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9-10 15:10:04

廖文 文小武

摘 要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路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小学践行立德树人,把握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确立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先导的课程目标,依托办学理念与区域特色资源,创新研发项目化学习劳动教育“星歌课程”,通过跨学科整合、研学体验、家庭实践凸显对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学习的支持,培育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
劳动素养;
校本课程;
星歌课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4-0030-04

①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基于劳动教育课程研发与实践的中小学劳动教育长效机制研究”(编号:
2020JKDY021) 成果之一。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小学是一所创办于2015年的创新型公办学校。学校把学生发展作为学校品牌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核心着力点,遵循“星辰大海·踏歌而行”的办学理念,实施拨动“心灵之弦·教育之弦·未来之弦”的“童弦教育”,营造自主而日新的学风、灵动而温暖的教风、旷达而有为的校风。自《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以来,学校把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作为新时代学校深化校本课程改革的重要路径,积极开发劳动教育特色校本“星歌课程”,推进高质量课程改革实验,培养自信昂扬的“星歌少年”,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

一、“释能与赋能融合”的课程开发理念

校本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校本课程的特质是学校办学特质的个性化体现。针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知识传授多,德性修养少;
硬性灌输多,启发诱导少;
学业激励多,心理调适少;
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的“四多四少”等问题,学校明确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补钙壮骨”,固本培元,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的思路,反对抓取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的传统教育模式。确立“释能与赋能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力求新校探新路。

“释能”,体现了回归儿童本位的教育哲学观。只有契合学生发展需求、激活学生潜能与积极体验的课程,才能激活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生命力。为此,我们从学生的视角提出劳动教育课程建构的基础问题:他们可以学到什么样的知识、掌握和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明确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让学生“五感谐和”地发展,展现巧手慧心,激荡旺盛的生命力和充满童真童趣的想象力,形成美好的未来观。

“赋能”,意味着执守教育的本真,围绕劳动教育的综合属性进行课程实践。围绕教育特性,强化育人先导意识,按照教育实施路径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粗入精地开展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设计;
围绕劳动特性,强调学习形式上的“体脑结合”,[2]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均衡起来,学习成果与评价上体现“价值创造”,让学生体悟“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光荣”;
围绕实践特性,基于劳动教育的对象、方式、过程、空间、载体等开发适切的课程,实现“课程赋能”。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劳动技能与劳动品质,在体验和反思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3]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价值与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对课程实践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只有具体化、清晰化及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实现育人功能。学校确定“价值育人”的总基调——培育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星歌少年”。通过国家课程、学科课程融合等策略,在全面发展维度上为全体学生提供高质量学习支持,在学生特色发展维度上,则提供个性化、项目化课程支持。通过结合“五育并举”与“五感谐和”发展的“八力簇群模型”(见图1)的构建与实践,引导学生灵巧学习、深度学习,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学校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规划小学六年的培养周期,构建起小学生劳动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品质”基本框架。分解课程建设的多个具体目标,细化项目设计(见表1),实现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要素如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非智力发展要素如情绪、态度、兴趣、意志、性格等十个重要发展要素的全覆盖。通过优选特定主题加强对劳动素养的针对性培育。通过长期性、体系化的课程建构,培养学生劳动习惯,提高学生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通过科学的课程框架设计,高效整合大量劳动项目、任务清单、主题活动,为学生赢得更多时间和空间,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和掌控的机会,让学生学得尽兴、做得顺手、玩得充足、睡得香甜,真正尊重和实现儿童友好,通过涵育劳动素养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4]

三、实践导向的统整化课程内容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同度越高、体验感越强,课程目标价值就越容易实现。学校基于课程统整思维,确立了“劳动与生活、劳动与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主题。从促进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养成良好习惯、健全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自理能力发展,自主意识萌发的阶段性特点,进行劳动教育课程项目及内容的筛选。通过家校共育落实劳动教育,指导家长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孩子设计家庭劳动教育清单;
在校内开辟班级花圃、中草药圃、菜圃、海洋文化馆,为学生提供校内劳动实践活动平台;
校外签约周边供港农场、生物科技企業、中医药研究所、水产养殖中心、造船基地等劳动教育基地,聘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为劳动课特约导师,为学生提供校外劳动实践研学体验机会。在家长的指导和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日日有个体化“劳动生活”,月月有家庭“亲子劳动”,学期有学校“劳动研学”,劳动教育效能不断凸显。

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发布后,学校确立了“擅自理、能自主、善合作、巧创新、勤反思”的劳动素养发展主题。挖掘大湾区、自贸区、海洋文化等区域特色,确立“生命健康、海洋产业、邮轮旅游”等区域特色主题,探索学校课程改革“活动-实践-课程”的进阶路径。将原有的“综合实践、研学旅行、生涯体验、公益服务、创客活动”等多种传统形式的学校主题活动和特色项目课程化。作为大湾区地理中心的南沙区具有典型的南中国海洋文化特色,通过对疍家渔民劳作、传统围垦与现代农业、红树林保护与海洋工程职业的劳动教育课程学习,为劳动教育课程价值“增值”:培养学生热爱海洋的态度,探索海洋的兴趣与志趣,涵育海洋精神与价值观。通过真实的劳动课程,让劳动教育在教育者与学习者共同创设的劳动场域“在场生成”。

