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核心任务引领的高中物理大单元作业设计实践研究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9-16 09:35:04

徐国江

摘 要:以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统领大单元作业,结合真实情境,设计出核心任务,布置课前启发性作业,帮助学生形成物理观念,布置课堂引导性作业,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布置课后基于真实情境的作业,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优化作业设计,发挥作业功能,帮助学生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任务;
真实情境;
作业设计;
核心素养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明确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育素养的重要方式。但不能过于繁重,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体现“轻负高效”的理念。

高中生的物理作业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以练习代替授课,缺少设计;
(2)作业多而杂,难度没有层次;
(3)试题来源网络,很多试题不够严谨,缺少科学性;
(4)新授课内容与试题无关,缺少针对性练习;
(5)作业的功能还停留在对概念的记忆、理解能力的培养,缺少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能体现物理核心素养的作业,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作业设计离不开学科素养的指导,只有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的作业设计才是减轻学生负担的“良药”[1],才能高效地落实《双减》的根本任务,真正做到“轻负高效”。

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在物理作业中有机融入核心素养。可以将物理作业设计与大单元教学核心任务设计相结合,以物理核心任务为引领的大单元作业设计,能优化传统的作业设计。可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内容,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复习;
可以进一步开展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对所学内容举一反三;
可以带领学生科学探究,对逻辑思维进行锻炼;
还可以拓展知识面,加强物理和实际情境、科学前沿的联系;
能有效提高作业质量与效果。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巩固了基础,培养了能力,提升了素养,形成了品格。

一、确立核心任务

物理学科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物理概念与规律,开放学生思维模式,提高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启发学生质疑探索,提升质疑创新能力。核心任务往往来源于真实情境,但要与物理教学相结合,与学生实际情况匹配,有一定的实际情境,也要有一定深度与广度。深度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实际情境,进行逻辑推理或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进而做出决策。广度是说核心问题涉及范围较广,是课本内一部分或多个章节的融合,还拓展加入科技前沿知识。

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发现,将核心任务应用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自主自发地进行学习,将认知冲突引发出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探究机会,让学生沉浸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不过,想要提出高质量的核心任务,教师就需要对相关的资源进行收集、整理,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为教学需要提供保障[2]。

解读课程标准,明确素养目标。明确把核心素养做为教学目标,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内容、分析学情对情境、问题、学生学习活动有序、结构化设计,把学习内容清晰呈现给学生。

以素养目标为基础,结合情境确立核心任务。核心任务需要涵盖物理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和物理教材,教師和学生实际,用科学严谨的手段将各要素之间脉络关系统领起来,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核心任务过程就是落实素养目标的过程。

本文以“电路及其应用”为例,根据电路中的真实情境,结合学生现状,设计出核心问题: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大功率电器打开,电灯会忽然变暗,过一小会儿又会恢复正常”这一真实情境,将解释这个现象设计成为大单元核心任务。并将这一任务拆解为若干子任务,渗透到每个课时作业中。

二、设计作业

作业是落实素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作业方式有多种维度,按时间维度,可分为课前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不同时间段,应该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素养要求的作业,如图1:

(一)课前设置启发性的作业

通过设计启发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形成物理观念。启发性问题应以生活实际、科学技术为背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启发性问题应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学生能根据课本内容,联系生活现象,形成物理概念;
启发性问题应有明确的引导性,带领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物理问题,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为了让学生能从物理知识中凝练出物理观念,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应有以下特征:

1.以已学知识为基础,引发学生兴趣与思考

启发性作业1:为什么在导体和元件两端加上电源,电路中会有电流呢?

追问:什么原因使导线中的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形成的电流为什么不能持续下去?

启发性作业2:如何才能使导线中存在持续的电流?

学生通过前一章电场知识的应用,从电压、电场、电场力、电子定向运动,形成电流。学生通过预习课本,了解电源在形成持续的电流中的作用。整合了前一章电场知识,运用了本章电路知识,厘清其中关系,引发了深度思考,形成潜意识里电流的观念。

2.以层层深入的方式,提升思维的层次与品质

例如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启发性作业1:在电路中使用不同的用电器,往往会有不同的能量转化。回顾生活中用过的用电器,说说用电器将电能转化成怎样的能量?

启发性作业2:

①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思考并说明:用电器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过程中,是什么力做功实现的呢?

②在一段电路中,电路两端电压为U,在t时间内,定向移动电荷量为q,则移动电荷电场力做多少功?若电路中的电流为I,又可以怎样表示电场力做功?电流在一段电路中做功的功率又怎样求解?

