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利用木质素磺酸钠制备生物质炭/ZnO/ZnS三元复合材料及其吸附性能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9-23 09:45:04

徐玮琦,武子杨,尹伟明,赵年丹,张继国,郭元茹,潘清江

(1.东北林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大学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哈尔滨 150080)

随着现代加工工艺的发展,各种有机物在纺织、造纸和油漆等行业中被广泛使用,从而产生了富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这些废水一旦排放,会影响水体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同时,水中有机物含量过高,容易使人的皮肤过敏,如发生接触性皮炎等。因此,工业废水引发的水污染已经成为公众普遍担忧的问题[1]。

针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处理,研究人员提出了诸多解决方法,如过滤法[2]、光催化降解法[3]和吸附法[4-5]等。近年来,吸附作为一种高效、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的水污染处理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水污染处理[4-5]。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已成为环境修复中的高级材料。作为一种常见的金属氧化物,ZnO可以低成本、大规模地被制备,并应用于许多领域[6-7]。而ZnS作为一种较大禁带宽度(3.7 eV)的材料,在染料吸附方面也有优异的性能[8-9]。有研究者就ZnO/ZnS复合材料在吸附处理水中污染物的应用做了相应探讨。Liu等开展了使用ZnO/ZnS复合材料去除水中诺氟沙星的研究[10],Li等研究了ZnO/ZnS等复合材料对水中重金属离子(铬、铅和铜)的去除,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1]。

目前,人们对可再生、绿色材料的广泛关注,促进了生物质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木质素是自然界除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外,储量最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质材料[12]。SL是目前使用较多的商业木质素,是亚硫酸盐制浆法的工业副产物[13]。研究人员对SL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将SL作为碳源制备BC[14],得到的BC具有超薄的碳层和疏松多孔的结构,增大了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进而增加了活性位点与有机污染物的接触和作用。同时,BC与金属氧化物复合后,其吸附性能可以通过协同效应得到提高,比如BC与MgO和锰氧化物等形成复合材料后,对砷和磷等的吸附性能显著提高[15-16]。

本文以制浆造纸的工业副产物SL为碳源和硫源,制备了BC/ZnO/ZnS三元复合材料,并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吸附去除水中有机物的性能。研究表明,复合材料中的BC具有很好的吸附作用,可以有效富集水中的污染物;而ZnO和ZnS的生成,有利于提高产物的分散性和孔道结构的形成,提高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并起到协同吸附作用,进一步增强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1.1 仪器和试剂

SL购自吉林省前进福利化工有限公司,使用前用600目的筛子筛选。醋酸锌(Zn(Ac)2)购自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氢氧化钠(NaOH)和亚甲基蓝(C16H18ClN3S)均购自天津市福晨化学有限公司,盐酸(HCl)购自永飞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所有试剂均未进一步纯化而使用。

D/Max-RC型X射线衍射仪(XRD,日本Rigaku公司);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K-Alpha,美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S-48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日本Hitachi公司);ASAP2010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测定仪(BET,美国Micromeritics公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TU-1901,中国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

1.2 BC/ZnO/ZnS 三元复合材料的制备

将SL和Zn(Ac)2按质量比1∶0.5、1∶1、1∶2、1∶3分别充分溶解到80 mL去离子水中,并加入80 mL无水乙醇。混合均匀后,利用4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混合溶液的pH=11。将混合溶液在78 ℃水浴搅拌10 h后,过滤沉淀,洗涤,干燥。将所得产物在氮气保护下600 ℃煅烧70 min,最终得到黑色产物。在不同质量SL和Zn(Ac)2投料比下制备的复合材料,分别标记为BC/ZnO/ZnS(1∶0.5)~BC/ZnO/ZnS(1∶3)。

1.3 BC/ZnO/ZnS 含碳量的测定

将BC/ZnO/ZnS三元复合材料在稀盐酸中充分浸渍,再用去离子水多次洗涤后,放入真空烘箱中充分干燥,计算不同三元复合材料样品中的碳含量。碳含量(η,%)按式(1)计算:

(1)

