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的策略探析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9-10 14:10:06

【摘要】本文分析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的内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阐述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的策略,提出加强专业群组建设以铸牢审计专业根基、促进“双师”队伍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审计产业学院以促进产教融合持续发展、提升产教融合管理以健全质量评价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 审计学专业 产教融合 专业群 产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9-0138-05

2022年2月,教育部工作要点第二十八条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的决策。教育数字化要求教育系统要以数字化建设作为战略制高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数字化建设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十条指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注重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合作。”为适应社会对高技能审计人才的需求,提高审计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实施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教育模式是实现高标准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教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在实施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加强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的理论研究和路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的内涵

随着产业升级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成熟,更多院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运用人工智能、5G、AI、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和数字技能应用能力。“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是指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微观层面是指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融合。尹海艳(2018)指出,在“互联网+”背景下审计学专业的产教融合要转变教学观念,满足学生职业需求,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实行全面监督考核并提高企业参与度。姚美娟等(2019)提出,应注重审计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层次性、互赢性和质量保障体制。周方舒等(2019)通过剖析南京审计大学审计学特色专业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策略。陈慧玲(2020)指出审计专业也要加快内涵发展,修订完善高校与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常倩(2021)提出可利用互联网打破时空的限制,深化产教融合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思维创新、技术创新与合作创新,更需要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创新;
吴砥等(2022)梳理了世界各国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举措与成效,剖析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审计学专业的产教融合是院校与审计行业、企业和政府机构利用各自优势,满足产业转型升级为根本,以各方需求为合作点,依托教育、产业和政府资源进行校企和政府机构合作、协同培育审计人才的活动。

二、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所面临的问题

新职业教育法的实施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随着数字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审计环境和审计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数字化背景下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技术不断出现,审计学专业传统的教学理念、方法、工具、环境和教师素质等已相对滞后,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群建设不完备,产教融合根基薄弱

从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看,校内的实验、实训教学是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会计、税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也是审计专业的重要支撑。部分高校在会计、税务、财务管理和审计学等专业建设方面各自为政,专业群建设理念淡薄,没有充分发挥专业群的支撑效应;
部分高校还未建立起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校内实验、实训专业群教学系统,导致实验、实训、科研和社会实践未形成良性互动,基础与前沿、校内与社会难以有机结合,发挥不出专业群的合力效应。此外,还没有一整套综合性、创新性、数字化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实践考核模式。审计学专业群建设力量薄弱,导致专业群效应不明显。

(二)“双师型”教师紧缺,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审计教学“双师型”教师团队是发展审计学专业教育的第一要素,是支撑数字化背景下审计学专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部分高校对审计“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评价标准及培养路径理解不到位,在提升审计“双师型”教师素养和教学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推进审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速度缓慢。高校中普遍面临审计学专业“双师型”师资短缺现象,当前审计教学师资主要来自高校会计类专业,或其他管理类专业师资转型,或高校培养的审计专业硕博毕业生,来自审计一线有实践经验的师资稀缺。主要师资基本是理论师资,欠缺审计实验、实训和实践经验,在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方面明显不足。部分教师在设计审计实验项目时主要依据书本理论,存在较严重的脱离实际审计岗位实务流程的现象。审计学专业“双师型”师资是学科专业发展的短板,特别是实验、实训和实践师资短缺已影响到审计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建立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技术兼容的教师队伍难度较大,教师具备的审计理论水平与实践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產教融合缺乏深度,共赢模式难以持续

产教融合开创了审计学专业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具有较大优势,能够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较好地对接社会对审计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需求,满足高校内涵式发展需求,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高校与企业的产教融合中,既锻炼了教师,又解决了学生的实践培养问题,同时还利用了企业、社会资源,因此,高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很高。然而,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难以获得预期的资源和效益,因此参与产教融合项目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目前,产教融合主要表现为企业与高校签订校企合作合同,授予产教融合牌匾和在企业生产或服务场所挂牌实践基地,产教融合形式化、表面化,缺少实质性的合作内容。校企在合作中难以找到共赢的合作模式,缺少良性的发展机制,双方目标诉求难以达成一致,在产教融合广度、深度和力度方面都存在不足的情况下,产教融合的形式大于实质,导致双方合作难以持续。