③用上述表达式求解电功和电功率,与接在电路中的元件是纯电阻、非纯电阻有关吗?

启发性作业3:

①在初中我们已学习了焦耳定律,回顾一下,焦耳定律的内容?焦耳定律是实验定律还是理论推导定律?

②电流通过导体发热的功率如何求解?在求解电热的表达式中,是否对任何电路都可以适用呢?

启发性作业4:

①当电流通过纯电阻元件时,电能完全转化为热能。但有些电路中除含有电阻外还含有其他负载,如电动机。以含电动机的电风扇为例,研究电路中的能量转化。思考:当电路中接入电风扇,电动机正常运行。电路中有怎样的能量转化?能量间又有怎样的关系?电路中有怎样的功率关系?

②通过对非纯电阻电路的分析,说明:欧姆定律适用于非纯电阻电路吗?

以上问题考查电流做功过程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常见电路中电能的转化情况。学生根据实际用电器可以分析能量的转化,但这只是基于现象,不明白其中的本质。通过电路中移动电荷,电场力做功的计算,理解电能是如何被消耗的,但不明白电能是如何转化成内能的。需要通过查阅书籍,电能驱动力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定向运动,同时也会碰撞其他微观粒子,导致热运动加剧,内能增加。也不明白电能是如何转化成机械能的,再次查阅书籍,电流在磁铁的磁场中会受到安培力的作用,使得电动机转动,从而实现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虽然这些问题不是本节课的考查目标,但学生通过自主翻阅资料学习,提升了思维的广度和层次,还体会到在无人监督下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快乐,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课堂布置引导性作业

科学探究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布置结合科学探究的引导性作业,引导学生观察真实情境并提出物理问题,引导设计可操作性强的实验方案,引导利用身边的测量仪器获取和处理信息,引导基于测得的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相应解释[3]。

例如:在导体的电子一节,探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同学们通过小组研讨、展示分析。

引导性作业1:为什么实验室的滑动变阻器能改变电阻值?

引导性作业2:如何探究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

引导性作业3:复述物理学中控制变量的研究过程。

引导性作业4:实验过程中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情境1:将滑动变阻器C端和B端接入电路(图2),将滑动触头P向D端移动,接入电路的阻值如何变化?滑动变阻器改变阻值的原理是什么?说明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

情境2:将灯泡串联接入电路(图3),实验发现灯丝较粗的灯泡较亮。灯泡的亮度由哪个物理量决定?这个现象说明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

情境3:生活中导线大多是铜材料。铁也是导体为什么不用?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1:金属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2:如何研究电阻某个因素的关系?你打算采用什么方法?

实验设计:控制变量(图4)

分析归纳:影响金属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导体的长度、导体的横截面积和导体的材料。

问题3: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电阻丝时间长了温度会升高,电表示数发生变化,提出疑问,温度对电阻是否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

在实验中发现影响电阻的除了材料、长度、截面积以外,温度变化也有关系。培养学生要善于观察实验的每一个细节,初中学电阻时没有涉及温度带来的影响,要敢于怀疑一切,科学质疑是基本科学精神之一,也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任何已有的结论都允许被质疑。应当延续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科学思维的培养。

(三)课后布置基于真实情境深度思考性的作业

1.引导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分析过程

例如:布置学生有质疑的作业,科学质疑的思想和方法是让事实说话,让实验数据说话。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讲究的是摆事实,做实验,讲道理,不讲科学权威,不论科学资格。

①设置情境,给出实验可能需要的器材:电池、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半導体电阻等。

②提出问题:温度对电阻是否有影响?什么样的影响?

③分析问题:如何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为了获得电压、电流分布广泛的数据,滑动变阻器应如何连接?

④建立模型:应当如何设计实验电路图?

⑤数据处理与分析:如何处理实验数据,U-I图像反应了什么关系?

⑥提出假设:如果温度不变,电阻是否会变化?

⑦实验检验:将小灯泡玻璃去掉,放入温度不变的水里,再次实验,读取数据,分析实验U-I图像,验证假设。

⑧得出最终结论:小灯泡的阻值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阻值越大,温度不变,阻值不变。

质疑是内驱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断对问题修正与完善,获得成功的体验与经验。作业设计应提倡和引导质疑,在质疑中发现认知冲突,在质疑中创新,“发现问题→明确原理→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4]。布置学生有质疑的作业,巧妙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兴趣。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了高中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等综合能力。这种课后作业方式,使得教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2.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解决综合性问题

例如,课后布置解决大单元核心任务的作业:解释“大功率电器打开,电灯会忽然变暗,过一小会儿又会恢复正常”这一真实现象。

⑴实际情境分析:有哪些电学元件?生活中输电线电阻能否忽略不计?哪些是纯电阻?哪些是非纯电阻?它们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⑵建构模型:它们之间是串联还是并联关系?画出电路图。

⑶科学推理:电动机打开瞬间,能量是如何变化的,是否可以看成纯电阻,接下来,能量是如何变化的,是否可以看成纯电阻?

