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培养“真正的人”的三重逻辑与时代价值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27 16:45:04

孙 丹,徐 辉

(西南大学 1.教育学部;
2.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3.国内合作处,重庆 400715)

随着时代跃迁,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并被赋予新的使命与要求。为了科学认识与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深刻把握劳动育人的内在逻辑,在总结和借鉴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再思考、再出发。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核心,劳动教育是基础,为社会主义培养“真正的人”是终极目标。那么,“真正的人”内涵是什么?劳动教育如何能够培养“真正的人”?劳动教育培养“真正的人”思想对当前我国劳动教育有何现实意义?对这些问题做系统的梳理,有助于丰富有关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认识,助力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劳动教育。

(一)“真正的人”的涵意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真正的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应该拥有丰富和高尚的精神世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具备过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能力。他认为,“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1]180,并强调“真正的人”的精神世界“是与最先进的世界观——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思想与追求,是与人类的职能、美感、情感的财富与成果息息相关的”[1]180。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要有一种精神——人的精神,这种人的精神会在对待他人和自己本人的态度上,会在分明爱憎,在善于看到理想并为之奋斗方面表现出来。”[1]196梳理归纳苏霍姆林斯基对于“真正的人”的阐释,“真正的人”的内涵主要包括:有自尊,珍惜自己的荣誉和名声,追求道德的完美;
有丰富的智力与创造才能,有发展自己智慧的强烈意愿;
有对美的追求,能够积极地发现美、创造美;
热爱劳动,对劳动怀以崇高敬意;
有健壮的体魄。人能够成为人,究其根本是摆脱动物性而向人性方向发展,劳动是面向人的精神成长的实践活动,帮助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2]。人来到世上,是劳动把人造就成真正的人,且劳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每个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显示自己是一个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参加者、一个对邪恶深恶痛绝的人、一个公民和祖国的捍卫者、一个为别人创造幸福的人、一个成了家的人、一个母亲的儿子、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个集体主义者、最终是一个有思想的人。”[3]821综上所述,“真正的人”是具有良好的公民品格、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综合能力、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人。

(二)劳动教育与培养“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进行了创造性思考与实践[4]。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劳动是生活的基本内容,是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是快乐的源泉,是获得个人荣誉和尊严的重要途径。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感受到身为社会主义公民的自豪感、自尊感,劳动不仅使人具备生活必需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能使人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5]127,但是,“劳动”并不直接等同于“劳动教育”[6]。苏霍姆林斯基深刻认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关联,并在帕夫雷什中学开展一系列劳动教育实践。他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深刻诠释了如何使“劳动”具有“教育性”,如何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如何通过“劳动教育”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通过劳动教育培养“真正的人”,可以说,劳动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席位。他结合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实践经验,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阐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法与途径,并围绕培养“真正的人”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社会主义需要全面和谐发展的建设者,而劳动是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与道德、智力、体力及美感的发展唇齿相依。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将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和检验,而是要充分发展人的综合能力,发挥人的创造力。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劳动教育对培养“真正的人”具有多方面的功效。

(一)劳动教育可以培养“真正的人”的社会责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重视人的群居社会属性,指出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对别人产生影响,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要明白想做与能做之间的界限,尽可能使周围的人感到幸福。一个人的品格体现于做人、做事、共处等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而劳动教育对于培育和完善个人品格具有重要意义[7]。劳动是公民的首要义务,只有参加劳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不劳动就不能生存”这一道理。帕夫雷什中学的孩子们从七八岁就开始开荒种植果树,到孩子们十二三岁的时候,经过精心培育的果树已经长成一大片果园。孩子们在劳动过程中提升技能、增强意志、发挥创造力,明确了自己是一名劳动者,懂得了不劳动无收获,体会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教育还培养了孩子们对有生之物的深切关怀、怜惜之情。帕夫雷什中学的孩子们关心严冬无处栖身的小山雀,想办法为它们寻找栖身之所;
担心小树无法抵御严寒,给予它们措施保护。苏霍姆林斯基说:“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8]247这是对人的责任感的培养,也是对人的公民品格的培养。