学校主动把课程主题、学时、场室延伸到校外,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主题来源,把家长作为劳动专业师资,把家庭和社区作为成长基地,当家务、志愿服务、职业生涯体验等劳动活动通过整体性开发设计与持续发展,被赋予育人功能而变成课程,引发校家社同频共振,对学生的成长持续起作用,就能培养出“爱劳动、能劳动”的学生,实现释能与赋能融合,共建校家社共育的劳动教育生态圈。

四、课程组织与实施“双向进阶”

学校跳出“学校办教育”的狭隘办学观,拓宽综合实践渠道,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建立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大课堂”“大课程”,[5]积极建构“横向贯通+纵向进阶”的实施模式,变“预设与执行”为“预设与生成”,[6]构建起良好的劳动教育生态。

横向上,贯通“劳动教育融入五育并举”的进阶通道。将劳动教育横向渗透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主动与家庭和社区活动融合,通过长短课、家庭课、研学课、综合实践活动的联动,统整劳动教育时间和空间,让“时时处处皆学”成为可能;
响应“双减”要求,贯通“劳动教育全学科渗透”的通道。实施劳动教育全员参与,挖掘学科中隐性的劳动教育功能,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和社会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个性化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渗透。

纵向上,积极探索“活动—实践—劳动”的课程进阶通道。针对传统劳动教育“事事皆劳动,处处皆劳动”引发的认知混淆——活动就是劳动?或者简单化为“园圃种菜”“给家长洗脚”这一类形式性活动让“劳动创造价值”的本真内涵被遮蔽的问题,学校坚持教与学的创新,在劳动课教学实施上强调与传统课堂讲授、倾听、纸笔训练方式的差异性,融入“科学实验、职业体验、设计制作、公益服务、创客活动”等多种创新形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动手做,放手思,研讨琢磨,自信分享”。在新冠疫情期间,抓住教育契机,学校课程研发团队积极参与研发“生命健康”主题劳动教育课程(见表2),让学生更深刻认知“大白”背后的医疗职业群。课程专题不仅覆盖疫情防控,也延伸至营养健康、生命科学、应急救护等生命教育的多个领域。受到疫情影响无法组织学生外出研学,便積极开展校内劳动课程的实施。由德育线、教学线的多位老师组成劳动教育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分工教学,突出观察、操作、尝试、创新等以参与性实践为主的“做中学”。通过多样化活动、创新型工具、引导性反思、积极反馈来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价值的体认。

校内劳动与校外劳动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劳动学习中转识成智、素养涵育、价值育化,从而形成五育并举、双向进阶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特色。

五、正向激励导向的课程评价

针对把劳动作为“惩罚手段”“量化考核”等异化现象,学校融合对学生学习基础、人生基础的体系化思考,尊重教育科学规律与人的成长规律,关注学习现场学习者积极的情绪体验,教育赋能,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人。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踏歌而行”的隐喻化表达作为课程评价的指引,强调劳动育人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享劳动教与学的积极体验,营建美好校园。

在评价设计方面,突出基于学生个体角色能力发展的多元主体评价,通过评价工具,引导多主体为学生提出“见贤思齐”式的引导性评价。突出正向激励导向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发展的价值。充分激活学生参与劳动的态度、参与度和创新探索方式等,鼓励学生积极归因评价,与同伴交流劳动经验,进行劳动成果的分享等。赋予师生勇敢追梦的内在动力和能量,建构未来学习生态,实现“释能”。

通过情境化的表现性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积极的劳动学习意义。突出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知行情意综合表现的激励评价。基于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8]在学习成果评价上重视“完整性、合作性、创新性”指标体现(见图2),在个体表现上重视“知己知彼,将心比心、取长补短”指标体现,强调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积极互动,强调多视角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的方式,记录和分析个人的行为意义,彰显劳动课学习的独特体验。

未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小学将通过持续的、渐进的劳动教育课程研发与实践,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劳动教育环境,与孩子“踏歌而行”,以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引导小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居敬持志,知行合一,知情合一,涵育学生心中理想信念的“星辰大海”,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星歌少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8)[2022-10-15].http://www.moe.gov. 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2]顾建军.毕文建.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人民教育,2019(10):12.

[3]檀传宝.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人民教育,2018(20):30.

[4]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9):48.

[5]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12.

[6]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82.

[7]廖文.青少年生命健康与劳动教育研学课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116.

[8]魏锐.刘坚,等.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2):25.

责任编辑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劳动素养学校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学校推介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2期)2008-02-18

推荐访问:劳动教育 校本 课程建设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910/10480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