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胜文档网!

推进中华民族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出场逻辑与实践路向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9-27 10:00:32

刘晓鹏,付星吉

(1.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党的二十大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党的二十大对伟大飞跃的论述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 周年时提出伟大飞跃论述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 周年之际明确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标点符号和个别字顺序的更换,标志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已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在推进向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新征程。从党的二十大对伟大飞跃论述的最新样态进行审视,中华民族在实现站起来和富起来的基础之上,在新的历史起点正在推进向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新征程。中华民族为何能够推进向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新征程,如何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何在实现党的中心任务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今后长时期内需要重视和解答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因此,廓清中华民族能够推进向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理论与实践依据,考量中华民族如何实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实践路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建党95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伟大飞跃的重要论述,到建党百年之后党的二十大又一次创新和发展伟大飞跃的重大论述,其聚焦点指涉中华民族如何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向强起来阔步前进。可以说,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伟大飞跃重大论述的价值旨归。探寻和追问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实践路向和重要意义,必须廓清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在新时代推进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新征程,即中华民族不断向强的学理依据。

(一)小康社会目标跃升的必然结果

小康社会既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党的中心任务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又是评估党的中心任务的动态衡量标准。1979 年12 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元首时首次提出了“小康社会”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标识性概念。在中国共产党追求小康社会的接续奋斗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和宏伟蓝图,由抽象性理论转变成了生动实践和累累硕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之际明确提出,“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832 个贫困县、12.8 万个贫困村实现摘帽和出列,近1 亿农村人口实现脱贫[4]。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性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更加富强起来,中国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交接是推进中华民族不断向强、图强新征程上的标志性事件。可以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中华民族奋力实现强起来伟大飞跃美好图景的重要基础。遵循历史发展的继承性、时序性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演进的历时态图景。从邓小平首次将小康作为中国特色现代化标识性概念体系的代表词,在分步走发展战略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双向塑造的时空格局中,小康实现了“从‘温饱问题’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跃升”[5]25-36。此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取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目标,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的核心要义之一。这预示着中华民族以新的面貌踏上了向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新征程。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作为推进中华民族向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关键性、标志性、历史性伟大成就和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小康社会目标赓续接力带来的必然性美好社会样态。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逻辑

2012 年11 月,习近平首次提出“中国梦”[6]35的概念。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重元素。因此可以说,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中华民族追求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未来指向具有价值旨归的同一性。如果个人、国家和民族三者之间能够形成一种高质量的互为因果的联系,能够保持良性的同频共振,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一定是世界民族之林中强大的民族。如果一个民族是一个强大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所建构的国家一定是一幅富强的景致,而幸福一定是这个民族中人民的美好生活样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政党意志表达和政治价值诉求,它要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在本质上与推进中华民族向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具有一致性。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必须要铸就强大、强盛的中华民族。既然,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被赋予了肩负民族复兴的优质政治基因,那么最终要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符合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追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历史逻辑。

近代以降,“两半社会性质”的社会导致国家、民族、人民蒙难和蒙羞,文明蒙尘。不同阶级的仁人志士在追求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的历史长河中,从感性的器物层面、单一的制度维度、思想文化层面[7]15-22展开了此起彼伏的尝试,但没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质的飞跃。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推动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这种政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重担只能交付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怀揣对中国梦的憧憬推进革命事业,实现了中华民族在政治制度层面的伟大飞跃,这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根本社会条件。在经历的“第二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社会形态的跃升作为民族实现伟大飞跃的基本任务开展革命和建设工作,最终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第三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引擎,实现了中华民族在物质生活方面的伟大飞跃,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在“第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开拓进取,使中华民族在整体形象层面踏上了向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新征程,使中国梦的远大理想更进一步。

(三)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

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首次科学阐释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它作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解答了党是什么、干什么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在民族维度与推进中华民族向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美好图景有着目标的同一性。从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民族维度审思,中华民族谋复兴内嵌着两重深层次含义:一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出现过长达几千年之久的辉煌和兴盛。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辉煌是中华民族的常态。二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蒙难,任人宰割,饱受欺凌,使中华民族重新恢复强盛的状态,是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唯一能够独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政治实体和时代先锋,它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其与生俱来的使命基因。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无特殊利益,坚持“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摒弃资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局限性和私立性,保持自身先进性的政治本色,塑造了其追求政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内在动力。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征途是先后衔接的“四个时期”,创造了四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伟大成就孕育伟大飞跃,中华民族向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新征程促使我们史无前例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必然结果和要求。随着时代的更迭,中国共产党必须既要保持生命力和先进性,又要牢记初心和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伟大飞跃最新论述,其价值导向关涉推进中华民族向强起来伟大飞跃这一光明前景。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经过革命、建设、改革的拼搏进取,中华民族已经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党的二十大这一重大历史节点宣示推进中华民族向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新征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这充分彰显实践主体能、科学真理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社会革命好。

