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抗战家书读后感8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16 14:20:09

抗战家书读后感第2篇那天,在完成了一场讲解任务之后,我在科室的书柜中翻阅着书籍,不经意间发现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出版的《重读抗战家书》,全书前后仅140页。于是,晚上我沉下心来,通读了这本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抗战家书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抗战家书读后感8篇

抗战家书读后感 第2篇

那天,在完成了一场讲解任务之后,我在科室的书柜中翻阅着书籍,不经意间发现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出版的《重读抗战家书》,全书前后仅140页。

于是,晚上我沉下心来,通读了这本书。这一封封家书集合了无数英雄的血和泪,可以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中“英雄史诗”的一页。这本书中记载了32位爱国志士、抗战将士的32篇个人简介及抗战家书,每封家书背后都埋藏着许许多多的生离死别。这些家书,展现了革命英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他们当中,有高唱《红旗歌》,从容就义的“红枪白马女政委”赵一曼,为了国家,她舍弃家中未满三岁的儿子,毅然前往东北抗日,从此音讯全无,仅在临死前为儿子写下了一封满怀思念的绝笔家书。

他们中,有愤然离漳,高呼“救国才能有家,国亡家安在?”的金融事业奠基人高捷成;
有将家书镌刻在灯柜上从容赴死的川军将士傅常;
有不畏艰苦,奔赴华北坚持游击抗战的抗日名将左权……

“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慷慨赴难的少将旅长蔡炳炎如是说。

阅读着这一篇篇诀别家书,给我的内心带来了极大震撼,使我不禁落下泪来。覆巢之下无完卵,在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有多少革命志士为了国家兴亡而抛家弃子、英勇就义,有些甚至连只言片语都没有留下。

阅读抗战家书更为珍惜现在。一封封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我们当下幸福的和平生活,是多少革命先辈忘我忘家,用鲜血、用生命铸就而来的。我们又怎么能怨天尤人,不珍惜当下呢?是他们的大爱给了我们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生活,没有理由不努力向上。

一封封抗战家书犹如一面面震撼人心的镜子,提醒我们要时刻对照审视自己,要珍惜光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所以,重读抗战家书,让我们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今天创造一切的先烈们。

抗战家书读后感 第3篇

家书,是一种永远值得铭记的精神财富。当第一次看中央电视台的《重读抗战家书》系列报道时,我的心中充满了震撼。一封封家书是对家庭、父母、妻儿的深情,是对家国的忠肝义胆,是对日军对中国的罪行的悲愤。抗日英烈留给家人及中华儿女的家书,是我们珍贵的财富。

在此与大家分享左权将军的家书,与大家一同走进烽火连天家国情的铮铮岁月。左权将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烽火连天不休,家书珍抵万金。报道中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深情的念着一封父亲左权将军在牺牲前三天写的家书:

"志兰:此间一切如常,惟生活则较前艰苦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的事情更多了。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见,念,念,念,念。"

1942年5月25日,也就是写完这封信的第三天,左权将军在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日军的扫荡时,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那一年,他的女儿小太北,只有两岁。

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在她42岁时,母亲将保存的11封家书寄给了她。在读到父亲的家书之后,左太北踏上了追寻父亲足迹的旅途,并将父亲的家书集结成册。

左太北说:"我就觉得我其实很幸福,我有这么好的一个父亲。我想传递的就是学习父亲的这种精神,就是心里想着国家、想着民族。大家都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和富强。"

抗战的烽火岁月中,他写给亲人的一封封家信,记载了日军的罪行,也记录了一名军人在亡国关头的悲愤。女儿左太北说,父亲在家书上写了很多,包括他在前线的所见所闻。包括日本用刀扎死孩子,烧杀抢掠。他在给母亲的信上写道,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还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的灾害已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

左权将军的家书,还记载了八路军面临的困境,但将士为国抗争之心,却未曾有分毫的动摇。1937年12月3日,左权在山西洪洞给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当局对我们仍然是苛刻,但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草,准备还吃草。"

重读这些家书,在我们大家的心中,写信的`左权似乎不再是个将军,而是一个普通的父亲,铁骨铮铮的男儿也有柔情的时刻,他在信中述说对妻子的思念,对女儿的惦念。但妻女事小,国家事大。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左权将军选择了义无反顾、选择了血洒战场。他留给女儿的这十一封家书,不仅仅是一个父亲留给女儿的珍贵回忆,也是抗战英烈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财富。