“当男女青年吃着用自己的双手挣来的面包,穿着用自己的劳动报酬换来的衣服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懂得人的劳动价值,一定会尊重劳动和劳动的人们,一定会理解个人对家庭和集体应负的责任。”[5]322劳动使人明确自己的公民身份,体会作为公民的责任感与自豪感。劳动让人获得生存所必须的“面包”,同时提供展现才智、实现创造的“舞台”。劳动让人感受劳动的艰辛,体验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帮助人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劳动者在劳动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其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得以不断强化。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证明,劳动教育能够培养青少年认真对待生产劳动、严格遵守纪律、珍惜公共财产、尊重劳动人民、孝敬父母等可贵的公民品质。

(二)劳动教育可以培养“真正的人”的集体精神

集体主义精神源自集体劳动。集体成员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一切负责,在劳动上、智力上和思想上形成统一,在自己发光的同时照亮别人,集体主义精神便得以产生。参加集体劳动、接受劳动教育、感受人与人之间相互需要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劳动创造。帕夫雷什中学的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为达到共同的劳动目标而努力[9]536-537。他们在集体劳动中展现自己的能力,接受别人的评价,并被赋予评判他人的权利。人在劳动集体中通过分工与合作、冲突与对抗,达成相应的规范秩序,呈现出明显的社会特征;
各种伦理、制度、组织使人们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中交往,并逐渐内化为人的思维、心理和价值原则[10]。因此,集体劳动不仅可以培养人的集体意识、责任感和首创精神,还能提高人的思想成熟性、公民积极性和受挫能力。

集体劳动能够培育劳动者为集体、为社会、为人民而劳动的思想,帮助劳动者发挥劳动创造性,督导劳动者服从集体要求、遵守劳动纪律。在帕夫雷什中学,“创造精神”“服从”“纪律”不仅仅是口号,而是贯穿于孩子们的劳动教育过程中的理念[5]16。劳动教育的过程培养了孩子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还是为集体、为社会、为他人应尽的义务。只有让孩子们尽早参加集体劳动,在集体中体会对他人的需要是为了共同工作和创造,那么他们的集体精神、世界观和劳动信念的一致性便得以达成。

(三)劳动教育可以培植“真正的人”的道德信念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劳动是道德素养的本源,也是精神素养的基础。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源于劳动创造,所以劳动教育对于道德和精神涵养至关重要。学校在发展孩子们的智力和体力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培养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因为热爱劳动是重要的道德品质。当孩子们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时,便会产生最初的公民自豪感。享受劳动创造的乐趣是一种道德的自我教育和肯定。专注劳动,深入劳动,在劳动中克服困难、磨练意志、掌握知识的同时,自我教育就已经开始了。一个人心灵具有崇高愿望,这种愿望就会对人的言行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并塑造高尚品格,经历这个过程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人”要以德报德,在通过劳动创造获得幸福和欢乐的同时,还要尽自己所能为他人创造幸福和欢乐。

信念,是通过劳动而获得的精神财富。具备“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获得幸福”的坚定信念,是重要的道德特征[5]3。劳动教育也是思想教育的过程,是道德面貌形成的必要路径。人在劳动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劳动的创造,进而确立劳动创造幸福的坚定信念。那么,劳动便成了他在思想领域自我肯定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只有在劳动中发挥思想的作用,一个人才会对劳动产生极大兴趣。”[3]622开展为祖国、为集体、为人民而劳动的教育,对青少年明白作为公民的责任使命、树立崇高的道德信念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教育可以使青年一代具备社会劳动生活的经验、拥有个人劳动生活的体验、掌握完成指定工作的技能技巧,这三方面是他们在道德上成熟起来,并成功走向生活迈向社会的重要条件[5]185。

(一)劳动教育能够发展“真正的人”的思维逻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在育人方面相互完善、相互丰富、相互促进。脑力劳动将探索世界与形成道德品质紧密结合,能够发展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情感、坚定学生意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脑力劳动的习惯养成能够使人更机敏地将聪明才智运用到生产劳动之中,但是过度推崇脑力劳动蕴藏着忽视体力劳动的危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应当有机结合,使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更好地运用智慧,提升认知能力,增强劳动内生动力[5]78。劳动将双手与思维结合起来,能够促进手脑并用、活跃大脑、强化系统思维、实现以劳力促劳心。人在劳动中体会思维的复杂性与创造性,感受智力生活的欢乐,成为有智慧的劳动者。通过劳动,人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展现,精神生活得以丰富。