式中:m1为干燥样品的初始质量;m0为酸洗水洗后干燥样品的质量。

1.4 BC/ZnO/ZnS 三元复合材料的吸附实验

称量0.1 g BC/ZnO/ZnS材料分别加入到100 mL亚甲基蓝(50 mg·L-1)和阿莫西林(30 mg·L-1)水溶液中,在磁力搅拌的条件下,每隔30 min取溶液样品4 mL。样品用水性滤膜进行过滤后,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在664和230 nm波长处测试上清液的吸光度,记作Abs。亚甲基蓝在664 nm处得到的标准曲线如式(2)所示,阿莫西林在230 nm处得到的标准曲线如式(3)所示。

C=30.961 24A+0.762 77 (R2=0.998 2)

(2)

C=6.284 78A+0.215 69 (R2=0.998 2)

(3)

吸附量和吸附率的计算公式分别如式(4)和式(5)所示:

(4)

q=Ct/C0×100%

(5)

式中:Q为吸附量(mg·g-1);C0为初始浓度(mg·L-1);Ct为吸附后的溶液浓度(mg·L-1);V为溶液体积(L);m为投入碳材料质量(mg);q为吸附率。

2.1 复合材料的表征

图1 BC/ZnO/ZnS(1∶2) (a)以及不同投料比制备的BC/ZnO/ZnS (b)的XRD图Fig.1 XRD patterns of BC/ZnO/ZnS(1∶2)(a) and BC/ZnO/ZnS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feeding mass ratios (b)

图2 BC/ZnO/ZnS(1∶2)的XPS图:(a)全谱;(b) C 1s;(c) O 1s;(d) Zn 2p;(e) S 2pFig.2 XPS spectra of BC/ZnO/ZnS(1∶2):(a) full spectrum;(b) C 1s;(c) O 1s;(d) Zn 2p;(e) S 2p

BC/ZnO/ZnS的形貌如图3(a)~图3(d)所示,由SEM图像可知,BC/ZnO/ZnS(1∶0.5)为尺寸在1 μm左右的粒子,粒子间有很严重的团聚现象。由于木质素磺酸钠是生物大分子,分子具有螺旋式结构,分子可以通过氢键聚合在一起。当Zn(Ac)2用量较低时,反应体系中的Zn2+少,产物中ZnO/ZnS含量很低,复合材料的主要成分是木质素磺酸钠转换成的BC,所以所制备的材料粒子大,呈现严重的团聚现象。随着Zn(Ac)2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粒子变小;当投料比SL/Zn(Ac)2为1∶2时,复合材料呈现片状结构;继续增大SL/Zn(Ac)2为1∶3,复合材料表现为50 nm的小粒子,这些小粒子互相交联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这是由于当Zn(Ac)2用量增加时,反应体系中会有更多的Zn2+吸附于木质素磺酸钠分子附近,阻碍了大分子的团聚,从而使产物形成片状和网状结构。

图3 (a) BC/ZnO/ZnS(1∶0.5)、(b) BC/ZnO/ZnS(1∶1)、(c) BC/ZnO/ZnS(1∶2)和(d) BC/ZnO/ZnS(1∶3)的SEM图;(e) BC/ZnO/ZnS(1∶0.5)的EDS图(内嵌图为BC/ZnO/ZnS的碳含量曲线);(f) BC/ZnO/ZnS(1∶0.5)的面扫Mapping图 Fig.3 SEM images of (a) BC/ZnO/ZnS(1∶0.5),(b) BC/ZnO/ZnS(1∶1),(c) BC/ZnO/ZnS(1∶2) and(d) BC/ZnO/ZnS(1∶3);(e) EDS of BC/ZnO/ZnS(1∶0.5) (inset:carbon content of BC/ZnO/ZnS);(f) Mapping scanning pictures of BC/ZnO/ZnS(1∶0.5)

图3(e)为BC/ZnO/ZnS (1∶0.5)的EDS测定的元素含量图。在复合材料中,C、O、Zn和S均出现在EDS图中,充分证明了BC/ZnO/ZnS材料的成功制备。图3(e)中嵌入的图为不同投料比制备的BC/ZnO/ZnS复合材料的碳含量。在所有样品中,BC/ZnO/ZnS(1∶0.5)的碳含量最高,达到60%,并随着Zn(Ac)2用量的增加,产物中的碳含量降低,BC/ZnO/ZnS(1∶1)和BC/ZnO/ZnS (1∶2)的碳含量分别为35%和25%;当进一步提高Zn(Ac)2的投料比时,样品BC/ZnO/ZnS(1∶3)的碳含量仅为20%,此时ZnO和ZnS为主晶相。图3(f)是BC/ZnO/ZnS (1∶0.5)的面扫Mapping能谱图。C、O、Zn和S元素分布均匀,进一步证实了复合材料由BC、ZnO和ZnS组成。