我也不由得想起我的小时候,经常会听爷爷奶奶说起当时日本鬼子侵略时,曾经所经历的艰难的岁月,每天夜晚只能点个小小的蜡烛,一听防空警报响起就四处逃避,经常为吃穿忧愁,遇到家里断粮,面对七八个孩子挨饿的痛苦,怎样通过日本人的关卡,如何将粮食从关卡外带进来,怎样乔装孕妇将粮食藏在肚子上……奶奶也会经常说以前是吃不饱穿不暖,也节约惯了,现在我们多幸福,什么都有,要珍惜,不要去浪费。每每想起小时候爷爷奶奶和我讲的这些,现在想来都是一次真真实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先辈们的正义和无畏,捍卫了国才有今天我们温暖的家。

重读沉甸甸的抗战家书,一封封家书中视死如归感天动地的悲壮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凌然精神,是我们中华儿女们取之不尽的精神之"钙",读家书也让我回忆了祖辈,使我的心灵得到洗涤和震撼教育。让我们知道现在的和平盛世,现在的丰衣足食都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繁荣。曾经多少人渴望的和平自由,必须由我们一代代去维护、开拓和创新,不去虚度每一个光阴,做最好的自己,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抗战家书读后感 第4篇

虽距国家死难者公祭日已过去有一个月的时间,抗战烈士的英雄事迹却一直在脑海中浮现。抗战烈士用他们的"英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我们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

看完《重读抗战家书》,英雄二字在我脑海久久不能散去。我被他们保家卫国不畏牺牲的豪气所折服,被他们字里行间的柔情所感动。这么多英雄的家书中,令我最难忘和感动的是王雨亭致子书。文中的“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有智慧的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教诲,更流露着一位爱国人士对国家的深深爱国情。短短几句话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们的爱国爱子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它记载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对未来的憧憬,以及誓死奔赴国难的决心,父与子选择了血洒战场。

重读完这封家书,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份家书所饱含的思念和牵挂、硝烟和苦难,更加能感受到当年抗日先烈们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一封封家书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让我得到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激励。鲁迅先生说:“惟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我仿佛回到那个祖国受侵略,人民身陷水生火热的抗战年代,看到了爱国人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青春无悔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当前,我们享受着一位位爱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美好今天,我们年轻人更应好好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从抗战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得荣思辱,居安思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担当起应有的责任。

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播放了一个特别节目,重读抗战家书,来缅怀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战场上,为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烈们,在这千千万万个英烈中,读一读左权、张自忠的家书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壮志报国情怀。

左权将军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还要灭我之种”。亡国亡种的灾害已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张自忠将军战至最后一刻,留下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临终遗言,面对日本强盗,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将自己的生死置至度处,前赴后继,与敌浴血奋战。

张自忠将军给弟弟写道:“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既到河东与弟弟等共同去牺牲,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倭寇之手,为国家民族之决心,决不半点改变”这些家书,它记载着誓死奔赴国难的决心,他们没有沉浸在儿女情长之中,而是义无返顾,先择了血洒战场。

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一封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从这些家书中汲取营养,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当前中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健时期,不再是贫弱的旧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一去不复还,我们要有忧患意识,高举爱国主义大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抗战家书读后感 第5篇

有这样一封家书,写于1936年8月2日,直到1957年才重见天日,历经整整21年。写信人是抗日英雄赵一曼女士,收信人是她的孩子——宁儿。1932年春,赵一曼在儿子宁儿未满三岁时受上级派遣,从此音讯杳无。不久后,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赵一曼成为传奇般的人物。1935年冬天,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被捕后,敌人对赵一曼严刑拷打,但赵一曼的革命意志力异常坚定,始终没有透露半点秘密。牺牲前,她给儿子留下这样一封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从赵一曼牺牲前一刻留下的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女人柔情的一面。赵一曼既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位母亲,短短数十字,流露出她对孩子的无限爱意。身为母亲,不能陪伴孩子身边,她的内心必然十分愧疚,在“国”与“家”的抉择中,她选择了前者,她把个人感情放在一旁,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国事业中,甚至为之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虽然她不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母亲,但从这封家书中可以看出,她像其他母亲一样深爱自己的孩子,她留给孩子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生命诚可贵,亲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正是许许多多像赵一曼那样抛却生命和家庭的抗日英烈,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今天的大好河山。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意味着背叛,惟有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走下去,才不负前人之牺牲。

抗战家书读后感 第6篇

中华书局出版的《重读抗战家书》,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思想的极好形式,值得每一个年轻人拜读,更值得每一个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的人拜读。

在敌寇的铁蹄面前,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之下,多少热血中华儿女抛妻弃子,义无反顾地走向前线,把一腔热血洒在了祖国的土地上。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永远抹不去英雄的伟绩。如今的我们,离枪林炮火太远太远,但重读英雄们的一封封家书,会感受到离英雄满腔的爱国热血很近很近。谁没有父母子女,谁没有身边挚爱。能够为了一个民族的解放而舍小家为大家,铸成的是中华巍巍千年不绝的国魂。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所以,重读抗战家书,让我们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今天创造一切的先烈们。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吧,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1936年8月2日,赵一曼牺牲前给儿子留下的最后一封也是唯一一封家书。我们也可能说,赵一曼不仅仅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更是为了千千万万个和她孩子一样的孩子而牺牲的,她给了后代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没有理由不努力向上。

