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施马索夫空间理论视域下密斯·凡·德罗的现代主义设计——以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为例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28 16:00:08

张菁芮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建筑师眼中的空间往往是由材料、形式、尺寸等物质要素构成的实体。1893 年,德国人奥古斯特·施马索夫在一篇题为《设计创作的核心》的演讲中,首次用“空间构造”的概念来描述主体感知的内在意识特征,并明确提出将“空间”作为建筑设计的核心[1]。施马索夫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空间理论关注主体对空间的内在精神性体验。他认为,与一般由物质材料构成的空间不同,建筑的“空间性”是以身体为中心的主观感知和智性辐射的结果,“空间构造”是人类“源自身体内部的情感和意识”向外部世界投射的过程。施马索夫的这一理论观点被密斯·凡·德罗充分吸收后,结合风格派绘画的抽象形式理念、新材料和新技术,共同汇聚成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追求简约化、几何化和流动性的空间语言,用于表达其全新的“空间性”建筑理念[2]。

施马索夫认为建筑空间的特点在于其三维性。其中深度是建筑空间中更重要的维度,它可以随着主体体验的程度而不断延伸变化。因此,建筑空间创造的本质并非在于对材料和技术的运用,而在于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视觉感知和精神投射[3]。随着人的移动,知觉联想也被不断放大,由此空间产生了叠加意义,在头脑中形成连续的视觉意象,这种“明显的延展体验”构成不断变化的空间关系。此时的建筑并非只是指由材料、技术和功能构成的实体,还指人在建筑中所感受到的视觉意象,这种抽象意义上的“空间”能随着主体意识在体验中自内向外、自然而然地延续,最终突破闭合、束缚的空间状态,走向开放的、无限的审美境界[4]。

1.1 通过结构设计营造延展性视觉空间

密斯·凡·德罗在设计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时舍弃传统的墙面承重结构,而是用8 根十字截面的钢柱来支撑起整片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的平屋顶,这样的承重结构使得主体覆盖部分的结构和周围的围护在视觉上完全分开,墙体也就无需承重,而是自由穿插于十字形的钢柱支撑起的矩形屋面下。这样一来,墙壁功能就发生了转变,起到了构造空间的作用,既可以划分不同的空间分区,又使不同空间相互连通、自然过渡,同时也用来引导人流,让人在由不同建筑材料构建的空间中行走时产生丰富的视觉感受,并让这种视觉感受在流动中不断加深。最终当人们到达主展厅时,视线不自觉地穿过通透轻盈的玻璃落在室外水池中的一座少女雕塑上。

1.2 运用异质媒材创造流动感物理空间

密斯·凡·德罗利用不同的媒材创造流动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2 个方面。

第一,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均为天然材质,不论是用来铺装地面的石灰华大理石,还是用来充当隔断墙体的阿尔卑斯绿色大理石、提诺斯绿色大理石和非洲玛瑙大理石。这些色彩绚丽的石材不管是在纹理上还是在色彩上都呈现出自然的流动感,尤其当各类不同的石材与光线发生作用时,随着自然光强度、角度的不断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光影,亦真亦幻。

第二,密斯·凡·德罗巧妙利用“水”这一介质来创造空间流动感。水本身具有流动性特征,在空间布局上,整体建筑从左至右依次是大水域、展厅、小水域,既贯穿人的行动轨迹,同时动态的水也为展馆增添了流动感和节奏感,总体达到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空间效果。

1.3 通过材料对比构造多层次心理空间

从主体思维活动出发,设计艺术可被看作是“一门人技科学的心理学”,在该语境下,空间环境作为影响艺术设计主体心理的主要因素而被纳入研究范畴。德国馆作为参观者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物质条件,构成了包含参观者与之发生一系列交互的外部世界。密斯·凡·德罗利用建筑材料质地、颜色的不同造成视觉上的错落对比,以此表达空间情绪色彩的丰富层次。除了将不同种类的大理石作为墙体之外,绿色、灰色和乳白色等颜色的玻璃也被大量使用,且各色玻璃的透明度也存在差异。与玻璃相对比的柱子,别出心裁的十字形截面设计是为了从视觉上使柱子的体积更小,更“瘦削”。此外,柱子与墙的位置也是从空间动态对比的角度设计的。使柱子离隔墙尽可能更近,一是为了腾出更多空间便于参观者行走,二是突出柱子与墙在视觉上的对比,以便参观者从建筑内部获得综合性的空间感知,唤起参观者的情绪变化,理解建筑设计所传达的概念,在高级思维活动的作用下产生更为深层的审美体验。

虽然建筑整体只用到了钢柱、大理石和玻璃,但富有层次。这样设计的用意如下:一方面,用各种不同质地的媒材来表达不同的空间形态,传达不同的情感色彩,使人在其中行走时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另一方面,利用颜色和材质的不同来强化视觉张力,以此创造视觉动力。同时,通过各种材料之间相互映衬所产生的独特明暗变化和视觉效果,使得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有不同的空间立体感,这种虚实相生的设计思路也能让人在流动观看中创造出别样的视觉意象,让空间通过主体感知被“构造”出来[5]。

通过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的设计也可以看出,密斯·凡·德罗对于玻璃的使用有着格外的偏好,这是因为玻璃能使建筑的外观趋向自由平面和立面。透明玻璃消除了室内外的界限,使室内外空间在视觉中贯通无碍,由此创造出完全流动的开放空间[6]。综上所述,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是能够创造视觉意象的审美空间,通过用巧妙的结构设计创造出流动性的空间。

