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基于校内工作室的高职院校BIM人才培养研究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29 08:40:06

张阿玲,袁辰雨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38)

随着建筑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BIM 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BIM 技术在提高建设项目的建造效率、质量,降低建设成本,减少项目风险等方面都具有其优势。在此前提下,BIM技术在国内外建筑行业的应用和推广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市场现有 BIM 人才的储备远远不能满足建筑业快速发展的需求[1]。BIM 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广泛性与BIM 技术人才有限性的矛盾,必然导致建筑市场对BIM 人才需求的增加,与此同时,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要主体的高职院校,对BIM 技术人才的培养也会愈加重视,各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适用于职业教育的BIM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基于校内BIM 工作室形式的BIM 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校内 BIM 工作室的优势在于能够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效融合起来,并能实现“课内实训”与“课外项目”相结合的实训模式,这是对传统职业教育中实践教育环节的补充,能实现对学生 BIM 技术应用能力的全面培养[2-3]。

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都已经着手进行土建类专业建筑信息模型(BIM)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对相关的课程做出了改革调整,一是在目前已经开设的课程中加入BIM 的相关内容;
二是直接开设 BIM 相关课程,比如BIM 概论、BIM 建模与应用等;
三是基于“1+X”建筑信息模式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需要,进行BIM 等级考试考前培训[4]。虽然BIM 人才培养有以上几种思路,但是BIM 人才培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对BIM 技术的认识不足

BIM 全称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BIM 可以理解为利用三维可视化仿真软件,将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建立在计算机中,这个三维模型中包含建筑物的各类几何信息(几何尺寸、标高等)与非几何信息(建筑材料、采购信息、耐火等级、日照强度、钢筋类别等),是一个建筑信息数据库[5]。项目的各个参与方在协同平台上建立BIM 模型,根据所需提取模型中的信息,及时交流与传递,从项目可行性规划开始到初步设计,再到施工与后期运营维护等不同阶段,均可进行有效的管理,显著提高效率,减少风险与浪费,这便是BIM 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基本应用[6]。它可以大大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等。但是由于我国系统开展BIM专业人才培养的时间较晚,多数教师并没有BIM 的实践经验,对BIM 技术的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在BIM的教学过程中,仅把它作为一种简单的三维建模软件来讲授,传授给学生的也只是建模软件的操作及模型的创建方法,而忽略了对BIM 理论知识全面系统的讲解和 BIM 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另外,BIM 技术通常包含建筑、结构、机电三个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完全掌握自己所涉及的专业,对其余专业也要有所了解,以培养自己对BIM 技术所涉及专业的整体把握,这样才能有效地学习并掌握BIM 技术[7]。

1.2 教师能力不足,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

BIM 教学也是随着建筑行业对BIM 人才需求的增长被引入高职院校,从事BIM 教学的专业教师相对缺乏,多数院校采取对现有教师进行BIM 培训,然后就上岗教学的方式。教师虽然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BIM 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锻炼,更没有参与过实际的BIM 项目,因此,在教学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为学生提供完整的 BIM 教学课程。多数也只是给学生讲授一些BIM 理论知识及建模知识,而对BIM 技术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讲授得很少或是不讲。实践教学环节也只能选择一些已经竣工的工程项目作为教学案例来讲授,并没有达到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理实一体化、产教融合[8]。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影响学生对BIM 技术的深刻理解、准确掌握。

1.3 难以选择高质量教学信息资源

目前 BIM 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和其他一些学习资源,以及市场上的BIM 相关软件也越来越多,但是哪些软件更适合,哪些教材品质高,很难甄别、挑选。

2.1 实现教学与实践的联动机制

校内 BIM 工作室一方面可以作为BIM 教学场所,另一方面可以作为BIM 课程的实践场地,实现教学与实践的联动[9]。借助工作室的BIM 软硬件设施,学生可以学习了解 BIM 软件的操作方法,也可在实训室完成一些实际的教学案例,实现对理论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另外,学生在实训课程中还可以完成 BIM 实际项目的任务,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进阶,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2 可深化校企合作,打造校内BIM 实训基地