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人类需要物质生产劳动,也需要精神生产劳动[11]。帕夫雷什中学具备良好的劳动教育物质基础,有生物实验室、果园、畜牧养殖场、校办工厂等各式各样的劳动基地。孩子们在学校里参加各式的兴趣小组,依托各种劳动基地从事创造性劳动,并在劳动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和思考,认识世界、认知自我、发现真理,进行劳动创造,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在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同时也实现了精神生产劳动。实践证明,让孩子们参加多种形式的创造性劳动可以开发智力、提升创造力、锤炼思维能力。双手的劳动与思维的创造是紧密联系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手巧促进心灵,心灵促进手巧。劳动创造是发展智力的强烈刺激因素,应当在劳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劳动。劳动与思考的有机融合能使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形成创造性思维,丰富精神生活。劳动与思考的有机融合,能更有效地促进创造性劳动的开展。劳动与思考有机融合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创造性思维指导劳动有效开展,劳动促进创造性思维提升发展。这样的融合不仅能够帮助掌握不易发现或理解的现象与内涵,还能促进达成不易实现的劳动目标。

(二)劳动教育能够强健“真正的人”的体质体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少年和青年是身体发育的两大重要时期,要高度重视学生在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健康发展。他认为,体魄健全、精力充沛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先决条件,要着力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健康水平,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方法,养成持之以恒的锻炼习惯。在帕夫雷什中学,体力劳动锻炼成为强健学生体魄的重要途径。即使在零下十度的寒冬,苏霍姆林斯基也坚持让孩子们参加户外劳动,他坚信这样的劳动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预防感冒,还能使孩子们神经兴奋、消除学习疲劳。而让孩子们参加一些嫁接、编织等需要集中精神和细心操作的劳动,能够提高他们的专注力,尤其是对那些好激动、神经质和容易心绪不宁的孩子大有裨益。

劳动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体能,也有助于塑造完美体魄。人在劳动过程中将体力与技能技巧有效结合,展示优美协调的身姿动作,强健身体的同时锻炼了体型体态。苏霍姆林斯基组织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们集体开展栽植树苗、嫁接果木、掩埋葡萄藤等手工劳动,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生产用房、文化生活用房等建筑的手工砌砖劳动。通过观察发现,从事这些劳动的青少年经过一段时间后都展现出身体发育良好、体型匀称美观、善于巧用体力等优势特点。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劳动教育实践证明,有规律的经常性劳动可以使孩子们身体健美、动作协调,有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劳动教育能够升华“真正的人”的审美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一切智慧与美的基础,要引导孩子们通过劳动创造塑造美,不仅要塑造外在美,同时还要塑造内在美。他竭力使孩子们看到美、感受美,将美内化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美使人高尚,美是生活的欢乐。当人通过劳动创造了美,他会变得高尚并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欢乐。帕夫雷什中学的孩子们从事各式各样的劳动,不断完善技能和技巧,追求外在美;
孩子们收获粮食、摘下果实的瞬间,切实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回报与欢乐,感受内在美。劳动的快乐源自劳动的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也塑造了自身的美。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人性美的概念中,我们摆在首位的是心灵美,即忠于信仰、人道主义和不容邪恶。”[8]545劳动有助于塑造人性美,人性美在劳动中体现得最为鲜明。人们在劳动集体中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劳作,培养集体荣誉感、建立融洽关系、感受并拥有人性的美好。自然界、人际关系、精神范畴的美会激起人对劳动创造的热情、对无私奉献的追求,这些是公民的可贵品质,也是“真正的人”的内在追寻。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将劳动教育与艺术审美进行融合,鼓励并引导孩子们阅读关于劳动的文学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孩子们了解劳动者的精神世界,构建理想劳动生活的生动形态,坚定劳动志向,涵养劳动精神。他还非常重视孩子们对环境美的直观感受,让他们在校园里处处都能看到怡人的景致,使他们认识到辛勤劳动可以让环境美好。帕夫雷什中学的孩子们进入教学楼前需要擦洗两次鞋,各种通道总是保持绝对干净,即便是下雨天,孩子们的鞋上都不会沾染泥泞。孩子们通过自我服务式的劳动保持了校园的干净整洁,产生了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增强了创造美的责任感。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力求使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美好的精神品质倾注到所创造的财富中去,把自己‘物化’在劳动中,使他热爱劳动过程本身,感受创造性活动的美。”[8]246劳动不仅能创造美、展现美,还能带来美的乐趣、美的享受与美的责任。