为考察所制备材料的比表面积,对BC/ZnO/ZnS材料进行了氮气吸附/脱附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复合材料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均为IV型等温线,表明材料含有丰富的孔结构,平均孔径为2~6 nm。当Zn(Ac)2加入量较低时,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也比较低,如BC/ZnO/ZnS(1∶0.5)的比表面积仅为10.8 m2·g-1。这是由于木质素的大分子之间团聚严重,经烧结制备的复合材料也表现出严重的团聚现象,因此,碳含量虽然高,但是比表面积低。随着Zn(Ac)2用量的增加,BC/ZnO/ZnS的比表面积也迅速增加,其中BC/ZnO/ZnS(1∶2)最大,达到487.2 m2·g-1。这是由于体系中存在大量的锌离子,木质素分子通过静电吸引力发生键合作用,阻碍木质素大分子团聚,最终烧结形成片状结构复合材料,提高了比表面积,这与SEM结果一致。当进一步增加Zn(Ac)2用量时,BC/ZnO/ZnS(1∶3)表现为粒子构建的网状结构,比表面积略有降低,为407.0 m2·g-1。

图4 BC/ZnO/ZnS复合材料的氮气吸附-脱附曲线(a)和比表面积(b)Fig.4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a)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s (b) of composite BC/ZnO/ZnS

2.2 BC/ZnO/ZnS的吸附性能

以亚甲基蓝为模拟污染物研究了BC/ZnO/ZnS的吸附去除性能。图5(a)为不同Zn(Ac)2用量制备的BC/ZnO/ZnS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率。SL与Zn(Ac)2的投料比影响材料的吸附性能。当SL与Zn(Ac)2投料比低时,由于BC/ZnO/ZnS(1∶0.5)具有非常低的比表面积,因此表现出较差的吸附性能。2.5 h后,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仅为56.8%。当提高Zn(Ac)2的投料量时,BC/ZnO/ZnS均表现出较高的吸附性能,其中 BC/ZnO/ZnS(1∶2)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达到了80%,这是由于BC/ZnO/ZnS(1∶2)具有最高的比表面积。与SL和SL直接炭化得到的BC相比(图5(b)),BC/ZnO/ZnS(1∶2)的吸附性能提高了40.8%。同时,BC/ZnO/ZnS均表现出较快的吸附速度,几乎均在0.5 h内就达到了吸附平衡。

图5 (a) 不同投料比BC/ZnO/ZnS对亚甲基蓝的吸附;(b) SL、BC和BC/ZnO/ZnS(1∶2)的吸附动力学;(c) BC/ZnO/ZnS(1∶2)对30 mg·L-1阿莫西林的去除率;(d,e)准一级动力学拟合曲线;(f,g)准二级动力学拟合曲线Fig.5 (a) Adsorption performance to methylene blue by BC/ZnO/ZnS prepared at different feeding ratios;(b) adsorption kinetics of SL,BC and BC/ZnO/ZnS(1∶2);(c) removal efficiency of BC/ZnO/ZnS(1∶2) to 30 mg·L-1 amoxicillin;(d,e) the fitting curves by the pseudo-first order kinetics model;(f,g) the fitting curves by the pseudo-second order kinetics model

为进一步拓展BC/ZnO/ZnS(1∶2)对净化污水的应用,利用阿莫西林模拟了抗生素废水并进行了吸附实验,结果如图5(c)所示。BC/ZnO/ZnS(1∶2)对阿莫西林表现出优良的吸附性能,材料在2 h达到了吸附平衡,对30 mL·g-1的阿莫西林吸附效率达到了40%。

采用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对吸附动力学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如图5(d)~图5(g)所示。BC/ZnO/ZnS(1∶2)对亚甲基蓝和阿莫西林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56 2和0.994 7。这也说明在该吸附过程中,化学吸附起着决定反应速率的关键作用。其中,BC/ZnO/ZnS(1∶2)的准二级吸附动力学速率常数k2分别为1.987 0和2.119 6 g·mg-1·min-1。