(四)产教融合形式单一,管理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形式单一,当前主要采用建立实践基地或订单培养方式,对产教融合的质量管理和效果评价还处于摸索阶段,管理和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培养人才主要采用订单培养模式或共建实践基地培养模式。采用订单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数量有限,不能解决普及化教育问题;
采用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培养模式多数处于挂牌阶段,实践时学生难以接触和学习到行业或企业的核心业务层内容。另外,多数高校还未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缺少完善的协同育人和质量评价机制,在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机制、企业业务资源、产学研协同育人等方面整合难度较大。高校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多数处于协议层面,缺少实质性内容,不利于高校、行业和企业深度交流合作,难以实现设备、技术、人才、市场和行业经验资源的共享。目前,产教融合还处于较浅层次,机制不够健全,欠缺规范性、保障性和较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这使得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平台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三、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的对策

(一)加强专业群组建设,铸牢审计专业根基

审计学专业建立在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之上,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可以夯实审计学专业根基,发挥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提高审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审计人才的需求,以及产业智能化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实现专业群与行业、产业和企业的紧密对接。

在审计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群之间课程、岗位和业务的逻辑关系,实现实验实训基地、专兼职教师、专业课程、实习企业、就业单位的共享,充分利用各专业资源,提升审计专业群教师在数据搜集、甄别、分析和应用方面的能力。例如,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借助大数据技术平台,通过审计学专业群建设对会计、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教育和审计等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如图1所示,把专业群内各专业的课程和资源很好地链接起来,充分发挥专业群的协同效应,提高各专业之间的资源共享能力和专业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综合力量,铸牢校内审计学专业根基,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重视学生数字审计能力,在制订的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审计信息化、Python大数据审计、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和智能审计等相关课程,培养审计学专业学生数字背景下的审计能力。

学院鼓励学生参与审计专业比赛以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2022年学院获得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审计技能大赛全国总赛(本科组)二等奖。学院还通过审计平台建设,提高支持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获得教育部2021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审计信息化示范课程建设”(编号202102595018)项目立项。2022年4月27日,会计与审计学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科学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2年9月27日學院获2022年广西审计重点课题“审计监督与广西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研究”项目立项,通过科研活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二)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双师型”教师需要在获得教师职称的同时还获得其他系列职称,既拥有从事理论教学的能力又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都给出了“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总要求和目标。目前关键是如何落实“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仅靠学校自身培养和招聘相关教师很难解决这些问题,而与行业企业合作是解决“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的有效路径。审计学专业“双师型”师资的培养需要与企业和审计协会合作,有计划地选派审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通过引入业务到校园,加强与事务所、有内审的企业和政府审计部门合作,让拥有丰富一线实践经验的审计人员作为审计专业实践课兼职教师,对校内审计专业教师进行培训。

例如,广西职业师范学院与某股份有限公司和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举办审计信息化和智能审计师资培训,培养了一批熟练掌握审计信息化和智能审计的师资,同时聘请合作公司的资深审计信息化专业人员到校授课。通过培训,审计专业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数字化审计理念,了解审计分工、标准化服务流程以及高效智能审计业务的发展方向。教师在实践锻炼中掌握审计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知晓审计真实的流程和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有效增强了专业技能与专业胜任力。通过校企深度业务融合,还能解决校方实践教师不足的问题,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加快“双师型”教师成长和教学团队建设进度,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切实的师资保障。