(一)劳动教育有助于发展“真正的人”的志趣爱好

开发学生能力、了解学生志向、发展学生个性是教育的重要旨趣。如何在教育实践中点燃孩子心中的志趣之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让孩子们参与劳动实践,通过劳动实践发现自己喜欢的工作并明确自己的志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志向是培养而成的,而培养志向的成效大小,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劳动进入人的精神生活的深度以及劳动与思维在其中的融合程度。”[8]503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体验劳动的欢乐、实现劳动的创造、发现自己的才能和展示自己的个性。人通过劳动可以变得高尚、学会自律,合理安排生活,并拥有志趣爱好。

帕夫雷什中学的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组成各式劳动小组开展集体劳动。这种形式的劳动有助于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创造才能,有利于充分展现劳动榜样的力量。培育志向的过程,是充满激情与挑战的过程。劳动教育培养的顽强精神、坚强意志与攻坚能力对于志向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劳动教育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个人志趣爱好,激发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应当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的个人志向与兴趣有机结合。

(二)劳动教育有助于增强“真正的人”的尊严感

苏霍姆林斯基郑重指出:“为人民、为集体、为社会、为未来而劳动,这是形成道德意识、道德感情、特别是个人的荣誉感和尊严感的重要源泉。”[9]659有尊严的人善于明辨什么是体面的,以及什么是不体面的。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劳动是培养尊严感的基础,让劳动者认识到劳动光荣、不劳而获不体面是培养尊严感的核心。人通过劳动展现力量、智慧和创造,体现文化、内涵和修养,不仅能使劳动者获得精神情趣和生活意义,还能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自尊感。人通过劳动找寻真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断深化对自己公民身份的理解,不断强化作为公民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深刻认识通过劳动不仅能获得生存必需的物质,还可以展现自身的才华和创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人把自己的智慧、技艺和对事业无私的热爱变为劳动的物质成果,他会享受到光荣感、自尊感,为自己的成就而自豪。”[3]634劳动教育要充分激发人的劳动积极性,将其引入创造性劳动的世界,使其感受到作为“真正的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劳动集体成员身处特定的劳动关系网络,关心共同的劳动事业,为了集体劳动目标而努力。每个集体成员承担的个人劳动任务都是集体劳动的一部分,每个集体成员对其他集体成员负有一定责任。劳动集体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评价,他们的劳动表现不仅关系着自己的劳动回报,同时也影响着他人的劳动回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集体成员“关心集体与同志们对自己的行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品评,经常去追求道德上的完美,感受理想、高尚道德情操的魅力、吸引力”[12]。通过劳动付出获得正向评价不仅使集体成员之间关系更加紧密,还能增强成员的自我认同感与尊严感,激发劳动积极性[5]77。劳动集体的评价和反馈能够加深“真正的人”对劳动社会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个人价值感、尊严感和责任感,激励他们在劳动生活中为了集体利益而更加努力。

(三)劳动教育有助于提高“真正的人”的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快乐都是劳动创造的,而且只能用劳动来创造。”[3]632他强调,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就应该追求精神生活的幸福,享受劳动创造的欢乐。劳动教育要以人的幸福生活为旨归,提升人的生存能力,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幸福是基于客观世界,来自精神层面的主观感受。真正的幸福源于创造,源于在劳动创造中得到满足,源于在展示才能中得到满足,源于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得到满足[9]226-227。劳动教育本质上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通过“创造幸福”和“成为幸福”的双重逻辑,能够帮助实现生命幸福[13]。通过劳动为他人带来幸福,实现自我价值,自己也能成为幸福的人;
没有劳动,即便物质极度丰富,也仍然是精神赤贫。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教育能使未来的社会主义公民在童年就体会到劳动的欢乐、创造的欢乐、建树的欢乐、奉献的欢乐。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体力的付出、创造力的发挥、智力的运用能够使人感到精神层面的愉悦和道德层面的满足。通过劳动,人们实现自身想法、展现自身价值、明确自身责任、产生对劳动过程改进提升的期望,他们作为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不断被激发。通过劳动,人们建立起社会联系,在交往中展现自己的价值,收获成就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当人将自己的体能、智慧、情感和意志都投入生产劳动之中,哪怕平凡细小的工作都会成为他们快乐与幸福的源泉。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拥有欢乐、幸福以及对世界的美好感受是培养“真正的人”的重要前提,也是教育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一)发展劳动教育是我国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步入以信息化、数字化为主导的后工业时代,社会变革对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形式提出新的要求。劳动教育是包含生存教育、创造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综合育人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现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14]。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这一思想将劳动教育提升为我国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明确了新时代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对“人”的全面培养。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但《意见》同时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16]。如何有力回应劳动异化和劳动教育的缺失、错位,如何通过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服务年轻一代的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关切。