一封封抗战家书犹如一面面震撼人心的镜子,提醒我们曾经有一群人,为了我们的生活以忘我忘家的精神,抛头颅洒热血。战争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何敢忘去英雄们不屈的英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牢记先烈们的遗志,从抗战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抗战家书读后感 第7篇

“重读抗战家书、祭拜壮士国魂”,来缅怀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战场上,为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辈们。在这些先烈中,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左权,有“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戴安澜将军,也有“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赵一曼女士。从这些抗战先烈们留下的家书中,笔者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壮志报国情怀。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也有过如花似玉的青春,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有着不俗的文人气质,为了国家的安危,民族的灾难她毅然投身革命。在革命的大家庭,她找到了幸福的婚姻,有了志同道合的爱人,有了心爱的儿子。她的爱人是弼时妻子,陈琮英的哥哥陈达邦。

赵一曼为了革命,离夫弃儿,把儿子宁儿寄养在陈达邦大哥家,投生到抗日的洪流中。1935年11月15日,赵一曼和团长王惠同,带领50多名战士在哈尔滨铁北左撇子沟附近被日军包围。赵一曼带着腿伤昏倒被俘,敌人对她进行了令人发指的折磨。她被剥得赤身裸体,手脚相缚,电流从她最私密的部位进入,用马鞭子抽打她左腕的伤口,又用鞭杆狠戳她腿部伤处。

赵一曼疼得死去活来,只有信念时刻保持着清晰。为了祖国,她献出了女人的尊严,女人的名誉,母亲的仁慈,那受难的耶稣之痛也不及她的万分之一。她用坚强的信念和意志战胜了敌人的残酷折磨,淡然面对生死,让信念之花在东北大地血一样盛开。她是我心中坚强的自由女神。

牢记“抗战精神”多一些“家国情怀”,就是要少一些个人的卑琐与私利,多一些崇高和大气。位卑未敢忘忧国,人微未敢忘忧党。封建士大夫尚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情怀,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则更要牢记“抗战精神”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爱民爱同胞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以家国为重个人私利为轻,常念同胞之冷暖,常思国之兴衰,常想党之安危。

牢记“抗战精神”多一些“家国情怀”,让“抗战精神”与“家国情怀”心手相牵,乃国之幸运、党之利益、民之福泽,也是民之责任、党之遵循、国之精神。

抗战家书读后感 第8篇

家书是家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是写信之人内心世界的反映,里面包含了在外亲人对家深深的思念和担忧,以及写信之人向家中介绍自己在外的种种情况,这是人们表达自己内心的方式。抗战家书,顾名思义,是在战场上杀敌抗战的英雄们写给家人的书信。抗战英烈家书中所记述的,既有高级将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亦有普通士兵朴素的爱国热忱,生动鲜活地展现了革命英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那些抗战英烈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了战场上。他们从自己的小家中走出,融入到国之大家当中去,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动了无数人,鼓舞着后世千百万如同他们一样在战场上拼命的战士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保卫国家,保护人民。

读了《重读抗战家书》,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鼓舞,我们应该去学习并传承他们的精神。读到每一封家书,想到他们有家却不能回家,只能为家战死在沙场上,我的鼻子就陡然一酸。

“夫今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这是1934年抗日名将吉鸿昌在走上刑场前的几个小时,写给其妻的遗书。写完信后,他从容地走上刑场,慷慨陈词:“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坐在椅子上,他又向敌人说:“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一句“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表达出了吉鸿昌将军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的情怀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气节。谁听到这句振奋人心的话会不觉热血沸腾?

抗战英烈们把他们的热血都洒在了战场上,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搭建起了抵御敌人的城墙,也在人民的心里,筑起了不朽的长城。更是用他们满腔的热血,渲染了那灿烂鲜艳的五星红旗!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通过抗战英烈的家书,来了解那段艰辛的历史。并深深的铭记:没有革命先烈的牺牲,哪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一封封抗战家书摆在眼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我们要努力!我们要珍惜!我们要拼搏!我们要勇往直前!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见证自己的努力,从而传承革命先烈们自始至终贯彻全身的爱国情怀和更多更好的品质!

推荐访问:家书 读后感 抗战 抗战家书读后感8篇 抗战家书读后感(实用8篇) 《抗战家书》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duhougan/2023/0816/9775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