在学校内部开设的 BIM 工作室,能够为学生深入学习BIM 技术创造有利平台,可以激发学生对BIM 相关课程的学习热情。另外,在实训课堂上,通过对现有实际项目的讲解、实操,也可拓宽学生知识面,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理论和实践脱离的问题,增强学生对BIM 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助于培养 BIM 应用型人才。

2.3 可促进教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工作室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要有丰富的BIM 技术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 BIM 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要有更深入的认知。但是,对于校内教师来说,完全脱岗去企业实践锻炼有一定难度。校内BIM工作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有了BIM 工作室的平台,学校可邀请一些企业的BIM 专家对教师开展技术理论的专项培训,学习BIM 技术实践应用知识,提高教师的BIM 专业水平。也可聘请一到两个企业的BIM 技术人员作为工作室的兼职教师,对工作室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指导,来强化教师的 BIM 软件技能。教师能力提高了,给学生授课、指导,就可以把最新的BIM 技术应用和操作要点传输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最新的 BIM 技术知识。

3.1 校内BIM 工作室人才培养定位

校内 BIM 工作室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BIM 理论基础以及BIM 技术应用能力的技能型人才[10]。针对这一培养要求,校内 BIM 工作室就要以培养学生BIM 技能以及实际工程应用为目标,通过校内理论课程的学习、工作室实训课程的实践以及与校外企业的实际项目对接,形成多功能的 BIM 人才培养平台,以实现对学生BIM 技术能力的综合培养。

工作室人员由不同年级的学生、校内指导教师,企业专家组成,在日常的管理运行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教师辅助即可[11]。另外,还要制定工作室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日常管理中,指导教师主要提供实训指导及软硬件的协调,企业专家负责相关软件的培训及项目任务的布置。这样的工作室组织架构既符合高职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要求,又能够形成多元有效的培养模式,对培养高水平的BIM 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2 校内BIM 工作室人才培养路径

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其能够将理论教学、实训课程、顶岗实习相结合,凸显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更能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12]。一方面工作室可以通过理论教学、校内实训进行知识传授,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接收一些企业的实际项目,让学生也参与到项目的完成过程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实践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另外,对缺乏实践锻炼的校内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

3.2.1 认识 BIM,培养兴趣

工作室可在每年固定时间面向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进行纳新,对于进入工作室的新成员,可通过专家讲座、BIM 项目实地参观学习、工作室老成员带新成员等途径,让新成员感受 BIM 在建筑领域的价值,激发其对 BIM 的热情和兴趣。

3.2.2 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对于BIM 的学习,可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先对学校的建筑进行模型搭建,并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在工作室内部分享、展示。在有了一定的BIM 基础知识后,可让学生应用BIM 软件完成工作室内部的实践项目案例,这样就能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逐步运用到实践过程中。

3.2.3 建立校企联合的教学平台,共同培养BIM人才

以校内BIM 工作室作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增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学校可聘请企业的BIM 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加入工作室,进行项目教学指导,形成BIM 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指导的联动,双管齐下,让学生扎实掌握 BIM 技能,提高学生 BIM技术应用能力[13]。另一方面,在学生有了一定的BIM技能后,工作室可以选择和本专业契合的优秀企业,与其建立紧密合作,辅助企业完成所承建项目,形成校企之间的有效联动,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技能,对于企业而言,也可从优秀的学员中挑选人才,为企业培养储备人才,降低企业人才培养成本。

3.2.4 学赛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近些年,各类 BIM 应用技能大赛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校内BIM 工作室在日常学习中可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长期的培训,形成参加各类 BIM 应用技能大赛的有利条件,以提高竞赛的获奖率。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BIM 比赛,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技能,还能够在工作室内形成“传帮带”的可持续人才培养机制[14]。同时,扩大工作室的社会影响力,为校企合作奠定基础。

在建筑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15]。而基于校内工作室的BIM 人才培养,有效弥补了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不足。工作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采取BIM 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项目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解决实际项目问题,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促进高质量BIM 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实训人才高职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装备制造技术(2020年12期)2020-05-22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7年6期)2017-07-01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信息记录材料(2016年4期)2016-03-11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6期)2015-03-01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校内 工作室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729/9261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