施马索夫将建构空间描述为由连续的条状结构组成的网格化系统,空间结构本身就成为一种高度理性化的形式语言。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的设计语言就体现了密斯·凡·德罗对于建筑本质结构的探索(图1)[1]。理性几何线条在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处得到了体现:其基座设计为一块尺寸约为50 m×25 m 的四方矩形,建于约1.2 m 高的平台上。3 个展示区域和两部分水域也皆为矩形布局,展示区域为一个主厅和两间辅助用房,大水池位于入口处的平台上,小水池则位于主厅的后院。从平面设计图也可以看出,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试图用尽可能简洁的设计语言进行空间布局:用“点”表示立柱的截面,用“线”表示玻璃幕墙的截面,用“面”表示大理石墙体划分出来的各个区域。模型效果图也显示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的设计全部由垂直的立面墙、水平的房顶以及地平面组合构成,这么做是为了让各部分的空间和平面关系保持相对独立,从而让各区域的边界更加清晰,几何空间感更加分明,达到简洁大方、干净利落的整体空间效果。

图1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平面图(来源:网络)

此外,密斯·凡·德罗将一条纵向的大理石墙面作为展馆外侧的大片空旷公共区域与水域之间的过渡,不仅使得空间布局更加连贯和具有层次,也使建筑结构传达出一种整体感。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的整体设计呈现出简约的几何造型,就是形式与功能达到平衡的最佳体现,使得内外部空间在展现建筑结构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功能需求。

密斯·凡·德罗选择弱化装饰,也是为了突出建筑的功能性。尽管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被设定为一个展览空间,但其中除了一座由格奥尔格·科尔贝创作的雕塑作品和几件由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椅之外就别无他物,但二者均是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设计的“点睛之笔”:大理石人体雕塑在装饰庭院的同时也起到视线引导的作用(吸引参观者从室内走到室外),纯净的配色和简约流畅的线条也为展厅增添了高级质感。从馆内整体上看,与其说将空间用来展览艺术品,不如说密斯·凡·德罗意图展览的就是整个内部连续开敞的建筑空间,而少量的陈列物与周围营造的环境相得益彰,在形式与功能之间巧妙实现了平衡[7]。施马索夫认为建筑的“形式”是“空间”,利用理性、简洁的现代主义设计语言所创造出来的空间更有利于参观者在行动中体会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想传递的丰富内涵。

20 世纪以来,在西方学术界的“空间转向”中,研究者将人文社科学术研究中长期处于社会历史发展背景的“空间”当作研究对象并加以突出,将空间看作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由此区分出“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对社会空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认为“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
它往往内涵着某种意义”[7]。施马索夫将建筑空间理解为“以其深度的特性鼓励人参与其中并自由移动,建筑便不断产生新的意义”,可见建筑空间也是包含着复杂文化观念的意义建构的场域[8]。“空间创造”也意味着人在建筑空间中活动时具备了一种可以改变周围物质环境甚至社会环境的能力,新的现代文化秩序也由此被重新构建。

密斯·凡·德罗认为“现代性”体现在活在当下并摆脱历史和文化的限制。因此他也反对建筑是包容限制主体生活的物理实体这一传统观念,从而强调建筑的“现代性”。在他看来,“空间性”无疑是现代建筑最显著的特性,是因为空间的构造有助于体现人的主体性。

为了在空间营造中体现人的主体性,密斯·凡·德罗的总体思路是将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设计为一个既开放又封闭、既隔断又联系的空间。一方面,主厅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门”或明显的“边缘”,使得水域和陆域、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自然连通,人们可以从任何方向进入馆内,也可以由内部通向室外。另一方面,密斯·凡·德罗将玻璃和大理石作为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空间的隔断,且在长短和宽窄上对隔断作出区分,但隔断之间排序自由,使各部分空间被有机结合在一起,人可以通过隔离墙之间的空隙自由穿梭,突破了传统建筑给人带来的限制,也重塑了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参与感的同时也感知到了密斯·凡·德罗想通过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传达的“现代精神”。总而言之,密斯·凡·德罗将建筑中的空间营造看作现代文化的表征形式,用建筑向人们展现了他对“现代性”的理解。

施马索夫将建筑与绘画、雕塑比较,认为相较于绘画的第一(水平)维度和雕塑第二(垂直)维度来说,第三(纵深)维度是建筑艺术的本质特征。因此为了寻找自身物质标准和独立性标准,就如现代绘画必然回归平面性一样,现代建筑也必然回归纵深空间。

作为施马索夫的学生,密斯·凡·德罗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念也受其影响,他对于建筑的理解和表达鲜明体现在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的设计实践中,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新的空间观念。

在这种意义上,空间形式也是观念的产物,空间的特质随观念的不同发生相应变化,主体性在空间内得到充分发挥意味着老式建筑所代表的那种霸权政治基础逐渐瓦解,新的文化秩序基于“空间创造”理念被构建起来,由此充分彰显了现代建筑设计中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猜你喜欢密斯德罗巴塞罗那巴塞罗那NATEXO办公室现代装饰(2018年5期)2018-05-26骑行游走 巴塞罗那中国自行车(2018年2期)2018-05-09名媛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8年6期)2018-01-22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创意与设计(2017年2期)2017-06-01我喜欢密斯(Mies van der Rohe)现代装饰(2017年10期)2017-05-262016年巴塞罗那设计周盛大开幕工业设计(2016年7期)2016-05-04母亲的“喂德罗”中国火炬(2011年12期)2011-07-24从北京到巴塞罗那通信产业报(2009年6期)2009-06-08

推荐访问:巴塞罗那 视域 国际博览会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728/9250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