战略重点,实现关键突破。要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个战略举措不放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4.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一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同时应当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我们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2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产物。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坚定“四个自信”,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5.丰富和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9)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同时,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在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思想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30)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指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完全正确的。

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样,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当代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让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6.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3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持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要看到,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对社会主义这个在中国只实践了几十年的新事物,我们的认识和把握还非常有限。事业越发展、改革越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32)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比崇高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奋勇开拓、深化发展,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更好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更好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水平。全面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全面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全面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全面从严治党水平。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我们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必须勇于改革创新,勇于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尽责,不断交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篇7

通过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文章精神,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干部必须要做到三点:一是坚定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好民生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作为党员,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强化责任担当,锐意开拓进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奋斗,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二是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员干部要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幸福。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历史的发展虽是曲折的,但前进的方向总是不变的,作为党员,不能被外界一时一地“风吹草动”干扰,不能信谣传谣,要坚定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凝神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履行好自身的职责,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定力。三是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于一名普通党员,能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的贡献就是在本职岗位上踏实苦干,实干是最起码的标准。只有实干才能够有所作为,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在其位谋其政,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各项工作从大局出发,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把服务具体化,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把方便群众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篇8

近日,研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尤其是第四点我们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给我感触。

离开现实工作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我做为一名人民教师,我需要坚守我的职业,献身于教育事业,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学生,把自己会的一切交给学生,不仅传授他们知识,更需要让他们学会爱国,培养他们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希望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共产主义的信仰,经过一代一代的努力,最后可以实现我们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时代是进步的,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开拓中前进的。做为优秀的人民教师和一名合格的党员,我也需要终身学习,不仅要坚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党章》、《党规》、《准则》、《条例》等,还要及时关注社会的最新动态,这样才能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师职业上更好地引导学生,奉献自己。

推荐访问: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1010/11110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