(三)建设审计产业学院,促进产教融合持续发展

要使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推动就业,满足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需求,应采用校企产教融合合作双赢模式,才能实现校企产教深度融合的可持续性。校企共建审计学专业产业学院是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通过校企共建产业学院,行业和企业在审计学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制订、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和实践项目设计、科研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都会深度融合。产业学院的建设,审计学专业可以融入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审计技术,精确感知社会需求,将产业带进校园,在学校建立高水平专业群和产教基地。比如,建设审计工作室、校企共营事务所工作中心、实训基地和审计函证共享中心平台等,可以为学生提供会计、财务、税务和审计等岗位实践,为学校提供“双师型”教师培养条件,学校可以将智能审计“1+X”中级和高级证书融入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实现精准就业帮扶。通过共建审计学专业产业学院,还可将教学、实践、技能、素质和服务融为一体,做到业务链充分融合,企业在审计学专业产业学院建设中获得免费场地和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可以把企业业务链搬到学校,以降低运营成本,打破理论学习与实践、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藩篱。

例如,广西职业师范学院于2022年1月加入广西审计学会,成为广西审计学会会员单位。2022年6月,学院加入全国审计职业教育联盟并成为全国审计职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通过加入审计行业和组织并成为其中一员,积极参加审计行业和组织活动,及时掌握数字化背景下审计行业产教融合发展状态。2021年由会计与审计学院审计教研室牵头启动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学院与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采购CPAS审计教学软件,积极培训CPAS审计信息系统操作师资。目前CPAS审计信息化課程已建成,通过CPAS审计信息化系统操作,审计学专业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软件操作技术,提高学生的审计信息化水平。此外,学院还与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通过操作智能审计软件,提高学生的智能审计能力,强化学生的数字化审计处理能力。通过行业、校企合作打通学校与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和可持续性发展。

(四)提升产教融合管理,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产教融合模式在审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得到高校普遍认可,高校都十分重视校企产教融合工作,但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都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做到产教融合的持续性,难以评价校企产教融合的绩效,部分产教融合期限短且没有实质性内容。产教融合需要双方共赢,需要及时健全的质量评价并不断改进,如此才能合作长久,才能真正实现深度融合。因此,高职院校应明确产教融合的管理协调部门,并加强组织领导,以行业为依托,以学院与合作企业为主体,行业与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学院应成为行业、企业业务链条的一部分,以课程思政建设引领专业内涵建设,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例如,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加强产教融合过程管理,通过引入PDCA管理方法,从审计产教融合项目的计划、执行、检查、调整四个阶段加强过程的自我诊断,依托数字化综合教学信息化平台加强过程管理。如图2所示,学院建立健全了审计专业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对教学质量进行定期评价和督导,以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形成动态调整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不断完善审计专业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提升产教融合的质量和绩效。

全球产业竞争加剧,我国从产业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服务产业的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升级,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在推动社会、行业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明显。数字技术大量应用于行业企业中,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发生根本变化,这种变化倒逼审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方式和治理体系方面的变革。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和终身化学习是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也应重塑升级,适应数字化发展进程。当前,数字化背景下对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的探索时间较短,在专业层面、课程层面和数字技术应用层面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教与学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产教融合信息化平台建设、数字化综合治理能力和教学监督绩效评价等方面还有待相关研究者与实践者深入探讨,共同致力于促进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砥,李环,尉小荣.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背景、发展需求与推进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2(7).

[2]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22(4).

[3]尹海艳.互联网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21).

[4]姚美娟,施平,叶邦银.产教融合视角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南京审计大学瑞华精英班为例[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3).

[5]周方舒,施平.高校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财务与会计,2019(24).

[6]陈慧玲.基于产教融合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审计专业人才的探索[J].黑龙江纺织,2020(1).

[7]常倩.“互联网+”视角下审计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深化的探讨[J].会计师,2021(17).

[8]吴砥,李环,尉小荣.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背景、发展需求与推进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2(7).

注:本文系2022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研究”(2022JGB423)、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课题“审计信息化示范课程建设”(202102595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军(1978— ),安徽庐江人,高级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会计理论与实务。

猜你喜欢产业学院专业群产教融合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23期)2018-01-13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33期)2018-01-09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17年10期)2017-11-03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职教论坛(2016年27期)2017-01-05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推荐访问:探析 数字化 融合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910/10478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