(一)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开创者和守护者,是领导和主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实践主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向强起来进军的动力系统的核心要素。如今,中华民族在富起来伟大飞跃的基础上,迈出了推进中华民族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新步伐。历史是民族样态更迭演变的记录者,中华民族在政治制度层面、社会形态层面、物质生活层面、整体形象层面实现的跨越式发展和伟大飞跃,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能”。民族蒙辱、文明蒙尘、人民蒙难的时空场域,决定了主导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主体必须将自身的历史主题和主线预设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形态。近代以降,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仁人志士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尝试与努力此起彼伏。“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是农民阶级追求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方式和表达方式;
地主阶级以感性层面的技器为逻辑起点,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追求中华民族复兴;
资产阶级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为线索探索中华民族复兴的真理。以上追求中华民族复兴的各种方法体系,随着时代的转场而转换,但均未引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夙愿。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武器,勇担民族复兴的重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由理想状态向理性实践全景式推进的现实可能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夙愿是全党和亿万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美好向往的时代诉求。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实现了全面性变革,这不仅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复兴样态的话语层面,而且在实践维度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变革与发展属性。在中国共产党经历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站起来”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核心要义。中国共产党采取革命战争的方式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耻辱,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8]1080,“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中国是这一时期处在变革和发展中的中华民族复兴的阶段性动态目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富起来”是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核心表征。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社会主义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体系是中华民族实现富起来伟大飞跃的阶段性的多重表征。新时代追求“强起来”是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核心表征。中国共产党追求中华民族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新征程,使民族复兴的动态演进目标在“五位一体”的基础上,又向多维度、宽领域发散。这拓宽了推进中华民族向强起来伟大飞跃目标的空间领域、基本内涵与整体布局。中国共产党作为主导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主体,在中华民族追求站起来向迎来强起来伟大飞跃的过程中,规避了实践无序之风险,保证了伟大梦想的方向性和可持续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能”。

(二)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是关涉中国共产党性质、道路、旗帜的指导思想,是其政治行为的行动纲领。推进中华民族不断向强的新征程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中华民族一次次的伟大飞跃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科学理论的思想引领力和价值牵引力。“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1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科学真理的引领下,催生了一系列伟大成就。遵循历史逻辑,回归具体的历史语境,探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在引领中华民族不断追求伟大飞跃的理论价值和力量,是回答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行的锁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双向互动,坚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在这一科学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实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可谓是我们党革命时期政治路线的成熟样态”[7]15-22,它包含的革命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革命对象和革命图景等系统要素均是抽象的科学真理的理性升级。根据革命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使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制定和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助力中华民族在社会形态层面实现伟大飞跃。坚持“二次结合原则”,中国共产党拉开了独立自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序幕,并取得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步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恢复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改革开放作为政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这一时期党史的叙事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场域,与时代同行的理性升级。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路线的关键内容,它是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是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因此,改革开放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引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华民族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贯彻落实“两个结合”原则,破解“三个时代课题”,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循这一思想,中国共产党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完成,踏上了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中华民族有了新的崭新面貌,这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三)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

改革开放是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向强起来伟大飞跃最深刻的实践基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改革开放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线索,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前进,中华民族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推进的伟大事业助力中华民族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从物质层面到整体形象层面实现的伟大飞跃足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推进中华民族向强起来伟大飞跃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美好图景。以宏观的历史坐标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助力中华民族不断飞跃的实践历程,是深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学理视角。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0]3这一概念首次明确得到阐释是党的十二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肇始。它是对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固有弊端的扬弃与超越,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继承和发展。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机制,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1]216,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中国人民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社会水平的历史性成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的一系列硕果,为中华民族实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奠定了充满新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主题的鲜明旗帜,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被提出。这指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境界,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践路径和重要动力。继党的十六大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密切联系之后,党的十八大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2]61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的十九大主题的基本内容。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各项事业在多维度、宽领域发生了全局性、变革性、根本性转变,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向世人“正式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了。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从物质生活层面到整体形象层面的伟大飞跃,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