⑷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打开电源后流过电动机的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⑸学生猜测:根据实际现象推测,电动机在打开瞬间,电流很大,然后变小了。

⑹设计实验:用实验室的器材,如小灯泡,电动机,干电池,定值电阻,电流表,电键导线设计实验,用定值电阻充当导线电阻进行模仿。

⑺出现问题:发现电流表变化太快,不能分辨。

⑻寻找解决办法:用电流传感器来替换电流表,可以对电流值实时记录。

⑼获得数据:数据(图5)

⑽数据分析:电动机打开很短时间内,电流急剧变大,然后减小,直到一段时间后变为一个较小的定值。

⑾科学推理,做出解释:电动机在电源打开瞬间,电动机上的电流很大,输电线上的电流也很大,损失的电压也很大,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就较小,灯泡变暗。一段时间后,电动机电流变为一个较小的定值,输电线电流变为较小的定值,其损失的电压也变为较小的定值,灯泡获得较大的电压,灯泡又恢复到原来亮度。

⑿课后拓展:查找资料,电动机转速加快过程中,电流为什么会变小,直至变为定值?

⒀写出科学解释报告,以学科竞赛的形式进行交流评比,颁发奖状。

通过真实情境的综合性作业引导学生科学思维。在作业设计中要实现科学思维可从三方面入手: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培养、综合分析推理论证的能力培养、质疑和创新的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建构物理模型

物理问题往往是以实际情境呈现出来的,具有结构复杂、干扰因素多的特点。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找到物理规律,必须建立物理模型。上述实验,直接对220v交流电机进行单元测量,交流电分析复杂,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所以将它转化为电学实验的模型,再进行测量和分析。在电路分析中,抓住主要性质,忽略次要性质,将实际电路中元器件的物理性质抽象出来,用定值电阻来代替输电线电阻,以达到用理想电学元件来模拟实际电路元件,实现电路模型的建构。

(2)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考虑问题,在分析、推理、科学探究中解决综合性问题

为解释大单元核心问题,几乎用到了本单元所有知识点,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推理。①从电源、输电线、电动机、电灯泡多因数的实际情境分析。②欧姆定律,焦耳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多知识点的分析。③对电路模型的抽象,从而实验探究电动机电流变化情况。④对实验电路进行动态分析,电动机电流变化带来一系列动态变化。

(3)引导学生根据科学原理对实际问题进行质疑与拓展

不仅仅教给学生物理概念、规律,更应该和学生一起开发学习资源,以拓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实践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课本知识与生活情境、科学发展的联系。在撰写科学报告和交流评比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结束语

“双减”背景下,作业需要体现更多的作用。核心素养为指导,核心任务为引领设计的作业,能有效改变作业品质,真正实现在减负的同时高效实现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在课前布置启发性作业,课堂布置探究性作业,课后布置实际情境的综合性作业,使同学们在作业引导下,由概念、规律的浅层,走向情境化、综合化的物理本质深度學习。搭建了师生互动的有效平台,使得教师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感染力,师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但这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1)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素养,教学内容与生活有实际的联系,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悟体验,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2)不要放过学生每一个质疑,当学生的认知发生疑惑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疑问做个全面的剖析,找出问题所在,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手段寻求真理。(3)有高超的实验设计能力,注重实验的每个环节,抓本质,促拓展,真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敢于创新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兴卫.“双减”背景下物理课外实践作业的选题与开发[J].物理教学探讨,2022,40(8):73-76.

[2]任鑫,陈磊,崔琳.基于“3D模型”指向深度学习的物理单元作业设计:以“抛体运动”单元为例[J].中学物理,2022,40(15):49-53.

[3]谢石荫.基于核心问题的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方法[J].高考,2021(28):35-36.

[4]陈希.基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单元作业设计初探[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2,51(9):18-20.

猜你喜欢真实情境作业设计核心素养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1+1”微群阅读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向着“人”的方向迈进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5年2期)2015-08-15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新课程·中旬(2014年10期)2014-12-26

推荐访问:作业 引领 单元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916/10634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