为了探究不同初始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测试了不同初始浓度对BC/ZnO/ZnS(1∶2)吸附量的影响,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BC/ZnO/ZnS(1∶2)对亚甲基蓝和阿莫西林的吸附量增加,并分别在1 000和400 mg·L-1浓度下达到饱和,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66.11和185.53 mg·g-1。利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对等温线进行了拟合,表2列出了拟合参数。由拟合结果可知,Freundlich模型更适合用于描述复合材料的吸附过程(R2=0.979 6、0.960 1),说明吸附为多分子层吸附。

图6 BC/ZnO/ZnS(1∶2)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等温线(a)及其Langmuir (b)和Freundlich(c)拟合曲线;BC/ZnO/ZnS(1∶2)对阿莫西林的吸附等温线(d)及其Langmuir(e)和Freundlich拟合曲线(f)Fig.6 Adsorption isotherm of BC/ZnO/ZnS(1∶2) on methylene blue (a) and its Langmuir (b) and Freundlich (c) fitting curves;adsorption isotherm of BC/ZnO/ZnS(1∶2) on amoxicillin (d) and its Langmuir (e) and Freundlich (f) fitting curves

表1 BC/ZnO/ZnS对亚甲基蓝、阿莫西林吸附等温线的Langmuir和Freundlich拟合参数Table 1 Data of BC/ZnO/ZnS for methylene blue and amoxicillin adsorption isotherms fitted by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models

同时,在相同的pH下,通过改变不同吸附剂的添加量进一步探究BC/ZnO/ZnS(1∶2)对亚甲基蓝和阿莫西林的吸附性能影响,结果如图7所示。实验结果表明,当亚甲基蓝的浓度为50 mg·L-1、阿莫西林浓度为30 mg·L-1时,随着投料量的增加,材料对亚甲基蓝和阿莫西林的吸附性能增加。当投料量增加到0.2 g时,其对亚甲基蓝和阿莫西林的吸附率分别达到94.3%和45.7%。

图7 不同BC/ZnO/ZnS(1∶2)材料添加量对50 mg·L-1亚甲基蓝(a)和30 mg·L-1阿莫西林(b)的去除率Fig.7 Removal rates of 50 mg·L-1 methylene blue (a) and 30 mg·L-1 amoxicillin (b) by different dosages of BC/ZnO/ZnS (1∶2)

以SL和Zn(Ac)2为原料制备了三元生物质炭复合材料BC/ZnO/ZnS。研究显示,锌离子浓度会影响SL的交联,进而影响所制备的三元复合材料的形貌和比表面积,从而使其吸附性能发生改变。当SL和Zn(Ac)2的投料比为1∶2时,BC/ZnO/ZnS(1∶2)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和最优的吸附性质。净化污水实验表明,BC/ZnO/ZnS(1∶2)对亚甲基蓝和阿莫西林均具有很高的吸附性能,0.5 h内可去除80%亚甲基蓝和40%阿莫西林,其最大吸附量分别达到166.11和185.53 mg·g-1。由于合成方法简单和制备成本低廉,BC/ZnO/ZnS三元复合材料在有机污染物水处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投料阿莫西林木质素浮法玻璃生产线斜毯式投料机在线检修实践玻璃(2022年1期)2022-02-23打叶复烤自动化精准配方投料设备的设计与应用中国烟草学报(2021年4期)2021-09-26兰州石化80万吨乙烯机组一次投料开车成功水泵技术(2021年4期)2021-01-22木质素增强生物塑料的研究进展上海包装(2019年8期)2019-11-11充填开采材料投料系统优化设计山东煤炭科技(2018年1期)2018-12-05探讨果胶铋与阿莫西林联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7年11期)2017-05-17一种改性木质素基分散剂及其制备工艺天津造纸(2016年1期)2017-01-15注射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2∶1)有关物质的测定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6年5期)2016-07-12阿莫西林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的对比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年1期)2016-03-04一种新型酚化木质素胺乳化剂的合成及其性能中国造纸学报(2015年1期)2015-12-16

推荐访问:木质素 制备 吸附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923/10833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