劳动教育不仅有劳动,还包括教育,重视并挖掘劳动的育人价值是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要义。劳动育人的重大意义在于使人通过劳动展现能力和天赋,获得尊严、欢乐和丰富的精神生活[17]。教育部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18]劳动教育不仅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态度,还应当提升学生幸福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体系之中,彰显了劳动教育在全面育人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劳动教育既是与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内容,又是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素养的教育形式[19]。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劳动教育不仅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还能够渗透于其他四育协同育人,对人的培养既具有个体意义,还具有社会意义,是实现新时代我国教育根本目标的重要着力点。

(二)劳动教育培养“真正的人”思想仍具现实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劳动教育培养的“真正的人”,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有理想、有能力、有个性、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社会主义公民,而不是只有知识、有职业、会工作的庸庸碌碌的人。“真正的人”具有和谐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一方面体现了人性的内在向往与本能追求,另一方面回应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外在需求,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真正的人”的内涵品质是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而劳动教育是培育这些内涵品质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深刻诠释了劳动教育对“真正的人”的培养,并在帕夫雷什中学进行了有效的教育实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创造生活,并带来荣誉、尊严和个人幸福,劳动赋予劳动者灵巧的双手、聪明的头脑和创造的欢乐;
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劳动者将头脑与双手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找到满足个人精神需要的源泉,在道德上感到深深的满足,在艺体素养上得到提升;
当一个人具备了高尚的品格、良好的能力、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他便成了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指出,苏霍姆林斯基“以人为本”和“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的教育事业带来四个重要启示:一是要相信每一个孩子;
二是要以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
三是要让学生的爱好与个体优势得以充分的发展;
四是要慎重地对待评价与实施惩罚[20]。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刻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的崭新意蕴,探析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育人观的现实价值,有助于我国劳动教育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开展。有学者认为,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既要展示出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还要体现出在国民素养的培育中所具备的德智体美四育无可替代的独有价值[19]。还有学者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重视劳动对身体的解放,对审美化生存的美育,对意志力与勤劳刻苦精神的培养,对自尊、自重和自信的维护[21]。由此看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与苏霍姆林斯劳动教育培养“真正的人”的公民品格、提高“真正的人”的综合能力、丰富“真正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三重逻辑相统一。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培养“真正的人”的理论与实践在新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借鉴“真正的人”培养思想打造新时代劳动教育特色

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遵循,也是锻造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优势需要”更多地聚焦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劳动可以帮助人在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中展现价值、实现创造,理解并获得积极的人生意义。劳动不仅具有工具性的外在价值,更具有存在性的内在价值,越来越成为人最重要的存在与发展方式。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培育人的劳动观念、思想和品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根本要义是培养“真正的人”,而劳动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劳动教育培育“真正的人”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和劳动精神,提升“真正的人”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将“真正的人”缔造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劳动教育不仅是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真正的人”的发展需要。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围绕“劳动”开展教育实践,是为了培养契合时代的劳动者,强调劳动实践的主体性[2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其重要特征体现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23]。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培养“真正的人”的思想深入阐释了劳动教育对培育公民品格、提高综合能力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培德、益智、健体、审美等价值旨归相统一。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育人观的理论意蕴和实践意蕴对于深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和方法论意义。

猜你喜欢林斯基苏霍姆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新传奇(2019年29期)2019-08-06他为什么令人敬仰河南教育·基教版(2018年1期)2018-11-07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河南教育·基教版(2018年9期)2018-09-19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二)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三)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O.B.苏霍姆林斯卡娅中国教师(2017年22期)2017-11-30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

推荐访问:的人 劳动教育 斯基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727/9224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