党的二十大发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号角。这是推进中华民族向强起来伟大飞跃征途中的必经之路和阶段性战略目标。面对新的赶考之路,为继续保持稳固的战略定力和清醒的头脑,保证中国共产党不倒退、不变质,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同样是推进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规制性因素和实践路向。

(一)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和主线始终没有脱离中国共产党的社会革命,它作为党的政党意志和实践自觉,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指引,更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的思想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华民族在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一次次伟大飞跃。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推进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愿景,必须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科学理论为指导。

新时代在推进中华民族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征程中,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这一先进思想理论指引下,中国各项事业已取得了全局性、变革性、根本性转变,孕育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新征程。理论与实践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进入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的生动实践促进中国共产党的最新指导思想得到完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主要从“三个时代课题”“十个明确”、十三个方面高度凝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这不仅深化了“三大规律”,还为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根基提供更加系统完善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创立的,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中国共产党提出“两个确立”重大论断的决定性意义在于能够将理论和精神转化为物质力量。因此,新时代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图强、向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指导思想,即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正如党的二十大提出,“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1],不断激发科学理论和精神的引领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二)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党的二十大深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强起来的根本驱动力。党的基本理论从思想理论维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想信念和思想理论的源泉。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的政治路线从宏观层面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系列政治因素。党的基本方略从微观层面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举措。因此,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规制和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键性因素,对推进中华民族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向党的中心任务发起冲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伟大飞跃的伟大成就,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

党的基本理论事关党的旗帜和方向的逻辑理路,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思想理论。党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才能筑牢理想信念宗旨的根基,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党的基本理论作为筑牢全党理想信念的重要保障,是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武器和精神力量。因此,新赶考之路上,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党的政治路线”[13]5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五位一体”总目标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基本路线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准则。它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主体、参与力量、社会性质、动力引擎、立足点、前进目标等基本因素。这些基本因素是中华民族不断向强必不可少的原则,“越是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和战略定力,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14]5。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十四条基本方略,它以党的基本理论为思想根基,是在基本路线基础上的全面展开和综合表达。党的基本方略的实践成效是检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正确与否的重要依据[14]5-11。党的基本方略比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更具灵活性,党的基本方略会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出与时俱进的演进。党的基本方略作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法策略,必须与时俱进地坚持下去。

(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华民族要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必须不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二十大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为新时代赶考路上必须坚持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逻辑和最亮丽的政治底色。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9]28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和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特征。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力量[15]。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同时,是党同人民一道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追求和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须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坚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着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相统一的价值意蕴,“‘依靠人民’寓于‘为了人民’之中,只有遵循‘为了人民’的逻辑导向,才能释放出‘依靠人民’的伟大动力”[16]93-100。因此,人民群众作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强进军的力量源泉,要不断坚持“为了人民”逻辑导向。只有这样才能释放出“依靠人民”的磅礴伟力。“为了人民”的逻辑导向要求党和国家在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17 页。。不断满足中华民族完成强起来伟大飞跃的主体力量的利益和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布局取得更大进展。这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贯彻执行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政治路线,不断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进“五位一体”现代化国家不断跃升。只有不断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进步,才能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精神、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层面的美好需求不断被满足,必将激发出“依靠人民”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图强的磅礴力量。

(四)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共产党是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党的二十大深刻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1]。当前,国内外局势风云变幻,波云诡谲。在世界层面,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空格局下,全球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交织,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趋势加强,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既激烈尖锐又暗流涌动。在国家层面,全球经济复苏与经济发展的“三期叠加”相重合。在党建层面,中国共产党依旧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情势,党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难度和挑战有所增加。这预示着中国共产党只有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为民族复兴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党的二十大深刻指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我们要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要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需要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来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需要在全面推进“六大”建设的过程中,以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中心,突出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
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彰显思想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不断狠抓“四风”问题,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各项纪律全面严起来”[4],进而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以遵守党章、完善党内法规体系为抓手,促进党的制度建设,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加强党的反腐败斗争。只有多种手段共同发力,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更加明确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主线,才能夯实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着力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增强党与风险挑战做斗争的本领,确保党始终主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主体地位。

猜你喜欢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9期)2021-09-27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推荐访问:飞跃 中华民族 出场

本文来源:http://www.triumph-cn.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927/109469.html

推荐内容